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中之至理奇趣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ple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名作。此文不仅从体裁上表现出有别于汉魏赋体的“变”体,还从佛家视角关注生命变化与永恒的哲学命题。此外,苏轼在文中善用释典的写作技巧,体现出“新奇”的特点,更显现出苏轼文学创作方面的创新精神。
  苏轼的《前赤壁赋》不仅仅因为文中动与静结合的写景之妙,更因为苏轼文笔对天地万物沧桑骤变与永恒哲理的议论,使得这篇文章名垂千古。历代文人墨客对此文皆有过特别的评赏,细细读来更让人觉得文章之妙。如钟惺有云:“《赤壁》二赋,皆赋之变也。此又变中之至理奇趣,故此可以该彼。”其认为前后《赤壁赋》皆是汉赋之“变”体。这里所谈《前赤壁赋》从体裁上来说是有别于汉魏赋体的“变”体,而就内容来看,即所谓“至理奇趣”,所以称“新奇”。
  读到此文,首先应该注意到的是它的体裁方面的特点。《前赤壁赋》是赋,但有别于屈赋和汉大赋。屈赋在句里用“兮”字,但此赋只在歌里使用“兮”字,也不同于汉大赋夸张地描写山川景物等,更不同于讲究韵律的律赋。关于赋体的特点,古代文论家论述颇多。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这主要是从内容上来看的。魏晋六朝时的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有云:“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说明赋是铺叙,通过铺叙辞藻来创作文辞,体察物象,抒发作者的情志,这主要从创作手法上来论及的。苏轼写这篇赋没有按照汉魏六朝时的作家写赋那样大量堆砌文辞,而是使用了比较自由的句式来构成带有韵脚的散文,既饱含诗意,又文采斐然。在北宋初期,这样的文体还是一种新的体裁,是古典散文从骈文的桎梏中冲杀出来的取得胜利的一种新的体裁,即文赋。然而在当时,这种新的赋体很难驾驭,自宋初的欧阳修、苏轼之后,便很少有人能创作了。所以,苏轼《前赤壁赋》的新奇不只体现在体裁的创新上,更体现在对此种新文体的驾驭方面。
  苏轼的思想体系是将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综合在儒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此赋文笔之间对天地万物沧桑骤变与永恒哲理的议论,最易让人感受到它的“至理奇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以月和水的变与不变来反问友人,认为水即使流走了,但它却没有变化;月亮即使有满月和缺月的变化,最终也没有消减或增长。《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有说“未尝往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其中也未有云“卒莫消长也”。由物及“我”,这里涉及生命变化与永恒的哲学命题。关于此问题的探讨,《庄子》中就早有涉及。《大宗师》有云:“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庄子认为人的生死,如同昼夜交替一样,是“天”(自然规律)的范畴。庄子的生死观首先承认物是变化的,只有顺从“天”(自然规律),生死即是“夜旦之常”,就不会产生对生的贪恋和对死的忧惧,才能达到人真正的自由的“逍遥”状态。我们可以看出庄子认为“我”不得不随自然规律变化,只有顺应变化才能使“我”永恒存在。与庄子观点大相径庭的是晋代僧肇,他在《物不迁论》则说:
  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然则所造未尝异也,所见未尝同。
  僧肇认为在俗人看来,现在所谓变化了的事物,是因为旧有事物没有保存至今,所以说是“动”不是“静”。而僧肇进一步认为旧有的事物没保留到今天,站在“昔”的时间立场上看,事物正因为坚持本性未变,所以它才属于“昔物”,而未成为“今物”,所以它是“静”的,而不是“动”,正如他所说:“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僧肇以“物不迁”为命题,论证事物“不迁”的真理,而变迁的观点只是世俗者所持有的。苏轼当然并非俗人,他看到了水的流去,是静的而不动,因为水不流去的话,流来的水就是流去的水,等于水不去;月有盈虚,也是静而不动的,因为不管月亮是“盈”还是“虚”,始终是一个月亮。苏轼接着又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认为从“变者”角度去观察,天地在“一瞬”之间就产生变化;而从“不变者”角度观察,天地之间就存在无穷无尽的永恒了。这是释家的观点,如钟惺所言,“变中之至理奇趣”,构成了此赋“新奇”的重要表现。
  苏轼的《前赤壁赋》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此时的他正从儒家正视人生、积极入世之精神中渐渐脱离出来。当仕途的坎坷难行之时,当人生心灰意冷之后,他的佛禅思想从青年開始至晚年便习染渐深,慢慢发酵,逐渐地在诗文中表达出一种归隐、出世、遁世的思想,正因如此,苏轼的诗文才显现出别于其他文人的以禅入诗的风格。这种风格具体表现在苏轼擅长采用佛禅义理引入诗文,据《唐宋文醇》云:
  (苏轼)手书帖:“吾与子之所共食。”后人易“食”为“适”。释典谓六识以六人为养,其养也,胥谓之食。目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口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清风明月,耳得成声,目遇成色。故曰“共食”。易以“共适”,则意味索然。当时有问轼“食”字之义,轼曰:“如食邑之‘食’,犹共享也。”
  “共食”本为佛禅术语,后人不知其内涵的精深,竟以“适”代“食”,就显得意味索然了。这里不谈“适”易“食”的意味问题,单就苏轼此赋善用释典的文学创作技巧,也属于“至理奇趣”的另一表现。
  苏轼的《前赤壁赋》从体制上脱离了传统赋的规格,不遵循老套路,并以佛家视角关注生命变化与永恒的哲学命题,论述独到,另从他在文中善用释典的文学创作技巧,都表现出“新奇”的特点,也体现出苏轼文学创作方面的创新精神。苏轼正是本着这种创新精神来写《前赤壁赋》的。这也给后世文学创作以积极启示:首先,文学作品的产生离不开时代背景、文化脉络以及作者当时的状态,更为重要的是,作者的内在修为在文学创作全过程中处处渗透、支撑,在此基础上无论是“变”抑或是“不变”,均可能是点睛之笔。文学作品承载着思想和责任,要求创造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情怀和思想修为,形成生存、生活、生命等具有层次的思考空间,在每一个细节中用心去感受人生进程中的大智慧。我们从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充分感受其深厚的思想修为,即便不细品文章内容,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意蕴仍给读者强烈冲击,这便是文学创作者应当向往和追求的境界。其次,再观“新奇”,显然不是苏轼的即兴之作抑或随意之举,即便纵观后世文学大家在作品细节上偶有呈现的“新奇”,均是自然恰当的“妙笔”。文学作品应当追求创新,但不能以此作为全部动力和冲劲,天马行空地肆意挥洒,或是盲目效仿均无意义。这种创新应当在创作者成熟、深厚的思想脉络上逐渐发展,在一定环境和时机下自然产生一种思想果实,经得起品味和推敲。苏轼《前赤壁赋》之“新奇”自是明证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在大鼠胰岛细胞培养过程中对胰岛细胞凋亡和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从30只Wistar大鼠获得胰岛,随机分为5组.大鼠胰岛体外培养中,使用针对iNOS的siRNA转染胰岛.根据RNA干扰(RNAi)条件以及培养液中是否加入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将胰岛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细胞因子组、阴性对照组、RNAi组以及RNAi+细胞因子组.通过RT-
文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之一便是文论,文论与文学家的创作关键、人生理念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和孔子弟子的言行,其中蕴含着儒家思想深远的文论内容。而《诗经》也是孔子整理出的文学名著之一,所以以上二者势必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便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刻论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代表,其中,《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是孔子思想关键、文学定位的主要蓝本,可见,孔子
期刊
高位颈椎(C1~4)管内肿瘤在临床并不少见,由于肿瘤所处部位解剖结构复杂,毗邻重要神经血管组织,生物力学情况特殊,手术治疗难度高、风险大.目前治疗上多单纯应用显微手术方法进行切除,早期疗效满意,但常并发晚期高位颈椎不稳、鹅颈畸形及脊髓迟发性损伤等并发症,远期疗效欠佳.我们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同时,应用颈椎后路内固定技术重建颈椎稳定性,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期刊
2004年10月至2008年6月,我们在X-tube可扩张套管下应用双侧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峡部裂性腰椎Ⅰ~Ⅱ度滑脱患者21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期刊
患者男性,56岁,因体检发现右肾占位病变12 d于2007年7月入我院.入院行CT检查示右肾下极占位病变,大小约6.8 cm×4.6 cm,CT值28~34 Hu,增强后见不规则强化,CT值159 Hu,肾癌可能性大(图1)。
期刊
目的 探讨肾动脉狭窄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1月到2008年8月80例肾动脉狭窄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男性53例,女性27例,年龄9~80岁.病变包括动脉硬化42例,大动脉炎23例,肌纤维发育不良11例.共接受外科治疗83人次,其中腹主动脉肾动脉旁路术13例,自体肾移植术5例,肾切除术1例,肾动脉内膜切除术1例,肾动脉狭窄段切除吻合术1例,球囊扩张术14例,支架成形术4
化学发光(CL)是生物体的一种自然现象[1],肿瘤细胞和其他生物体一样具有发光能力,通过测定发光强弱可反映其活力,目前只有少数相关报道[2].为此,我们对放疗前后直肠癌细胞进行化学发光检测,研究其与直肠癌放疗疗效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期刊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学革命之一,其对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审美思想等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欧洲文艺复兴中,英国是成绩斐然的国家之一,这里不仅诞生了莎士比亚这样的世界文学巨匠,也诞生了锡德尼这样一个在英美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性的人物。锡德尼作为英国早期文艺复兴代表性作家,其所创作的《为诗辩护》是“英国文艺复兴文学批评的核心文本之一”。深入研读《为诗辩护》会发现其立足于诗歌的愉悦功能进行文
期刊
髂动脉瘤常与腹主动脉瘤合并出现,不伴有腹主动脉瘤的孤立性髂动脉瘤临床上少见,患病率为0.03%[1],在动脉瘤疾病中所占比例<2%,破裂率为14%~70%[2]。
期刊
手指皮肤缺损常伴有肌腱、神经、血管和指骨外露,修复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报道的指固有动脉背侧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1-2],2003年7月至2008年5月,我们应用指固有动脉背侧支系列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87例94指,取得了满意疗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