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授式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机制影响下依然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主导,程式化的教学流程使教育者的创新性被束缚,学生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想要打破这种桎梏,实现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目标是我们当前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导学法给了我们全新启示,以此为教学思路可以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和创新。
一、什么是导学设计
导学设计是基于教师的集体智慧,经历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和再研讨的全过程,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以大纲为基础,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案。导学设计全过程都以学生作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我发展主动权。
导学设计具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可以体现教师的教学引导价值,它立足构建生本课堂的教学目标,以问题化模式呈现教学内容,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探讨,潜移默化中实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体现课前、课上和课后环节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教与学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最佳方式。
二、小学语文导学设计教学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导学案的使用主体就是学生,因此在设计导学内容的时候,就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需求;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探究性原则
设计导学案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设计导学方案的过程中,应该突出探究原则,让学生能够结合导学案自主设疑、质疑、解疑,以此促进深化学生思维发展水平,“问题探究化,导学简单化”成为我们设计导学案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思路。
(三)类型化原则
语文学科教学中,文章素材的表达手法、题材性质、结构类型、语言体式、形态格式各不相同,体裁也有很多,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素材和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我们要选择不同导学方式,以类型化原则为基础突出自主学习思路上的差异性。
(四)问题化原则
如上所述,导学案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点,这是导学设计的基本特点也是重要原则,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索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问题的设计实际上是我们在编制导学设计中思考和探讨最多的,如何设计问题很重要,问题设计得好,才能收到预期的导学效果。在反复的摸索中,我们认为,问题设计的具体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问题设计要体现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引导;
2.问题要尽量简单直白,突出层次性和系统性;
3.问题要和教学内容有直接关联性,引发幼儿对教学素材的关注和思考;
4.问题呈现形式少用完形填空方式,以免学生过度依赖课本,限制思维发展,问题以开放性特征为主导;
5.问题描述要体现语文课程和思维特点,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问题设计要对学生的学习思路起到引导作用,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教材,但是也不能脱离教材,结合教材内容且融入自己的思考才是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和正确思路。
三、小学语文导学设计教学的构成
“导学设计”需要围绕学习目标、知识连接、学习内容(自学内容、合作学习内容、展示内容)、检测落实、课后反思等环节展开,体现导学的系统性。
(一)学习目标
导学设计中明确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要求导学目标具有激励、导向和调控功能,要切实立足文本要求和学生需求,且要和之后的练习内容设计相互呼应,体现对学生知识学习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测。
导学学习目标设置的基本要求:1.课时学习目标一般数量为3-4个,过多或者过少都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2.目标内容主要围绕三维教学目标,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学习目标指向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学生能够直观理解;4.目标水平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低水平适中,结合分层教学原则,设立层次性学习目标,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带来自主学习的成就感。
(二)知识链接
正式学习课本内容之前,我们要结合课本教学内容做好知识连接,结合语文课文连接知识背景,拓展学生视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构建进入学习的情景。
(三)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展示是导学设计的核心和基础,在展示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以教材作为基础,将学习内容转变成问题,注意问题设计的趣味性、引导性和层次性,一般学习内容呈现要求学生能够在已有的学习能力基础上,30内分钟完成学习任务。这之后给学生一些自主思考和反思的空间,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难度过大后者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指导有效性。
(四)检测落实
1.检测练习题要具有多样化特点,题量也要始终,学生在5分钟左右可以完成最佳;2.和学习目标相契合,体现针对性检測目的,每一个学习目标下都要配有相应的检测练习题;3.难度符合学生现有学习能力,面向全体的同时层次性的问题又可以兼顾学生的差异性。
(五)课后反思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中着手:1.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2.导学具体方法的应用效果和价值;3.是否激发学生兴趣,提升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4.训练设计和知识学习的难以程度是否匹配;5.导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6.教学指导和点拨是否恰当、符合时宜。
四、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导学设计的意义
学案导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真正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转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主导课堂的局面,全面落实了新课改要求。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能够主动参与课前预习活动,课上开展主动学习、课后主动检测,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能够实现有效衔接,知识学习难度降低了,学生也能够更加客观的认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作为教学者,我们结合导学案整合教学素材,合理设计问题,科学把控学生的学习节奏,将教与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构建了高效的生本课堂,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并能够从导学案的完成情况中获得教学反馈,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以上内容是笔者结合近年来新课改推进成果做出的一些反思,导学案应用过程也不可能一路坦途,我们还需要结合课改要求和成果进一步解决新困惑和新问题,坚定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创新教学方法,解放思想、脚踏实地,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关贡献自己的力量,面对困难,不回避;面对进步,不骄傲,逐步完善自我,为新课改助力。
五、小学语文导学设计的应用
(一)以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教学目标
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质量,仅仅依赖教师的教学技巧是不够的,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其中,小学生对疑问的学习兴趣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目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保证学习质量,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培养。当小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感兴趣时,他们会有心理上的驱动力,大脑皮层会兴奋。
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潜力,从兴趣的角度出发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有效的引导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可以采用提问法,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起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思考问题,对文章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的文章通读,之后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所提出问题不可超过5个,贯穿整个文章的脉络。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当学生将所有的问题回答出来,对文章的脉络以及中心思想就可以全面掌握了。
我曾经问过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的潜伏部队与敌人阵地之间的距离不超过 70米,即便咳嗽一声,敌人都能发现,邱少云的衣服都被烧着了,散发着焦炭味,却没有被敌人发现,这是为什么呢?
按照常规的思维,手被烫一下都会很疼,一定会出声的,而邱少云的衣服被烧了,肉皮都被烧到了,必然是很疼的,为什么没有出声呢?学生为了寻求正确的答案,就要认真读课文,还要仔细推敲,探究问题。
教师让学生将答案写在纸上,之后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各个小组成员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当时有的小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说:“战场上硝烟味是很浓的,邱少云身上的焦炭味被硝烟味掩盖了,当然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了。”有的小学生说:“邱少云忍住疼痛,没有出声,不会被敌人发现。”对于小学生的答案,教师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针对小学生的解释反问:“为什么你是这么想的呢?”
这样,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愿意与教师互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链接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注意与学生的沟通,倾听学生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各个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间存在内在关联性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将相关的知识链接起来,形成逻辑,让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中掌握规律,学习起来就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教师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思维方向,让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中心思想。教师要让学生有说话的权利,让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在适当的地方给予指导,让学生知道语文课文内容中,存在潜在的思想,需要深入理解才能领会到。
在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在课后写出自己的感受,从而释放学生的思想和感受。帮助学生知识链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非常有帮助。
(三)在反思中扩展知识面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就要重视设计难点,这样当学生思考问题时,就会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思考的越深,他们抽象的矛盾就越多,而且越尖锐,这样他们才能积极思考,合理解决矛盾。教师的问题应该与课文的内容有关。他们应该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反思,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情绪,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使他们能够积极探索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了解课本的特点,同时也要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
提出的问题应能熟练地驱动学生的思维,并不断扩大,不再受教科书的限制。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再停留在会议上,而是需要不断加深理解,使学生具备思考的能力,语文知識的学习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例如,当谈到课文《金子》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老师不需要问学生问题。学生读完后,老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之后让班级所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反思。每个学生对课文的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说:“彼得没有找到黄金,但他发现了比黄金更珍贵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好的生活可以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在这里培育出鲜艳的花朵,使生活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但问题又出现了。当彼得在挖金子的时候,他发现土壤可以用来种植花卉。他为什么直到放弃的时候才找到更有价值的东西?老师可以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一个学生说:“这是彼得改变了注意力。起初,他在寻找黄金。当然,他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黄金上。后来,没有找到黄金。他准备放弃。然后他把注意力转向了土壤,发现土壤很有用。”学生通过对课文深入反思,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是反思的结果。
反思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感受到,掌握更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丰富了生活经验。
(责编 孟 飞)
一、什么是导学设计
导学设计是基于教师的集体智慧,经历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和再研讨的全过程,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以大纲为基础,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案。导学设计全过程都以学生作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我发展主动权。
导学设计具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可以体现教师的教学引导价值,它立足构建生本课堂的教学目标,以问题化模式呈现教学内容,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探讨,潜移默化中实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体现课前、课上和课后环节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教与学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最佳方式。
二、小学语文导学设计教学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导学案的使用主体就是学生,因此在设计导学内容的时候,就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需求;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探究性原则
设计导学案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设计导学方案的过程中,应该突出探究原则,让学生能够结合导学案自主设疑、质疑、解疑,以此促进深化学生思维发展水平,“问题探究化,导学简单化”成为我们设计导学案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思路。
(三)类型化原则
语文学科教学中,文章素材的表达手法、题材性质、结构类型、语言体式、形态格式各不相同,体裁也有很多,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素材和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我们要选择不同导学方式,以类型化原则为基础突出自主学习思路上的差异性。
(四)问题化原则
如上所述,导学案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点,这是导学设计的基本特点也是重要原则,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索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问题的设计实际上是我们在编制导学设计中思考和探讨最多的,如何设计问题很重要,问题设计得好,才能收到预期的导学效果。在反复的摸索中,我们认为,问题设计的具体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问题设计要体现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引导;
2.问题要尽量简单直白,突出层次性和系统性;
3.问题要和教学内容有直接关联性,引发幼儿对教学素材的关注和思考;
4.问题呈现形式少用完形填空方式,以免学生过度依赖课本,限制思维发展,问题以开放性特征为主导;
5.问题描述要体现语文课程和思维特点,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问题设计要对学生的学习思路起到引导作用,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教材,但是也不能脱离教材,结合教材内容且融入自己的思考才是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和正确思路。
三、小学语文导学设计教学的构成
“导学设计”需要围绕学习目标、知识连接、学习内容(自学内容、合作学习内容、展示内容)、检测落实、课后反思等环节展开,体现导学的系统性。
(一)学习目标
导学设计中明确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要求导学目标具有激励、导向和调控功能,要切实立足文本要求和学生需求,且要和之后的练习内容设计相互呼应,体现对学生知识学习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测。
导学学习目标设置的基本要求:1.课时学习目标一般数量为3-4个,过多或者过少都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2.目标内容主要围绕三维教学目标,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学习目标指向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学生能够直观理解;4.目标水平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低水平适中,结合分层教学原则,设立层次性学习目标,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带来自主学习的成就感。
(二)知识链接
正式学习课本内容之前,我们要结合课本教学内容做好知识连接,结合语文课文连接知识背景,拓展学生视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构建进入学习的情景。
(三)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展示是导学设计的核心和基础,在展示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以教材作为基础,将学习内容转变成问题,注意问题设计的趣味性、引导性和层次性,一般学习内容呈现要求学生能够在已有的学习能力基础上,30内分钟完成学习任务。这之后给学生一些自主思考和反思的空间,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难度过大后者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指导有效性。
(四)检测落实
1.检测练习题要具有多样化特点,题量也要始终,学生在5分钟左右可以完成最佳;2.和学习目标相契合,体现针对性检測目的,每一个学习目标下都要配有相应的检测练习题;3.难度符合学生现有学习能力,面向全体的同时层次性的问题又可以兼顾学生的差异性。
(五)课后反思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中着手:1.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2.导学具体方法的应用效果和价值;3.是否激发学生兴趣,提升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4.训练设计和知识学习的难以程度是否匹配;5.导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6.教学指导和点拨是否恰当、符合时宜。
四、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导学设计的意义
学案导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真正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转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主导课堂的局面,全面落实了新课改要求。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能够主动参与课前预习活动,课上开展主动学习、课后主动检测,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能够实现有效衔接,知识学习难度降低了,学生也能够更加客观的认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作为教学者,我们结合导学案整合教学素材,合理设计问题,科学把控学生的学习节奏,将教与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构建了高效的生本课堂,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并能够从导学案的完成情况中获得教学反馈,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以上内容是笔者结合近年来新课改推进成果做出的一些反思,导学案应用过程也不可能一路坦途,我们还需要结合课改要求和成果进一步解决新困惑和新问题,坚定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创新教学方法,解放思想、脚踏实地,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关贡献自己的力量,面对困难,不回避;面对进步,不骄傲,逐步完善自我,为新课改助力。
五、小学语文导学设计的应用
(一)以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教学目标
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质量,仅仅依赖教师的教学技巧是不够的,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其中,小学生对疑问的学习兴趣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目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保证学习质量,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培养。当小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感兴趣时,他们会有心理上的驱动力,大脑皮层会兴奋。
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潜力,从兴趣的角度出发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有效的引导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可以采用提问法,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起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思考问题,对文章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的文章通读,之后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所提出问题不可超过5个,贯穿整个文章的脉络。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当学生将所有的问题回答出来,对文章的脉络以及中心思想就可以全面掌握了。
我曾经问过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的潜伏部队与敌人阵地之间的距离不超过 70米,即便咳嗽一声,敌人都能发现,邱少云的衣服都被烧着了,散发着焦炭味,却没有被敌人发现,这是为什么呢?
按照常规的思维,手被烫一下都会很疼,一定会出声的,而邱少云的衣服被烧了,肉皮都被烧到了,必然是很疼的,为什么没有出声呢?学生为了寻求正确的答案,就要认真读课文,还要仔细推敲,探究问题。
教师让学生将答案写在纸上,之后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各个小组成员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当时有的小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说:“战场上硝烟味是很浓的,邱少云身上的焦炭味被硝烟味掩盖了,当然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了。”有的小学生说:“邱少云忍住疼痛,没有出声,不会被敌人发现。”对于小学生的答案,教师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针对小学生的解释反问:“为什么你是这么想的呢?”
这样,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愿意与教师互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链接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注意与学生的沟通,倾听学生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各个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间存在内在关联性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将相关的知识链接起来,形成逻辑,让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中掌握规律,学习起来就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教师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思维方向,让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中心思想。教师要让学生有说话的权利,让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在适当的地方给予指导,让学生知道语文课文内容中,存在潜在的思想,需要深入理解才能领会到。
在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在课后写出自己的感受,从而释放学生的思想和感受。帮助学生知识链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非常有帮助。
(三)在反思中扩展知识面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就要重视设计难点,这样当学生思考问题时,就会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思考的越深,他们抽象的矛盾就越多,而且越尖锐,这样他们才能积极思考,合理解决矛盾。教师的问题应该与课文的内容有关。他们应该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反思,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情绪,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使他们能够积极探索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了解课本的特点,同时也要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
提出的问题应能熟练地驱动学生的思维,并不断扩大,不再受教科书的限制。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再停留在会议上,而是需要不断加深理解,使学生具备思考的能力,语文知識的学习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例如,当谈到课文《金子》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老师不需要问学生问题。学生读完后,老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之后让班级所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反思。每个学生对课文的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说:“彼得没有找到黄金,但他发现了比黄金更珍贵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好的生活可以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在这里培育出鲜艳的花朵,使生活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但问题又出现了。当彼得在挖金子的时候,他发现土壤可以用来种植花卉。他为什么直到放弃的时候才找到更有价值的东西?老师可以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一个学生说:“这是彼得改变了注意力。起初,他在寻找黄金。当然,他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黄金上。后来,没有找到黄金。他准备放弃。然后他把注意力转向了土壤,发现土壤很有用。”学生通过对课文深入反思,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是反思的结果。
反思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感受到,掌握更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丰富了生活经验。
(责编 孟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