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学者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同样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也不能操之过急,要逐步地提高。指导学生写生活日记就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指导学生写生活日记?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的体会是:深观察、勤思考、多练笔。
一、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
文章是社会生活客观事物的反映。作者要反映社会生活,就必须对它进行观察。而对于在校的中职生来讲,生活是一种相对稳定的静态生活,周围早已熟悉了的一切很容易让人视觉疲劳,要使生活日记写得有声有色,就要对凡人常事,对一切司空见惯的东西进行深观察、细体验。
1.选好观察对象,确立观察重点
生活中的人和事,景和物都可以作为观察对象。但学生没有必要去观察所有的事物,我让他们从写作的目的出发,确定观察重点,比较观察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捕捉观察对象所独具的特点。写作的目的不同,观察的范围和重点也不尽相同,以观察江河为例,地理学家要考察它的发源、流域,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农学家则考察河水的贮藏量,不同季节的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学生们却从江河对人类所作的贡献中,寻求它的气质、色彩和形象,进而发掘它所体现的精神,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创新。
2.分析比较,掌握事物之间细微差别
在进行观察时,要善于从比较中分辨“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福楼拜曾指导莫泊桑进行比较观察。他以眼前经过的一辆牛车为题,让莫泊桑写出七篇不同的散文来。当莫泊桑感到为难时,他就启发说:拉车的牛,早上和晚上的神态不一样,牛饿着肚子上山冈和饱着肚子走平路有明显不同……这些不同的细节举不胜举,如对这些细节仔细加以观察,就是写一百篇文章也不难。
二、学会多角度思考,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悟性
1.思考要独特,要会站在一定立场思考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如能经常处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角度感受生活,就会有新的发现。对蝉的思考。唐朝的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都曾用诗表现过,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从三首诗中,可以看出当时诗人做诗时的思想过程。虞世南博学多能,名声远扬,就从蝉居高位、饮清露、声远扬等习性写起;骆宾王当时的囚禁生活有一种压迫感,他从蝉受外界压抑的一些自然特征入手;李商隐清高自许,怀才不遇,他从蝉居高食洁、声疏力竭、不得温饱入笔。思考的立场和角度不同,得到的感受也不相同。
2.发挥想象力进行思考
写生活日记,不能像记流水账那样,只记录事情的经过,要学会从日常普遍的现象中悟出生活的哲理,要会从多彩的自然现象联想到纷繁的社会生活。我要求学生,对身边的人、事、物,不能只注意表象,要看到它的深刻内涵。比如一位同学看到校园里的松柏,在严寒的冬天,万木萧条的时候,叶子仍然青翠欲滴,不畏严寒,不怕霜雪,成为校园风景的点缀,就想到在部队参军的哥哥,想到军营中的战士,他们为保卫祖国,日夜守在祖国的边疆,写成一篇歌颂军人不怕苦,不怕累,忠于祖国的优秀篇章。
三、读写结合,创出成效
1.广泛阅读名著,激发写作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先导,是入门的钥匙。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这些都说明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强迫他们学习。作文教学也同样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只有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对写作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写作能力。我把教材知识与培养学生写作结合起来,教材中的一些名人轶事,文学典故都对学生起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好材料。比如讲《海燕》时,介绍高尔基从学徒工成长为大文学家的艰辛历程。讲《醉翁亭记》时,介绍欧阳修“不畏先生嗔,只怕后生笑”的治学态度。这些名人逸事,古典诗词,在学生的心灵中树起形象,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求知上进意识,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2.传授方法,以身示教著名的中学语文教师于漪同志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语文老师的影响最大、最直接。”“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正如一位体育教师只一味的传授理论知识,而不身体力行,做示范动作,就永远不会带出一流的运动员一样。一位语文教师在作文的“大海”边上,只是夸夸其谈,埋头于“指导——批改——讲评”,只让学生写作,自己从不动手,同样不会收到好的效果。教师只有真正“下水一游”,才会知深知浅,给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
几年来,笔者坚持指导学生写生活日记,取得了一定成效。写作课上,学生能够轻松运笔了;命题作文,能够紧扣题目,围绕主旨,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看名著、电影、参加集体活动,能描绘其场面,写出自己的感受。2008年“迎奥运”征文比赛,班里有六位同学分别获奖;学校举行的“国庆”六十周年征文比赛,有十位同学获奖;在《中学生阅读》“读书征文”活动中有五位学生获奖。希望笔者的经验能给同行带来有益思考。
一、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
文章是社会生活客观事物的反映。作者要反映社会生活,就必须对它进行观察。而对于在校的中职生来讲,生活是一种相对稳定的静态生活,周围早已熟悉了的一切很容易让人视觉疲劳,要使生活日记写得有声有色,就要对凡人常事,对一切司空见惯的东西进行深观察、细体验。
1.选好观察对象,确立观察重点
生活中的人和事,景和物都可以作为观察对象。但学生没有必要去观察所有的事物,我让他们从写作的目的出发,确定观察重点,比较观察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捕捉观察对象所独具的特点。写作的目的不同,观察的范围和重点也不尽相同,以观察江河为例,地理学家要考察它的发源、流域,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农学家则考察河水的贮藏量,不同季节的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学生们却从江河对人类所作的贡献中,寻求它的气质、色彩和形象,进而发掘它所体现的精神,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创新。
2.分析比较,掌握事物之间细微差别
在进行观察时,要善于从比较中分辨“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福楼拜曾指导莫泊桑进行比较观察。他以眼前经过的一辆牛车为题,让莫泊桑写出七篇不同的散文来。当莫泊桑感到为难时,他就启发说:拉车的牛,早上和晚上的神态不一样,牛饿着肚子上山冈和饱着肚子走平路有明显不同……这些不同的细节举不胜举,如对这些细节仔细加以观察,就是写一百篇文章也不难。
二、学会多角度思考,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悟性
1.思考要独特,要会站在一定立场思考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如能经常处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角度感受生活,就会有新的发现。对蝉的思考。唐朝的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都曾用诗表现过,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从三首诗中,可以看出当时诗人做诗时的思想过程。虞世南博学多能,名声远扬,就从蝉居高位、饮清露、声远扬等习性写起;骆宾王当时的囚禁生活有一种压迫感,他从蝉受外界压抑的一些自然特征入手;李商隐清高自许,怀才不遇,他从蝉居高食洁、声疏力竭、不得温饱入笔。思考的立场和角度不同,得到的感受也不相同。
2.发挥想象力进行思考
写生活日记,不能像记流水账那样,只记录事情的经过,要学会从日常普遍的现象中悟出生活的哲理,要会从多彩的自然现象联想到纷繁的社会生活。我要求学生,对身边的人、事、物,不能只注意表象,要看到它的深刻内涵。比如一位同学看到校园里的松柏,在严寒的冬天,万木萧条的时候,叶子仍然青翠欲滴,不畏严寒,不怕霜雪,成为校园风景的点缀,就想到在部队参军的哥哥,想到军营中的战士,他们为保卫祖国,日夜守在祖国的边疆,写成一篇歌颂军人不怕苦,不怕累,忠于祖国的优秀篇章。
三、读写结合,创出成效
1.广泛阅读名著,激发写作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先导,是入门的钥匙。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这些都说明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强迫他们学习。作文教学也同样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只有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对写作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写作能力。我把教材知识与培养学生写作结合起来,教材中的一些名人轶事,文学典故都对学生起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好材料。比如讲《海燕》时,介绍高尔基从学徒工成长为大文学家的艰辛历程。讲《醉翁亭记》时,介绍欧阳修“不畏先生嗔,只怕后生笑”的治学态度。这些名人逸事,古典诗词,在学生的心灵中树起形象,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求知上进意识,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2.传授方法,以身示教著名的中学语文教师于漪同志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语文老师的影响最大、最直接。”“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正如一位体育教师只一味的传授理论知识,而不身体力行,做示范动作,就永远不会带出一流的运动员一样。一位语文教师在作文的“大海”边上,只是夸夸其谈,埋头于“指导——批改——讲评”,只让学生写作,自己从不动手,同样不会收到好的效果。教师只有真正“下水一游”,才会知深知浅,给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
几年来,笔者坚持指导学生写生活日记,取得了一定成效。写作课上,学生能够轻松运笔了;命题作文,能够紧扣题目,围绕主旨,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看名著、电影、参加集体活动,能描绘其场面,写出自己的感受。2008年“迎奥运”征文比赛,班里有六位同学分别获奖;学校举行的“国庆”六十周年征文比赛,有十位同学获奖;在《中学生阅读》“读书征文”活动中有五位学生获奖。希望笔者的经验能给同行带来有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