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的由来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laus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谨以此文缅怀2019年去世的美国两位卓越的文学教授和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和大卫·贝文顿。大卫·贝文顿生前是芝加哥大学英语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著名莎学家、前国际莎士比亚协会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同年去世的耶鲁大学文学教授、著名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称贝文顿,是“世界上最博学的莎学家之一。”
  贝文顿所著的《最悖人道的谋杀》,书名取自《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五场,是老国王的鬼魂跟哈姆雷特说的一句台词。贝文顿的核心观点是:《哈姆雷特》作为西方文明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自诞生以来,舞台演出、文本批评及编辑注释三者一直并行不悖,《哈姆雷特》的历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整个英语世界文化史的一种范式。世界上任何民族的人在任何时期,都可以通过《哈姆雷特》提供的这一范式更好地了解自己。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全书追溯了自《哈姆雷特》问世以来不同时期的演出、解读和接受情况。
  贝文顿认为,世界不停的变化带来众多压力和挑战,这使得莎士比亚也在改变,就连对他文本的分析也在不断修正。《哈姆雷特》早期的三个版本,包括1603年未经作者授权的四开本、1604年经作者授权的第二四开本和1623年的对开本也各有不同。以往的莎剧专家、学者一直较为重视对开本,可是近年来,学者们经过多方考证、研究,大致认为第二四开本比对开本可靠。原因是第二四开本源自莎士比亚的手稿,而且得到了作者授权认可,而对开本虽经作者修订但更符合演出的需要。
  《哈姆雷特》毫无疑问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受观众和读者欢迎的,有关该剧的出版物、舞台演出、影视改编和课堂教学等,都客观地反映了观众和读者的接受程度。据统计,有关《哈姆雷特》的出版物每年平均有四百多种,而《李尔王》只有二百多种,其他两剧则更少。有研究表明,《哈姆雷特》是世界上除《灰姑娘》之外,电影版本最多的故事。在舞台演出中,哈姆雷特的视觉形象深入人心,远非莎士比亚其他悲剧主角可及。在英美大中学校的课堂里,《哈姆雷特》是被阅读最多的经典作品。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翻译史上,莎士比亚作品的译者和译本数量仅次于《圣经》,其中《哈姆雷特》又是被翻译得最多的作品。
  哈姆雷特的故事源自史前丹麦,文字记载最早见诸萨克索·格拉马提库斯完成于1200年左右的《丹麦史》,情节虽与莎剧有明显相同之处,但差异也不小。哈姆雷特的原型阿姆雷特是丹麦国王之弟霍温迪尔之子。霍温迪尔在一场决斗中杀死了挪威国王科勒,因而丹麦国王将女儿格露特许配给了他。丹麦国王派遣霍温迪尔和另一个弟弟冯格去共同管理位于丹麦中部的日德兰事务。当时的日德兰总督是他们的父亲格温迪尔。父亲格温迪尔去世后,霍温迪尔继承了总督之位,冯格出于嫉妒杀害了哥哥霍温迪尔并且霸占了格露特。
  阿姆雷特在父亲遭杀害后,为了自保不得不装疯。狡猾的冯格为了试探阿姆雷特是否真疯,故意安排他与一位美女(类似莎剧中的欧菲丽亚)在森林中偶遇。冯格认为,如果阿姆雷特心智正常就会禁不住美女的诱惑与之发生关系。结果阿姆雷特在一位好兄弟的帮助下粉碎了冯格的试探。冯格见一招不成又施一招,安排一位大臣(类似莎剧中的波伦纽斯)藏身于格露特闺房的暗处偷听母子谈话,阿姆雷特揭穿了冯格的阴谋,在母亲房里装疯,乘机刺死了这位大臣,将尸体肢解后扔进阴沟和猪圈里。然后阿姆雷特责骂母亲,说她犹如娼妓般乱伦。母亲悔恨不已,答应不把刺死大臣的秘密告诉冯格。冯格从外地回来后打听大臣的下落,阿姆雷特说此人自己不小心摔死在外屋,尸体被猪吃了。
  冯格发现阿姆雷特不好对付,为了根绝后患,决定除掉他,但又怕此举激怒格露特和她的父亲于己不利,遂不敢贸然动手。于是他派了两名侍从(类似莎剧中的罗森坎兹和格登斯腾)护送阿姆雷特去英国,两名侍从带着冯格写给英国国王的密函上路。在密函中,冯格要求英国国王找机会处死阿姆雷特。阿姆雷特趁两名侍从不备,搜出了密函并改动了密函的内容,要求英国国王处死两名侍从并将英王之女许配给阿姆雷特为妻。一年后,阿姆雷特回到了丹麦,在母亲的暗中协助下,在一次宫廷宴会中灌醉了冯格及其侍卫,点火焚烧了王宫。冯格试图逃离火海,但被阿姆雷特用剑(冯格的剑,因为阿姆雷特的剑被收走了)杀死,冯格的侍卫则被大火烧死。萨克索没有写到阿姆雷特母亲的结局如何。
  当然,较之萨克索的故事,《哈姆雷特》还是有很大不同的。首先,萨克索故事中的阿姆雷特是一个无所顾忌的冷血复仇者,而莎剧中的哈姆雷特绝非如此。其次,阿姆雷特从未遇见过父亲的鬼魂,所以他无需确定冯格谋杀兄长后是否受到良心谴责。最后,萨克索故事中的年轻女子不是老臣的女儿,她没有像欧菲丽亚那样因爱发疯直至溺水身亡,她也没有兄长为她复仇。另外,萨克索故事中的两名侍从没有姓名,也不像莎剧中的罗森坎兹和格登斯腾,是哈姆雷特的同学。
  从1200年到1601年期间,除了萨克索的《丹麦史》,还有其他文本或许也是莎剧《哈姆雷特》的来源,其中最重要的要数法国人弗朗斯瓦·德·贝尔佛勒斯特写于1570年的《悲剧史》。《悲剧史》吸收了萨克索故事中的某些情节,同时增加了一些细节,如被谋杀的霍温迪尔的鬼魂出现在了儿子面前;哈姆雷特虽然仍像萨克索故事中那样为了自保而装疯卖傻,但具有了我们在莎剧中读到的忧郁情绪;哈姆雷特的母亲格露特在父亲被谋杀之前已经与冯格勾搭成奸;更为重要的是,贝尔佛勒斯特的《悲剧史》为哈姆雷特的复仇提供了基督教意义上的合理解释,即冯格的通奸行为和弑兄篡位都是有罪的。1608年,贝尔佛勒斯特的《悲剧史》被翻译成英文,不过此时莎士比亚已经完成了《哈姆雷特》,他的法文水平完全可以读懂《悲剧史》。
  莎剧《哈姆雷特》与《悲剧史》的不同之处也有不少。相比较而言,莎剧里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波伦纽斯(原来的无名大臣)、欧菲丽亚(同样无名的无名大臣之女)、雷厄提斯作为一家人出现在莎剧中。《悲剧史》中的国王冯格有了新的名字克罗狄奥斯,两名侍从不但有了名字而且确定了与哈姆雷特的同学关系。贺雷修在《丹麦史》和《悲剧史》中都没有名字,连跑龙套的资格都没有,而在莎剧中成了重要角色,他是哈姆雷特的知心朋友,哈姆雷特既可以向他倾诉内心的苦恼和秘密,也可以与他讨论深奥的哲学问题。莎剧里的情节也有了重大变化。莎士比亚将萨克索故事中的维格雷克变成了挪威王子福廷布拉斯,福廷布拉斯与哈姆雷特有共同之处,但在行动力上远胜过哈姆雷特。他为了向丹麦国王复仇,在国内厉兵秣马;为了荣誉,不惜与瑞典人争夺一块弹丸之地。哈姆雷特对福廷布拉斯颇为欣赏,临死前预言福廷布拉斯将被人民拥戴为王。莎士比亚塑造福廷布拉斯这个勇敢、果断、有行动力的挪威王子形象,是有意将他作为哈姆雷特的鲜明对照。另外,莎士比亚还增加了雷厄提斯为报父仇与克罗狄奥斯密谋刺杀哈姆雷特的情节,最后他和哈姆雷特双双中毒身亡。
  关于《哈姆雷特》的早期演出,据贝文顿考证,最早应该在1599年至1601年之间。在皇家宫殿里的演出最早是在1619年。在莎士比亞时期,莎士比亚既是演员又是剧作家。有证据表明莎士比亚至少在1603年还活跃在舞台上,之后他就不再登台演出了,因为创作出高质量的剧本比作为演员演出更重要。在20多年时间里他平均每年要创作出将近两部剧本,而作为演员,他主要扮演的是无足轻重的小角色,更多的时候只是跑跑龙套而已。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
  责编:马京京
其他文献
阅读一定是文科生的爱好吗?理科生要不要也多读书呢?来看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读书心得。  学会读书,并不简单。我个人在这方面也还是处于不断摸索、不断改进的过程之中。切不要以为“会背会默,滚瓜烂熟”,便是读懂书了,如果不逐步提高,不深入领会,那又与和尚念经有何差异呢!  我认为,同学们在校学习期间,学会读书与学得必要的专业知识是同等重要的。学会读书不但能保证我们在校学习好,而且保证我们将来能够永远
期刊
那年,我在一所大学做辅导员,几乎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各地的父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看望自己的孩子。他们对孩子的嘘寒问暖,也让我备感欣慰。  但有一位学生,他却特别失落,因为四年过去了,父母竟然从没有来看望过自己。全院几乎每个学生都曾和父母在校园里散过步,唯独他没有。就为这,他几乎每个星期都往家里写信,希望父母能够来学校看看自己。  我对他说,寒暑假既然父母不方便来,你就回去看看父母呗。他犹
期刊
我们下大力气做的阅读推广,是针对谁的?我坦言,阅读推广对于成年人来说收效不是很大——当然不是没有效果,重点是今天的孩子们能不能养成阅读习惯。怎样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习惯既需要引导,有时候也需要强制。  我在童年的时候,母亲没有阻拦我阅读各种各样的书。那个年代没有适合我们的读物,于是大人的书、小孩的书,甚至很多奇怪的书我都去读。我还用母亲的两个阅览证到处借书看,于是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这个习惯陪伴
期刊
还记得那位帅气儒雅、开朗健谈的东北大个子吗?  2018年,《阅读时代》举办“光辉历程·书香筑梦”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他投来的稿件紧扣征文主题,故事传奇情感真挚,文笔简洁,好读耐看,获得編辑部同仁一致好评,一经刊出果然引起读者的热烈反响。征文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章6800余篇,作者中有十数位专业作家,当然,更多的是业余作者:教授、干部、学生、工人、农民和士兵,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行业和职业。评
期刊
1、《归羊》  汪军  安徽文艺出版社当代中国人的近乡情怯大约是,重返故地之时,眼前变换大半,只剩幼时记忆温存。汪军在《归羊》中构想的郁达夫重访A城,既是从文学的意义上,重续文人的体认自我之路,也渗透着作者自身的境遇与情感,是对故地的一次伤感重逢。  2、《烟火》  王松  作家出版社  长篇小说《烟火》,是王松又一部显示其创作实力的重要作品。这种实力首先表现在,你不需要读完,只消翻开作品阅读一两
期刊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释义】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哲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
期刊
垂髫少年惊四座  少时的晏殊,曾经让家人忧心忡忡,因为他到了五岁,都无法自由地跑动跳跃,完全没有邻家孩子活蹦乱跳的机灵劲儿。  直到有一天,他跟随父亲去海边玩耍。和煦的阳光之下,一只飞鸟扇动翅膀,倏忽间便降落在柔软的沙滩上,并留下一处清晰的爪印。眼见此情此景,晏殊居然挣脱父亲的怀抱,飞快地跑向爪印,并大喊道:“爹爹!快来看,这是字!”  打那以后,左邻右舍都称呼他为神童。  到七岁时,晏殊已经能熟
期刊
我认为,人生短短几十年,尽管你可能相信来世,但是我们此世只有这几十年的时间,怎么活完这几十年?这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要面临的人生难题。  按照我的看法,人最重要的就是快乐、有趣。我们人生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做一个有趣的人。  01有趣是人真正的存在  有趣、好玩,应该算是人真正存在的一种方式。  我认为,有趣和好玩有两种来源:一个是遗传,一个生活在充满幽默感家庭的人,或多或少他都会带有遗传的基
期刊
总觉得唐人在饮食方面偏于简单。这可能是我的错觉,但不能怪我,责任在唐诗。  读过的唐诗里,关于饮食的诗句,最令我难忘的是杜甫《赠卫八处士》中的一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那是描写他到一个老朋友家受到的招待,那顿饭被大诗人写成了千古美餐:是春天,有当令的菜蔬;是雨夜,于是有湿度和气氛;餐桌上有鲜艳悦目的色彩,有朴素而天然的香味。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食欲美、人情美,在温暖的色调中交织氤氲。  还有
期刊
阅读,党和政府的高度关切  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起自己的阅读经历,并强调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4年以来,“倡导全民阅读”连续七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布,提出“推动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