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几年,笔者在国内外传统文化(中国哲学、健身气功、古琴等)教学中,一直给学员灌输“中正平和”这条原则,用以指导学习和生活。讲的次数多了,很多外国学员甚至都能用不太正宗的中文说出“中正平和”这几个字。到底什么是中正平和?怎样才能做到中正平和?本文将在中国传统哲学背景下深入阐述这一概念,同时结合健身气功的实践,阐述这一原则在维护生命中的作用。
中正平和释义
从词汇学角度看,“中正平和”,即由正而中、由平而和。“中正”,中心纯正、端正、不偏倚。《尚书·吕刑》曰:“咸庶中正。”基本上都得当、不偏,没有过失了。《周易》中二五之爻处于上下中,为“得中”;阴爻阳爻各得其位为“得正”。蒋公中正之名即源于此。“中正”之“正”有端正、不歪斜,是对“中”的进一步强调和补充。“正”是达到“中”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如果不“正”就很难“中”。“平和”,平正、宁和。《左传·昭公元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以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先王的雅乐用以调和诸事,现代的俗乐只有心耳之娱,忘记了平静、谐和的目的,有作为的人不要听这样的音乐。“平”,最初的含义是口中慢慢的均匀的吐气。《说文解字》曰:“语平舒也。”“平和”,也可以理解为“由公允而谐和”,“平”是达到“和”的一个手段方法。
中正平和是一种人生修为,经过修习的人才能居之。中正平和之人,是具有君子人格的人。君子都有远大的志向。《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只有生命中有大志向,其为人才能心胸坦荡,其做事才能中正平和。孔子十五岁志于学,一生便以弘扬文武之道为己任,孔子一生坎坷,但却时时能处于中正平和。中正平和之人,是具有宁静内心的人。减少欲望,把外放之心收回来,内心就能平和宁静。儒家讲“无欲则刚”,道家讲“虚其心,实其腹”,都是让人回归到没有欲望的宁静的人生状态中,只有在宁静的状态下,人的灵性才能得到彰显。
中正平和在健身气功修习中的应用
无论何种健身气功功法,其实践都指向身心气的调节,最终使习练者趋于身心气合一的健康生命状态。“中正平和”既是整体调节身心气的重要方法,也是达到身心气三调趋于统一的主要表现。
1、中正平和在健身气功“调身”中的应用
调身,是进入健身气功的重要门径。身体中正平和,是健身气功习练者所应达到的基本素养,要求在动与静时都能达到中正平和的状态,也可称之为“随遇中正”的状态。概而言之,身体中正平和:身型中正不偏倚,上下四方明虚实。身型中正不偏倚,就是要求习练者的身体在整个过程都要保持中正的特点,即使有些动作要求身体侧向一边,但要做到斜中求正,守住重心,保持身体的平衡稳重。上下四方明虚实,就是要求习练过程中,一是掌握头部要轻虚,腹部、下肢要重实的整体要求,“松”是达到这一要求的关键方法;二是掌握不论步法前进后退、身体左右逆转侧曲都要分清虚实变化,在此基础上使身体在动中平衡,即“随遇中正”,“稳”是达到这一要求的关键。
头部、命门、脚部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中正平和的实现。头部,是人全身的总领,是中正平和的第一关。头部中正不偏,能对身体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保持头部中正不偏,后顶和下颌对撑劲不可丢。头部后顶领起,下颌收住,头部自然就会中正平和的竖立起来。后顶和后脑之间有拉伸感是头部领起的主要表现之一。命门,即生命之门,约与肚脐相对。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命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枢纽。行功过程中,命门要开合有度。一般而言,人站立时,命门会自然凹进,练功时命门要打开,运动中命门要根据动作的升降开合而自然打开闭拢。小腹松提,会阴悬落,是打开命门的关键。命门和尾闾之间有拉伸感是命门打开的主要表现之一。脚,是人体最下面的部位,承接着身体所有的重量。脚是人体中正平和的最后一关。如果脚不能中正平和的与大地接触,整个人的中正平和将是空中楼阁,上轻下沉的整体虚实也不能实现。只有头轻脚沉,才能根基深。脚中正平和,要注意三点。其一,松膝。自然站立之时,膝盖要非常松,达到膝盖骨可以自由活动的地步。此时脚上最近中正平和。其二,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脚要平铺地面,而不要用力抓地。抓地就会局部紧张,脱离了整体的中正平和。其三,行功之中,重心的转移要平稳。健身气功的肢体动作多舒缓流畅,动作转换过程中,要体会脚上重心平稳过渡,过程中不可失去中正平和。
2、中正平和在健身气功“调气”中的应用
气是连结身心的桥梁,连结人与天地的桥梁,气的调理程度直接影响身心所达到的层次。就习练健身气功而言,气可分为呼吸之气、气血之气、先天元气三种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类型。健身气功要求三气都能中正平和的流淌出入。气之中正平和主要体现在,气之深、稳。概括为,吐纳缓缓身常安,行气邈邈心自闲。长期的健身气功习练者,其呼吸时多是深长而稳定的。《庄子》曰:“真人之息至踵,众人之息至喉。”有修为的真人,他的气息可以深自脚跟,而一般人的呼吸仅浅到喉咙。稳定的气息有利于人身心的调节,健身气功就是把人之气息调整到稳定而深长的中正平和状态。
中正平和是保证呼吸之气、气血之气、先天元气稳定深长充盈的重要方法。呼吸之气,即我们常说的呼吸,主要与肺脏联系。呼吸之气是“三气”的基础,深、稳的呼吸是其气调理的首要表现。常规的调气法都要从调呼吸入手,渐而调气血和元气。鼻是习练健身气功时最常用呼吸器官,除非特殊要求,一般使用鼻吸鼻呼。口是重要的辅助呼吸器官。健身气功·六字诀及易筋经三盘落地势发音时要求使用鼻吸口呼,这也符合人正常的生理现象。口鼻呼吸达到中正平和的表现,就是深长、慢稳。如果练功时呼吸节奏不稳,或者憋气,就说明呼吸是存在问题的。中正平和作为健身气功呼吸的原则,就能保证呼吸深长稳定,减少呼吸急促、憋气的不良现象。 气血之气的调理过程体现了气为沟通身心桥梁的角色。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气和血紧密相连,气为血之母,血为气之帅,二者有互生作用。气无形,血有形。气能生血,血能载气。健身气功在调理气血之气时,除了运用呼吸之外,还直接运用肢体动作导引气血的运行。葛洪曰:“知屈伸之法为之导引。”导引的主要目的也是导引气血在体内中正平和的运行。健身气功还运用意识对气血进行引导。以意领气,以气运身,行功过程中,意守丹田、意注命门、目视肘间等等,都是运用意识调理气血的应用。气血之气的顺畅与否,决定于身、心的中正平和,并且对身心具有反作用。气血充足中正平和,则能反过来调整身心的状态。
中正平和是先天元气充盈不虚的重要保证。人之气可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呼吸之气、气血之气可归为后天之气,肾中之气、丹田之气可称为先天元气。后天之气是从饮食水谷以及呼吸天地之气而来,可以补充滋养;先天之气是父母传递而来,是受孕时天地之气对生命的造化,先天之气不可改变,只能维护。健身气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调节身心、调理呼吸、导引气血等方式维护先天之元气。健身气功维护元气的方法有三种:其一,通过后天之气引动先天之气。通过呼吸方法引动后天之气。健身气功的呼吸方法主要有自然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三种,其中腹式呼吸又有顺逆之别。根据健身气功的习练者水平的不同,其使用的呼吸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异,或自然呼吸,或腹式呼吸,或几种呼吸结合在一起。呼吸方法需自然而然的运用于练功之中,不可刻意为之。其总的特点不离中正平和。也只有在中正平和的原则指导下,气息才能深长稳定,才能沉入丹田与先天之气交汇。其二,通过身体的良性锻炼达到维护先天元气的充盈。健身气功的肢体动作涉及全身四肢百骸,运行量适中,运动方法饱含中国先贤智慧,运动形式优美大方,是一种非常全面大优化身体的运动形式。身体始终处于良性的状态,对先天之元气消耗减少,还能通过充足的后天气血滋养先天之气。其三,通过减少人心之妄念,减少心对先天元气之干扰。中正平和是三种维护先天元气有效的保证。
3、中正平和在健身气功“调心”中的应用
人之灵性,藏于心中。人心可以参透天地之机,人心可以通贯古今之变。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一门助人重新发现人性的学问。习练健身气功也是这样的一条心之路。人心既有灵性,又有“心猿意马”;既有纯粹,又有执妄。心猿意马、执妄不宁会覆盖人心之灵。中正平和的修习健身气功的过程,是一个收心猿、锁意马、去执妄的过程。心猿意马收住,执妄之心去除,人心就能定住,不再外求,从而接近本真之心,接近天机之心。
修心要用减法,使人心之欲望、奢求逐渐减少,直到回归人真心、本心的状态。中正平和是心实现减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心处于本真状态的一个主要表现。《孟子·告子上》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具有灵性的、良善的本心,虽然是人生来所固有,但此心并不牢固,在外界不良环境影响之下,还会丧失。孟子认为追求学问的主要目的就是把放逐在外的心收回来,重新返回其良善状态。孟子用“养勇”“养浩然之气”的方法来追求外放之心。内心不忧不惧、内心中正平和,才能外现为勇气、浩然之气。现代生活比之古代,有了更多的诱惑,所以人心更加容易外放而不知归。健身气功针对当下人的生命状态,通过功前功、起势、行功、收功等多阶段的设计,中正平和、排除杂念、自然呼吸等主要原则的引导,把习练者外散之心收回到当下的练功状态之中,就是“求其放心”。
正中平和,可以把心安置于安静之中。把外放之心收回到身体之中,如何安置它呢?儒道佛三家虽各有安置之处,但其“入静”之方法却是一致的。健身气功便是循着让心灵入静的道路而展开的学问。健身气功在中正平和、不温不火的意念训练中,使人在极度安静状态下体悟道的运行,实现人道合一、人天合一的人生境界。修习者只要不偏不倚的坚持习练,中正平和的时时修正,便能体会到坠肢体、去聪明、杂念不生的极度安静、乐由心生状态,也即与道合一的状态。
中正平和是在中国哲学中提炼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提升自身修为,体悟天地运行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身心气圆融的传统生命观,是中国生命文化的显著特色,中正平和在身心气的圆融过程更显其重要作用。健身气功既是一项专门锻炼身心气的学问,也是一条人生修为之路,更是一条体悟大道,走向天人合一之路的坦途。切实把中正平和运用到健身气功的修习、日常的工作生活之中,将会在其中感悟更多的东方生命智慧。
中正平和释义
从词汇学角度看,“中正平和”,即由正而中、由平而和。“中正”,中心纯正、端正、不偏倚。《尚书·吕刑》曰:“咸庶中正。”基本上都得当、不偏,没有过失了。《周易》中二五之爻处于上下中,为“得中”;阴爻阳爻各得其位为“得正”。蒋公中正之名即源于此。“中正”之“正”有端正、不歪斜,是对“中”的进一步强调和补充。“正”是达到“中”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如果不“正”就很难“中”。“平和”,平正、宁和。《左传·昭公元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以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先王的雅乐用以调和诸事,现代的俗乐只有心耳之娱,忘记了平静、谐和的目的,有作为的人不要听这样的音乐。“平”,最初的含义是口中慢慢的均匀的吐气。《说文解字》曰:“语平舒也。”“平和”,也可以理解为“由公允而谐和”,“平”是达到“和”的一个手段方法。
中正平和是一种人生修为,经过修习的人才能居之。中正平和之人,是具有君子人格的人。君子都有远大的志向。《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只有生命中有大志向,其为人才能心胸坦荡,其做事才能中正平和。孔子十五岁志于学,一生便以弘扬文武之道为己任,孔子一生坎坷,但却时时能处于中正平和。中正平和之人,是具有宁静内心的人。减少欲望,把外放之心收回来,内心就能平和宁静。儒家讲“无欲则刚”,道家讲“虚其心,实其腹”,都是让人回归到没有欲望的宁静的人生状态中,只有在宁静的状态下,人的灵性才能得到彰显。
中正平和在健身气功修习中的应用
无论何种健身气功功法,其实践都指向身心气的调节,最终使习练者趋于身心气合一的健康生命状态。“中正平和”既是整体调节身心气的重要方法,也是达到身心气三调趋于统一的主要表现。
1、中正平和在健身气功“调身”中的应用
调身,是进入健身气功的重要门径。身体中正平和,是健身气功习练者所应达到的基本素养,要求在动与静时都能达到中正平和的状态,也可称之为“随遇中正”的状态。概而言之,身体中正平和:身型中正不偏倚,上下四方明虚实。身型中正不偏倚,就是要求习练者的身体在整个过程都要保持中正的特点,即使有些动作要求身体侧向一边,但要做到斜中求正,守住重心,保持身体的平衡稳重。上下四方明虚实,就是要求习练过程中,一是掌握头部要轻虚,腹部、下肢要重实的整体要求,“松”是达到这一要求的关键方法;二是掌握不论步法前进后退、身体左右逆转侧曲都要分清虚实变化,在此基础上使身体在动中平衡,即“随遇中正”,“稳”是达到这一要求的关键。
头部、命门、脚部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中正平和的实现。头部,是人全身的总领,是中正平和的第一关。头部中正不偏,能对身体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保持头部中正不偏,后顶和下颌对撑劲不可丢。头部后顶领起,下颌收住,头部自然就会中正平和的竖立起来。后顶和后脑之间有拉伸感是头部领起的主要表现之一。命门,即生命之门,约与肚脐相对。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命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枢纽。行功过程中,命门要开合有度。一般而言,人站立时,命门会自然凹进,练功时命门要打开,运动中命门要根据动作的升降开合而自然打开闭拢。小腹松提,会阴悬落,是打开命门的关键。命门和尾闾之间有拉伸感是命门打开的主要表现之一。脚,是人体最下面的部位,承接着身体所有的重量。脚是人体中正平和的最后一关。如果脚不能中正平和的与大地接触,整个人的中正平和将是空中楼阁,上轻下沉的整体虚实也不能实现。只有头轻脚沉,才能根基深。脚中正平和,要注意三点。其一,松膝。自然站立之时,膝盖要非常松,达到膝盖骨可以自由活动的地步。此时脚上最近中正平和。其二,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脚要平铺地面,而不要用力抓地。抓地就会局部紧张,脱离了整体的中正平和。其三,行功之中,重心的转移要平稳。健身气功的肢体动作多舒缓流畅,动作转换过程中,要体会脚上重心平稳过渡,过程中不可失去中正平和。
2、中正平和在健身气功“调气”中的应用
气是连结身心的桥梁,连结人与天地的桥梁,气的调理程度直接影响身心所达到的层次。就习练健身气功而言,气可分为呼吸之气、气血之气、先天元气三种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类型。健身气功要求三气都能中正平和的流淌出入。气之中正平和主要体现在,气之深、稳。概括为,吐纳缓缓身常安,行气邈邈心自闲。长期的健身气功习练者,其呼吸时多是深长而稳定的。《庄子》曰:“真人之息至踵,众人之息至喉。”有修为的真人,他的气息可以深自脚跟,而一般人的呼吸仅浅到喉咙。稳定的气息有利于人身心的调节,健身气功就是把人之气息调整到稳定而深长的中正平和状态。
中正平和是保证呼吸之气、气血之气、先天元气稳定深长充盈的重要方法。呼吸之气,即我们常说的呼吸,主要与肺脏联系。呼吸之气是“三气”的基础,深、稳的呼吸是其气调理的首要表现。常规的调气法都要从调呼吸入手,渐而调气血和元气。鼻是习练健身气功时最常用呼吸器官,除非特殊要求,一般使用鼻吸鼻呼。口是重要的辅助呼吸器官。健身气功·六字诀及易筋经三盘落地势发音时要求使用鼻吸口呼,这也符合人正常的生理现象。口鼻呼吸达到中正平和的表现,就是深长、慢稳。如果练功时呼吸节奏不稳,或者憋气,就说明呼吸是存在问题的。中正平和作为健身气功呼吸的原则,就能保证呼吸深长稳定,减少呼吸急促、憋气的不良现象。 气血之气的调理过程体现了气为沟通身心桥梁的角色。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气和血紧密相连,气为血之母,血为气之帅,二者有互生作用。气无形,血有形。气能生血,血能载气。健身气功在调理气血之气时,除了运用呼吸之外,还直接运用肢体动作导引气血的运行。葛洪曰:“知屈伸之法为之导引。”导引的主要目的也是导引气血在体内中正平和的运行。健身气功还运用意识对气血进行引导。以意领气,以气运身,行功过程中,意守丹田、意注命门、目视肘间等等,都是运用意识调理气血的应用。气血之气的顺畅与否,决定于身、心的中正平和,并且对身心具有反作用。气血充足中正平和,则能反过来调整身心的状态。
中正平和是先天元气充盈不虚的重要保证。人之气可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呼吸之气、气血之气可归为后天之气,肾中之气、丹田之气可称为先天元气。后天之气是从饮食水谷以及呼吸天地之气而来,可以补充滋养;先天之气是父母传递而来,是受孕时天地之气对生命的造化,先天之气不可改变,只能维护。健身气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调节身心、调理呼吸、导引气血等方式维护先天之元气。健身气功维护元气的方法有三种:其一,通过后天之气引动先天之气。通过呼吸方法引动后天之气。健身气功的呼吸方法主要有自然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三种,其中腹式呼吸又有顺逆之别。根据健身气功的习练者水平的不同,其使用的呼吸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异,或自然呼吸,或腹式呼吸,或几种呼吸结合在一起。呼吸方法需自然而然的运用于练功之中,不可刻意为之。其总的特点不离中正平和。也只有在中正平和的原则指导下,气息才能深长稳定,才能沉入丹田与先天之气交汇。其二,通过身体的良性锻炼达到维护先天元气的充盈。健身气功的肢体动作涉及全身四肢百骸,运行量适中,运动方法饱含中国先贤智慧,运动形式优美大方,是一种非常全面大优化身体的运动形式。身体始终处于良性的状态,对先天之元气消耗减少,还能通过充足的后天气血滋养先天之气。其三,通过减少人心之妄念,减少心对先天元气之干扰。中正平和是三种维护先天元气有效的保证。
3、中正平和在健身气功“调心”中的应用
人之灵性,藏于心中。人心可以参透天地之机,人心可以通贯古今之变。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一门助人重新发现人性的学问。习练健身气功也是这样的一条心之路。人心既有灵性,又有“心猿意马”;既有纯粹,又有执妄。心猿意马、执妄不宁会覆盖人心之灵。中正平和的修习健身气功的过程,是一个收心猿、锁意马、去执妄的过程。心猿意马收住,执妄之心去除,人心就能定住,不再外求,从而接近本真之心,接近天机之心。
修心要用减法,使人心之欲望、奢求逐渐减少,直到回归人真心、本心的状态。中正平和是心实现减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心处于本真状态的一个主要表现。《孟子·告子上》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具有灵性的、良善的本心,虽然是人生来所固有,但此心并不牢固,在外界不良环境影响之下,还会丧失。孟子认为追求学问的主要目的就是把放逐在外的心收回来,重新返回其良善状态。孟子用“养勇”“养浩然之气”的方法来追求外放之心。内心不忧不惧、内心中正平和,才能外现为勇气、浩然之气。现代生活比之古代,有了更多的诱惑,所以人心更加容易外放而不知归。健身气功针对当下人的生命状态,通过功前功、起势、行功、收功等多阶段的设计,中正平和、排除杂念、自然呼吸等主要原则的引导,把习练者外散之心收回到当下的练功状态之中,就是“求其放心”。
正中平和,可以把心安置于安静之中。把外放之心收回到身体之中,如何安置它呢?儒道佛三家虽各有安置之处,但其“入静”之方法却是一致的。健身气功便是循着让心灵入静的道路而展开的学问。健身气功在中正平和、不温不火的意念训练中,使人在极度安静状态下体悟道的运行,实现人道合一、人天合一的人生境界。修习者只要不偏不倚的坚持习练,中正平和的时时修正,便能体会到坠肢体、去聪明、杂念不生的极度安静、乐由心生状态,也即与道合一的状态。
中正平和是在中国哲学中提炼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提升自身修为,体悟天地运行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身心气圆融的传统生命观,是中国生命文化的显著特色,中正平和在身心气的圆融过程更显其重要作用。健身气功既是一项专门锻炼身心气的学问,也是一条人生修为之路,更是一条体悟大道,走向天人合一之路的坦途。切实把中正平和运用到健身气功的修习、日常的工作生活之中,将会在其中感悟更多的东方生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