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供给侧改革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同样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针对我国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结构性矛盾,本文通过分析供给侧改革的内涵,提出在顶层设计上加强统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改革现有人才评价机制等四方面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 就业难 用工荒 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3(a)-182-04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适用于我国的经济改革,也同样适用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
1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现状分析
1.1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总量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呈现“井喷式”的增长,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从新中国成立1949年的11.7万到改革开放1978年的86.7万,截至2015年我国在学总规模3647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2625万人),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达到了40%,预计到2019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
“井喷式”的扩招,也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2014年毕业生人数727万,2015年毕业生人数749万,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季”,到了2016年毕业生人数765万,被称为了“史上最最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
与此同时,企业用工荒的现象也日益凸显。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 “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分析”数据,在上海、天津、重庆、沈阳等十大城市中,从2013年~2015年,被统计的10个城市中,岗位空缺人数超过求职人数的城市均在50%以上,其中重庆、郑州、武汉、昆明等城市,常年岗位空缺人数超过求职人数,反映出我国企业用工荒的现状(见表1)。
1.2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结构分析
从就业率总指标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率总体保持在90%以上,但是仔细分析,这个数据并不令人乐观。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大学生就业报告”,2013年~2015年,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分别为91.4%、92.1%、91.7%,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2013年~2015年为90.9%、91.5%、91.2%,根據2013年~2015年大学生毕业人数推算,则失业人数分别为62.5万、66.7万、63.5万人。由于我国在计算就业率时,是将创业以及深造从就业基数中剔除,所以这一组数据并不乐观。
人社部发布的“全国十大城市岗位需求与求职排行榜”2015年到2016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在各大城市中,推销展销人员、餐厅服务员、厨工、机械冷加工人员、简单体力劳动人员等职业的用人需求较大,基本处在招工难的境地,2016年第二季度南京运输服务人员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为15:1、上海餐厅服务人员缺口比为9:1、重庆电子设备装配调试人员、电子设备维修人员空缺比为8:1,反映出在运输、电子调配、餐饮等行业的招工难的状况。与此同时,财会人员、行政办公人员、营业人员、收银员等饱和,上海行政办公人员岗位空缺人数与求职人数比为1:4、昆明为1:5,财会人员缺口比为南京1:3、沈阳、郑州、武汉均为1:2,反映出简单体力劳动人员,财会人员、机动车驾驶人员、秘书、打字员、保管人员、营业人员、收银员等职业的用人需求相对较小(见表2)。
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求来看,2015年5月我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高端化与智能化成为未来升级转型的方向。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转型,以互联网+和智能化为代表的人才将为下一阶段人才的重要需求点,制造业的用工荒将在两年内爆发。
从专业结构分析,2016年高职高专就业红牌专业包括:法律事务、语文教育、工程监理、建筑工程管理、税务;黄牌专业包括会计电算化、图形图像制作、影视动画、应用日语。以上专业部分与2015年的红黄牌专业相同,属于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这些专业具有持续性。
2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和内涵
供求关系是经济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当供求平衡时,市场上的产品供应量基本等于市场上的产品需求量,产品价格均衡,若产品供过于求,则会出现产品滞销、企业产品积压等状况,进而可能引发工人失业、经济下滑等状况。所谓供给侧改革,既是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的改革同样可以适用于高等教育改革。
2.1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满足和引领消费
当供求失衡,产品卖不出去时,若站在需求角度分析,原因有两个:一是没钱无力消费;二是有钱不愿意消费。对于没钱无力消费的情况,也就是需求不足的情况,其主要的调控手段包括投资、消费、出口,也既是用三驾马车拉动经济需求。对于有钱不愿意消费的情况,原因也有两个:一是产品的品质达不到消费者的需求;二是消费者有强烈的储蓄愿望,愿意把钱存起来不愿意消费。对于产品品质达不到消费者的需求情况,加强供给侧改革,无疑是化解供求失衡的有效方法,而对于消费者不愿意消费,愿意储蓄的情况,根据有关经济学原理,储蓄可以转化为投资,最终增加社会购买力。
从供给侧角度,提高产品品质,乃至提高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包含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生产产品,既消费者需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从而达到供求平衡,这个平衡是初步平衡,因为消费者有可能出现自己究竟需求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楚的情况;供给侧改革的第二个层次则是设计出超出消费者预期产品,引领消费者购买,这个层次比满足消费者需求更高,是带动整个消费群体进行消费。例如乔布斯发明了苹果手机,颠覆了传统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功能,引领了全球手机用户,销量也一直遥遥领先。所以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满足和引领消费者。
2.2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6年3月10日前教育部长袁贵仁在答记者问时,说到:“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前文所述的供给侧改革实质,袁部长提出的转型发展,也包括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高校根据学生、家长、企业、社会的需求,培养出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第二个层次则是高等教育发挥引领作用,培养出超过学生、家长、企业、社会预期的优秀人才。
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从粗放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在这样的新常态下,社会需要大量的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
高等职业教育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不够、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高水平教师和创新团队不够、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不够、就业与专业相关性不高等问题,虽然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产品(毕业生)仍然与企业的要求和我国的经济转型要求有一定差距。
以各大城市最缺的推销展销人员为例,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市场营销相关专业,但是从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情况来看,虽然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率较高,但是人员的流动性大,有的毕业生在一年内调换的工作达到4~5次,在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践、学生专业素质欠缺,缺乏吃苦精神,这些因素直接加大了企业招到合适的市场营销人员的难度。
3 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如前文所述,虽然我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近年来都保持在90%以上,但从结构来看,仍然存在着部分企业招工难、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需要我们站在供给侧角度,来寻找化解的途径和方法。而高等教育供给侧的改革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优秀人才,加快我国经济转型,早日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
3.1 在顶层设计层面上,加强统筹和引领
教育主管部门要围绕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根据我国产业发展需求,加强统筹和引领,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各地教育部门应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定位、产业集群等方面科学规划,出台激励措施,鼓励企业、行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使专业发展与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相匹配,形成良好的政策机制和利益机制。各地方高职院校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結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培养出优秀人才。
3.2 缩短与企业的距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与本科教育相比较,高职教育的毕业生就业面向的主要是企业一线人才,这就要求学校要做好和企业的对接工作,拉近与企业的距离,吸引行业企业顶尖人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采用“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模式,按需定制企业需要的人才,并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对于不同专业,可以采用“企业项目化教学”,“学徒制培养”等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时代教育技术优势,改革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将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培养,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制度上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采用弹性学制等方式,为学生创业提供保障。
3.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直接关系着高职毕业生的质量,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其动手能力更加重要。学校要想办法把行业企业的领军人才吸引到教学队伍中,形成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的两支队伍,发挥企业教师业务实操能力强和校内教师教学水平高的优势,形成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的互补。同时发挥高校的技术优势,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到企业兼职,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发挥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3.4 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改革人才评价模式
人才评价的标准,引领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毕业生受欢迎的程度,是检验高职教育的重要标准,西方关于雇主对人才的需求调查值得我们借鉴,例如英国的迪尔英报告通过调查表明,雇主最需要的是技术性的专门知识,瑞士联邦大学的调查认为,毕业生特别需要具备的是个人品质、人际关系、宽泛的知识与视野、解决问题等通用性能力,这些雇主的要求同样适用于我们中国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中大部分课程仍然采用一张试卷考核的形式,这样的考核方式只能考核学生对某个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人际关系、个人品质等内容,应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机制,从传统的一张试卷变成注重学生的形成性考核,从知识的考核变成能力的考核,考核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知识加实操、理论加技术、书面考核加面试等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R].
[2] 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皮书数据库.
[3] 王书迪.招聘大数据:“智造业”用工荒将在两年内大爆发[N].齐鲁晚报,2016-06-14.
[4] 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主要结论,2016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R].皮书数据库, 2016(06).
[5] 王岩,冯颖.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情况报告[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38).
[6] 阎光才.毕业生就业与高等教育类型结构调整[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4).
①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培养资助项目”;2016年“潘海红名师工作室”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2016msgzs015)。
作者简介:潘海红(1967-),女,安徽蚌埠人,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图文资源中心主任,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国际金融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 就业难 用工荒 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3(a)-182-04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适用于我国的经济改革,也同样适用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
1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现状分析
1.1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总量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呈现“井喷式”的增长,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从新中国成立1949年的11.7万到改革开放1978年的86.7万,截至2015年我国在学总规模3647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2625万人),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达到了40%,预计到2019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
“井喷式”的扩招,也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2014年毕业生人数727万,2015年毕业生人数749万,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季”,到了2016年毕业生人数765万,被称为了“史上最最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
与此同时,企业用工荒的现象也日益凸显。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 “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分析”数据,在上海、天津、重庆、沈阳等十大城市中,从2013年~2015年,被统计的10个城市中,岗位空缺人数超过求职人数的城市均在50%以上,其中重庆、郑州、武汉、昆明等城市,常年岗位空缺人数超过求职人数,反映出我国企业用工荒的现状(见表1)。
1.2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结构分析
从就业率总指标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率总体保持在90%以上,但是仔细分析,这个数据并不令人乐观。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大学生就业报告”,2013年~2015年,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分别为91.4%、92.1%、91.7%,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2013年~2015年为90.9%、91.5%、91.2%,根據2013年~2015年大学生毕业人数推算,则失业人数分别为62.5万、66.7万、63.5万人。由于我国在计算就业率时,是将创业以及深造从就业基数中剔除,所以这一组数据并不乐观。
人社部发布的“全国十大城市岗位需求与求职排行榜”2015年到2016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在各大城市中,推销展销人员、餐厅服务员、厨工、机械冷加工人员、简单体力劳动人员等职业的用人需求较大,基本处在招工难的境地,2016年第二季度南京运输服务人员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为15:1、上海餐厅服务人员缺口比为9:1、重庆电子设备装配调试人员、电子设备维修人员空缺比为8:1,反映出在运输、电子调配、餐饮等行业的招工难的状况。与此同时,财会人员、行政办公人员、营业人员、收银员等饱和,上海行政办公人员岗位空缺人数与求职人数比为1:4、昆明为1:5,财会人员缺口比为南京1:3、沈阳、郑州、武汉均为1:2,反映出简单体力劳动人员,财会人员、机动车驾驶人员、秘书、打字员、保管人员、营业人员、收银员等职业的用人需求相对较小(见表2)。
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求来看,2015年5月我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高端化与智能化成为未来升级转型的方向。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转型,以互联网+和智能化为代表的人才将为下一阶段人才的重要需求点,制造业的用工荒将在两年内爆发。
从专业结构分析,2016年高职高专就业红牌专业包括:法律事务、语文教育、工程监理、建筑工程管理、税务;黄牌专业包括会计电算化、图形图像制作、影视动画、应用日语。以上专业部分与2015年的红黄牌专业相同,属于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这些专业具有持续性。
2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和内涵
供求关系是经济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当供求平衡时,市场上的产品供应量基本等于市场上的产品需求量,产品价格均衡,若产品供过于求,则会出现产品滞销、企业产品积压等状况,进而可能引发工人失业、经济下滑等状况。所谓供给侧改革,既是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的改革同样可以适用于高等教育改革。
2.1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满足和引领消费
当供求失衡,产品卖不出去时,若站在需求角度分析,原因有两个:一是没钱无力消费;二是有钱不愿意消费。对于没钱无力消费的情况,也就是需求不足的情况,其主要的调控手段包括投资、消费、出口,也既是用三驾马车拉动经济需求。对于有钱不愿意消费的情况,原因也有两个:一是产品的品质达不到消费者的需求;二是消费者有强烈的储蓄愿望,愿意把钱存起来不愿意消费。对于产品品质达不到消费者的需求情况,加强供给侧改革,无疑是化解供求失衡的有效方法,而对于消费者不愿意消费,愿意储蓄的情况,根据有关经济学原理,储蓄可以转化为投资,最终增加社会购买力。
从供给侧角度,提高产品品质,乃至提高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包含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生产产品,既消费者需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从而达到供求平衡,这个平衡是初步平衡,因为消费者有可能出现自己究竟需求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楚的情况;供给侧改革的第二个层次则是设计出超出消费者预期产品,引领消费者购买,这个层次比满足消费者需求更高,是带动整个消费群体进行消费。例如乔布斯发明了苹果手机,颠覆了传统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功能,引领了全球手机用户,销量也一直遥遥领先。所以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满足和引领消费者。
2.2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6年3月10日前教育部长袁贵仁在答记者问时,说到:“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前文所述的供给侧改革实质,袁部长提出的转型发展,也包括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高校根据学生、家长、企业、社会的需求,培养出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第二个层次则是高等教育发挥引领作用,培养出超过学生、家长、企业、社会预期的优秀人才。
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从粗放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在这样的新常态下,社会需要大量的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
高等职业教育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不够、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高水平教师和创新团队不够、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不够、就业与专业相关性不高等问题,虽然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产品(毕业生)仍然与企业的要求和我国的经济转型要求有一定差距。
以各大城市最缺的推销展销人员为例,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市场营销相关专业,但是从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情况来看,虽然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率较高,但是人员的流动性大,有的毕业生在一年内调换的工作达到4~5次,在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践、学生专业素质欠缺,缺乏吃苦精神,这些因素直接加大了企业招到合适的市场营销人员的难度。
3 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如前文所述,虽然我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近年来都保持在90%以上,但从结构来看,仍然存在着部分企业招工难、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需要我们站在供给侧角度,来寻找化解的途径和方法。而高等教育供给侧的改革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优秀人才,加快我国经济转型,早日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
3.1 在顶层设计层面上,加强统筹和引领
教育主管部门要围绕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根据我国产业发展需求,加强统筹和引领,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各地教育部门应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定位、产业集群等方面科学规划,出台激励措施,鼓励企业、行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使专业发展与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相匹配,形成良好的政策机制和利益机制。各地方高职院校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結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培养出优秀人才。
3.2 缩短与企业的距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与本科教育相比较,高职教育的毕业生就业面向的主要是企业一线人才,这就要求学校要做好和企业的对接工作,拉近与企业的距离,吸引行业企业顶尖人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采用“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模式,按需定制企业需要的人才,并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对于不同专业,可以采用“企业项目化教学”,“学徒制培养”等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时代教育技术优势,改革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将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培养,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制度上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采用弹性学制等方式,为学生创业提供保障。
3.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直接关系着高职毕业生的质量,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其动手能力更加重要。学校要想办法把行业企业的领军人才吸引到教学队伍中,形成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的两支队伍,发挥企业教师业务实操能力强和校内教师教学水平高的优势,形成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的互补。同时发挥高校的技术优势,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到企业兼职,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发挥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3.4 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改革人才评价模式
人才评价的标准,引领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毕业生受欢迎的程度,是检验高职教育的重要标准,西方关于雇主对人才的需求调查值得我们借鉴,例如英国的迪尔英报告通过调查表明,雇主最需要的是技术性的专门知识,瑞士联邦大学的调查认为,毕业生特别需要具备的是个人品质、人际关系、宽泛的知识与视野、解决问题等通用性能力,这些雇主的要求同样适用于我们中国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中大部分课程仍然采用一张试卷考核的形式,这样的考核方式只能考核学生对某个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人际关系、个人品质等内容,应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机制,从传统的一张试卷变成注重学生的形成性考核,从知识的考核变成能力的考核,考核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知识加实操、理论加技术、书面考核加面试等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R].
[2] 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皮书数据库.
[3] 王书迪.招聘大数据:“智造业”用工荒将在两年内大爆发[N].齐鲁晚报,2016-06-14.
[4] 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主要结论,2016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R].皮书数据库, 2016(06).
[5] 王岩,冯颖.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情况报告[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38).
[6] 阎光才.毕业生就业与高等教育类型结构调整[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4).
①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培养资助项目”;2016年“潘海红名师工作室”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2016msgzs015)。
作者简介:潘海红(1967-),女,安徽蚌埠人,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图文资源中心主任,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国际金融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