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目的在于发现当前中国金融与实体经济脱节的原因并找到应对措施。本文介绍了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现状和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建立全面信用体系、培育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增加环境成本考核,推广“绿色”金融等具体措施,以期促进相关工作。
【关键词】金融体系 实体经济 关系
从理论上说,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是一对既互为依存又互有矛盾的综合体,实体经济犹如树根,金融体系犹如树干和树枝,没有实体经济为根基的金融体系无法生存,实体经济又需要金融体系给予支持,在一个相对长期稳定的金融体系下健康发展。然而,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又存在着相互排斥的矛盾性,二者由于有着对政策、人才、生产要素、利润等相同元素的需求,彼此往往存在着此消彼长式的竞争性。因此,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既存在着合作,又互有竞争。
一、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现状
整体而言,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至2008年间,中国金融体系还保持着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当的速度。然而,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却打破了这种良好的平衡状态。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拖累,为了维持中国及世界经济稳定,中国提出了包括四万亿投资在内的若干拯救政策。从此刻开始,中国金融体系开始与实体经济渐行渐远,脱节现象日益严重。截止2014年,银行业的资产较同期理论GDP值超出四分之一。相较于对国企等大型企业的过度投入,金融体系对新兴的小、微型企业却始终忽视,当前中国小、微型企业经济量已经占国内经济总量三分之二,吸纳就业人口四分之三,利润缴纳比率占总缴纳量的五分之二,然而其从银行获得可贷贷款量仅为银行贷款总量不足五分之一。另一方面,中国金融体系中理财业务规模却急速膨胀了近十四倍,而理论GDP增长不过两倍,如此畸形增长的债务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不定时炸弹,随时有泡沫破灭的危险。美国一家进行资产管理的“桥水”公司曾有统计称,中国债务总量(含政府、企业、个人)与理论GDP相比,其占比已高达225%,正在接近全球平均值。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已经成熟,增长率自然放缓之下,其负债会呈现慢速增长的正常状态,而中国尚未达到成熟经济阶段,债务比率却已位居发展中经济体前列,可见中国已经透支了经济潜在的增长量,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
二、引发问题的原因
造成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脱节的原因是综合性的。首先是利润追逐的原因。虽然理论上金融机构应当为实体经济服务并不断实现各类生产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但现实中金融机构却更偏向于追逐本单位、本集团的利润,导致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与实体经济需求相悖,反而影响了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其次,融资贷款“劫贫济富”。由于欠缺成熟的信用、信息体系,金融机构在融资贷款过程中过于重视安全、稳定性,对于较难取得经营信息和信用资料的小、微型企业设置过高的“门槛”,却将规模大却产能过剩且耗能、污染严重的企业视作优质客户而对其融资贷款要求有求必应。第三,金融交易的非理性。生产要素的交易通过货币制约着实物,具有相当的可控性。金融交易本身即为货币交易,无法被调节和掌控,且金融交易成本随着技术升级越来越低,参与交易者对利益的疯狂追逐又使金融交易多数情况下无法保持足够的理性,导致金融交易更易失控。
三、应对措施
作为国家经济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解决当前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脱节的宏观措施自然是国家加强监管,比如加快立法、完善执法等,其次还可以利用多种措施同步解决问题。
(一)建立全面信用体系、培育中小企业投资公司
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尽快建立健全基于大数据与网络的全面信用系统,开展最大范围的小、微型企业经营状况和信用情况调查,辨识和复查其中的优质企业,在融资贷款时为其提供最大支持力度,帮助这些优质小、微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在此基础上培育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建立中小企业长期持股公司与风投公司是两条较可行的道路。长期持股公司主要由相同或近似的产业(产品)类中小企业共同组成,由于这些中小企业即是组成单位也是发起单位,具有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与激励意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融资效率。作为组成这类投资公司的中小企业而言,它们不仅能够及时参与融资行动,又能通过投资取得收益,且因其所有成员均需共同承担投融资风险,可形成较高的风险制约机制,其诚信程度更高。培育中小企业风投公司能够规避当前国内风投公司普遍存在的两个弊端。其一是避免普通风投缺乏行业特点的缺陷,中小企业风投公司由于其隶属于同一类行业,投融资的目标更加明确,行业特点显著。其二能够避免只追逐资本利得而忽略财务利润的问题。中小企业风投公司的自主集合模式使其关注的焦点不至于产生重大偏差,从而遵循真正的风投机制运行和管理公司。
(二)增加环境成本考核,推广“绿色”金融
当前金融体系对优质客户的定位是经营时间长、规模大、产业稳定性高的企业。然而,这些企业中不少是建国初就成立,并较强依赖资源和能源开发与消耗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金融机构融资贷款考核过程中只注意到了显性的物资、货币等利益情况,却忽略了隐性的环境成本。近年来新成立的大量高新技术小、微企业以低污染、低能耗、技术密集等优势开拓市场,却由于规模小、时间短,难以被金融机构认定经营和信用情况频频陷入融资难的境地。这种矛盾局面显然不利于我国产业升级转型,有关部门应当增加金融机构在融资贷款过程中考核环境成本的环节,大力推广以扶持高新科技、环境友好型企业为主的“绿色”金融体系,既帮助优质小、微企业迅速成长,又助推了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使金融体系真正实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根本职能。
四、结束语
被美国次贷危机所累,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这是为拯救全球经济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现今的中国金融体系及时调整予以修正。改变脱节现象的根本措施在于回归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初衷,这需要金融界大力改革既有运行模式,以创新手法充分利用网络与大数据技术,通过加强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促使金融体系回到正确轨道并推动国家各产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瞿强.王磊.由金融危机反思货币信用理论[J].2014(12):1-10.
[2]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J].财贸经济,2014(6):5-11.
[3]秦晓.金融业的“异化”与金融市场中的虚拟经济[J].改革,2014(1):74-90.
[4]王国刚.关于虚拟经济的几个问题[J].东南学术,2010(1):53-59.
作者简介:何莉莉(1983-),女,辽宁丹东人,丹东汉高口岸置业有限公司会计。
【关键词】金融体系 实体经济 关系
从理论上说,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是一对既互为依存又互有矛盾的综合体,实体经济犹如树根,金融体系犹如树干和树枝,没有实体经济为根基的金融体系无法生存,实体经济又需要金融体系给予支持,在一个相对长期稳定的金融体系下健康发展。然而,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又存在着相互排斥的矛盾性,二者由于有着对政策、人才、生产要素、利润等相同元素的需求,彼此往往存在着此消彼长式的竞争性。因此,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既存在着合作,又互有竞争。
一、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现状
整体而言,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至2008年间,中国金融体系还保持着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当的速度。然而,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却打破了这种良好的平衡状态。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拖累,为了维持中国及世界经济稳定,中国提出了包括四万亿投资在内的若干拯救政策。从此刻开始,中国金融体系开始与实体经济渐行渐远,脱节现象日益严重。截止2014年,银行业的资产较同期理论GDP值超出四分之一。相较于对国企等大型企业的过度投入,金融体系对新兴的小、微型企业却始终忽视,当前中国小、微型企业经济量已经占国内经济总量三分之二,吸纳就业人口四分之三,利润缴纳比率占总缴纳量的五分之二,然而其从银行获得可贷贷款量仅为银行贷款总量不足五分之一。另一方面,中国金融体系中理财业务规模却急速膨胀了近十四倍,而理论GDP增长不过两倍,如此畸形增长的债务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不定时炸弹,随时有泡沫破灭的危险。美国一家进行资产管理的“桥水”公司曾有统计称,中国债务总量(含政府、企业、个人)与理论GDP相比,其占比已高达225%,正在接近全球平均值。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已经成熟,增长率自然放缓之下,其负债会呈现慢速增长的正常状态,而中国尚未达到成熟经济阶段,债务比率却已位居发展中经济体前列,可见中国已经透支了经济潜在的增长量,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
二、引发问题的原因
造成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脱节的原因是综合性的。首先是利润追逐的原因。虽然理论上金融机构应当为实体经济服务并不断实现各类生产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但现实中金融机构却更偏向于追逐本单位、本集团的利润,导致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与实体经济需求相悖,反而影响了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其次,融资贷款“劫贫济富”。由于欠缺成熟的信用、信息体系,金融机构在融资贷款过程中过于重视安全、稳定性,对于较难取得经营信息和信用资料的小、微型企业设置过高的“门槛”,却将规模大却产能过剩且耗能、污染严重的企业视作优质客户而对其融资贷款要求有求必应。第三,金融交易的非理性。生产要素的交易通过货币制约着实物,具有相当的可控性。金融交易本身即为货币交易,无法被调节和掌控,且金融交易成本随着技术升级越来越低,参与交易者对利益的疯狂追逐又使金融交易多数情况下无法保持足够的理性,导致金融交易更易失控。
三、应对措施
作为国家经济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解决当前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脱节的宏观措施自然是国家加强监管,比如加快立法、完善执法等,其次还可以利用多种措施同步解决问题。
(一)建立全面信用体系、培育中小企业投资公司
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尽快建立健全基于大数据与网络的全面信用系统,开展最大范围的小、微型企业经营状况和信用情况调查,辨识和复查其中的优质企业,在融资贷款时为其提供最大支持力度,帮助这些优质小、微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在此基础上培育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建立中小企业长期持股公司与风投公司是两条较可行的道路。长期持股公司主要由相同或近似的产业(产品)类中小企业共同组成,由于这些中小企业即是组成单位也是发起单位,具有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与激励意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融资效率。作为组成这类投资公司的中小企业而言,它们不仅能够及时参与融资行动,又能通过投资取得收益,且因其所有成员均需共同承担投融资风险,可形成较高的风险制约机制,其诚信程度更高。培育中小企业风投公司能够规避当前国内风投公司普遍存在的两个弊端。其一是避免普通风投缺乏行业特点的缺陷,中小企业风投公司由于其隶属于同一类行业,投融资的目标更加明确,行业特点显著。其二能够避免只追逐资本利得而忽略财务利润的问题。中小企业风投公司的自主集合模式使其关注的焦点不至于产生重大偏差,从而遵循真正的风投机制运行和管理公司。
(二)增加环境成本考核,推广“绿色”金融
当前金融体系对优质客户的定位是经营时间长、规模大、产业稳定性高的企业。然而,这些企业中不少是建国初就成立,并较强依赖资源和能源开发与消耗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金融机构融资贷款考核过程中只注意到了显性的物资、货币等利益情况,却忽略了隐性的环境成本。近年来新成立的大量高新技术小、微企业以低污染、低能耗、技术密集等优势开拓市场,却由于规模小、时间短,难以被金融机构认定经营和信用情况频频陷入融资难的境地。这种矛盾局面显然不利于我国产业升级转型,有关部门应当增加金融机构在融资贷款过程中考核环境成本的环节,大力推广以扶持高新科技、环境友好型企业为主的“绿色”金融体系,既帮助优质小、微企业迅速成长,又助推了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使金融体系真正实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根本职能。
四、结束语
被美国次贷危机所累,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这是为拯救全球经济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现今的中国金融体系及时调整予以修正。改变脱节现象的根本措施在于回归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初衷,这需要金融界大力改革既有运行模式,以创新手法充分利用网络与大数据技术,通过加强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促使金融体系回到正确轨道并推动国家各产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瞿强.王磊.由金融危机反思货币信用理论[J].2014(12):1-10.
[2]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J].财贸经济,2014(6):5-11.
[3]秦晓.金融业的“异化”与金融市场中的虚拟经济[J].改革,2014(1):74-90.
[4]王国刚.关于虚拟经济的几个问题[J].东南学术,2010(1):53-59.
作者简介:何莉莉(1983-),女,辽宁丹东人,丹东汉高口岸置业有限公司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