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云泉先生的书画艺术具简逸之风。赏读先生的书画诗文作品,再加点对先生从艺经历的了解,不难看出,刘老在艺术上的探索基于书法的深入,叶茂于水墨的升华,借鉴于最初版画的学习体会,求完善于诗文的内在修炼。刘云泉先生早岁即致力于书法的磨砺,遂先以书法名世,复以水墨名家,诗书画并重,在延续传统绘画的题材形式中竭力拓展自己的艺术语言。
虽然我们说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石,但文心才是这宏大审美领域的灵魂。刘云泉先生一边书法有成、一边辅以自我文心的淬炼。他的画作几乎每画必题。跋语或诗或文,或幽默、或机敏、或直率坦诚、或静默哲巴,皆是先生于个人生活中感悟的良言智语。在以古木奇枝为主体的巨幅作品上,他题写道“悉知历史,悉知世情,悉知人间巨变渐变”,“秦巴奇树有点潮,不荣不萎不清高。霜雪摧生骨骼硬,明朝做弓射大雕”。轻松平易间暗合了先生内在性情的骨鲠。面对这样的作品,赏诗文书艺,品画语心言,交相辉映,不期然间就收获了意境的深远宏阔,给人以丰富、旷达、幽远的艺术感受。
若单就刘老水墨画的创作而言,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趋简,一类略繁。趋简者尤能展现先生简逸的艺术风貌。几笔兰草,—枝惜梅,数干竹影,几块薯果,一抹云山,畫面中大块的空白在精炼的笔墨布局中予人以充盈的气息,内敛的线质透过精微的锋芒变化,使得简约的画面弥漫着散淡清超的意境。略繁者展现了先生隐身川蜀山林,流连辗转、徘徊吟咏其间而自得闲适之乐的心境。细细品读,画面中大量尖锐的形构,斩截方劲的笔道,令人不难从峥嵘执拗的笔墨中体验到先生性情里坚定执着而又热情诚挚的一面。真所谓古道热肠、一片茂密绚烂,“须知干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所以为逸。”然而这样的情致如果不是深识书画或与其深交者,又怎能知之。
刘云泉先生在书艺的追索中倾心汉魏,沉浸碑学,尤其致力于“二爨”的研习。他自言“开启爨门”,于《爨宝子》体会甚深,加之刘老对《张迁碑》、金农漆书的会心,使他将书法史上古拙奇崛一路的经典书作加以融化准演。最终形成了亦楷亦隶、方正散朗的个性化正体。刘老的行草书,特别是他的小字行草,字形的诙谐奇变一如孩童作字,顽皮生动而天性勃发。书写时心机的欢愉、率意、活泼、灵动一跃纸上。真可谓于“二爨”遗貌取神、化形无痕。近世习“二爨”有成者当以先生为最。
刘老以为“书画线条当忌直,做人底线是清高”。其书艺的古、谐、清,正是他性情天真无饰的自然流露。品艺读人,乃口占“观书”一首以博刘老一笑。
先生为艺隐蜀山,
笔迹徐徐若远烟。
古韵清谐皆自性,
悠然对坐望云泉。
虽然我们说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石,但文心才是这宏大审美领域的灵魂。刘云泉先生一边书法有成、一边辅以自我文心的淬炼。他的画作几乎每画必题。跋语或诗或文,或幽默、或机敏、或直率坦诚、或静默哲巴,皆是先生于个人生活中感悟的良言智语。在以古木奇枝为主体的巨幅作品上,他题写道“悉知历史,悉知世情,悉知人间巨变渐变”,“秦巴奇树有点潮,不荣不萎不清高。霜雪摧生骨骼硬,明朝做弓射大雕”。轻松平易间暗合了先生内在性情的骨鲠。面对这样的作品,赏诗文书艺,品画语心言,交相辉映,不期然间就收获了意境的深远宏阔,给人以丰富、旷达、幽远的艺术感受。
若单就刘老水墨画的创作而言,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趋简,一类略繁。趋简者尤能展现先生简逸的艺术风貌。几笔兰草,—枝惜梅,数干竹影,几块薯果,一抹云山,畫面中大块的空白在精炼的笔墨布局中予人以充盈的气息,内敛的线质透过精微的锋芒变化,使得简约的画面弥漫着散淡清超的意境。略繁者展现了先生隐身川蜀山林,流连辗转、徘徊吟咏其间而自得闲适之乐的心境。细细品读,画面中大量尖锐的形构,斩截方劲的笔道,令人不难从峥嵘执拗的笔墨中体验到先生性情里坚定执着而又热情诚挚的一面。真所谓古道热肠、一片茂密绚烂,“须知干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所以为逸。”然而这样的情致如果不是深识书画或与其深交者,又怎能知之。
刘云泉先生在书艺的追索中倾心汉魏,沉浸碑学,尤其致力于“二爨”的研习。他自言“开启爨门”,于《爨宝子》体会甚深,加之刘老对《张迁碑》、金农漆书的会心,使他将书法史上古拙奇崛一路的经典书作加以融化准演。最终形成了亦楷亦隶、方正散朗的个性化正体。刘老的行草书,特别是他的小字行草,字形的诙谐奇变一如孩童作字,顽皮生动而天性勃发。书写时心机的欢愉、率意、活泼、灵动一跃纸上。真可谓于“二爨”遗貌取神、化形无痕。近世习“二爨”有成者当以先生为最。
刘老以为“书画线条当忌直,做人底线是清高”。其书艺的古、谐、清,正是他性情天真无饰的自然流露。品艺读人,乃口占“观书”一首以博刘老一笑。
先生为艺隐蜀山,
笔迹徐徐若远烟。
古韵清谐皆自性,
悠然对坐望云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