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爆发并逐步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外贸出口出现负增长。面对这一经济形势,国家及福建省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出台各类“保增长、促内需”的经济刺激政策,以期通过挖掘内需来推动地方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却呈现下降的态势,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可知,福建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由1991年的84.9%下降到2007年的71.3%。另外,省内九个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要促进居民消费,推动内需增长,就必须分析研究不同地市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和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才能因地制宜的制定政策,有效地推动居民消费的增长。
二、福建省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差异的现状
福建省所辖的九个地市中,既有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厦门、泉州;又有内陆山区城市如龙岩、三明等。城市的地域差别和居民收入差距必然导致居民的消费行为存在较大的差异。下面拟从三个方面对福建省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差异进行度量分析。
(一)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及其变异系数分析
由九地市的消费支出数据上看,厦门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高于其他地市,泉州自1998年起居民消费快速增长,与其他七个地市的差距逐步拉大。从消费支出的增长走势上看,九个地市的增长曲线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三明市,在1997年之前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仅次于厦门市,而1997年国有企业改革之后,三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增幅明显低于泉州、福州等地市。(注:消费支出数据均剔除了价格因素的影响,以1990年为基期价格)
我们利用1991-2007年福建省九地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数据来计算人均消费性支出变异系数,可以看出近十几年来福建省居民消费差异是呈现波浪式变化的,在1996年出现了一个小高峰,之后居民的消费差异出现一个持续的下降过程,直至2002年到达谷底。之后,随着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显现,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再次出现分化趋势,2007年各地区的消费差距已经逐步逼近1997年的差距水平。
(二)2007年福建省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分析
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消费水平的差别,还体现在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本文中我们通过对比2007年九地市部分商品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来分析各地消费结构的差异。由上图可见,厦门、龙岩两个地市的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较小(即恩格尔系数);莆田、龙岩市民居住支出较大;宁德、泉州两市居民则较为注重衣着支出;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方面,厦门、漳州居民花费的比重相对高于其他地市。
三、基于持久收入假说的福建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面板数据模型构建
通过对福建省九地市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分析,我们认为,九地市的消费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为进一步探索消费差异的成因,我们根据有关资料建立一个消费模型进行分析。
1.模型选择与数据获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居民收入得到快速增长,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逐年下降,城镇居民的现期消费已不仅仅取决于现期收入。因此,我们决定引入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来度量城镇居民的消费的影响因素。持久收入假说认为人们的收入可以分为当前收入和持久收入两个部分,消费也可以分为持久消费和当前消费两个部分。家庭偏好的是稳定的消费路径而不是不稳定的消费路径,因此决定消费的是持久收入及当前收入和预期未来收入的一种平均值。持久收入假说可以演化为以下模型:
为探讨九地市消费水平的差异,我们拟采取面板数据模型,数据来源于2005年度的福建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以及历年的福建统计年鉴。在模型选择上,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原因是:(1)由于九地市样本属于全省样本的全及总体,故选择固定效应模型。(2)由于九地市消费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收入及前期消费对于消费水平的影响应当存在同质性,因此考虑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SC为消费水平,Y为收入,SC(-1)为前一期消费。N是截面数量,在本研究中为9;T是时间总数,在本研究中为17。
2.模型估计:
使用MARKWAY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模型: 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方法:最小二乘法
时间长度:17 个体数:9
观测值数: 153 样本范围:1991—2007
参数估计
相关统计量表
3.对模型拟合结果的说明
在个体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中, 是公共常数因子,代表各地居民消费的公共因素。 是个体固定效应因子,代表各地消费水平的个体固定效应, 是自变量系数,反映收入及前期消费对各地消费影响的一致性因素。
从模型的相关统计量看,P值小于0.05,修正后的R平方为0.987,方程整体的拟合效果较好。
对于参数的估计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判断:
(1)个体固定效应因子表示一个地区自主消费水平的高低。固定效应模型的前提设定是全省平均效应为零,个体固定效应较高的地区为正数,代表该地区的自主消费水平较高,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小;相反,个体固定效应较低的地区因子为负数,说明这些地区居民消费受外部冲击较大,当该地区居民收入出现较大波动时,消费支出会出现明显变化。
(2)厦门、莆田、漳州等三个地市的个体固定效应因子为正数,尤其是厦门市的个体效应因子远远高于其他地市,考虑到厦门市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也远远高于其他地市,说明受到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习惯的影响,厦门城镇居民消费行为与省内其他地市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其很大一部分的消费支出独立于收入水平的变化,即使收入出现明显波动,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仍会保持较为稳定的水平。福州、三明、南平、宁德等四个地市场的居民消费自主性不强,受外部冲击的影响较为显著。
(3)从收入及前期消费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看,现期收入和持久收入仍然是影响福建省城镇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且当期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要高于持久收入的影响。因此当前想要激活城镇居民消费市场,通过内需拉动经济平稳发展,可以通过出台增加居民收入的短期政策来刺激居民消费的增长。但由于持久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仍然较大,因此通过稳定长期的政策来增加居民收入,也将拉动居民消费需求稳步增长。
四、相关的政策建议
居民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近年来一直受到各方关注,也一直是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重点。基于以上对我省九地市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要刺激居民消费欲望,提升消费倾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稳定的收入增长政策,以推动居民消费持续稳定增长。总体而言,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支出的最重要因素,因此要刺激居民消费,推动国内需求快速增长,就必须建立一个持续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当居民能够稳定预期未来的收入增长时,必然会进一步加大消费支出。
(1)对于厦门、泉州等收入水平较高的沿海城市,在保持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当前不断加大的收入差距趋势,着力提高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一是要充分发挥税收和转移支付等经济杠杆的作用,通过增加对低收入居民的转移性支付,来提高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二是进一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为城市低收入者的工资性收入提供政策保障;三是采取多方措施鼓励低收入居民就业。一方面积极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主渠道的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强就业技能培训,结合企业用工需求和求职者就业意向,通过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高低收入居民的职业能力,以便其适应就业的需要或助其创业。再有,加大政府对低收入居民就业扶持的公共支出,如增加更多的公共就业岗位;针对自主创业的劳动者要推行有效的就业扶持政策,确保扶持资金及时到位。
(2)对于宁德、龙岩等山区城市,由于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消费支出受收入影响尤为显著,应加大力度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以真正拉动居民消费,推动内需增长。一方面要坚持以抓工业、抓项目、抓招商的有效方法和根本途径来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针对福建山区环境较为优美的地域特点,加大力度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旅游活动由“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组成,其对内需的拉动作用更为全面。且产业链较长,对就业者要求不高,能较好的吸纳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因此针对不同地市的不同特点,进行措施得力的开发,旅游需求就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促进消费增加和经济增长。
2.围绕扩大消费来调整投资结构。扩大消费必须从扩大符合消费市场需求的产品供给入手,根据居民消费的整体情况,兼顾地区差异和不同消费群体,全方位扩大生产,使产业结构的调整符合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
(1)对于厦门、泉州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其对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拥有已经饱和,消费结构正处于生存型到享受型、文化服务型消费的转变期间。但目前本地服务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其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从而导致消费热点缺乏,消费倾向下降。因此,针对目前物质消费相对稳定,而娱乐、享受型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现状,应加大力度扶持信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高端服务业等的发展,增加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艺术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以满足当前不断发展的消费需求。
(2)对于宁德、龙岩等山区城市,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基本生活消费品的供应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要优化零售业态,如引入大型零售超市,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吸引居民消费;设立管理较为规范的二手市场,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消费选择。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居民“放心”消费。目前,我们正处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过程当中,旧有的社会保障机制已经基本废除,但新的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完善,住房、医疗、教育等的未来预计支出严重制约着人们的消费欲望。因此,建立更为安全、规范、覆盖面更广的社会保障体制,才能更好得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保证居民能够放心消费。其中,三明、龙岩、南平等山区城市,受限于地域和交通的影响,经济仍然主要靠原有的国有制造业企业来支撑,因此在国有企业改制的大背景下,保障居民未来收入的稳定性和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性,才能推动居民消费快速增长。而厦门则更应注重住房价格的稳定,否则随着房价的步步走高,将逐步挤占居民的消费空间,影响居民消费的健康增长。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爆发并逐步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外贸出口出现负增长。面对这一经济形势,国家及福建省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出台各类“保增长、促内需”的经济刺激政策,以期通过挖掘内需来推动地方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却呈现下降的态势,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可知,福建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由1991年的84.9%下降到2007年的71.3%。另外,省内九个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要促进居民消费,推动内需增长,就必须分析研究不同地市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和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才能因地制宜的制定政策,有效地推动居民消费的增长。
二、福建省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差异的现状
福建省所辖的九个地市中,既有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厦门、泉州;又有内陆山区城市如龙岩、三明等。城市的地域差别和居民收入差距必然导致居民的消费行为存在较大的差异。下面拟从三个方面对福建省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差异进行度量分析。
(一)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及其变异系数分析
由九地市的消费支出数据上看,厦门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高于其他地市,泉州自1998年起居民消费快速增长,与其他七个地市的差距逐步拉大。从消费支出的增长走势上看,九个地市的增长曲线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三明市,在1997年之前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仅次于厦门市,而1997年国有企业改革之后,三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增幅明显低于泉州、福州等地市。(注:消费支出数据均剔除了价格因素的影响,以1990年为基期价格)
我们利用1991-2007年福建省九地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数据来计算人均消费性支出变异系数,可以看出近十几年来福建省居民消费差异是呈现波浪式变化的,在1996年出现了一个小高峰,之后居民的消费差异出现一个持续的下降过程,直至2002年到达谷底。之后,随着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显现,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再次出现分化趋势,2007年各地区的消费差距已经逐步逼近1997年的差距水平。
(二)2007年福建省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分析
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消费水平的差别,还体现在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本文中我们通过对比2007年九地市部分商品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来分析各地消费结构的差异。由上图可见,厦门、龙岩两个地市的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较小(即恩格尔系数);莆田、龙岩市民居住支出较大;宁德、泉州两市居民则较为注重衣着支出;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方面,厦门、漳州居民花费的比重相对高于其他地市。
三、基于持久收入假说的福建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面板数据模型构建
通过对福建省九地市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分析,我们认为,九地市的消费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为进一步探索消费差异的成因,我们根据有关资料建立一个消费模型进行分析。
1.模型选择与数据获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居民收入得到快速增长,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逐年下降,城镇居民的现期消费已不仅仅取决于现期收入。因此,我们决定引入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来度量城镇居民的消费的影响因素。持久收入假说认为人们的收入可以分为当前收入和持久收入两个部分,消费也可以分为持久消费和当前消费两个部分。家庭偏好的是稳定的消费路径而不是不稳定的消费路径,因此决定消费的是持久收入及当前收入和预期未来收入的一种平均值。持久收入假说可以演化为以下模型:
为探讨九地市消费水平的差异,我们拟采取面板数据模型,数据来源于2005年度的福建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以及历年的福建统计年鉴。在模型选择上,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原因是:(1)由于九地市样本属于全省样本的全及总体,故选择固定效应模型。(2)由于九地市消费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收入及前期消费对于消费水平的影响应当存在同质性,因此考虑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SC为消费水平,Y为收入,SC(-1)为前一期消费。N是截面数量,在本研究中为9;T是时间总数,在本研究中为17。
2.模型估计:
使用MARKWAY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模型: 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方法:最小二乘法
时间长度:17 个体数:9
观测值数: 153 样本范围:1991—2007
参数估计
相关统计量表
3.对模型拟合结果的说明
在个体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中, 是公共常数因子,代表各地居民消费的公共因素。 是个体固定效应因子,代表各地消费水平的个体固定效应, 是自变量系数,反映收入及前期消费对各地消费影响的一致性因素。
从模型的相关统计量看,P值小于0.05,修正后的R平方为0.987,方程整体的拟合效果较好。
对于参数的估计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判断:
(1)个体固定效应因子表示一个地区自主消费水平的高低。固定效应模型的前提设定是全省平均效应为零,个体固定效应较高的地区为正数,代表该地区的自主消费水平较高,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小;相反,个体固定效应较低的地区因子为负数,说明这些地区居民消费受外部冲击较大,当该地区居民收入出现较大波动时,消费支出会出现明显变化。
(2)厦门、莆田、漳州等三个地市的个体固定效应因子为正数,尤其是厦门市的个体效应因子远远高于其他地市,考虑到厦门市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也远远高于其他地市,说明受到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习惯的影响,厦门城镇居民消费行为与省内其他地市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其很大一部分的消费支出独立于收入水平的变化,即使收入出现明显波动,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仍会保持较为稳定的水平。福州、三明、南平、宁德等四个地市场的居民消费自主性不强,受外部冲击的影响较为显著。
(3)从收入及前期消费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看,现期收入和持久收入仍然是影响福建省城镇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且当期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要高于持久收入的影响。因此当前想要激活城镇居民消费市场,通过内需拉动经济平稳发展,可以通过出台增加居民收入的短期政策来刺激居民消费的增长。但由于持久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仍然较大,因此通过稳定长期的政策来增加居民收入,也将拉动居民消费需求稳步增长。
四、相关的政策建议
居民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近年来一直受到各方关注,也一直是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重点。基于以上对我省九地市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要刺激居民消费欲望,提升消费倾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稳定的收入增长政策,以推动居民消费持续稳定增长。总体而言,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支出的最重要因素,因此要刺激居民消费,推动国内需求快速增长,就必须建立一个持续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当居民能够稳定预期未来的收入增长时,必然会进一步加大消费支出。
(1)对于厦门、泉州等收入水平较高的沿海城市,在保持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当前不断加大的收入差距趋势,着力提高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一是要充分发挥税收和转移支付等经济杠杆的作用,通过增加对低收入居民的转移性支付,来提高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二是进一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为城市低收入者的工资性收入提供政策保障;三是采取多方措施鼓励低收入居民就业。一方面积极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主渠道的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强就业技能培训,结合企业用工需求和求职者就业意向,通过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高低收入居民的职业能力,以便其适应就业的需要或助其创业。再有,加大政府对低收入居民就业扶持的公共支出,如增加更多的公共就业岗位;针对自主创业的劳动者要推行有效的就业扶持政策,确保扶持资金及时到位。
(2)对于宁德、龙岩等山区城市,由于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消费支出受收入影响尤为显著,应加大力度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以真正拉动居民消费,推动内需增长。一方面要坚持以抓工业、抓项目、抓招商的有效方法和根本途径来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针对福建山区环境较为优美的地域特点,加大力度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旅游活动由“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组成,其对内需的拉动作用更为全面。且产业链较长,对就业者要求不高,能较好的吸纳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因此针对不同地市的不同特点,进行措施得力的开发,旅游需求就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促进消费增加和经济增长。
2.围绕扩大消费来调整投资结构。扩大消费必须从扩大符合消费市场需求的产品供给入手,根据居民消费的整体情况,兼顾地区差异和不同消费群体,全方位扩大生产,使产业结构的调整符合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
(1)对于厦门、泉州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其对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拥有已经饱和,消费结构正处于生存型到享受型、文化服务型消费的转变期间。但目前本地服务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其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从而导致消费热点缺乏,消费倾向下降。因此,针对目前物质消费相对稳定,而娱乐、享受型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现状,应加大力度扶持信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高端服务业等的发展,增加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艺术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以满足当前不断发展的消费需求。
(2)对于宁德、龙岩等山区城市,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基本生活消费品的供应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要优化零售业态,如引入大型零售超市,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吸引居民消费;设立管理较为规范的二手市场,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消费选择。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居民“放心”消费。目前,我们正处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过程当中,旧有的社会保障机制已经基本废除,但新的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完善,住房、医疗、教育等的未来预计支出严重制约着人们的消费欲望。因此,建立更为安全、规范、覆盖面更广的社会保障体制,才能更好得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保证居民能够放心消费。其中,三明、龙岩、南平等山区城市,受限于地域和交通的影响,经济仍然主要靠原有的国有制造业企业来支撑,因此在国有企业改制的大背景下,保障居民未来收入的稳定性和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性,才能推动居民消费快速增长。而厦门则更应注重住房价格的稳定,否则随着房价的步步走高,将逐步挤占居民的消费空间,影响居民消费的健康增长。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