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境学习理论作为获得知识的一种理论,认为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并获得的。本文提出真实情境驱动的教学应该是以情境学习理论为基石的,并提出新课标下真实情境驱动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设计原则,对数学建模教学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情景驱动;数学建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81
数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模型课程,数学问题解决有一定的模式和原则,那么数学建模教学在教学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在新课标下合理高效地进行数学建模教学,情景驱动这一因素必不可少。
一、真实情境驱动的数学建模教学
什么是具有驱动性的问题?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Diesterweg)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问题在一定情景下若能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触及学生的思维盲点,驱动学生对末知的探究,这就是情景驱动。数学建模教学是围绕真实情境的真实任务而展开课堂教学。在新课标下它特别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而完整的数学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在数学学习中,情境是抽象的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的纽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出发点,更是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积极化的桥梁。在数学教学中,各种数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更易于在情境中对各类问题进行快速解决。
二、真实情境驱动的数学建模教学的设计原则
在真实情境驱动的数学建模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一个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的、真实的、完整的数学学习情境。也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支持创设一个虚拟的、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然后,学生必须从真实复杂的情境中,识别或生成他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1. 创设真实而完整的数学问题情境
教学应该创设一种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而完整的数学问题情境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的逼真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真实的认知需要,让学生在通过数学建模解决真实任务的过程中,建立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正如国际数学教育权威弗赖登塔尔(Hans Freudenthal)所说,数学必须“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情境的创设,可以直接让学生进入现实的情境,也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展现相应的真实程度很高的情境。
下面介绍一个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例子: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我国航天事业又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人民又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已知火箭的起飞重量M是箭体(包括搭载的飞行器)的重量m和燃料重量x之和。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条件下,假设火箭的最大速度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为当燃料重量为吨(e为自然对数的底数,)时,该火箭的最大速度为4(km/s)。
(1)求火箭的最大速度与燃料重量x吨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已知该火箭的起飞重量是544吨,是应装载多少吨燃料,才能使该火箭的最大飞行速度达到8km/s,顺利地把飞船发送到预定的轨道?
为了增强问题情境的吸引力,教师再添上引导气氛的几句话:“可以设想,计算者感受到责任重大,数学与航天事业连在一起,必须尽快求算出结果。”这些话让学生顿感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但建立什么样模型,要求并不是很低。此时,教师再介绍数学建模的方法,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类似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当代数学的脉搏,体会到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既密切相关又奥妙无穷。
2. 重视数学问题情境与任务复杂性的设计
教师在真实情境驱动的数学建模教学设计中,对于数学问题情境与任务复杂性的设计,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使得学生有可能根据数学学习任务与环境的复杂性清楚地感知和参与数学建模学习活动。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将数学建模教学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基础层次:提出问题,模型实际涉及的知识在教材控制的范围。比如:利用己知的函数或数列模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启发讨论完成模型选择和建立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完成模型的计算,模型的评估等。例如,教师提出问题:边长为a的正方形铁皮每个拐角截取边长为多少的小正方形时可做成一个体积最大的无盖长方体水槽?教师指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当体积最大时,长方体的长、宽、高满足一定的关系。具体求解过程交给学生,结果写成解题报告。
(2)中间层次:提出问题,模型实际涉及的知识在教材控制的范围内,也可以补充一部分设计的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完成模型选择和建立的过程,可以用小论文的形式呈现结果。例如,教师提出任务:表面积一定的材料设计一个最大的容器(容器类型可让学生选定)。让学生自己建立数学模型、求解,并写成解题报告。
(3)高级层次:只提供问题场景,教师只提供辅导答疑,问题的选择、建模、解模、误差或适用性分析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创新点的学生可以安排交流和展示结果的环节。例如,教师提供问题场景:提供一个超市商品在货架上的照片或幻灯片等,让学生提出一个“节约”的问题,分组自主讨论调查求解,写成小论文。问题求解的结果在全班展示交流并接受同学的提问和质疑,根据情况进一步修改小论文。
根据数学建模教学的不同层次,一般情况下把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相应地划分为三个阶段,下面介绍高中三个不同阶段数学建模教学的问题情境和任务复杂性的设计。
第一阶段(高一实施“基础层次”的数学建模教学):结合教材,以研究性课题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建模方法的意识,以简单数学建模为主要目标来设计情境和任务。这一阶段,主要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建模的信心。由于刚开始接触这一新的思想方法,所以这里选取的问题情境要贴近教材内容,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要易于理解。比如说,集合中元素的个数计算问题,可以解决生活中复杂的实际问题。此阶段的重点是站在提高学生素质的高度,把渗透数学建模的意识作为首要任务,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 第二阶段(高二实施“中间层次”的数学建模教学):从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典型案例出发,设计问题情境和任务,落实典型案例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建模的常用方法。到了高二,学生的数学能力逐步增强,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典型案例的问题情境和任务,有计划地让学生参与建模过程,初步掌握理论分析法、类比联想分析法、数据分析法和模拟方法等中学阶段适宜介绍的数学建模方法,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热情。比如说: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引入,可以快速解决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问题。为此,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写报告,使他们能对经过提炼加工、诸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比较清楚的实际问题,构建其数学模型。
第三阶段(高三实施“高级层次”的数学建模教学):落实综合建模教学目标,问题情境贴近现实生活,任务的复杂性较高。通过本阶段的建模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三阶段,师生应组成“共同体”,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建模活动。此阶段,有关问题情境可由教师提供,亦可由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挖掘,并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比如,生活中的雨中行走问题,怎样走才能使人淋的雨水少一些?问题的选择、模型的建立和解模,误差或适用性分析均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提供辅导咨询,而且教师重点在科学的思维方法上给予点拨和总结。
3. 情境与任务的延伸
考虑到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每一模块的数学建模情境的设计,应该跟以后与该模块相关的其它模块联系起来,使情境有可能在以后的其它模块的学习活动中继续发挥作用。此外,教学中应设计一些类似问题和拓展问题,一方面可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层理解,另一方面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广泛迁移,以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向真实生活环境迁移的思考习惯的养成。
4.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真实情境驱动的数学建模教学要求学生对所研究的真实问题情境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必须熟悉数学建模的过程及有关建模的知识。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对所研究真实问题情境的把握和提高学生对数学建模的认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文本资料、图片或网页为学生提供一些与问题情境相关的常识和必须掌握的背景材料,同时还要介绍一些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 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第一中学 745000)
关键词:情景驱动;数学建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81
数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模型课程,数学问题解决有一定的模式和原则,那么数学建模教学在教学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在新课标下合理高效地进行数学建模教学,情景驱动这一因素必不可少。
一、真实情境驱动的数学建模教学
什么是具有驱动性的问题?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Diesterweg)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问题在一定情景下若能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触及学生的思维盲点,驱动学生对末知的探究,这就是情景驱动。数学建模教学是围绕真实情境的真实任务而展开课堂教学。在新课标下它特别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而完整的数学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在数学学习中,情境是抽象的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的纽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出发点,更是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积极化的桥梁。在数学教学中,各种数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更易于在情境中对各类问题进行快速解决。
二、真实情境驱动的数学建模教学的设计原则
在真实情境驱动的数学建模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一个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的、真实的、完整的数学学习情境。也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支持创设一个虚拟的、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然后,学生必须从真实复杂的情境中,识别或生成他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1. 创设真实而完整的数学问题情境
教学应该创设一种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而完整的数学问题情境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的逼真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真实的认知需要,让学生在通过数学建模解决真实任务的过程中,建立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正如国际数学教育权威弗赖登塔尔(Hans Freudenthal)所说,数学必须“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情境的创设,可以直接让学生进入现实的情境,也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展现相应的真实程度很高的情境。
下面介绍一个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例子: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我国航天事业又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人民又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已知火箭的起飞重量M是箭体(包括搭载的飞行器)的重量m和燃料重量x之和。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条件下,假设火箭的最大速度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为当燃料重量为吨(e为自然对数的底数,)时,该火箭的最大速度为4(km/s)。
(1)求火箭的最大速度与燃料重量x吨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已知该火箭的起飞重量是544吨,是应装载多少吨燃料,才能使该火箭的最大飞行速度达到8km/s,顺利地把飞船发送到预定的轨道?
为了增强问题情境的吸引力,教师再添上引导气氛的几句话:“可以设想,计算者感受到责任重大,数学与航天事业连在一起,必须尽快求算出结果。”这些话让学生顿感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但建立什么样模型,要求并不是很低。此时,教师再介绍数学建模的方法,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类似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当代数学的脉搏,体会到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既密切相关又奥妙无穷。
2. 重视数学问题情境与任务复杂性的设计
教师在真实情境驱动的数学建模教学设计中,对于数学问题情境与任务复杂性的设计,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使得学生有可能根据数学学习任务与环境的复杂性清楚地感知和参与数学建模学习活动。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将数学建模教学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基础层次:提出问题,模型实际涉及的知识在教材控制的范围。比如:利用己知的函数或数列模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启发讨论完成模型选择和建立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完成模型的计算,模型的评估等。例如,教师提出问题:边长为a的正方形铁皮每个拐角截取边长为多少的小正方形时可做成一个体积最大的无盖长方体水槽?教师指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当体积最大时,长方体的长、宽、高满足一定的关系。具体求解过程交给学生,结果写成解题报告。
(2)中间层次:提出问题,模型实际涉及的知识在教材控制的范围内,也可以补充一部分设计的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完成模型选择和建立的过程,可以用小论文的形式呈现结果。例如,教师提出任务:表面积一定的材料设计一个最大的容器(容器类型可让学生选定)。让学生自己建立数学模型、求解,并写成解题报告。
(3)高级层次:只提供问题场景,教师只提供辅导答疑,问题的选择、建模、解模、误差或适用性分析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创新点的学生可以安排交流和展示结果的环节。例如,教师提供问题场景:提供一个超市商品在货架上的照片或幻灯片等,让学生提出一个“节约”的问题,分组自主讨论调查求解,写成小论文。问题求解的结果在全班展示交流并接受同学的提问和质疑,根据情况进一步修改小论文。
根据数学建模教学的不同层次,一般情况下把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相应地划分为三个阶段,下面介绍高中三个不同阶段数学建模教学的问题情境和任务复杂性的设计。
第一阶段(高一实施“基础层次”的数学建模教学):结合教材,以研究性课题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建模方法的意识,以简单数学建模为主要目标来设计情境和任务。这一阶段,主要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建模的信心。由于刚开始接触这一新的思想方法,所以这里选取的问题情境要贴近教材内容,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要易于理解。比如说,集合中元素的个数计算问题,可以解决生活中复杂的实际问题。此阶段的重点是站在提高学生素质的高度,把渗透数学建模的意识作为首要任务,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 第二阶段(高二实施“中间层次”的数学建模教学):从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典型案例出发,设计问题情境和任务,落实典型案例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建模的常用方法。到了高二,学生的数学能力逐步增强,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典型案例的问题情境和任务,有计划地让学生参与建模过程,初步掌握理论分析法、类比联想分析法、数据分析法和模拟方法等中学阶段适宜介绍的数学建模方法,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热情。比如说: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引入,可以快速解决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问题。为此,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写报告,使他们能对经过提炼加工、诸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比较清楚的实际问题,构建其数学模型。
第三阶段(高三实施“高级层次”的数学建模教学):落实综合建模教学目标,问题情境贴近现实生活,任务的复杂性较高。通过本阶段的建模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三阶段,师生应组成“共同体”,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建模活动。此阶段,有关问题情境可由教师提供,亦可由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挖掘,并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比如,生活中的雨中行走问题,怎样走才能使人淋的雨水少一些?问题的选择、模型的建立和解模,误差或适用性分析均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提供辅导咨询,而且教师重点在科学的思维方法上给予点拨和总结。
3. 情境与任务的延伸
考虑到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每一模块的数学建模情境的设计,应该跟以后与该模块相关的其它模块联系起来,使情境有可能在以后的其它模块的学习活动中继续发挥作用。此外,教学中应设计一些类似问题和拓展问题,一方面可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层理解,另一方面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广泛迁移,以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向真实生活环境迁移的思考习惯的养成。
4.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真实情境驱动的数学建模教学要求学生对所研究的真实问题情境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必须熟悉数学建模的过程及有关建模的知识。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对所研究真实问题情境的把握和提高学生对数学建模的认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文本资料、图片或网页为学生提供一些与问题情境相关的常识和必须掌握的背景材料,同时还要介绍一些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 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第一中学 7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