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也在不断优化。在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优化研究中,音乐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提高音乐课程质量,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感需要教师来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老师来激励,学生的学习方法需要老师来指导,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老师来提升。因此,只有转变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行为,改变教师主导型模式,积极主动地采取更加高效、活跃的教学方法,才能从根本上优化音乐课堂教学。本文从几方面论述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对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行为;有效性;角色转变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课程教学的引导者和维系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教师是学生迈进音乐殿堂的引路人,也是学生音乐思维成长的启发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学习音乐的效果有很大影响,教师的教学设计内容、课堂引导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决定了音乐教学能否突出自身特点,加强学生的音乐感知,与其他的学科产生有机的联系,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可见,对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能够促进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提升教学理论的适应性性和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深化教师对教育的认知,为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小学音乐教师教学从“教师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深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教师为教学辅助的教学模式逐渐普及开来。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强调在教学行为中应当充分遵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课堂教学的根本。教师只有重视学生的学习地位,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养成,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无论是情境教学法、合作教学法还是探究教学法,所有的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参与其中,起到组织、引导、维护和督促的作用,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重要的辅助者,而学生才是接受情境教学、合作教学、探究教学等等教学方法的主体和参与者。尤其是小学音乐教学,小学生处于音乐知识学习的基础阶段,需要建立对音乐最基本的感知,这一阶段是小学生认识音乐和了解音乐的过程,若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将音乐知识灌输给学生,无论利用何种方式,那么只会让小学生对于陌生的音乐知识感到吃力,久而久之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多数音乐教师放弃传统的以“教”为重的教学行为,转而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变“教”为“学”的过程,教学变得更加轻松而高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教学设计中结合学生的特点,在课堂实施中注重兴趣的激发,在课后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使音乐教学散发中自身的魅力,有效地提高了学习对音乐的学习自信心,最终实现音乐教学目标。在对音乐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查过程中,某教师在教学竞赛上的一节唱歌综合课《夏日泛舟海上》,既是较好地体现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一节优质课。首先教师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上课的导人环节是和孩子们一起体验在沙滩上自由散步,展开联想(大家都想在夏日里去海边游玩、泛舟,一阵海风拂过,轻轻地拍打着脸颊,既清爽又舒适。让我们一起感受海风、海浪和海螺的声音)同时自然而然地贯穿了预设的教学内容,避免了无效的说教,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小学音乐教师教学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行为中,多数教师为了实现音乐课程的教育目标而过分地注重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传授,重视教学目标的实现,音乐测评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学生的长久发展,也忽视了不同学生之间对音乐的吸收能力,对音乐的兴趣和审美差异,忽视了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长此以往导致许多小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产生消极心理,不利于建立音乐知识发展网络,对今后的音乐学习不利。在对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认为课本上的歌曲不好听,音乐知识太枯燥,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当只重视当前的教学目标实现,只重视本节课的音乐理论学习和歌曲的传授,而是应当将“充分发展学生的音乐终身教育”为目标,引领学生迈进音乐殿堂的大门,开启学生的音乐智慧,启发学生的音乐思维,建立学生的音乐根基,并为学生规划音乐学习之路,为今后的音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兴趣基础和方法基础,这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也是教育的根本之道。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小学音乐教师逐渐摒弃了传统音乐教育中对教学目标的苛求态度和对教学评测的过分关注行为,转而重视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转变,在教学设计中,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强调因材施教,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积极烘托教学氛围,建立浓郁的音乐情境,引导学生探索音乐殿堂,高效地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教学互动关系,引导学生正确地掌握音乐学生的方法,建立科学的音乐学习体系,将音乐与其他學科的学习进行有机地联系,互相配合,互相优化,共同提升学习的学习成效。音乐教师最根本的转变,是从“授人以鱼”转变为了“授人以渔”,在这一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成为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全面健康发展的指导者。我区李滨老师执教的《小纸船的梦》一课,最后的环节是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的梦想写在小纸船上,并且以师生共同参与接龙的形式,请个别同学进行展示。老师真正深入地了解学生,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走向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三、课堂评价方式由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行为中,以单一的成绩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单一地将音乐测评成绩的高低定义学生的方式,不仅不符合教育心理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期以往会造成学生音乐学习质量的下降。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更加多元的方法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音乐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具象性,难以用刻板而具体的数字对其进行评价。多数音乐教师关注到了单一音乐课堂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和不利影响,转而重视小学生在音乐学生过程中对音乐聆听、歌曲演唱、乐器演奏、音乐表现等多种多样的音乐行为实践效果,重视小学生在实践音乐行为的过程中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重视培养小学生基本的音乐素质。在对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查研究中,某小学音乐教师就采取了集体音乐展示的课堂评价方式。教师放弃了传统音乐课堂测评一对一的单一分数评价,而是设立具体的音乐剧情节,将课堂学习的音乐知识融合到音乐剧中,让参与课堂测评的学生共同参与演出这部音乐剧,在音乐剧中既有演唱的角色、也有舞蹈的角色、更有演奏的角色,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点来决定参演何种角色。这种综合式的课堂音乐测评法既提高了学习的音乐学习兴趣,也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发展规律,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性格特点,实现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变“静态”的分数测评,为“动态”的集体综合表演评价,丰富了课堂评价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学生对音乐测评的紧张心理和消极态度,激发了学习对音乐学习的热情。
在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小学音乐教师积极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研究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探索并实践了兴趣引导法、合作交流法、探究学习法等教学方式,音乐课堂从传统的“教师为主”,转变到了“学生为主”,小学音乐课堂成为了学生展示音乐态度、学习音乐知识和建立音乐感知的天地,师生关系由教师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融洽转变。教学中开始注重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科学化。教师从一个知识技能的传播者,转变成为学生音乐生活的指导者,以及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全面健康发展的指导者,大大提升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行为;有效性;角色转变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课程教学的引导者和维系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教师是学生迈进音乐殿堂的引路人,也是学生音乐思维成长的启发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学习音乐的效果有很大影响,教师的教学设计内容、课堂引导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决定了音乐教学能否突出自身特点,加强学生的音乐感知,与其他的学科产生有机的联系,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可见,对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能够促进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提升教学理论的适应性性和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深化教师对教育的认知,为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小学音乐教师教学从“教师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深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教师为教学辅助的教学模式逐渐普及开来。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强调在教学行为中应当充分遵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课堂教学的根本。教师只有重视学生的学习地位,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养成,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无论是情境教学法、合作教学法还是探究教学法,所有的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参与其中,起到组织、引导、维护和督促的作用,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重要的辅助者,而学生才是接受情境教学、合作教学、探究教学等等教学方法的主体和参与者。尤其是小学音乐教学,小学生处于音乐知识学习的基础阶段,需要建立对音乐最基本的感知,这一阶段是小学生认识音乐和了解音乐的过程,若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将音乐知识灌输给学生,无论利用何种方式,那么只会让小学生对于陌生的音乐知识感到吃力,久而久之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多数音乐教师放弃传统的以“教”为重的教学行为,转而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变“教”为“学”的过程,教学变得更加轻松而高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教学设计中结合学生的特点,在课堂实施中注重兴趣的激发,在课后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使音乐教学散发中自身的魅力,有效地提高了学习对音乐的学习自信心,最终实现音乐教学目标。在对音乐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查过程中,某教师在教学竞赛上的一节唱歌综合课《夏日泛舟海上》,既是较好地体现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一节优质课。首先教师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上课的导人环节是和孩子们一起体验在沙滩上自由散步,展开联想(大家都想在夏日里去海边游玩、泛舟,一阵海风拂过,轻轻地拍打着脸颊,既清爽又舒适。让我们一起感受海风、海浪和海螺的声音)同时自然而然地贯穿了预设的教学内容,避免了无效的说教,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小学音乐教师教学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行为中,多数教师为了实现音乐课程的教育目标而过分地注重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传授,重视教学目标的实现,音乐测评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学生的长久发展,也忽视了不同学生之间对音乐的吸收能力,对音乐的兴趣和审美差异,忽视了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长此以往导致许多小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产生消极心理,不利于建立音乐知识发展网络,对今后的音乐学习不利。在对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认为课本上的歌曲不好听,音乐知识太枯燥,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当只重视当前的教学目标实现,只重视本节课的音乐理论学习和歌曲的传授,而是应当将“充分发展学生的音乐终身教育”为目标,引领学生迈进音乐殿堂的大门,开启学生的音乐智慧,启发学生的音乐思维,建立学生的音乐根基,并为学生规划音乐学习之路,为今后的音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兴趣基础和方法基础,这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也是教育的根本之道。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小学音乐教师逐渐摒弃了传统音乐教育中对教学目标的苛求态度和对教学评测的过分关注行为,转而重视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转变,在教学设计中,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强调因材施教,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积极烘托教学氛围,建立浓郁的音乐情境,引导学生探索音乐殿堂,高效地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教学互动关系,引导学生正确地掌握音乐学生的方法,建立科学的音乐学习体系,将音乐与其他學科的学习进行有机地联系,互相配合,互相优化,共同提升学习的学习成效。音乐教师最根本的转变,是从“授人以鱼”转变为了“授人以渔”,在这一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成为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全面健康发展的指导者。我区李滨老师执教的《小纸船的梦》一课,最后的环节是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的梦想写在小纸船上,并且以师生共同参与接龙的形式,请个别同学进行展示。老师真正深入地了解学生,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走向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三、课堂评价方式由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行为中,以单一的成绩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单一地将音乐测评成绩的高低定义学生的方式,不仅不符合教育心理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期以往会造成学生音乐学习质量的下降。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更加多元的方法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音乐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具象性,难以用刻板而具体的数字对其进行评价。多数音乐教师关注到了单一音乐课堂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和不利影响,转而重视小学生在音乐学生过程中对音乐聆听、歌曲演唱、乐器演奏、音乐表现等多种多样的音乐行为实践效果,重视小学生在实践音乐行为的过程中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重视培养小学生基本的音乐素质。在对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查研究中,某小学音乐教师就采取了集体音乐展示的课堂评价方式。教师放弃了传统音乐课堂测评一对一的单一分数评价,而是设立具体的音乐剧情节,将课堂学习的音乐知识融合到音乐剧中,让参与课堂测评的学生共同参与演出这部音乐剧,在音乐剧中既有演唱的角色、也有舞蹈的角色、更有演奏的角色,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点来决定参演何种角色。这种综合式的课堂音乐测评法既提高了学习的音乐学习兴趣,也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发展规律,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性格特点,实现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变“静态”的分数测评,为“动态”的集体综合表演评价,丰富了课堂评价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学生对音乐测评的紧张心理和消极态度,激发了学习对音乐学习的热情。
在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小学音乐教师积极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研究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探索并实践了兴趣引导法、合作交流法、探究学习法等教学方式,音乐课堂从传统的“教师为主”,转变到了“学生为主”,小学音乐课堂成为了学生展示音乐态度、学习音乐知识和建立音乐感知的天地,师生关系由教师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融洽转变。教学中开始注重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科学化。教师从一个知识技能的传播者,转变成为学生音乐生活的指导者,以及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全面健康发展的指导者,大大提升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