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耕耘终无悔 农技推广献青春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2103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想我并不比别人聪明,但我可以更加努力,正所谓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王娟玲
  多少个严寒酷暑,多少个冬去春来,她带领她的农技推广站的全体人员,坚持深入农村第一线,深入农民的田间地头,讲科技搞试验,示范。他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常年和农民群众进行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从农业新的生产技术的推广到种子的入土,再到收获,20多年来,她的足迹踏遍了大荔县400个村的田间地头,及时把国家的惠民政策,把新的农业增产增收的实用技术,送进了农村的千家万户,但她从不叫苦叫累,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一名基层农技工作者对农民群众的挚爱。由她主持完成的《大荔县瓜棉间套双高配套技术》项目,5年在全县累计推广面积53.3万亩,创直接经济效益5.6亿元。20多年来,由她承担并负责完成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多次获国家农业部、陕西省政府和渭南市政府的科技推广奖,大荔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009年的3850元达到2013年的8070元,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很快推广,新的品种连年夺取高产纪录。多年来,她一直不停地奔波在农村,她是农民群众家里和田间地头的常客,被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为风清气正的农艺师,农民群众的知心人。她就是大荔县农技推广中心农技站站长,高级农艺师王娟玲。
  爱岗敬业刻苦学习
  1992年,王娟玲就被分配在县农业局下属的农技推广中心工作。那时,她深知自己出身农村,对农民有特殊的感情,怀着满腔的工作热情,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里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来。她深深地懂得,农技推广工作技术性很强,没有一定文化和专业知识是不行的,对她这个从未经过专业学习的人来说想干好工作也有一定的难度。于是,她购买了大量的农业科技推广的专业书籍,利用工作之余,坚持学习,记笔记。她一直认为,在实践中学习的知识最容易被农民所接受。在平时的工作中,她始终坚持做到能干、能说、能写、能吃苦和脑勤、笔勤、嘴勤、腿勤,还参加了全国成人自学考试。夜晚,在别人都进入梦乡的时候,她还在灯下学习,记笔记。这样,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她终于获得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的大专文凭。但她并不满足,继续用高深的理论武装自己,又获得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的大本文凭。在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同时,她还在实践中充分地检验自己,在干中学,学中干,以学促干,边干边学。针对农业有的新技术、新品种能否在大荔县全面推广和运用,碰到连书上也没有过的技术问题,她及时翻阅有关资料,进行分析钻研,并把一些生产技术问题和针对性解决措施,分类整理记录在笔记本中,还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总结的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指导群众生产。多年来,她从一个对农业生产技术几近无知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有着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农艺师,多项农业生产技术被当地农民群众接受,并在大田广泛推广应用。她先后在《中国棉花》、《陕西农业科学》、《西北园艺》、《现代农业科技》等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由她个人编写的技术资料和讲稿累计达10万余字。
  深入农村勇于实践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王娟玲一天也没有离开她痴情的农技推广工作。20多年来,她真正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她以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农业技术难题,为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美好的青春和年华。多年来,为了加快全县农作物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她多次赴河北、山东、新疆、河南等地考察棉花、小麦、玉米和花生新品种,坚持每年新引进主要农作物品种3-5个,在全县四大农业区进行试验示范。为了摸清各个品种的生长特性特征及栽培管理技术,她本着务真求实的态度,带领全站人员搞品种品比试验。播种时,她亲自动手,头顶烈日,不怕苦,不怕累,不赚脏,在场的农民群众都十分感动。在试验调查过程中,为了保证数据及结果的真实性,不管时间再晚,坚持当天调查当天做,决不拖到明天。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建立的试验田年年被作为样板田,受到市、县两级领导的观摩指导,也得到了上级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先后引进的小偃22,西农889,浚单20,郑单958,中棉41,中棉41提高系,鲁花9号,鲁花14,也一举成为全县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的当家品种。
  2011年,为了摸清大面积玉米的实际产量,王娟玲大胆承包了离大荔县城40余公里兰空基地的200亩农田,进行试验。当时每亩承包费300元,她一次性向发包方交纳了6万元,全部的投资及人工费还要自己承担。几个月里,她利用休息时间,起早贪黑,自己动手,施肥、播种、浇水、收获,克服了天气前期干旱、后期严重秋淋的严重影响,最后夺得了玉米亩产620公斤的高产。看着绿油油的玉米田,当地农民夸赞到:“这娃真能行,能在黄河滩把玉米种的这么好,确实有技术、有水平。”省市领导在参观了她的试验田后肯定地说:
  “作为一名女农技干部,娟玲同志亲自包地,亲自实践,夺取高产,值得我们每个农技干部学习。”
  大胆创新 立志为农
  多年的农技推广工作和农村实际工作,使王娟玲深切地感受到,要做一名优秀的农技干部,必须紧跟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步伐,劳于实践,大胆创新,才能搞好工作,胜任工作。
  2005年,她作为科技特派员进驻大荔县哈蜜瓜主要产区的双泉镇东二村。在和农民群众的交谈中,一些种植户反映说,大棚哈密瓜在生长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上网纹差、畸形果、商品率低等问题。对于群众的疑问,她没有急于表态。在大棚哈密瓜种植的施肥浇水、移苗缓苗、整枝坐果、网纹管理及棉花套种等关键环节,她一头扎进示范户的大棚里,亲自察看,细心钻研,她以科技工作者的敏锐性和女人特有的细心,创新性总结了一套瓜棉间套双高配套栽培技术,解决了瓜农的技术困惑。为了尽快将新的栽培技术普及和推广到千家万户,她常年坚守在生产一线作巡回指导,定期到生产田间,手把手地给群众教,面对面地讲,终于使东二村的哈密瓜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收成,产量较往年平均增加300—500公斤,亩收入增加500—800元,全村平均亩纯收入2000余元,最高的达到5000元,产量创历年新高,而间套棉花平均亩产籽棉也达到214公斤,在哈密瓜丰产的基础上,亩增收1200元。   与此同时,她还指导帮助东二村成立了农技中心,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产前送技术,产中送农资、产后搞销售的完整的服务体系,东二村还被省政府命名为“绿色无公害哈密瓜示范基地”。
  2009年,省农技推广总站决定在大荔县实施小麦、玉米、棉花、花生高产实验、示范创建项目。作为农技站站长,王娟玲积极应战,承担了这一艰巨的工作任务。从秋播开始,她带领农技站的10名技术人员,每天蹲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指导群众播种。有人笑着说:“好娃哩,我都种了几十年地了还不会种小麦?”王娟玲也笑着说:“好伯哩,原来小麦是3分种7分管,现在是7分种3分管,整地播种很关键,只有亲自看着种好了管好了,才能保证来年的丰产丰收。”为了让广大农民尽快掌握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她把从实践中积累的知识,编成通俗易懂的教材,坚持长期进行技术培训和宣传。多年来,她编写宣传材料68期,组织培训135场(次),培训农民2.6万余人。
  在采访中,记者深深地感受到王娟玲的确是个热心人.实在人,她不但工作分内的事认真负责,即便是分外的事,她也热心帮农民解决。2013年,在大荔县沿渭河、洛河的小面积玉米发生了水灾,产量直接受到影响,有的农户买了种植业保险,而保险公司不积极赔付。她得知情况后,迅速联系保险公司,询问相关政策,配合保险公司到受灾田块实地勘察,测定减产成数,协助农户和保险公司协商解决了赔偿问题。她对待自己,却严格要求,她经常从农村地里回到家中,天色已晚,幼小女儿早已在奶奶怀中睡熟已久,第二天没等孩子醒来,她就匆匆忙忙进入田间。大荔县韦林镇梁元村支书陈金升说:“王站长工作十分认真,经常深入我们田间查看,有时我们还没到地里她人却早就到了,我们十分感激,我们有时想请她吃饭,她说啥也不去,而我们在生产上的事,她总是随叫随到,风清气正形容她的人品,一点都不为过。”韦林镇韦林村支书杜香菊也说:“王站长这人真好,没架子,经常在地里给群众讲课,风里来、雨里去,有时身上还带着泥土,我们感激不尽。”多年来,由于她全身心投入农技推广工作,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家务事,所以在丈夫和女儿面前她不是一个贤妻良母。
  20多年来,王娟玲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她怀着对事业强烈的责任心,以对工作、对农民群众高度负责的认真精神,做好每个品种的试验示范,完成了每项工作任务。她对农技推广工作无怨无悔,也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2004年、2005年她连续两年入选大荔县政府“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专家”;2009年入选渭南市“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专家”;2010年被陕西省科技厅、省委组织部等8家单位联名授予“陕西省优秀科技特派员”;2011年被省农业厅评为陕两省粮油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先进工作者;2013年4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大荔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翟文胜说:“娟玲同志自学成才,从一名青年成长为一名高级农艺师,这是她辛勤耕耘的结果。她对工作、对同志、对群众、对生活充满了热情,遇到困难她不惧挑战,知难而进。她入很实在,做事实在,工作追求完美,试验力求科学,数据力求准确。她工作有魄力,工作勇于创新,敢想敢干,这种敬业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她获‘五一劳动奖章’,不但是我们的骄傲,更是七十多万大荔人民的骄傲。”
其他文献
2014年3月5日,82岁的袁仲一坐在家中宽敞的客厅,提起40年前偶然和兵马俑结缘的考古岁月,如数家珍,侃侃而谈。常年在工地上的袁仲一,普通话里偶尔夹杂着南腔北调,几乎听不出家乡的口音了。  40年间,秦始皇兵马俑从不为人知到名扬天下,从默默无闻到享誉世界,仿佛切都顺理成章。然而,秦俑考古那段漫长的艰苦岁月,却鲜为人知。这俑坑怎么没有边儿?  1974年7月15日,42岁的袁仲一和另外两名考古队同
期刊
2009年以来,三峡工程已进行三次175米试验性蓄水。根据国内外水库建设的普遍规律,新建水库蓄水后至高水位初期3到5年内将集中产生大量的新生滑坡和塌岸。据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巡视员、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柳源介绍,未来一段时间,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不容乐观,除做好防治工作之外,还要对一些需要进行搬迁避让的人员实行搬迁,大约涉及10万人左右。  贵州拟将150万农村贫困人口搬出大
期刊
2013年12月27日早6时35分许,徐家湾派出所值班室接群众报警称:其女儿在两安市未央区某小区门口被人殴打。接警后,徐家湾派出所民警立即出警。经初步了解,12月27日早6时30分许,居住在该小区的受害人小秋(化名,性别女,13岁)从家里出来准备上学,行至楼门口时,被一陌生男子强行拖至该楼地下室内,并对其实施抢劫、猥亵。案发后,徐家湾派出所刑警一中队民警立即行动,通过四个昼夜的连续工作,快速将犯罪
期刊
日前,一则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老教师携妻给学生上课的微博,触动了众多网友的心灵。  据报道,微博中的老教师姓章,已年逾七十,是江苏科技大学民办独立学院南徐学院的任课教师。因为有学问、课讲得精彩,章老师深受学生的敬重与喜爱,退休后又被学校反聘为教学专家组专家。由于章老师夫人患有轻微的抑郁症,24小时不能离开他。这学期,章老师不得不把夫人带到了课堂。夫人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听讲。课程结束后,就帮他收拾教具
期刊
因为一个梦,他放弃了另一个梦。  他叫孙春龙。  一次偶然的采访,一个飘零的人群,让身为记者的他从此割舍不下。这个人群就是散落在缅甸等地将近70年的中国远征军老兵。  “走啊,我带你们回家!”寻访路上,他在心中反复默念着这句话。这句话,他不仅说给活着的老兵,也说给远去的亡灵!  前前后后4年的时间,他找到了一个又一个老兵,给一个又一个老兵找到了家,又让一个又一个老兵回家探亲……他甚至还将迎接中国远
期刊
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回归自然的饮食风尚日渐盛兴。特别是在白领阶层,清淡的生食、素食成为新时代的宠儿,倍受青睐。从健康的角度看去,素食滋养色身,长养慧命的养生机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无论国内国外,各类素食餐饮如沐春风,破茧化蝶,莺歌燕舞。  论及素餐,许多人会联想到斋饭。然此二味具有明显的区别,二者虽均以素食为主,但斋饭料理忌食葱姜蒜等辛辣昧料,而素餐则不忌,相反更多地运用这些味料
期刊
2012年春天的一个傍晚,一位名叫姚晓勇的盲人小伙,乘出租车去看望老师。下车后,盲人小伙准备付钱,而出租车司机马志刚坚决不收。出租车司机把盲人小伙送到社区,然后转身离开。一位准备打的男子恰巧目睹了事件整个过程,二话没说便坐上出租车,把盲人小伙的出租车费一起付了。  出租车司机的女儿在微博里记录了这件事情,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到两天时间,竟然转发超6万次,评论过万条。另有据此改编的微博也被转发了近两
期刊
2014年1月12日,记者来到商洛市中心医院,看到一封患者的感谢信,信中说父亲身患食管癌,几经周折,医生为其父亲采用了最佳治疗方案,赢取了最佳治疗时间、获得了最佳治疗效果,感谢外二科医生护士高度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记者随后采访到了任晓明,任晓明回忆道,2013年11月24日,他父亲因前列腺增生住进了商洛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在检查过程中,查出患有食管癌。胸心外科主任唐红涛在看过其父亲钡
期刊
移民大搬迁成就了山里祖辈农民的梦想,民团家贫终于有了新的希望,搬出十年九灾的大山沟沟,迁到平坦的福地建起一幢幢洋房,成了城市小镇新的一员,就地致富孩子上学老人看病不再惆怅,城乡一体化让祖辈的生活发生了巨变.镇安县大移民的决策者是老百姓的太阳,梦一个个都变成了美丽的彩虹,想在美好幸福的家园高歌飞翔。  总理来到花园村  2014年元月26目,这是一个令商洛和镇安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风
期刊
最近一段日子,陈耀东家比较热闹,自发来看望老人的各界人士比较多。有时老人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但老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其实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吃饭并不是最大的问题,关键是需要有人来做洗洗涮涮的事儿。”义工邱华说。  前年,当地民政局和妇联共同实施“阳光工程”,为孤寡老人免费请钟点工。陈耀东成为这项工程的受益者。但是,“阳光工程”一年只服务10个月,每年3月15日到5月15日是一个空档期。这时候,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