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前人都已经思考过了。我们要做的就是试图对这一问题重新思考罢了”,这句话是歌德的名言。谈起德育,我们也有此同感,无数先贤均有对德育的深刻思考,本文所谈的“回归”仅是从课程育德的角度对问题的重新探讨。
让德育“回归”课堂。回归就意味着缺失之后的重建;意味着一段时间内一部分课堂育德环节的缺位。因此,首先要沥清德育中的“德”是什么,我想这是一个相当宏大的哲学命题,而苏格拉底曾说:知识即美德。如果这个立论成立的话,那我们的课堂就从未远离过美德,也就从未远离过育德。因为老师总是在传授知识,他们在主动或无意地进行着美德的传播,而这个过程本身也就是美德孕育的过程。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正是希望课程育德能够和课堂教学浑然天成,成为课堂教学中顺势而生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单独添加的额外环节,德育和知识传授不应该成为两个相互剥离的部分。基于此,我们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对课程育德进行了如下的尝试与思考:
一、在必修课中浸润德育
必修课中既有文史哲等社会科学,也有理化生等自然科学。文科老师作为德育的主力军是不言而喻的,但若加强和改进德育,就要靠所有老师的共同努力。在德育方面,文科老师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因为人文知识的储备和人文素养的培育都是育德的基础。当学生对底线道德、审美体验、思维与存在、女权主义、货币政策、田野调查法等不再闻所未闻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可以欣慰地说:我们的课堂为培养合格的公民做好了准备。而浸润德育,理科老师也是其重要的传道者,他们在给学生传递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伦理、科学思维以及科学观念,使学生走入历史,与科学家“对话”,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愫。最终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实现了对道德的追问。
二、在选修课中传递德育
南开中学选修课的开设自1984年始,30年来,学校在“公能”办学理念指引下,不断拓展学科领域,由起初的6门课程到现在的70余门课程,学科的发展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交融。教师的授课强调知识、能力、道德情感、完善人格的和谐发展,强调课程内容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倡导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将知识升华为信念,溶入于情感,转化为思想,付诸于实践。
三、在活动课中体验德育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使学生在认知与实践的“融通”中,让知识“活化”为生活,最终形成关注于生命本体的道德情怀,这是南开中学活动课开设的目的。至今,南开中学的活动课已有进行管乐、自编操、智力运动会、数独擂台赛、棒球、板球、跆拳道、南开讲坛等37门。学生自编话剧,自办画展,实地采访调查,出版杂志,在交流与协作中获得真知,在实践与创作中体验硕果,在聆听与思考中感悟真谛。
四、在隐性课程中感悟德育
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它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道德、情感、知识、能力、行为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总和及其动态的传递方式的教育环境。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的综合体现,学生在与其反复的“对话”中不断得到塑造,形成了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
让德育“回归”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不同的课程中汲取清泉、浸润人格,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创新精神奠定基础。
让德育“回归”课堂。回归就意味着缺失之后的重建;意味着一段时间内一部分课堂育德环节的缺位。因此,首先要沥清德育中的“德”是什么,我想这是一个相当宏大的哲学命题,而苏格拉底曾说:知识即美德。如果这个立论成立的话,那我们的课堂就从未远离过美德,也就从未远离过育德。因为老师总是在传授知识,他们在主动或无意地进行着美德的传播,而这个过程本身也就是美德孕育的过程。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正是希望课程育德能够和课堂教学浑然天成,成为课堂教学中顺势而生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单独添加的额外环节,德育和知识传授不应该成为两个相互剥离的部分。基于此,我们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对课程育德进行了如下的尝试与思考:
一、在必修课中浸润德育
必修课中既有文史哲等社会科学,也有理化生等自然科学。文科老师作为德育的主力军是不言而喻的,但若加强和改进德育,就要靠所有老师的共同努力。在德育方面,文科老师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因为人文知识的储备和人文素养的培育都是育德的基础。当学生对底线道德、审美体验、思维与存在、女权主义、货币政策、田野调查法等不再闻所未闻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可以欣慰地说:我们的课堂为培养合格的公民做好了准备。而浸润德育,理科老师也是其重要的传道者,他们在给学生传递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伦理、科学思维以及科学观念,使学生走入历史,与科学家“对话”,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愫。最终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实现了对道德的追问。
二、在选修课中传递德育
南开中学选修课的开设自1984年始,30年来,学校在“公能”办学理念指引下,不断拓展学科领域,由起初的6门课程到现在的70余门课程,学科的发展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交融。教师的授课强调知识、能力、道德情感、完善人格的和谐发展,强调课程内容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倡导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将知识升华为信念,溶入于情感,转化为思想,付诸于实践。
三、在活动课中体验德育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使学生在认知与实践的“融通”中,让知识“活化”为生活,最终形成关注于生命本体的道德情怀,这是南开中学活动课开设的目的。至今,南开中学的活动课已有进行管乐、自编操、智力运动会、数独擂台赛、棒球、板球、跆拳道、南开讲坛等37门。学生自编话剧,自办画展,实地采访调查,出版杂志,在交流与协作中获得真知,在实践与创作中体验硕果,在聆听与思考中感悟真谛。
四、在隐性课程中感悟德育
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它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道德、情感、知识、能力、行为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总和及其动态的传递方式的教育环境。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的综合体现,学生在与其反复的“对话”中不断得到塑造,形成了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
让德育“回归”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不同的课程中汲取清泉、浸润人格,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创新精神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