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山神庙和山神、纸钱等事物常常被人忽视,亦常给人们一种封建迷信的感觉,但它们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使林冲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它们一起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结构严谨,无懈可击。正可谓,微乎其微中却有着大乾坤。看似不起眼的事物,却让我们感受到《水浒传》在文法上的匠心和有恶必惩的人间正义,也为我们教学该课寻找到一个更好的突破口,更好地指导该课的教学。
关键词:山神庙 情节 人物 主题
我们在研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时,更多关注的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火、尖刀等物。然而,文中的山神庙及其与之相关的天、天理、纸钱等虽然出现频率很小且极易让人感觉有点封建迷信,但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山神庙在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作用不可或缺,可谓微乎其微中却有着大乾坤。
一、山神庙左右着文法,使故事情节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层层巧设,层层铺垫,发展更加合情合理。
我们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鬼神观历史的民族,早在孔子就对鬼神“敬而远之”,越是敬而远之的多是我们认为神秘且不可亵渎的方面。那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篇名中的山神庙就给我们留下了神秘想象的空间,吸引着我们进入文本一探究竟,林教头究竟在神秘的山神庙进行了怎样的或神秘或恐怖或惊天动地的举动,结果又将是怎样的,不得而知。正文中的山神庙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如“那雪正下得紧,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护,改日来烧纸钱’”,虽若闲笔,却不可或缺。只有此时发现了一个山神庙,当陆虞候等人火烧草料场,无处安身时,林冲才可能也才会想起有个山神庙,并到山神庙避风雪,这样安排使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而不显得突兀,为下文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又如“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的描写至关重要,只有山神庙没有邻舍,又没庙主,林冲方得在此自由过夜,为上文林冲“把门掩上”,“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和下文“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作了一个充分的补充—林冲为什么进入此庙如此自由,如入无人境,可以自由地活动。不仅如此,这样写也为下文陆虞候等人推不开门的情节做了铺垫,推不开门的情节又为林冲隔门“偷”听陆虞候等人的阴谋情节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只有听到陆虞候等人的阴谋,林冲才可能怒火中烧,愤然反抗,故事情节随之也走向了高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怒杀陆虞候。同时,山神庙怒杀陆虞候的高潮也更好地照应了题目。层层巧设,层层铺垫,使故事的发展合情合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正可谓无巧不成书,处处有深意。
二、山神庙使林冲的形象更加丰富、饱满。
金圣叹评价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为“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林冲面对高衙内设计带刀进入白虎堂,发配途中谋性命,火烧草料场,只是步步忍受退让,体现了林冲委曲求全、得过且过、隐忍的一面,也应了金圣叹“熬得住,把得牢”的评价。山神庙的出现使林冲的形象更加丰满。如“那雪正下得紧,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护,改日来烧纸钱’”,见庙顶礼并承诺改日烧纸钱表现了林冲的善良、质朴和对神明的虔诚,极大地丰富了林冲的人物形象,这一形象特点,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代表了当时先广大百姓的质朴和善良。又如“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的评论,侧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是一个善良义士的形象。再如“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表现了虽为武艺高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性急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的心却是如此地细腻,心细如发。又如“林冲……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林沖将自己的存活归功于上天的可怜,体现了他是一个天命论者,深信上天庇佑善良人,能够赏善罚恶,这也正好说明林冲为什么“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将恶人的头献给山神庙里山神,在林冲看来可谓是对恶人最好的惩罚,也是对赏善罚恶的山神的最好进献。善良、质朴且对神灵尚且虔诚无比的林冲一忍再忍,忍无可忍无路可走后,在一声震雷般“泼贼那里去”的怒喊中,“肐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把尖刀向心窝里一剜”,林冲在山神庙前手刃恶人,实现了由逆来顺受、息事宁人、委曲求全、隐忍向愤然反抗的转变,山神庙见证了林冲性格的转变,也正是在山神庙前,林冲才可能会如此的爆发,他深信天理、上天、神明保佑他—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自要在神明前让恶人得到应有的惩罚,以此来印证“天理昭然”、“恶有恶报”。一不做,二不休。林冲山神庙前手刃敌人,将陆虞候的心肝剜出,罢了,还要将三人头割下放在山神前供桌上,正体现了林冲“做得彻”的特点。由此可见,山神庙、天、天理等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使林冲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善良、朴素,心细、相信天命,相信神明的庇护和对神明无限的虔诚却又愤然法抗,并且还有点“心狠手辣”,“匪性”十足。但我们却不感丝毫违和感,正因为他惩了恶,使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报应。金圣叹言:“《水浒传》一个人出来,便是一篇列传。”这话用在林冲身上也恰如其分。
三、山神庙使主题更加突出。
山神庙等除了情节和表现人物形象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深入探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什么出现仿佛有点迷信的天理、山神庙、判官、小鬼、纸钱等,这正好反应那个时期人们朴素的世界观—神明主持着人间正义,人们对神明甚是虔诚,如林冲“神明庇护,改日来烧纸钱”正是实例。这种朴素的世界观有其客观的历史渊源,我们更不能以现在人的眼光去苛责林冲,毕竟一个人的世界观受其时代的影响,当一个人无路可走时,只能把希望寄托给虚无的鬼神,如祥林嫂捐门槛,我们有的是“可以不只站在道德‘高地’上指手画脚,而是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把希望寄托给虚无的神明更深层次上反映了当时世道的不明,百姓的无奈,百姓有了冤情却又无处伸冤,只能将自己的冤情寄托给神明,希望神明帮助自己或为自己的不公伸张正义。林冲一忍再忍,不过是不想和高太尉撕破脸,“指望着换个相安无事”,想保住他的前程,有神明的“庇护”和“天可怜”,符合林冲的心理。一忍再忍,忍无可忍无路可走时,就算心地再纯良、再隐忍的林冲也只能在信仰的山神庙前当着神明的面痛下杀心,剜陆虞候的心,将三人的头割下来。林冲前面的善良、委曲求全、隐忍和怒杀陆虞候等三人时“太狠”的“匪性”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水浒》“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主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山神、山神庙、判官、纸钱等物,骤看之,有如无物,微乎其微,及至细寻,却别有洞天,耐人寻味。正如金圣叹所言:“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文法上的匠心和人间正义的张扬也为后世的文学开了个很好的先例。
参考文献:
[1]兰丽红.由林冲的形象分析说开去[J].语文教学通讯,2019(2A):80.
[2]李霭.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看林冲的性格特点[J].青海教育,2016(6-7):42.
[3]朱一玄,刘毓忱.水浒传资料汇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249.
关键词:山神庙 情节 人物 主题
我们在研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时,更多关注的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火、尖刀等物。然而,文中的山神庙及其与之相关的天、天理、纸钱等虽然出现频率很小且极易让人感觉有点封建迷信,但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山神庙在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作用不可或缺,可谓微乎其微中却有着大乾坤。
一、山神庙左右着文法,使故事情节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层层巧设,层层铺垫,发展更加合情合理。
我们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鬼神观历史的民族,早在孔子就对鬼神“敬而远之”,越是敬而远之的多是我们认为神秘且不可亵渎的方面。那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篇名中的山神庙就给我们留下了神秘想象的空间,吸引着我们进入文本一探究竟,林教头究竟在神秘的山神庙进行了怎样的或神秘或恐怖或惊天动地的举动,结果又将是怎样的,不得而知。正文中的山神庙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如“那雪正下得紧,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护,改日来烧纸钱’”,虽若闲笔,却不可或缺。只有此时发现了一个山神庙,当陆虞候等人火烧草料场,无处安身时,林冲才可能也才会想起有个山神庙,并到山神庙避风雪,这样安排使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而不显得突兀,为下文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又如“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的描写至关重要,只有山神庙没有邻舍,又没庙主,林冲方得在此自由过夜,为上文林冲“把门掩上”,“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和下文“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作了一个充分的补充—林冲为什么进入此庙如此自由,如入无人境,可以自由地活动。不仅如此,这样写也为下文陆虞候等人推不开门的情节做了铺垫,推不开门的情节又为林冲隔门“偷”听陆虞候等人的阴谋情节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只有听到陆虞候等人的阴谋,林冲才可能怒火中烧,愤然反抗,故事情节随之也走向了高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怒杀陆虞候。同时,山神庙怒杀陆虞候的高潮也更好地照应了题目。层层巧设,层层铺垫,使故事的发展合情合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正可谓无巧不成书,处处有深意。
二、山神庙使林冲的形象更加丰富、饱满。
金圣叹评价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为“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林冲面对高衙内设计带刀进入白虎堂,发配途中谋性命,火烧草料场,只是步步忍受退让,体现了林冲委曲求全、得过且过、隐忍的一面,也应了金圣叹“熬得住,把得牢”的评价。山神庙的出现使林冲的形象更加丰满。如“那雪正下得紧,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护,改日来烧纸钱’”,见庙顶礼并承诺改日烧纸钱表现了林冲的善良、质朴和对神明的虔诚,极大地丰富了林冲的人物形象,这一形象特点,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代表了当时先广大百姓的质朴和善良。又如“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的评论,侧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是一个善良义士的形象。再如“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表现了虽为武艺高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性急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的心却是如此地细腻,心细如发。又如“林冲……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林沖将自己的存活归功于上天的可怜,体现了他是一个天命论者,深信上天庇佑善良人,能够赏善罚恶,这也正好说明林冲为什么“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将恶人的头献给山神庙里山神,在林冲看来可谓是对恶人最好的惩罚,也是对赏善罚恶的山神的最好进献。善良、质朴且对神灵尚且虔诚无比的林冲一忍再忍,忍无可忍无路可走后,在一声震雷般“泼贼那里去”的怒喊中,“肐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把尖刀向心窝里一剜”,林冲在山神庙前手刃恶人,实现了由逆来顺受、息事宁人、委曲求全、隐忍向愤然反抗的转变,山神庙见证了林冲性格的转变,也正是在山神庙前,林冲才可能会如此的爆发,他深信天理、上天、神明保佑他—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自要在神明前让恶人得到应有的惩罚,以此来印证“天理昭然”、“恶有恶报”。一不做,二不休。林冲山神庙前手刃敌人,将陆虞候的心肝剜出,罢了,还要将三人头割下放在山神前供桌上,正体现了林冲“做得彻”的特点。由此可见,山神庙、天、天理等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使林冲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善良、朴素,心细、相信天命,相信神明的庇护和对神明无限的虔诚却又愤然法抗,并且还有点“心狠手辣”,“匪性”十足。但我们却不感丝毫违和感,正因为他惩了恶,使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报应。金圣叹言:“《水浒传》一个人出来,便是一篇列传。”这话用在林冲身上也恰如其分。
三、山神庙使主题更加突出。
山神庙等除了情节和表现人物形象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深入探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什么出现仿佛有点迷信的天理、山神庙、判官、小鬼、纸钱等,这正好反应那个时期人们朴素的世界观—神明主持着人间正义,人们对神明甚是虔诚,如林冲“神明庇护,改日来烧纸钱”正是实例。这种朴素的世界观有其客观的历史渊源,我们更不能以现在人的眼光去苛责林冲,毕竟一个人的世界观受其时代的影响,当一个人无路可走时,只能把希望寄托给虚无的鬼神,如祥林嫂捐门槛,我们有的是“可以不只站在道德‘高地’上指手画脚,而是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把希望寄托给虚无的神明更深层次上反映了当时世道的不明,百姓的无奈,百姓有了冤情却又无处伸冤,只能将自己的冤情寄托给神明,希望神明帮助自己或为自己的不公伸张正义。林冲一忍再忍,不过是不想和高太尉撕破脸,“指望着换个相安无事”,想保住他的前程,有神明的“庇护”和“天可怜”,符合林冲的心理。一忍再忍,忍无可忍无路可走时,就算心地再纯良、再隐忍的林冲也只能在信仰的山神庙前当着神明的面痛下杀心,剜陆虞候的心,将三人的头割下来。林冲前面的善良、委曲求全、隐忍和怒杀陆虞候等三人时“太狠”的“匪性”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水浒》“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主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山神、山神庙、判官、纸钱等物,骤看之,有如无物,微乎其微,及至细寻,却别有洞天,耐人寻味。正如金圣叹所言:“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文法上的匠心和人间正义的张扬也为后世的文学开了个很好的先例。
参考文献:
[1]兰丽红.由林冲的形象分析说开去[J].语文教学通讯,2019(2A):80.
[2]李霭.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看林冲的性格特点[J].青海教育,2016(6-7):42.
[3]朱一玄,刘毓忱.水浒传资料汇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