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学习,班集体对培育中学生良好行为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集体治理体系是锻造学生良好行为素养的保障;班集体治理能力是驱动学生養成良好行为素养的强大动力;班集体正能量是培养学生品行素养的殿堂;班集体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素养的强心剂。
关键词:中学;德育;集体;良好行为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活动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班集体对培育中学生良好行为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何发挥集体的力量培育中学生良好的行为素养是每个教育者所追求的重要目标。笔者结合自身实践从四个方面探讨集体力量在培育中学生良好行为素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班集体治理体系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素养的保障
班集体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这说明班集体的管理活动需要形成一定的体系——班集体治理体系,这一体系包括班集体财务、班集体氛围、班集体文化、班集体对外关系、班干部培养、班集体成员管理、班集体建设等班级各领域的机制、规章制度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班集体管理事务制度。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素养的关键时期。依据学生的表现可以把班集体中学生的行为素养分为三类:行为素养良好的、行为素养中等的和行为素养较差的。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素养,班集体起着关键作用。通过与班集体相适应的班级管理体系的建立,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制订班级管理规章,让每个学生既是规章制订的参与者又是实施者,大家的参与形成班集体良好的育人氛围。学生的行为素养好坏与环境有着重要关系。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生活,学生的行为素养自然会提高。
二、班集体治理能力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驱动力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良好行为素养的培养过程是外界按一定社会的要求对学生行为素养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一方面,班集体治理体系是锻造学生良好行为素养的保障,是外因。另一方面,学生行为素养的养成,必须经过自己内部的思想冲突和转移,这种转移的催化剂就是班集体治理能力。这是因为班集体治理能力是驱动学生养成良好行为素养的强大动力。
班集体治理能力是运用班级治理体系管理班级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班级宏观管理能力、班级凝聚能力、班级学习能力等方面。班集体治理能力是班主任、班干部、班级优秀分子等合力效力的体现,是一个班集体高效运转的不竭动力,是班集体管理的全局性和基础性能力。
例如,中学生良好行为素养的培养过程当中,学生总是三分钟热度,从而导致行为表现上的反复性。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平时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班级自己管理的观念,树立当家做主的意识。不管是班级日常行为的规范、班级组织的活动,还是班级的奖惩制度的制订,都应当是班级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结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形成班集体的民主之风,让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主人翁的意识,头脑中时刻提醒自己要维护班集体的荣誉,努力为班集体争光。通过形成班集体的民主之风,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素养是否良好,是否需要改进,激发学生自身想要形成良好行為素养的内驱力。
三、班集体正能量是学生品行素养提升的外在动力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家园,更是学生人格、品行等素养提升的外在动力。班集体的氛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水平及学校的教育质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能力”。因此,努力创设一个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将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肥沃的土壤是种植的首要条件,对于一个集体来说,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
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行为方式或者行为素养会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就学生而言,学校、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在集体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素养会受到集体舆论的监督和影响。舆论具有导向作用,它对集体成员形成正面、积极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正向的舆论引发学生自觉形成勇往直前、团结友爱、自立自强等良好的行为素养。错误或者消极的舆论会对学生良好行为素养的形成起阻碍作用。因此,要树立正确的舆论,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班集体形成正确舆论导向,才能引导全体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对错意识。当班级某些成员行为上有偏差时,正确的舆论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监督,让他们的不良行为素养得到及时纠正。所以,我们要重视集体舆论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让正确的集体舆论为学生良好行为素养的形成提供肥沃的土壤。
四、集体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素养的载体
良好行为素养培养的最主要的方法是训练,而集体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素养的强心剂。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能力全面发展和良好行为素养的形成,笔者把行为素养的培养融入班级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开展“图书角读书”“文明标兵评选”“孝心标兵评选”“升旗手风采展示”等活动;带领学生到车站、敬老院、特殊学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到车站、工厂、农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通过习惯的培养促进中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每次活动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设计好活动的主题,明确活动的目的,最后预设好想要达到的效果。例如,针对现代学生普遍存在的缺少与社会交流沟通,怕吃苦,说得多做得少,想得多行动少,义务感、良知感、集体荣誉感有待加强等问题,笔者坚持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并利用班会及时进行交流总结,下面是部分志愿者在总结大会上的体会摘录:
在做志愿者的第一天,我们看到一位中年妇女在车站边哭边寻找着什么,嘴里还念叨着。原来她不熟悉车站地形,跟女儿走散了。她哭得连眼泪都顾不上擦,几乎是跪着恳求我们一定要帮她找到女儿……
全体志愿者一起出动,在5分钟之内就把她的女儿找到了,孩子安然无恙地回到了妈妈身边。虽然我没有亲眼看见到母女重逢的感人场面,但我可以想象得出那场面一定会使在场的人都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让冬天寒冷的车站顿时如阳光普照一样的温馨……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那对母女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感谢之声,所有的志愿者都品尝到奉献的意义和快乐。
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学生的良好行为素养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发展和巩固。只有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教育因素的集体活动,才能让一个个单独的个体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发挥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智效民.叶圣陶批应试教育[J].中国新闻周刊,2008(48):81.
关键词:中学;德育;集体;良好行为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活动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班集体对培育中学生良好行为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何发挥集体的力量培育中学生良好的行为素养是每个教育者所追求的重要目标。笔者结合自身实践从四个方面探讨集体力量在培育中学生良好行为素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班集体治理体系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素养的保障
班集体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这说明班集体的管理活动需要形成一定的体系——班集体治理体系,这一体系包括班集体财务、班集体氛围、班集体文化、班集体对外关系、班干部培养、班集体成员管理、班集体建设等班级各领域的机制、规章制度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班集体管理事务制度。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素养的关键时期。依据学生的表现可以把班集体中学生的行为素养分为三类:行为素养良好的、行为素养中等的和行为素养较差的。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素养,班集体起着关键作用。通过与班集体相适应的班级管理体系的建立,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制订班级管理规章,让每个学生既是规章制订的参与者又是实施者,大家的参与形成班集体良好的育人氛围。学生的行为素养好坏与环境有着重要关系。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生活,学生的行为素养自然会提高。
二、班集体治理能力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驱动力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良好行为素养的培养过程是外界按一定社会的要求对学生行为素养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一方面,班集体治理体系是锻造学生良好行为素养的保障,是外因。另一方面,学生行为素养的养成,必须经过自己内部的思想冲突和转移,这种转移的催化剂就是班集体治理能力。这是因为班集体治理能力是驱动学生养成良好行为素养的强大动力。
班集体治理能力是运用班级治理体系管理班级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班级宏观管理能力、班级凝聚能力、班级学习能力等方面。班集体治理能力是班主任、班干部、班级优秀分子等合力效力的体现,是一个班集体高效运转的不竭动力,是班集体管理的全局性和基础性能力。
例如,中学生良好行为素养的培养过程当中,学生总是三分钟热度,从而导致行为表现上的反复性。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平时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班级自己管理的观念,树立当家做主的意识。不管是班级日常行为的规范、班级组织的活动,还是班级的奖惩制度的制订,都应当是班级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结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形成班集体的民主之风,让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主人翁的意识,头脑中时刻提醒自己要维护班集体的荣誉,努力为班集体争光。通过形成班集体的民主之风,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素养是否良好,是否需要改进,激发学生自身想要形成良好行為素养的内驱力。
三、班集体正能量是学生品行素养提升的外在动力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家园,更是学生人格、品行等素养提升的外在动力。班集体的氛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水平及学校的教育质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能力”。因此,努力创设一个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将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肥沃的土壤是种植的首要条件,对于一个集体来说,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
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行为方式或者行为素养会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就学生而言,学校、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在集体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素养会受到集体舆论的监督和影响。舆论具有导向作用,它对集体成员形成正面、积极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正向的舆论引发学生自觉形成勇往直前、团结友爱、自立自强等良好的行为素养。错误或者消极的舆论会对学生良好行为素养的形成起阻碍作用。因此,要树立正确的舆论,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班集体形成正确舆论导向,才能引导全体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对错意识。当班级某些成员行为上有偏差时,正确的舆论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监督,让他们的不良行为素养得到及时纠正。所以,我们要重视集体舆论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让正确的集体舆论为学生良好行为素养的形成提供肥沃的土壤。
四、集体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素养的载体
良好行为素养培养的最主要的方法是训练,而集体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素养的强心剂。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能力全面发展和良好行为素养的形成,笔者把行为素养的培养融入班级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开展“图书角读书”“文明标兵评选”“孝心标兵评选”“升旗手风采展示”等活动;带领学生到车站、敬老院、特殊学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到车站、工厂、农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通过习惯的培养促进中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每次活动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设计好活动的主题,明确活动的目的,最后预设好想要达到的效果。例如,针对现代学生普遍存在的缺少与社会交流沟通,怕吃苦,说得多做得少,想得多行动少,义务感、良知感、集体荣誉感有待加强等问题,笔者坚持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并利用班会及时进行交流总结,下面是部分志愿者在总结大会上的体会摘录:
在做志愿者的第一天,我们看到一位中年妇女在车站边哭边寻找着什么,嘴里还念叨着。原来她不熟悉车站地形,跟女儿走散了。她哭得连眼泪都顾不上擦,几乎是跪着恳求我们一定要帮她找到女儿……
全体志愿者一起出动,在5分钟之内就把她的女儿找到了,孩子安然无恙地回到了妈妈身边。虽然我没有亲眼看见到母女重逢的感人场面,但我可以想象得出那场面一定会使在场的人都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让冬天寒冷的车站顿时如阳光普照一样的温馨……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那对母女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感谢之声,所有的志愿者都品尝到奉献的意义和快乐。
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学生的良好行为素养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发展和巩固。只有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教育因素的集体活动,才能让一个个单独的个体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发挥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智效民.叶圣陶批应试教育[J].中国新闻周刊,2008(4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