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数学在课程设置上有着很强的系统性,在内容上有着很强的丰富性。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探究意识和良好的探究能力才能够在课堂内外进行持续性的学习,不断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依然主要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学生只能对众多的概念和考点进行被动的学习,难以依靠良好的探究能力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因此,以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出发点进行数学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初中 数学 探究 能力 培养
在初中阶段,数学学科占据了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由于教师一方面十分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另一方面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造成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勇气和意识,对标准答案过度依赖,长期沉浸在紧张而沉闷的学习氛围中,对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厌倦感。因此,教师要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数学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究,不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下面,笔者就具体谈一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引入名人故事,培养探究精神
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是经过很多数学家探索而得出,最终得以成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相关的数学概念时可以对学生讲述数学家进行数学探究的故事,让学生从数学家的探究历程中体会探究精神对于汲取知识,开拓创新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以数学家为榜样,树立强烈的探究意识。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对与勾股定理相关的数学故事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参加一场宴会时,对屋内的地砖构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出了“任何直角三角形,其斜边的平方恰好等于另两边平方之和”这一假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毕达哥拉斯为什么能够发现勾股定理呢?”学生能够体会到毕达哥拉斯能够在任何时候都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从而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之后,教师还可以讲述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等科学家证明勾股定理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精神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故事运用中,学生能够以数学家为榜样,激发出浓厚的探究兴趣,有效投入到数学探究中。
二、运用模型,提高探究能力
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受到灌输式教学的影响,普遍缺乏独立的探究能力。主要表现在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动手能力欠缺等方面。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模型制作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义寄托在具体的实物上,通过对模型进行形体的变化以观察的方式直观体验相关的数学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模型对课堂知识进行深入探究。比如,对于“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这一定理,学生可以先用四只木条形成两个相等的夹角,之后再用两只木条分别拼接在两个夹角上,然后将形成的两个三角形进行重叠,从而发现两个三角形具有大小相同的特点。又比如,对于“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这一定理,学生可以用木条制作斜边和一条直角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之后再将两个三角形拼接完整,从而发现两个三角形具有大小相等的特点。在这样的模型应用中,学生能够借助具体的材料对数学概念和定理进行具体的认识,从而获得丰富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三、体验生活,拓展探究范围
初中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性。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的运用才能够不断加深理解,获得深刻的感悟。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探究,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思维,不断提高学生探究的灵活性,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数据的集中程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相关的生活现象进行探究。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某商场要进购一些羽绒服,应该从羽绒服尺寸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哪一个角度来考虑进购方案呢?”学生能够想到羽绒服在销售时应该考虑那种尺寸的销量最大,所以应该考虑尺寸的众数。又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要調查小区居民的用电情况,应该重点计算哪个数据呢?”学生可以发现用电的平均数能够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所以应该以平均数为主要参考。通过这样的实际运用,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的认识,不断提高探究的深入性和灵活性。
综上所述,良好的探究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通过数学家的有趣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模型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理进行生动的理解和证明,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树立在生活中广泛探究的意识,让学生根据生活所需进行灵活变通,不断提高探究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杨飞,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策略研究,《贵州师范大学》,2017年.
[2]陈黧慧,言传知方法 身教悟思维——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探究,《考试周刊》,2017年97期.
关键词:初中 数学 探究 能力 培养
在初中阶段,数学学科占据了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由于教师一方面十分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另一方面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造成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勇气和意识,对标准答案过度依赖,长期沉浸在紧张而沉闷的学习氛围中,对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厌倦感。因此,教师要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数学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究,不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下面,笔者就具体谈一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引入名人故事,培养探究精神
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是经过很多数学家探索而得出,最终得以成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相关的数学概念时可以对学生讲述数学家进行数学探究的故事,让学生从数学家的探究历程中体会探究精神对于汲取知识,开拓创新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以数学家为榜样,树立强烈的探究意识。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对与勾股定理相关的数学故事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参加一场宴会时,对屋内的地砖构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出了“任何直角三角形,其斜边的平方恰好等于另两边平方之和”这一假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毕达哥拉斯为什么能够发现勾股定理呢?”学生能够体会到毕达哥拉斯能够在任何时候都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从而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之后,教师还可以讲述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等科学家证明勾股定理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精神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故事运用中,学生能够以数学家为榜样,激发出浓厚的探究兴趣,有效投入到数学探究中。
二、运用模型,提高探究能力
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受到灌输式教学的影响,普遍缺乏独立的探究能力。主要表现在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动手能力欠缺等方面。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模型制作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义寄托在具体的实物上,通过对模型进行形体的变化以观察的方式直观体验相关的数学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模型对课堂知识进行深入探究。比如,对于“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这一定理,学生可以先用四只木条形成两个相等的夹角,之后再用两只木条分别拼接在两个夹角上,然后将形成的两个三角形进行重叠,从而发现两个三角形具有大小相同的特点。又比如,对于“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这一定理,学生可以用木条制作斜边和一条直角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之后再将两个三角形拼接完整,从而发现两个三角形具有大小相等的特点。在这样的模型应用中,学生能够借助具体的材料对数学概念和定理进行具体的认识,从而获得丰富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三、体验生活,拓展探究范围
初中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性。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的运用才能够不断加深理解,获得深刻的感悟。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探究,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思维,不断提高学生探究的灵活性,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数据的集中程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相关的生活现象进行探究。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某商场要进购一些羽绒服,应该从羽绒服尺寸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哪一个角度来考虑进购方案呢?”学生能够想到羽绒服在销售时应该考虑那种尺寸的销量最大,所以应该考虑尺寸的众数。又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要調查小区居民的用电情况,应该重点计算哪个数据呢?”学生可以发现用电的平均数能够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所以应该以平均数为主要参考。通过这样的实际运用,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的认识,不断提高探究的深入性和灵活性。
综上所述,良好的探究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通过数学家的有趣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模型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理进行生动的理解和证明,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树立在生活中广泛探究的意识,让学生根据生活所需进行灵活变通,不断提高探究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杨飞,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策略研究,《贵州师范大学》,2017年.
[2]陈黧慧,言传知方法 身教悟思维——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探究,《考试周刊》,2017年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