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是一大难题。不少学生费尽心思写出来的作文,读来却平淡无味,内容干巴,空话连篇。使学生“有米可炊”,让作文鲜活耐读,令学生乐于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小学生写作“假”“大”“空”的尴尬局面。
一、植根生活,发掘素材
“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提出的“社会即学校”,极力倡导我们向社会学习,到社会中去探索、发现,然后解决问题。他认为“鸟笼毕竟是鸟笼,绝不是鸟的世界”,因此他主张扩大教育的范围,学校教育要把完整的社会生活向学生开放,与儿童的生活世界保持紧密的联系。我们的学生常常无内容可写,其实社会生活中处处可做文章,只是他们没有留心生活。若想文章言之有物,就需要学生植根生活,到社会中去学习,发现、撷取素材。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发现的意识,提醒学生买菜的经历可写,劳动的过程可写,假期的快乐可写,成长的烦恼也可写……培养学生将自己身边的事情作为题材慢慢写来,这样会让他们的文章充实很多。教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应局限在一学期七八次的习作教学中,而应当将其渗透进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多写点日记、周记,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或者精彩瞬间记录下来,并且组织学生在晨会课跟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想法。植根生活,观察生活,从纷繁的世界中发掘适合的素材,这样才能让文章充实丰富。
二、解放思想,寻求“真”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教育要回归生活培养“真人”,写作教学更要解除学生的思想束缚,让学生多说真话。一次春游归来,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写春游的欢乐与意犹未尽,那个写春游无聊乏味的则会被要求重写。为什么要剥夺学生说真话的权力?
解放思想,寻求“真”言,就是要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学生写作时,要充分给予他们说话的权利与自由,尤其是说真话、吐真情的自由,要解放他们的思想,解放他们的大脑,解放他们的语言。唯有思想活跃了,语言才能恣意汪洋。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应该更偏重于指导学生如何更精准地表述他们自己的想法,而过于模板化的思维,反而会使学生的表达无所适从。解放思想,需要教师摒弃僵化的思维,不一味搭建写作框架,不轻易出示习作范文,要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鼓励学生对交流的内容进行书面化、艺术化的加工。在教学“老师不在场时”这篇作文时,我选择晚进教室,模拟老师不在场的情境。1分钟、2分钟、5分钟、10分钟,然后进教室开始作文教学,与学生交流刚刚的情境,鼓励学生说真话,将“好的”和“坏的”事情真实大胆地表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将交流的内容写下来。拿来草稿一看,果真言之有物,描述得真实可感。由此可见,只有说真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学生才能打开思维的匣子,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三、敏化心灵,方得妙笔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学校、家庭选择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生活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然而当与学生交流活动感想时,就会发现学生活动所得远不如预期。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世界的感知力不够。同样一幅美景,在14岁的王勃眼中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在我们的学生眼中就只剩下几个字“好美哦”。学生明明发现了美,却描述不了它,可见,缺乏敏感的心灵,学生的语言就会贫乏。
敏化心灵,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探索精神,魏书生就经常带着学生到野外去,让他们体验大自然。回去之后,就让大家以游玩为题材,写一篇文章,大家有过体验,写起来自然文思泉涌。我在教学 “一次有趣的實验”时,就请科学老师给我们班做了一个神奇的化学实验。充满奥秘的科学实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亲身经历后写作文挥洒自如,精彩地呈现出了实验的过程,将他们内心的好奇兴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可以使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更加深刻,这样才能写出精彩的文章。
敏化心灵,还需要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想写出好文章,教师不仅需要丰富学生的生活,更需要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梳理思维、表达思维的能力。对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辩论活动。辩论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去考虑问题,并尝试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在你来我往的辩论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的发展。紧张激烈的辩论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心灵敏感度,使他们的文章更有深度,更加出彩。
“生活”是最好的源头,让生活为写作“注源”,鼓励学生植根生活,发掘素材,解放学生思想,敏化学生心灵,让学生写真话,写深刻,方能使学生的作文鲜活有趣,丰富精彩。
一、植根生活,发掘素材
“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提出的“社会即学校”,极力倡导我们向社会学习,到社会中去探索、发现,然后解决问题。他认为“鸟笼毕竟是鸟笼,绝不是鸟的世界”,因此他主张扩大教育的范围,学校教育要把完整的社会生活向学生开放,与儿童的生活世界保持紧密的联系。我们的学生常常无内容可写,其实社会生活中处处可做文章,只是他们没有留心生活。若想文章言之有物,就需要学生植根生活,到社会中去学习,发现、撷取素材。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发现的意识,提醒学生买菜的经历可写,劳动的过程可写,假期的快乐可写,成长的烦恼也可写……培养学生将自己身边的事情作为题材慢慢写来,这样会让他们的文章充实很多。教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应局限在一学期七八次的习作教学中,而应当将其渗透进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多写点日记、周记,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或者精彩瞬间记录下来,并且组织学生在晨会课跟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想法。植根生活,观察生活,从纷繁的世界中发掘适合的素材,这样才能让文章充实丰富。
二、解放思想,寻求“真”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教育要回归生活培养“真人”,写作教学更要解除学生的思想束缚,让学生多说真话。一次春游归来,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写春游的欢乐与意犹未尽,那个写春游无聊乏味的则会被要求重写。为什么要剥夺学生说真话的权力?
解放思想,寻求“真”言,就是要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学生写作时,要充分给予他们说话的权利与自由,尤其是说真话、吐真情的自由,要解放他们的思想,解放他们的大脑,解放他们的语言。唯有思想活跃了,语言才能恣意汪洋。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应该更偏重于指导学生如何更精准地表述他们自己的想法,而过于模板化的思维,反而会使学生的表达无所适从。解放思想,需要教师摒弃僵化的思维,不一味搭建写作框架,不轻易出示习作范文,要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鼓励学生对交流的内容进行书面化、艺术化的加工。在教学“老师不在场时”这篇作文时,我选择晚进教室,模拟老师不在场的情境。1分钟、2分钟、5分钟、10分钟,然后进教室开始作文教学,与学生交流刚刚的情境,鼓励学生说真话,将“好的”和“坏的”事情真实大胆地表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将交流的内容写下来。拿来草稿一看,果真言之有物,描述得真实可感。由此可见,只有说真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学生才能打开思维的匣子,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三、敏化心灵,方得妙笔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学校、家庭选择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生活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然而当与学生交流活动感想时,就会发现学生活动所得远不如预期。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世界的感知力不够。同样一幅美景,在14岁的王勃眼中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在我们的学生眼中就只剩下几个字“好美哦”。学生明明发现了美,却描述不了它,可见,缺乏敏感的心灵,学生的语言就会贫乏。
敏化心灵,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探索精神,魏书生就经常带着学生到野外去,让他们体验大自然。回去之后,就让大家以游玩为题材,写一篇文章,大家有过体验,写起来自然文思泉涌。我在教学 “一次有趣的實验”时,就请科学老师给我们班做了一个神奇的化学实验。充满奥秘的科学实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亲身经历后写作文挥洒自如,精彩地呈现出了实验的过程,将他们内心的好奇兴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可以使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更加深刻,这样才能写出精彩的文章。
敏化心灵,还需要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想写出好文章,教师不仅需要丰富学生的生活,更需要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梳理思维、表达思维的能力。对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辩论活动。辩论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去考虑问题,并尝试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在你来我往的辩论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的发展。紧张激烈的辩论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心灵敏感度,使他们的文章更有深度,更加出彩。
“生活”是最好的源头,让生活为写作“注源”,鼓励学生植根生活,发掘素材,解放学生思想,敏化学生心灵,让学生写真话,写深刻,方能使学生的作文鲜活有趣,丰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