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其师,信其道”,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直接承担者,除了应该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卓有成效的组织教学能力以外,更应该注意与学生进行言行上的沟通,积极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而努力。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要做良师,一定要先成为学生的益友,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课,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并最终取得教育教学的成功。
一、巧用语言,使学生解除对教师的心理防线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所处的位置不同,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戒心,因此,在教育教学中主动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是教师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实践证明,用亲切的语言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学生对教师的心理戒备,拉近二者间的距离。如在布置学习任务或总结学习情况时说“我们、我们班”,学生会感觉到老师与他们是同一阵线的;在说明活动的原因、目的时说“根据、考虑”,学生听起来会觉得很安全,不像听到“针对”那样紧张、充满“火药味”;叫学生时,只叫其名,他会觉得老师与自己是“平起平坐”的;在请学生帮忙前说“请、能否”,干完活后说“谢谢、辛苦了”,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或没有完成好动作,说声“你一定行“、“没关系,再来一次”,学生会倍感亲切。例如在蹲距式跳远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个学生因为内向胆小不敢跳,我就主动地将她叫到我身边,让她一边观察同学的动作,一边和她讲解动作要领,在她练习的时候不断地用“没有关系,再来一次”、“加油”等语言鼓励她,并号召全班同学一起为她加油。在这个信任与期待的氛围中她很快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并且顺利地完成了动作。
二、师生角色的换位体验,能加深师生间的理解
传统教育意义上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不能……”“不要……”,往往用强制性的命令去限制学生的活动。这种做法对于学生形成良好行为,矫正不良习惯固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此,而是要着眼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与学生因角色、年龄、阅历不同,导致看人、处事的方法不同。因此,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一方面要常想到:假如我是一名学生,我会怎样想,怎样做?把自己置于学生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并且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应常引导学生思考:若你是教师,你会怎样看待和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加深师生间的了解,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例如有一次,上课铃声已经响了很久,可是学生还是静不下心来集合准备上课,于是我说:“我很体谅大家此时的心情,说真的,我也很想和大家一起畅所欲言,但是我们现在的任务是一起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我是你们的话,现在一定会安静下来和老师一起走进科学运动的殿堂,你们说是吧?”听完这番话后,学生纷纷低下了头,沉默了一会后对我说:“老师,对不起,我们错了。”
三、注重批评的方法,会使学生与教师的心贴得更近,连得更紧
批评是教师管理学生的基本方法,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批评往往使学生反感。换句话说,教师批评学生很容易,但真正让学生从心底接受批评并非易事。即使是从教多年的教师,也往往感到批评学生是件难事,效果常常令人不太满意,有时甚至适得其反。我认为评价一个学生不仅要看其有没有过错,更应看其发展与创造的程度。创造是与失误密切联系的。有尝试,就有可能失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才可能有创造。如果没有尝试,一味循规蹈矩,则不会失败,但也一事无成。因此如何把握批评的时机、方式、分寸,使之成为一种艺术,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这是教师必须深思的。
1.态度要诚恳,评价要客观。批评学生,必须是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而不能因自己的权威受到了触动,丢了面子,就把怒气发泄到学生身上,进行挖苦、讽刺。评价要客观,对缺点和错误,既不能夸大,又不应缩小,不但要明确指出错在什么地方,而且要帮助找出改进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改正自己的错误,让学生体会到爱心和关切,从而真正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交流。
2.要选择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面对同样的情形,教师采用不同的语言批评学生,效果可能截然相反。比如学生踢球时打碎玻璃,通过了解发现学生并不是故意的,教师不妨换这样批评学生:“教室前面场地小,踢足球很危险,万一打碎的玻璃扎伤了同学怎么办?”这样,被批评的学生会认为老师完全是为他和同学考虑,自然会主动承认错误,也不会在教室前踢足球了。
3.要注意周围的环境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批评学生究竟采用什么方式方法,要根据当时的具体环境(时间、地点、周围有什么人)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情绪状态来决定。必须当场提出批评的,应及时批评;事态不严重的,可以事后提醒;需要当众批评的,要注意方式方法;学生已经认识到个人的错误,并处于自责状态时,可以用委婉的语气批评或事后批评;学生认为自己有理,而且抵触情绪特别强烈时,最好不要正面严厉批评,以免引起师生冲突,使事态难以控制。
4.要做好必要的善后工作。批评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进步,教师不能批完了事,针对一些特殊情况,必须做好善后工作。如对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批评之后要做一些疏导工作,理顺情绪,以防发生意外事件。还有当教师在情绪不稳定状态下批评学生时,言词难免激烈、过火,事后要请学生谅解,并冷静地指出其错误,帮助学生知错认错,认真加以改正。我班有个学生特别调皮,上课的时候总是闹腾不停,以自我为中心,被我批评之后很不服气,总是觉得自己是正确的。针对他的心理,我在课后主动和他进行了交谈,将课堂上为什么批评他的原因给他分析。通过这次的交谈他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主动向我道歉,并表示要上好每一堂课。另外,教师如果判断失误,错批了学生,应主动向学生承认错误,赔礼道歉。这不但不会损害教师的威信,相反还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
一、巧用语言,使学生解除对教师的心理防线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所处的位置不同,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戒心,因此,在教育教学中主动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是教师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实践证明,用亲切的语言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学生对教师的心理戒备,拉近二者间的距离。如在布置学习任务或总结学习情况时说“我们、我们班”,学生会感觉到老师与他们是同一阵线的;在说明活动的原因、目的时说“根据、考虑”,学生听起来会觉得很安全,不像听到“针对”那样紧张、充满“火药味”;叫学生时,只叫其名,他会觉得老师与自己是“平起平坐”的;在请学生帮忙前说“请、能否”,干完活后说“谢谢、辛苦了”,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或没有完成好动作,说声“你一定行“、“没关系,再来一次”,学生会倍感亲切。例如在蹲距式跳远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个学生因为内向胆小不敢跳,我就主动地将她叫到我身边,让她一边观察同学的动作,一边和她讲解动作要领,在她练习的时候不断地用“没有关系,再来一次”、“加油”等语言鼓励她,并号召全班同学一起为她加油。在这个信任与期待的氛围中她很快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并且顺利地完成了动作。
二、师生角色的换位体验,能加深师生间的理解
传统教育意义上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不能……”“不要……”,往往用强制性的命令去限制学生的活动。这种做法对于学生形成良好行为,矫正不良习惯固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此,而是要着眼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与学生因角色、年龄、阅历不同,导致看人、处事的方法不同。因此,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一方面要常想到:假如我是一名学生,我会怎样想,怎样做?把自己置于学生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并且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应常引导学生思考:若你是教师,你会怎样看待和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加深师生间的了解,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例如有一次,上课铃声已经响了很久,可是学生还是静不下心来集合准备上课,于是我说:“我很体谅大家此时的心情,说真的,我也很想和大家一起畅所欲言,但是我们现在的任务是一起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我是你们的话,现在一定会安静下来和老师一起走进科学运动的殿堂,你们说是吧?”听完这番话后,学生纷纷低下了头,沉默了一会后对我说:“老师,对不起,我们错了。”
三、注重批评的方法,会使学生与教师的心贴得更近,连得更紧
批评是教师管理学生的基本方法,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批评往往使学生反感。换句话说,教师批评学生很容易,但真正让学生从心底接受批评并非易事。即使是从教多年的教师,也往往感到批评学生是件难事,效果常常令人不太满意,有时甚至适得其反。我认为评价一个学生不仅要看其有没有过错,更应看其发展与创造的程度。创造是与失误密切联系的。有尝试,就有可能失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才可能有创造。如果没有尝试,一味循规蹈矩,则不会失败,但也一事无成。因此如何把握批评的时机、方式、分寸,使之成为一种艺术,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这是教师必须深思的。
1.态度要诚恳,评价要客观。批评学生,必须是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而不能因自己的权威受到了触动,丢了面子,就把怒气发泄到学生身上,进行挖苦、讽刺。评价要客观,对缺点和错误,既不能夸大,又不应缩小,不但要明确指出错在什么地方,而且要帮助找出改进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改正自己的错误,让学生体会到爱心和关切,从而真正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交流。
2.要选择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面对同样的情形,教师采用不同的语言批评学生,效果可能截然相反。比如学生踢球时打碎玻璃,通过了解发现学生并不是故意的,教师不妨换这样批评学生:“教室前面场地小,踢足球很危险,万一打碎的玻璃扎伤了同学怎么办?”这样,被批评的学生会认为老师完全是为他和同学考虑,自然会主动承认错误,也不会在教室前踢足球了。
3.要注意周围的环境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批评学生究竟采用什么方式方法,要根据当时的具体环境(时间、地点、周围有什么人)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情绪状态来决定。必须当场提出批评的,应及时批评;事态不严重的,可以事后提醒;需要当众批评的,要注意方式方法;学生已经认识到个人的错误,并处于自责状态时,可以用委婉的语气批评或事后批评;学生认为自己有理,而且抵触情绪特别强烈时,最好不要正面严厉批评,以免引起师生冲突,使事态难以控制。
4.要做好必要的善后工作。批评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进步,教师不能批完了事,针对一些特殊情况,必须做好善后工作。如对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批评之后要做一些疏导工作,理顺情绪,以防发生意外事件。还有当教师在情绪不稳定状态下批评学生时,言词难免激烈、过火,事后要请学生谅解,并冷静地指出其错误,帮助学生知错认错,认真加以改正。我班有个学生特别调皮,上课的时候总是闹腾不停,以自我为中心,被我批评之后很不服气,总是觉得自己是正确的。针对他的心理,我在课后主动和他进行了交谈,将课堂上为什么批评他的原因给他分析。通过这次的交谈他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主动向我道歉,并表示要上好每一堂课。另外,教师如果判断失误,错批了学生,应主动向学生承认错误,赔礼道歉。这不但不会损害教师的威信,相反还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