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置明骠骑将军田应龙墓碑于西宁文庙祭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C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2013年8月24日岁次癸巳孟秋壬辰吉时,西宁田氏后裔田文端、田和、田蕴林、田文琦、田明等及城东区林家崖、城北区北杏园、湟中县谢家寨田氏后裔代表,在西宁文庙谨设香案,致祭于先祖———明骠骑将军田应龙墓碑前。
  呜呼!田氏乃中国之著姓也!自春秋战国以来累有名臣良将活跃于历史舞台。齐国贤相田成子(名恒)曾大斗借出、小斗收进而广得民心。孟尝君田文门下有宾客三千,曾联合韩、魏先后打败楚、秦、燕三国,并一度入秦为相。田蚡被汉武帝封为武安侯,先后任太尉、丞相,和董仲舒一道推崇儒术,为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做出了贡献。明代名将田乐,万历初进士,曾任甘肃巡抚,阅兵边疆,与西宁兵备道刘敏宽、参将达云多次击退西海蒙古的侵扰,因功封松山伯。
  田应龙翁,原籍陕西延安府甘泉县虎王村,其始祖于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奉调随军来宁,旋即在西宁安家立业,至今已有627载,30余代。有明一代,田氏将门,人才辈出。历任西宁卫指挥同知、玉门守备、威远游击、都司游击等军事要职。至应龙翁,更是战功显著,威名远播,被封为骠骑将军(正二品)、镇国将军。应龙翁姿相雄伟,忠孝双全,倾力职守,保境安民,终因忧劳成疾,英年早逝。恭人李氏因之悲痛,气绝而亡。同僚抚治西宁兵备李豫深哀之,并亲撰《骠骑将军田公暨真烈恭人李氏合葬墓志铭》,盛赞其“忠臣节妇,一门一时,世所罕见,足为青史光嗣”。
  田氏祖茔原在西宁西郊西山弯,依山傍水,可谓前青龙后白虎的风水宝地,有石牌坊、石桌、石猪、石羊,俗称“田家坟弯”。1958年,该坟地因公占用,迁坟时出土田应龙翁的墓碑和墓志铭,先后由族人田得丰、田文清、田蕴林等保存,辗转50余年,历尽艰难,终将这一珍贵文物保留至今,这不仅是田氏家族的幸事,也是青海地方文化的幸事!
  今承蒙西宁市文化局、西宁市文物管理所领导的重视和关照,将应龙翁的墓碑、墓志铭安放在文庙大成殿侧。使之成为供民众瞻仰的丰碑和文史工作者品读和研究的金石文献资料。其意义颇为重要和深远。作为田氏后裔,可告慰于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
  今天,田氏各支宗亲齐聚一堂,参加捐碑、置碑仪式,继承和发扬家族优良传统,鼓励后辈奋发向上,在新时期为国家和地方做出应有的贡献,是一次有纪念意义的宗族盛会。
  呜呼!宁邑田氏,源远流长,名臣良将,青史流芳,镇守边疆,忠孝仁慈,好义乐施,德被乡邦,煌煌丰碑,安置文庙,先祖有知,含笑仙乡。
其他文献
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胜利70周年了,以和平的名义开展的一系列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正在全国各地有序展开。掐指算来,我的父亲颜海如先生这位曾参加过抗战的黄埔十七期老兵也已辞世23年了。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位黄埔军人参加过抗战。关于这段历史生前他没有详细讲过,每当提到,他总是以“战争死了那么多人,有的人连名字都没留下,这点事有啥提头。”来应对。留给我们的
期刊
青海地处边远,古来是多种民族迁徙争驻的地方,漫漫进程中,形成了各族齐聚城镇、农村、牧区的和谐局面,尽管因为一些历史上所造成的矛盾,如界地、财物、教派纷争,抑或是地方军阀鉴于政治统治,“以夷制夷”,制造纠纷,时有民族、部落、村落之间的明争暗斗,甚至联合宗教造成隔阂。但在中华民族遇到外族侵略,同胞遭受蹂躏时,他们就会发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继承民族团结,同仇敌忾,捍卫中华,保卫祖国的光荣传统
期刊
三、书分三类,火中取栗  智救苏州评弹  1959年11月25日至27日,陈云借在杭州休养之际,召集了李太成(时为上海市文化局长)、吴宗锡(时任上海市人民评弹团团长)、李庆福(时任上海市人民评弹团副团长)、何占春(时任上海市人民广播电台戏曲组工作)等人,专题座谈评弹问题,并着重就新书和老书的问题,向大家说出了他的看法与建议。他说:  目前评弹演出的书目,大体可分三类:一类书,即传统书,也称老书。这
期刊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做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民族地区必须深入贯彻中央的战略部署
期刊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那是一段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那是一道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记的疤。中华大地上,生灵涂炭、尸横遍野。为了抗击日本的侵略,为了民族的独立,无数中华民族的儿女捐躯赴难、视死如归。什么样的磨难,锤炼了中华民族坚定抗战的意志;什么样的屈辱,铸就了中华儿女不惜生命的爱国精神;什么样的痛苦,凝聚了中华大地亿万同胞追求和平
期刊
标准化,就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是实现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明确要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这一任务的提出,为文化馆事业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笔者认为,抓好《刚要》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推
期刊
这是一柄历史文化蕴涵厚重的青铜古剑,羽冠鷁首,琵琶五弦,琴心剑胆,荡气回肠,整个剑躯积淀着斑驳陆离的岁月印痕,无声地诠释着东方文明的“天之精神”,是当之无愧的国宝重器。遗憾的是,28年前神剑重现天地之时,没有引起学界和世人的瞩目,因而未能纳入其在文化人类学应有地位——代表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蕴与阳鸟文化艺术结晶的国宝档案之中。笔者经多学科比较研究,多方慎重考证,试将此剑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科学价值与
期刊
玄鸟——殷商王族不朽的  太阳精魂  中华民族有史记载以来,“玄鸟”始终笼罩着神秘光环,因缺乏详实的史料记载,史学界对其尚难定论。有人认为,这是一只鸟,或燕子,或乌鸦,或角鸮,或神话中的“三足乌”;有人提出,应是商王族的图腾徽铭,“玄鸟生商”,足以鉴证;也有人说,“玄鸟”是祭司佩戴的一幅面具。总之,种种论述,各述其理,真假难辨,令人彷徨!  “玄鸟”的故事,《山海经》、《楚辞》、《吕氏春秋》皆有记
期刊
本文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略、策略对青海的巨大影响;青海人民掀起轰轰烈烈抗日救亡运动;青海各族人民在生活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仍然慷慨解囊,从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全国抗战;青海籍将士纵马中原,在抗日战争国难当头中,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等四个方面,来表达青海抗战的全过程,作为对全民族抗战的光辉一页,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昭示来今,天人共鉴。  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
期刊
民歌:由野而雅的演化  《毛传》曰:“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尔雅》曰:“谣,谓无丝竹之类,独歌之”,“徒歌谓之谣”;《广雅》曰:“徒歌者,空歌也”。“歌”与“谣”是相对而言的,“歌”是入乐的歌辞,“谣”是不入乐的徒歌;合乐者为“歌”,不合乐者为“谣”,合乐与否的标准就是有无乐器的伴奏;有乐章曲谱者称为“歌”,无乐章曲谱则称为“谣”。古人在使用“谣”、“谣歌”或者“歌谣”这些词汇时,并不在词义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