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能否交出“地震预测”的答卷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_y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文明已经走过6000多年历史并迎来第六次科技革命,如果要问还有哪些世界性难题久攻未破,甚至仍在限制人类的想象力?地震预测肯定算一个。
  2月2日,我国第一颗观测地震电磁信息的卫星“张衡一号”成功发射。公元132年,张衡发明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地动仪,开创世界地震勘测研究的先河。1800多年过去了,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卫星飞上了天,研究的还是同样的问题:地震预测。
  这颗卫星仍然不能直接预测预报地震。用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的话说,“‘张衡一号’主要是用于地震前兆信息研究,为未来建立地震监测体系进行前期技术储备。”
  尽管如此,在中国的地震预测研究之路上,这颗卫星还是迈出了一大步——有望让我国第一次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能力。换句话说,中国境内6级以上、全球主要地区7级以上的地震电磁信息,这颗卫星都有可能“看到”。
  人类究竟能否预测地震?
  仰望星空,人类拿起“天文”的尺子来看待自己,不免会产生敬畏之感,同样地,面对大地,人类同样会感到“浩渺沧海之一粟”,这不单是因为体积上的巨大差异,更有来自这个庞然大物“发脾气”时的巨大威胁——大地一颤抖,带来的就可能是生与死。
  以去年为例,来自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发生5级以上地震19次,其中大陆地区13次,台湾地区6次,最大地震为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这些地震共造成大陆地区37人死亡,1人失踪,61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45.58亿元。放眼全球,2017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8次,最大地震为9月8日墨西哥近海沿岸8.2级地震。
  相应地,地震认知上的一个个空白,加剧了这种威胁:大地究竟为何颤抖,地震究竟能否预测,以及该如何预报,仍是全球科学家面临的巨大挑战。
  其实,地震究竟能不能预测,科学界长期以来就有争议。
  20多年前,这个问题还曾在我国掀起过一次大讨论。我国地球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陈运泰当时的态度相对乐观——“地震不可预报这样的论断要慎言”,在他看来,自然科学问题必有解决的办法,需要寻找探索新的思路。
  “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兼副总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认为,如今“张衡一号”的发射就是一次新的探索和尝试。正如陈运泰院士所说,“地震预测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但并不是说在这个难题解决之前,地震工作者就什么都不能做。”
  为何要上天“看”地震?
  在地球的周围,有着一层薄薄的“壳”,是一个“电子”和“离子”的世界,当受到地壳运动、地面人类活动等的影响时,其中的“电磁波”就会像水中的“涟漪”一样,在等离子体环境里传播。
  申旭辉告诉笔者,过去几十年科学家发现,他们所监测到的“空间电磁扰动”也就是“电磁波涟漪”,与地震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统计意义上,地球上6级、7级以上地震在发生前即孕育过程中,相应区域的“空间电磁扰动”都有可能發生异常。
  20世纪60年代,苏联科学家分析一颗卫星电磁信号时,发现卫星记录到地震低频电磁辐射前兆现象,称之为“地震电离层效应”。我国在1976年唐山地震时,也通过地面雷达系统发现了相应的电离层扰动现象。
  申旭辉说,这给人类探索地震发生的机理带来了一丝“难得的光明”。
  “张衡一号”正是依据这一原理来运行的。申旭辉说,地震简单来说就是“地壳运动”,这种运动会切割磁力线,也会造成磁力线的扭曲。另一方面,地球岩石的摩擦破裂,会产生电磁波,这些电磁波往大气层传播,将致使大气层的电磁信息发生变化。
  事实上,国外利用卫星进行地震前“空间电磁异常”现象的研究已经有多年的历史。赵坚说,此前俄罗斯、法国、美国、乌克兰等国家已经发射过同类卫星,不过均已退役,其中法国的DEMETER卫星连续在轨运行6年半,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法国DEMETER卫星计划首席科学家米歇尔·帕罗特教授说,基于这颗卫星的统计研究,可以反映电离层扰动的常规形态,并有助于科学家确定震前的电离层扰动特征。值得一提的是,中法科学家也联合利用这颗卫星的数据发表了大量科研论文,其中大部分是针对震前研究。
  而跳出地球来“看”地震,还能突破许多地震研究的限制。比如,填补地面观测台网在青藏高原和海域地区观测的不足。
  申旭辉说,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的极寒地区,现有的地震台网并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也观测不到。相应地,卫星上天之后,就可以不受这些自然环境的约束,对全疆域实时观测。
  一两颗卫星就能研究地震?
  按照赵坚的说法,“张衡一号”真正投入运行后,能够重点监测中国全境,检验卫星电磁监测新技术设备的效能和空间适应性。
  具体来说,“张衡一号”可以开展全球7级以上、我国6级以上地震电磁信息分析研究,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不过,申旭辉告诉笔者,对于地震研究而言,指望一两颗卫星远远不够。这一点国外的“先驱者”已经给出了理由。
  米歇尔·帕罗特谈及法国的DEMETER卫星时说,尽管这颗卫星运行了6年,但作为一颗低轨卫星,卫星经过未来震中上空1500公里范围内的时间,每天只有3分钟,所以科研人员不可能期望能观测到“持续的”电离层扰动。
  如此一来,一些电离层扰动很可能“看”不到,这就是单一卫星与地基观测对比中显示出来的主要缺陷。米歇尔·帕罗特说,这也是中国的“张衡”卫星计划要设计多颗卫星的重要之处。
  赵坚说,后续,国防科工局将会同中国地震局,开展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即“张衡”系列卫星的在轨测试及相关应用,提升民用卫星对地震监测与应急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天基信息防震减灾服务能力。
  他还透露,“张衡一号”及其后续卫星计划已经纳入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目前“张衡二号”已经通过可研评估,预计2020年发射。
  事实上,能够真正对全球实施观测,统计研究全球地震的前兆变化特征,对地震研究者来说是件“极其兴奋”的事。申旭辉告诉笔者,也许在他有生之年,也未必能见证“地震预测”真正实现的那一天,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的努力就付诸东流。
  申旭辉说,一代人有一代的使命,如今有了卫星以及相应的星座计划,可以积累更多有效的、原始的数据,不断探索地震预测新方法——这是他这一代科学家要做的。
其他文献
水害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开拓巷道破坏地下水系平衡状态,造成在巷道顶板会有淋水情况出现,这些淋水的水质情况如果摸不清,会对施工人员身体造成损伤,若淋水量测量不准确,又会为淋水防治方案指错方向。1月31日,记者从山西省总工会获悉,一种矿用移动式淋水检测装置的出现填补了煤矿井下顶板淋水处理的空白,针对煤矿井下巷道出现的淋水问题,可以高效准确地判断淋水的来源、水量及水质
期刊
日本东北大学研究人员最新开发出一种利用温泉水提取氢燃料的技术,在获取氢气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用这种方式制氢有助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該研究小组计划2018年开展应用化的实验,进一步提高反应效率,未来期望可以通过生成的氢气进行小规模氢燃料发电,使温泉所在地实现电力自给以及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  日本政府2017年底发布“氢能源基本战略”,主要目标包括到2030年前后实现氢燃料发电商用化,以削减碳排
期刊
在日前举办的“2018(第三届)中国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罗文表示,要布局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主攻关键共性技术供给,着力突破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死亡之谷”。  数据显示,2017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收入接近14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突破5万亿元,行业整体收入规模接近20万亿元。  “既要强化产业根植性,突破软件和集成电路两个关键环节,推进电子
期刊
1月31日,记者从山西省经信委获悉,为认真贯彻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山西省共筛选出127个项目列入“2018年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  据了解,省经信委、省煤炭行业办、省化工行业办、省轻工行业办推荐的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掘进机整体搬运设备研制”、太重集团榆次液压工业有限公司的“闭环控制的高精度先导流量比例
期刊
在距离新绛县城北十公里的九原山南麓,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本着“服务于农村、服务于群众”的中心思想,扎根于基层,在平凡的岗位上,干着不平凡的事,他们就是南社卫生院家庭医生服务团队。  自2016年5月成立以来,南社卫生院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把签约群众的健康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不管嚴寒酷暑,只要群众有需要就是无声的命令,他们都会及时为他们治病解答,从无怨言。截至目前,该团队服务1019户、4071人,其中高
期刊
2月5日,記者从山西省文化厅获悉,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承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评选公布了首批100个入选项目,位于长治黎城县的黄崖洞兵工厂、同煤晋华宫矿国家矿山公园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京张铁路等一同上榜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  工业遗产不仅仅是文化遗产,也是记忆遗产、档案遗产,它们见证了科学技术对于工业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也见证了工业
期刊
近期我国南北方均已进入流感冬季流行高峰季节,专家提醒流感高危人群优先接种疫苗。  中国疾控中心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内地流感监测结果显示,近期我国南北方均已进入流感冬季流行高峰季节,哨点医院报告的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比例高于过去3年同期水平,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已达往年高峰水平,且仍呈上升趋势。  根据监测结果,全国报告的流感暴发疫情起数显著高于往年同期,其中多数为B型流感导致。我国监测系统未发现影响流感病
期刊
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近日在人体细胞信号转导研究领域获重大突破。该团队率先解析了与肥胖、精神类疾病密切相关的靶点——五羟色胺2C受体的三维精细结构,并揭示了人体细胞信号转导中的“重要成员”——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多重藥理学的分子机制。该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细胞》期刊。
期刊
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款模拟人脑神经中枢处理过程的超导突触,其信息处理速度比人脑更快,而且更高效。研究人員表示,尽管该人造突触商用还面临不少困难,但它是神经形态计算设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可用于未来类脑计算机中。新华  大型衰老相关基因 表达谱数据库建成  包括人类在内的4个物种的大型衰老相关基因表达谱数据库建成。德国科学家团队分析数据后发现,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与退行性慢性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轨迹一
期刊
匠心无形,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是匠人淬炼心性、养成自我的准则。牛艳东师傅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用心钻研的精神,充分展现了工匠的精神所在,他用自己的行动向所有人证明:只要用心,办法总比困难多。  牛艳东,太重煤机液压润滑设备分公司的一名职工,1991年参加工作后就一直在加工车间从事铣工工作,20多年来,他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了生产骨干、中共黨员、技术能手,荣获了太原市“五一劳动模范”“三晋技术能手”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