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的原则

来源 :新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j74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关于翻译原则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述,来探讨翻译原则的重要性以及构建翻译原则的紧迫性,最后提出了构建系统的可操作的翻译原则和标准所要考虑的一些重要因素。
  关键词:翻译原则;翻译标准;翻译原则的构建
  引言
  当今,翻译理论家们并未对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做出明确的划分,但有学者做过相关的论述。张泽乾在《翻译经纬》中提到:“翻译的原则并不等于翻译的标准。所谓的原则通常就指导思想而言,它是标准的理论化;所谓标准则指衡量尺度,它是原则的具体化。”国内翻译家关于翻译原则的论述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国内翻译家关于翻译原则的讨论
  早在古代佛经翻译时期,就有了关于翻译原则的论述,比如鸠摩罗什的“天然西域之语趣”,玄奘的“五不翻”,虽然没有系统的论述,但也为后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到了晚清,思想家、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1898年)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事实上,他本人并未明确指出这是他的翻译原则,也没有系统地论述“信达雅”。但严复的观点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刘重德先生在《翻译原则再议》中说:“我之所以不采用严复所讲的‘雅’字,而改用‘切’字,是因为‘雅’即所谓的‘尔雅’或‘文雅’,而‘雅’实际上只不过是风格的一种。因此,翻译起来,不能一律要‘雅’,应该实事求是,酌情处理,恰如其分,切合原文风格。‘切’是个中性词,适用于各种不同的风格。”再看看张今先生在《文学翻译原理》中提出的文学翻译标准“真善美”,“‘真’是真实性原则;‘善’是思想性原则;‘美’是艺术性原则。三者相互包含,不能割裂,形成辩证的统一体。”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关于“信”和“顺”的问题在翻译界引起了一场大讨论,主张直译的鲁迅提出了“宁信而不顺”,但主要是针对当时不负责任的胡译和乱译,实际上鲁迅认为 “凡翻译,必须兼顾兩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风姿”。论战的另一派是以赵景深为首的意译派,他在1982年《谈翻译的信札》中回忆道:“我不是不要‘信’,而是‘达’第一,‘信’第二,客观效果却成了要达不要信。”可见无论是直译派还是意译派,其初衷都是力求忠实于原文,力求语句通顺,只是现实和理想存在差距,就连“重神似而非形似”的傅雷也提出“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的,但无论如何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颖但仍不失为中文”。幸而后来,翻译家们都意识到,将直译和意译对立这种走极端的做法没有意义,伟大的作家翻译家巴金也认为好的翻译既是直译也是意译。
  目前,关于翻译的原则和标准也仍旧是百家争鸣,尤其在文学翻译领域。翻译家许渊冲认为应通过创造和原作竞赛,因而提出了“美化之艺术”;罗新璋主张把意思说清楚,说够,说到位,文字要精练,把可有可无的删掉,哪怕是原文里有的也删掉;将《红与黑》介绍给中国读者的第一人赵瑞蕻认为译文应该合原著的愿意,像中文(指普通话,规范化的现代汉语,不要花哨不要半文半白);翻译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的文洁若认为应注意可读性,化开原文艰涩难懂的地方,追求译语流畅易懂,尽可能保持原作遣词造句的风格;意大利文学翻译家吕同六认为译作赢尽可能多的保持原作的艺术风貌,而不必刻意去加工译文文字;诗歌翻译家江枫认为应力求形神皆似,不得已时先做到神似而后形似;译莎士比亚的方平在谈到翻译原则时说“在翻译过程中和原作倾心相交,成为朝夕相处的师友,同时也不忘其本,心悦诚服的做忠实的追随者”;语言学家陈原认为“并非一字一句才叫‘信’,译者要传达的是完整的信息,而非孤立的词语”;郭宏安认为译文要尽可能传达出原著的风格,包括文字的风格,翻译的时候要用文字引导读者自己去体会“言外之味”而不是把这些“言外之味”翻译出来(许钧等)。
  二、构建系统的翻译理论的必要性
  首先,翻译的原则可以预防胡译乱译,促进翻译质量的提高。胡译乱译,侵犯了原作者的权益,误导了本国读者,也污染了本国文化。翻译原则能间接地影响译者的翻译实践,制定合理的系统的翻译原则能有效地提高翻译作品的质量。其次,翻译原则是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构建系统的翻译理论,就不得不弄清翻译的原则和标准。再次,翻译原则为翻译批评提供参照标准。翻译批评对翻译活动起着督促作用,不仅能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还能引导读者欣赏译文领悟译文的美之所在。因为翻译不存在理想的范本,所以翻译批评只有遵循比较系统合理的翻译原则和标准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否则翻译批评家们各执一词,翻译批评就失去了本该具有的监督作用。最后,系统而合理的翻译原则能帮助初学翻译的人形成正确的翻译观。翻译原则那个让初学者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构建系统的翻译原则需要考虑的因素
  第一,原文本的文类。比如社科类作品和文学类作品的翻译原则就应该有所差异。 第二,翻译目的。在构建系统的翻译原则时要考虑译者翻译目的。譬如近代翻译家苏曼殊在翻译雨果的《悲惨世界》时,为了批判孔子的话,自己杜撰了一段故事,并增加了一个人物男德(意在讽刺当时社会中一些人“难得明白”),“借此人之口,吐自己之言:‘那支那国孔子的奴隶教训,只有那班支那贱种奉作金科玉律,难道我们法兰西贵重的国民,也要听那些狗屁吗?’这种话原著显然不可能有”(谢天振)。 第三,译作所面对的译入语读者。译入语读者会影响译者的翻译原则。如严复当时翻译那些社科类作品主要是给当时的封建士大夫看的,想引起他们对西方先进思想的注意,所以提出“雅”的原则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迎合这些人的口味。如此一来,我们讨论“雅”时应按照他那个时代的标准,毕竟翻译的原则和标准也具有历史性,随着时代的改变,翻译的原则也因该更新。第四,译者的权利和义务。确定译者的权利和义务能有效地形成翻译原则的构建。首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考虑原文本所提供的创造限度,这个限度就是原文本赋予译者的权利。例如对《小王子》中serpent boas ouverts ou fermés的翻译;译文一:开着肚皮和关着肚皮的画(黄荭译《小王子》);译文二:不管看不看得到里面(李思译《小王子》)。译文一基本直译,译文二是典型的意译,通俗易懂。那么我们不禁会问,译文二是否存在过度诠释,原文本有没有给译者这个权利?其次,译者必须对读者和社会负责。译者有没有义务将原文艰难晦涩的地方化开以求明白畅晓,还是留给读者自己去领悟?许渊冲先生的“等化、深化、浅化”中的“浅化”就是针对这一问题的,郭宏安先生则提倡引导读者自己去领会“言外之味”。除此之外,译者是否应该考虑一篇译作对社会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否有义务对不符合本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东西做删减。 第五,要以翻译家们对翻译原则已经达成的共识为构建翻译原则的基础,以争议最多的问题为切入点。在前面提到了“信达雅”的讨论,“信”、“顺”之争,可以明显看到翻译家们对翻译原则达成了某些共识,但在细节方面也存在着分歧,这些分歧可以作为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在实践操作上,比较不同译本就是比较可行的方法。第六,翻译原则要具体可实施。在此,我们借鉴张泽乾先生对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的论述,首先要有一个总的纲领性原则,然后根据各种实际情况制定各项具体的标准。
  小结
  因此,给翻译确定一套系统的原则和标准就是为了保证翻译活动的健康发展,促进译者翻译水平的提高。归根到底,翻译原则就是为了给翻译活动指明一个方向。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翻译家对翻译原则进行不懈的探索和讨论,促进了翻译的发展。同时,这些争论又通过翻译的发展而逐步得到了解决。这就为后人建立系统的翻译原则提供了基础。不过,在总结前人经验时应全面客观的考察影响他们翻译原则形成的因素,如翻译目的,译文读者,时代背景等等,以多元化的视角来构建翻译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2]黄荭译.小王子.北京 :作家出版社,2008年
  [3]李思译. 小王子.北京 :外文出版社,2007年
  [4]刘重德. 翻译原则再议.外国语,1999年第3期
  [5]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
  [6]谢天振. 译介学.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7]许钧等.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 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1年
  [8]张今. 文学翻译原理. 郑州: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7年
  [9]张泽乾. 翻译经纬.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
  [10]周仪,罗平. 翻译与批评.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其他文献
摘要:对国人而言,传统插花作品被視为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之融合。“新中式”则是在继承传统插花意境(内容美)、形式(构成美)及色彩(素材美)三方面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凝练并与现代人生活更为贴近的花艺类型。  关键词:新中式;插花;变革  1、“新中式”插花——随时代应运而生的形式  面对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思潮、需求、理念、语境、结构、空间的巨变,中国传统插花也需要变革。虽然现在市场中很大一部
期刊
摘要: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其不断增强文化属性,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其本身所涵盖的文化具有丰富的旅游价值。二者结合能够产生强烈影响,助推旅游发展,扩大武术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武术文化;旅游;融合  1、前言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消费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借机迅猛发展,出现了“文化消费”、“深度旅
期刊
摘要:洛丽塔风格是一种来自于日本的时尚亚文化风格,大约成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日本街头文化,是日系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风格深受维多利亚时代和爱德华时代的童装风格以及洛可可时期的风格影响。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综述法、社会调查等方法来研究洛丽塔风格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洛丽塔风格发展起源的研究和介绍,展现出一个新风格在服装设计中的发展现状,同时解读该风格的发展维度与穿着动机,也介绍了该风格的不同派系及
期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民间习俗逐渐淡化和现代化媒体的强势冲击,长沙花鼓戏的生存状态受到了严重威胁。内容单一无创新、缺乏规范管理、当代生活的“快节奏”等都是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重要原因,而找到使花鼓戏能走出困境的方法,必须由政府部门、演员、群众共同努力。  一、长沙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  最初长沙一带盛行“地花鼓”、“竹马灯”、“花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艺术文化的追求,长沙地
期刊
摘要:陶瓷雕塑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艺术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就产生,不断传承和发展到今天,在陶瓷雕塑的整个发展过程当中,它不断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在现代文化和外国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使丰富多样的陶瓷雕塑艺术语言和形态得以形成。因此,我们可以说,现代的陶瓷雕塑在保留了传统陶瓷雕塑艺术的基础的同时也融入了西方现代陶瓷雕塑的新理念,那么,这就使得现代的陶瓷雕塑不仅仅具有传统雕塑的审美价值,还
期刊
摘要:随着校园足球活动的深入开展,目前缺乏适合初中学生足球发展水平与教学需要的科学、系统实用的校园足球课程教材,为此,我们根据西湖区足球运动开展的实际水平,依据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精神,从校园足球的教学、考核、训练、比赛的实际出发,开展初中校园足球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以期对西湖区校园足球活动普及与提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提高一定的帮助,推动校园足球在学校更快的发展。
期刊
摘要:在舞台表演上的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因生活经验的不同,对生活的认识程度有深有浅;有因性格、爱好的差异,在表达能力、审美情趣上有悬殊;也有因气质或思维类型的不同,在思辨方式、想象力等艺术创造上有高有低。但归根结底,是艺术素养的差异。  关键词:戏曲演员;心理作用;修养;艺术  戏曲演员的素养,决定戏曲演员表演层次的高低。素养虽然是碰不到摸不着的,但反映在戏曲表演上却是能感受到的,有些在舞台上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中国女子场地自行车项目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析该项目在管理、训练、科技支撑等方面的宝贵经验,进而总结我国女子场地自行车崛起的主要因素,为其它运动项目的发展提供参考。主要因素有:举国体制的有力保障;项目的长期积淀;组建复合型训练团队;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狠抓思想作风建设;把握项目训练规律,程序化参赛形成惯例和模式等。  关键词:中国;
期刊
摘要:本文是笔者对于女性绘画的独特性和表达方式进行研究,全文一共分为两大章,第一章主要探讨女性绘画的独特性,从女性视角,绘画语言和女性意识三点出发,进行研究与论述。第二章主要探讨女性绘画的表达方式,从诗意性,隐喻性和象征性三点出发,同时结合当代女性艺术家的创作进行研究与论述。  关键词:女性绘画;女性意识;绘画语言;表达方式  一、女性绘画的独特性  女性油画艺术作为艺术范畴内的一种,所具有独特性
期刊
打开今年的部编版新教材,不难发现,其最大的变化在于阅读、写作的编排更成体系化、序列化。而其中阅读内容的安排更是全方位立体化。  部编版教材每一单元的课文是由单元导语、教读课文的课前预习、课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自读课文的课文旁批、阅读提示,以及补白知识、读读写写几部分构成。其突出特点是教读、自读和拓展阅读三位一体,旨在引导学生把读书变成生活方式。  自读课文的旁批随文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