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能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多,碳排放量越来越多,环境问题也逐渐凸出。低碳生活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需求和重视,低碳设计也成为了建筑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如何将低碳的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总结出对资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利用技术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关键词】 低碳;建筑设计;方法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对于环保的意识也在逐渐的加强,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更加高,低碳节能环保也成为了现代建筑设计的关键。为了满足功能和空间的需求是当前建筑设计的基本条件,在这个基本条件下注重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节约,才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方向。如今,低碳建筑已成为一种时尚,低碳建筑的设计方法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低碳建筑概述
生产、建造、运输和施工的建筑材料,拆除和建设运行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建筑物达到最低的能源消耗和最少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些建筑就是所谓的低碳建筑。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低碳建筑以生态和绿色建筑为根基也应运而生了,确切的说,生态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内容又从属于低碳建筑的内容,而后者的评判标准更侧重于定量衡量,其目标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减少。实际上,所谓低碳建筑的本质就是对节能建筑的拓展。但是节能建筑与低碳建筑在理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以前瞻性的增良节能为基本理念,而后者则是将存量减排作为历史标准的理念。对终端能源利用率的提高是当前实现降低能耗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低碳住宅是低碳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低碳住宅,我们可以理解为“低碳+住宅”,从字面意思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理解其含义,通俗来讲就是低碳的住宅,也就是说住宅建筑达到了绿色低碳的标准。
2.低碳建筑设计的必要性
高层建筑体积庞大、容积率过高,建筑物之间的间隙小,导致城市整体的居住环境质量加重。高层建筑大多集中在城市市中心,给人们的生活、出行带来很大不便。高层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标榜大气、高档,常常忽视了节能意识,造成高耗能、低效益。为了减少用地面积,过分节省用地,相邻之间的建筑物互相遮挡,影响了建筑阳台阳光照射的范围,降低了太阳能的利用率。高层建筑为了保证经济效益,往往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影响城市和生态之间的平衡。很多高层建筑在设计中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浪费、能源浪费,还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称为低碳节能的重点把控对象。
3.低碳建筑设计方法
3.1、光、声环境的设计
在低碳建筑设计中,我们为了增加日照时间,可以将整栋楼设计成波浪形或是弧形。对于每个房间的采光,可以利用设置反射光板和光导管等导入设备来完成。室内装修时可采用浅色调,这样可以增加反射,保证室内有足够的光线,以此来减少白天的人工照明,降低能耗。夏季尽量保证不要让太阳辐射进入室内,增加室内温度,可以采用能收放的遮阳伞或是将门窗设置成利用通风的式样,以此减少热量,减少能耗。冬季尽量保证太阳辐射的进入,以增加室内温度,降低能耗。在声环境的设计方面,卧室的设计应该是背向噪声源,但这样可能会和采光发生冲突,所以应合理布局,门窗可采用具有隔音效果的,适当在住宅区沿路种植植物也能起到很好的隔音效果。在实际的应用中,一般采用多空吸声材料,这样可以在建筑设计的同时进行隔音设置,使居住环境达到人性化的目的。
3.2、环境设计
为人们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良好的光环境、清洁的空气、灵活开敞的空间。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加强粉尘、噪声等管理,实施绿色管理,全面保障施工现场环境的质量。关于绿色施工管理,从一个角度考虑其有着不同的含义,是指施工管理的合理性等。实现建筑施工的低碳化离不开施工管理的作用,为此,应先在管理理念上进行转变,采用绿色的施工管理理念,只有具有组织性、纪律性以及良好的施工秩序才能保证施工过程的低碳化,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3.3、智能系统设计
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能耗,如何降低设备的能耗呢?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优化设备运行的方式,尽量减少设备运行的时间,减少设备运行的台数,以此节省能耗,从而减低对环境的污染。建立完善的信息设施系统和信息化系统,减少人们的出行交通压力,以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环保的目的。在生态环保设施和系统中积极开发智能化系统,加强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为环保环境积极创设低耗、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是建筑智能化系统中最具有节能潜力的系统,它通过对建筑设备的测量和控制,在保证各类设备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降低运行费用,提高效率,改善环境,很好地达到节能和环保的目的。
4.低碳建筑的主要技术应用分析
4.1、物联网技术应用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它主要通过一系列的信息传感设备,按照事先的约定协议,将物体与互联网连接,以此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信,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管理的一种网络。在进行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利用BIM技术,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对建筑空间形态、构造形式以及结构材料等的修改,得到相应的能量和碳足迹分析结果,从而找出碳排放更低,对环境影响更小的建筑设计方案,进而达到低碳建筑的设计目标。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避免了反复计算造成的设计周期延长问题,还可以更有效地减少建筑的碳排放量。同时,由于在建筑模型中,包含了建筑的全部信息,并且可以随着设计方案的变更而变更,建筑设计人员可以在设计的任何阶段,通过能量分析软件得出的能量分析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对建筑的实际性能进行优化,得出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低碳建筑设计方案。
4.2、优化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对整栋建筑的质量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结构形式的合理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能减排。高层建筑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消耗大量的水泥、砂石等资源,在钢筋混凝土拆除的过程中水泥、钢筋不可回收再利用,也造成了环境的负担。所以高层建筑尽量采用钢结构体系,减少材料的浪费。建筑的结构设计中最大限度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尽量少使用采暖设备和空调,利用建筑空间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空调系统。
4.3、建筑腔体概念的应用
根据低碳策略提出的“建筑腔体”概念,结合了仿生学原理和建筑生态技术与一体。在建筑工程中,每个建筑的空间体型不同采用的技术措施也不一样,但是它们能够运用可再生资源的原理和动物的腔体类似,能够将可利用资源吸收进去,同时将二氧化碳等排放出去。建筑腔体设计前期注重环境对微气候的影响,其次,分析微气候因为场地环境在物理意义上的不同形态而形成的原因,增强对具体能量流特征的认识。注重发挥建筑腔体的生态作用,因为建筑物已经经过了低碳处理,碳排放量会大大减少。最后还要进行技术性的评价,以此作为修正和反馈的重要依据。
5.结束语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打破原有的传统建筑学的观念,并且积极的研究和低碳建筑设计和设计的相关方法,并且有效的进行创新。积极的使用各种新型的技术和方法,尤其是物联网技术,建立低碳建筑设计和科学相融的框架体系,将探索高效的低碳建筑设计技术和方法作为设计者的目标,共同推动我国低碳建筑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明珠.关于低碳式建筑设计技术及方法的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4:20.
[2]裴思思.低碳节能理念下建筑设计方法与技术探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02:104.
[3]刘明亮.低碳建筑设计理念与技术[J].低碳世界,2014,11:245-246.
[4]罗寅峰.基于低碳背景下建筑施工技术发展方向探析[J].科技与创新,2014,09:82-83.
【关键词】 低碳;建筑设计;方法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对于环保的意识也在逐渐的加强,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更加高,低碳节能环保也成为了现代建筑设计的关键。为了满足功能和空间的需求是当前建筑设计的基本条件,在这个基本条件下注重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节约,才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方向。如今,低碳建筑已成为一种时尚,低碳建筑的设计方法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低碳建筑概述
生产、建造、运输和施工的建筑材料,拆除和建设运行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建筑物达到最低的能源消耗和最少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些建筑就是所谓的低碳建筑。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低碳建筑以生态和绿色建筑为根基也应运而生了,确切的说,生态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内容又从属于低碳建筑的内容,而后者的评判标准更侧重于定量衡量,其目标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减少。实际上,所谓低碳建筑的本质就是对节能建筑的拓展。但是节能建筑与低碳建筑在理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以前瞻性的增良节能为基本理念,而后者则是将存量减排作为历史标准的理念。对终端能源利用率的提高是当前实现降低能耗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低碳住宅是低碳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低碳住宅,我们可以理解为“低碳+住宅”,从字面意思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理解其含义,通俗来讲就是低碳的住宅,也就是说住宅建筑达到了绿色低碳的标准。
2.低碳建筑设计的必要性
高层建筑体积庞大、容积率过高,建筑物之间的间隙小,导致城市整体的居住环境质量加重。高层建筑大多集中在城市市中心,给人们的生活、出行带来很大不便。高层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标榜大气、高档,常常忽视了节能意识,造成高耗能、低效益。为了减少用地面积,过分节省用地,相邻之间的建筑物互相遮挡,影响了建筑阳台阳光照射的范围,降低了太阳能的利用率。高层建筑为了保证经济效益,往往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影响城市和生态之间的平衡。很多高层建筑在设计中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浪费、能源浪费,还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称为低碳节能的重点把控对象。
3.低碳建筑设计方法
3.1、光、声环境的设计
在低碳建筑设计中,我们为了增加日照时间,可以将整栋楼设计成波浪形或是弧形。对于每个房间的采光,可以利用设置反射光板和光导管等导入设备来完成。室内装修时可采用浅色调,这样可以增加反射,保证室内有足够的光线,以此来减少白天的人工照明,降低能耗。夏季尽量保证不要让太阳辐射进入室内,增加室内温度,可以采用能收放的遮阳伞或是将门窗设置成利用通风的式样,以此减少热量,减少能耗。冬季尽量保证太阳辐射的进入,以增加室内温度,降低能耗。在声环境的设计方面,卧室的设计应该是背向噪声源,但这样可能会和采光发生冲突,所以应合理布局,门窗可采用具有隔音效果的,适当在住宅区沿路种植植物也能起到很好的隔音效果。在实际的应用中,一般采用多空吸声材料,这样可以在建筑设计的同时进行隔音设置,使居住环境达到人性化的目的。
3.2、环境设计
为人们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良好的光环境、清洁的空气、灵活开敞的空间。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加强粉尘、噪声等管理,实施绿色管理,全面保障施工现场环境的质量。关于绿色施工管理,从一个角度考虑其有着不同的含义,是指施工管理的合理性等。实现建筑施工的低碳化离不开施工管理的作用,为此,应先在管理理念上进行转变,采用绿色的施工管理理念,只有具有组织性、纪律性以及良好的施工秩序才能保证施工过程的低碳化,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3.3、智能系统设计
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能耗,如何降低设备的能耗呢?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优化设备运行的方式,尽量减少设备运行的时间,减少设备运行的台数,以此节省能耗,从而减低对环境的污染。建立完善的信息设施系统和信息化系统,减少人们的出行交通压力,以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环保的目的。在生态环保设施和系统中积极开发智能化系统,加强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为环保环境积极创设低耗、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是建筑智能化系统中最具有节能潜力的系统,它通过对建筑设备的测量和控制,在保证各类设备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降低运行费用,提高效率,改善环境,很好地达到节能和环保的目的。
4.低碳建筑的主要技术应用分析
4.1、物联网技术应用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它主要通过一系列的信息传感设备,按照事先的约定协议,将物体与互联网连接,以此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信,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管理的一种网络。在进行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利用BIM技术,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对建筑空间形态、构造形式以及结构材料等的修改,得到相应的能量和碳足迹分析结果,从而找出碳排放更低,对环境影响更小的建筑设计方案,进而达到低碳建筑的设计目标。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避免了反复计算造成的设计周期延长问题,还可以更有效地减少建筑的碳排放量。同时,由于在建筑模型中,包含了建筑的全部信息,并且可以随着设计方案的变更而变更,建筑设计人员可以在设计的任何阶段,通过能量分析软件得出的能量分析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对建筑的实际性能进行优化,得出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低碳建筑设计方案。
4.2、优化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对整栋建筑的质量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结构形式的合理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能减排。高层建筑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消耗大量的水泥、砂石等资源,在钢筋混凝土拆除的过程中水泥、钢筋不可回收再利用,也造成了环境的负担。所以高层建筑尽量采用钢结构体系,减少材料的浪费。建筑的结构设计中最大限度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尽量少使用采暖设备和空调,利用建筑空间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空调系统。
4.3、建筑腔体概念的应用
根据低碳策略提出的“建筑腔体”概念,结合了仿生学原理和建筑生态技术与一体。在建筑工程中,每个建筑的空间体型不同采用的技术措施也不一样,但是它们能够运用可再生资源的原理和动物的腔体类似,能够将可利用资源吸收进去,同时将二氧化碳等排放出去。建筑腔体设计前期注重环境对微气候的影响,其次,分析微气候因为场地环境在物理意义上的不同形态而形成的原因,增强对具体能量流特征的认识。注重发挥建筑腔体的生态作用,因为建筑物已经经过了低碳处理,碳排放量会大大减少。最后还要进行技术性的评价,以此作为修正和反馈的重要依据。
5.结束语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打破原有的传统建筑学的观念,并且积极的研究和低碳建筑设计和设计的相关方法,并且有效的进行创新。积极的使用各种新型的技术和方法,尤其是物联网技术,建立低碳建筑设计和科学相融的框架体系,将探索高效的低碳建筑设计技术和方法作为设计者的目标,共同推动我国低碳建筑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明珠.关于低碳式建筑设计技术及方法的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4:20.
[2]裴思思.低碳节能理念下建筑设计方法与技术探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02:104.
[3]刘明亮.低碳建筑设计理念与技术[J].低碳世界,2014,11:245-246.
[4]罗寅峰.基于低碳背景下建筑施工技术发展方向探析[J].科技与创新,2014,09: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