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正确定位师生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关键词:高中地理 有效性 学科特点 教学方式 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是衡量课堂成败的重要标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新课堂改革追求的最终目标。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成为我们教学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1 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新编高中地理教材由传统的重视学科知识的完整和系统,向突出“人地关系”的学习主题转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新编地理教材还删除了旧教材中那些偏、难、繁、深的地理专业知识,降低了地理学习的难度,适应了高中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为高中地理教学重新定位:围绕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大主题进行,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习惯和探究兴趣,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启发学生的心智。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中的热点问题设置地理探究题目,比如,可以引导城市学生结合地理知识来探究自己生活的城市的城市规划、人口问题、交通问题、环境问题等;鼓励农村学生探究限制自己生活地区农业发展的因素,以及如何利用现有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等。这些接近学生生活的内容的学习和探究,有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结合新课程标准,灵活选择教学方式
传统课堂上,教师习惯面面俱到地讲解,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胡子眉毛一起抓。一节课下来,学生获得了一大堆零星的地理信息,且大部分是靠教师的单方面传授,学生成为教师对知识解读重复者、记忆者,贮藏知识的容器。这样得到的知识是“死”的,缺乏活力的,更谈不上学以致用。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旨在改变传统只注重知识、忽视知识获得过程,只重视能力、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知,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接受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目前最盛行的目标教学法。教师在大力推行目标教学法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组织课堂,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地理科目内容丰富,不同的知识分支特点各异,需要运用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比如,学习“宇宙的地球”和“自然环境”部分,有些内容抽象、不易把握,教师就要借助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以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运行情况,以及由此形成的昼夜变化、四季交替等地理知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直观性,能借助直观感受帮助学生形成抽象思维。然而,对于那些能借助课本插图就能很容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就要化繁为简,引导学生借助课本已有的插图信息进行解读和分析。对于某些需要大量课外材料补充的学习板块,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发课外课程资源,以丰富的材料、多元的信息来促使学生对问题分析、认识的全面深刻。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不但有助于实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3 正确定位师生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彻底否定了传统课堂教师独霸主动权的局面。教师要认真践行新课程理念,将学习主动权教给学生。不但要引导学生去主动获取知识、吸收信息,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还要让学生参与到制定学习计划、预设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式等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每一步都有主人翁意识,都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在面对靠个人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分析解决,而要指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构建知识体系。部分教师认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出现课堂不易操控、学习效率低下等弊端。诚然,新的教学理念推行的初期,与“填鸭式”教学相比,会表现出一定的混乱、不易调控、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等弊端,但是,一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和技巧,学习能力得以发展和提高,学生就能自觉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并快速找到自己学习的重难点,达到提高学校效率的目的。因此,教师一定要为师生关系恰当定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奠定基础。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一方面表现在对学习方向的把握上,指导学生科学做好课前预设和目标设计,保证学生学习方向的正确;另一方面,教师应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充当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探索、讨论、交流,共同完成意义建构。在探究过程中,当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当学生设计的方案不合理时,教师要帮助他们修改实验方案;当学生交流讨论出现争执时,教师应及时地协调关系,鼓励他们更深入探讨;当学生无法正确分析处理数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整合数据,从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当学生不能完整地表述结论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补充。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系统的教学课题,既需要教师有正确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指导,也需要教师有相应的课堂调控能力,能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变通,将师生两方面的因素都调整到最佳状态,从而促使课堂教学有效性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军英.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2(02).
[2] 李文锋.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3(12).
关键词:高中地理 有效性 学科特点 教学方式 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是衡量课堂成败的重要标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新课堂改革追求的最终目标。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成为我们教学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1 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新编高中地理教材由传统的重视学科知识的完整和系统,向突出“人地关系”的学习主题转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新编地理教材还删除了旧教材中那些偏、难、繁、深的地理专业知识,降低了地理学习的难度,适应了高中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为高中地理教学重新定位:围绕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大主题进行,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习惯和探究兴趣,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启发学生的心智。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中的热点问题设置地理探究题目,比如,可以引导城市学生结合地理知识来探究自己生活的城市的城市规划、人口问题、交通问题、环境问题等;鼓励农村学生探究限制自己生活地区农业发展的因素,以及如何利用现有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等。这些接近学生生活的内容的学习和探究,有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结合新课程标准,灵活选择教学方式
传统课堂上,教师习惯面面俱到地讲解,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胡子眉毛一起抓。一节课下来,学生获得了一大堆零星的地理信息,且大部分是靠教师的单方面传授,学生成为教师对知识解读重复者、记忆者,贮藏知识的容器。这样得到的知识是“死”的,缺乏活力的,更谈不上学以致用。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旨在改变传统只注重知识、忽视知识获得过程,只重视能力、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知,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接受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目前最盛行的目标教学法。教师在大力推行目标教学法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组织课堂,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地理科目内容丰富,不同的知识分支特点各异,需要运用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比如,学习“宇宙的地球”和“自然环境”部分,有些内容抽象、不易把握,教师就要借助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以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运行情况,以及由此形成的昼夜变化、四季交替等地理知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直观性,能借助直观感受帮助学生形成抽象思维。然而,对于那些能借助课本插图就能很容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就要化繁为简,引导学生借助课本已有的插图信息进行解读和分析。对于某些需要大量课外材料补充的学习板块,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发课外课程资源,以丰富的材料、多元的信息来促使学生对问题分析、认识的全面深刻。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不但有助于实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3 正确定位师生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彻底否定了传统课堂教师独霸主动权的局面。教师要认真践行新课程理念,将学习主动权教给学生。不但要引导学生去主动获取知识、吸收信息,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还要让学生参与到制定学习计划、预设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式等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每一步都有主人翁意识,都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在面对靠个人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分析解决,而要指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构建知识体系。部分教师认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出现课堂不易操控、学习效率低下等弊端。诚然,新的教学理念推行的初期,与“填鸭式”教学相比,会表现出一定的混乱、不易调控、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等弊端,但是,一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和技巧,学习能力得以发展和提高,学生就能自觉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并快速找到自己学习的重难点,达到提高学校效率的目的。因此,教师一定要为师生关系恰当定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奠定基础。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一方面表现在对学习方向的把握上,指导学生科学做好课前预设和目标设计,保证学生学习方向的正确;另一方面,教师应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充当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探索、讨论、交流,共同完成意义建构。在探究过程中,当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当学生设计的方案不合理时,教师要帮助他们修改实验方案;当学生交流讨论出现争执时,教师应及时地协调关系,鼓励他们更深入探讨;当学生无法正确分析处理数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整合数据,从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当学生不能完整地表述结论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补充。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系统的教学课题,既需要教师有正确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指导,也需要教师有相应的课堂调控能力,能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变通,将师生两方面的因素都调整到最佳状态,从而促使课堂教学有效性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军英.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2(02).
[2] 李文锋.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