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浅析一次性三通湿化连接管在人工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本院2018年1月~2020年3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气管切开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微量泵持续气管内滴药法,观察组使用一次性三通湿化连接管气管内滴药法,就患者气道湿化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气道湿化效果显著提升,且护理人员操作刺伤发生率明显降低,操作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一次性三通湿化连接管应用于人工气道湿化中,能有效提升气道湿化效果,优化护理操作流程,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关键词:一次性三通;气道湿化;气管切开;头皮针软管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1-01
人工气道主要是指将导管鼻腔、口或气管切开插入气道内建立的气体通道,其目的是保障气道畅通,建立有效的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有效的连接,有效改善患者通气功能,快速纠正缺氧状态,清除起到内分泌物[1]。而气管切开患者需给予持续给氧及气道湿化,若气道湿化不足会导致上呼吸道水分丧失,粘膜分泌物干燥,极易引发呼吸道阻塞,导致肺不张、肺部感染,而湿化过度则会出现频繁吸痰、咳嗽、缺氧等,甚至窒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2-3]。气道湿化是人工气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人工方法来提高吸入气体湿度,达到稀释痰液、保持黏液纤毛正常运动的一种物理疗法。传统的湿化给氧方式往往使用弃去针头的一次性头皮针,但该方式极易随着患咳嗽、护理人员吸痰操作等脱出,不但直接影响湿化效果,还会增加呼吸道感染风险,操作繁琐,临床应用受限[4]。为此,临床亟需有效的气道湿化方式。本文就一次性三通湿化连接管在人工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8年1月~2020年3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气管切开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2~78岁,平均(62.54±3.74)岁。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2~78岁,平均(62.68±3.68)岁。患者基础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为应用常规的微量泵持续气管内滴药法(需头皮针)进行气道湿化。氧气管连接头皮针软管,微量泵前管也连接头皮针软管。湿化液(0.45%氯化钠溶液),50ml注射器抽吸后放置于微量泵,结合室温、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粘稠度适当调节速度,3~4ml/h,24h持续泵入。
观察组采用一次性三通湿化连接管连接微量泵持续气管内滴药法(不需头皮针)进行气道湿化,一次性医用三通主管长:3.0cm,管壁厚:0.1cm,下端管长:1.5cm,管口内径:1.6cm,能与人工气道接口紧密连接;上端管长:1.5cm,管口内径:1.4cm,能与呼吸机延伸管接口紧密连接;侧管位于主管管身中间,与主管相通,侧管管长:1.0cm,用于连接输液延长管末端。湿化液与泵入方式与对照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操作时间、护理人操作刺伤发生率。①气道湿化效果分为三项指标[5],即湿化满意为分泌物稀释,可顺利通过吸痰管,导管内无结痂,呼吸道畅通;湿化过度:痰液过于稀薄,吸引频繁,听诊气道内痰鸣音多,患者烦躁不安,呼吸加快且咳嗽频繁,可出现缺氧症状,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及心率发生改变;湿化不足为分泌物粘稠,存在呼吸困难症状,甚至出现严重发绀。②操作时间:从连接输液延长管开始算时间,至妥善固定在人工气道上所用的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气道湿化效果与护理人员操作刺伤发生率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显著提升,且护理人员操作刺伤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操作时间
对照组气道湿化操作时间为(5.15±1.02)min,实验组为(2.73±0.9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71;P<0.05)。
3 讨论
现如今,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日益增多,尤其是神经外科患者病情相对危重,进展较快,需留置气切套管或者气管插管的时间较长。合理的气道湿化,能稀释呼吸道的分泌物,为此气道湿润、通畅,降低肺部感染风险[6]。
气道又称之为呼吸道,其上呼吸道通过纤毛运动能清除吸入的毒害物质,对粘膜、上皮细胞正常生理功能起到保护作用。在此解剖基础上通过人工方式连接空气或外置气源,保障气道畅通、通气功能的方式成为人工气道[7]。一般生理状况下,气道内温度与湿度相对稳定,气道通过分泌能保持一定黏度的分泌物保持湿润,通过鼻腔加温、湿化、过滤。适宜的温度、湿度保障了呼吸道黏液-纤毛系统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建立人工气道后,生理呼吸道的作用降低,未经过加温、湿化、过滤的吸入气体直接进入气道及下呼吸道,极易造成呼吸道上皮细胞、降低纤毛运动功能障碍,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人工气道湿化目前总的原则是遵循尽量模拟和接近正常气道的生理状态[8]。为此,气道湿化是人工气道管极为重要,维持良好的人工气道湿化状态,能够减少吸痰次数,从而降低感染与交叉感染风险。本文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气道湿化效果显著提升,且护理人员操作刺伤发生率明显降低,操作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微量泵持续气管内滴药湿化法,患者咳嗽或吸痰操作时湿化导管极易随之脱出气管套管外。同时在更换时,同时护理人员需要把一次性头皮针的针头弃去,该操作不仅繁琐、还有针刺伤的风险,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反复触碰到气管套管,引起患者呛咳,甚至造成气道黏膜损伤[9],且使用输氧湿化管采用布胶固定,吸痰时需要反复粘贴,再加上痰液及湿化液的污染促使布胶粘性下降,易导致导管滑脱,造成输氧湿化管污染。而一次性三通湿化连接管其下端能与人工气道接口紧密连接,上端能与呼吸机延伸管接口紧密连接,管身中间设一侧管,与主管相通,用于连接输液延长管末端,使气道湿化操作更简单、便捷、省时,有效规避以往头皮针小导管的弊端,能与输氧湿化管牢固固定,且取放方便,减少了其滑脱及污染的风险。且应用一次性三通湿化连接管可保障湿化效果,减少吸痰次数,进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气道湿化的舒适度。此外,一次性三通湿化连接管末端外径与吸痰管同时插入气切导管,吸痰过程中不需要将输氧湿化管去除另置,能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总而言之,将一次性三通湿化连接管应用于人工气道湿化中,能有效提升气道湿化效果,优化护理操作流程,降低职业暴露风险,具有良好的臨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黄维,林波,陈明军, 等.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在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J].上海护理,2021,21(1):47-49.
[2]郑黎,马红梅.加温湿化器联合密闭式吸痰对人工气道管理 效果的影响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2):218-221.
[3]李冬梅,李丽,宋淳.不同气道湿化方法对建立人工气道脱机患者的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23):3305-3308.
[4]胡祥莹,俞蕾蕾,胡嘉乐, 等.成人患者人工气道湿化临床实践指南的内容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5):627-631.
[5]王红,周成超.改良人工气道间断湿化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6):91-92.
[6] 王小侠,杜芝娟. 输液泵持续恒温湿化与间歇性人工气道内滴入湿化对气管切开患者痰液黏稠度的影响研究[J]. 贵州医药,2021,45(3):492-493.
[7] 李晓旭. 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现代科学仪器,2020(6):209-212.
[8] 李娜,陈凯芬,黄俏玲. 文丘里装置连接主动加温湿化器应用于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技术[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0):76.
[9] 苏鑫阳,许红梅,王梅林,等. 持续氧气雾化吸入与持续滴注湿化液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的Meta分析[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20):7-12.
课题名称: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自筹经费科研课题
编号:Z20180841
关键词:一次性三通;气道湿化;气管切开;头皮针软管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1-01
人工气道主要是指将导管鼻腔、口或气管切开插入气道内建立的气体通道,其目的是保障气道畅通,建立有效的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有效的连接,有效改善患者通气功能,快速纠正缺氧状态,清除起到内分泌物[1]。而气管切开患者需给予持续给氧及气道湿化,若气道湿化不足会导致上呼吸道水分丧失,粘膜分泌物干燥,极易引发呼吸道阻塞,导致肺不张、肺部感染,而湿化过度则会出现频繁吸痰、咳嗽、缺氧等,甚至窒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2-3]。气道湿化是人工气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人工方法来提高吸入气体湿度,达到稀释痰液、保持黏液纤毛正常运动的一种物理疗法。传统的湿化给氧方式往往使用弃去针头的一次性头皮针,但该方式极易随着患咳嗽、护理人员吸痰操作等脱出,不但直接影响湿化效果,还会增加呼吸道感染风险,操作繁琐,临床应用受限[4]。为此,临床亟需有效的气道湿化方式。本文就一次性三通湿化连接管在人工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8年1月~2020年3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气管切开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2~78岁,平均(62.54±3.74)岁。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2~78岁,平均(62.68±3.68)岁。患者基础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为应用常规的微量泵持续气管内滴药法(需头皮针)进行气道湿化。氧气管连接头皮针软管,微量泵前管也连接头皮针软管。湿化液(0.45%氯化钠溶液),50ml注射器抽吸后放置于微量泵,结合室温、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粘稠度适当调节速度,3~4ml/h,24h持续泵入。
观察组采用一次性三通湿化连接管连接微量泵持续气管内滴药法(不需头皮针)进行气道湿化,一次性医用三通主管长:3.0cm,管壁厚:0.1cm,下端管长:1.5cm,管口内径:1.6cm,能与人工气道接口紧密连接;上端管长:1.5cm,管口内径:1.4cm,能与呼吸机延伸管接口紧密连接;侧管位于主管管身中间,与主管相通,侧管管长:1.0cm,用于连接输液延长管末端。湿化液与泵入方式与对照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操作时间、护理人操作刺伤发生率。①气道湿化效果分为三项指标[5],即湿化满意为分泌物稀释,可顺利通过吸痰管,导管内无结痂,呼吸道畅通;湿化过度:痰液过于稀薄,吸引频繁,听诊气道内痰鸣音多,患者烦躁不安,呼吸加快且咳嗽频繁,可出现缺氧症状,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及心率发生改变;湿化不足为分泌物粘稠,存在呼吸困难症状,甚至出现严重发绀。②操作时间:从连接输液延长管开始算时间,至妥善固定在人工气道上所用的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气道湿化效果与护理人员操作刺伤发生率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显著提升,且护理人员操作刺伤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操作时间
对照组气道湿化操作时间为(5.15±1.02)min,实验组为(2.73±0.9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71;P<0.05)。
3 讨论
现如今,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日益增多,尤其是神经外科患者病情相对危重,进展较快,需留置气切套管或者气管插管的时间较长。合理的气道湿化,能稀释呼吸道的分泌物,为此气道湿润、通畅,降低肺部感染风险[6]。
气道又称之为呼吸道,其上呼吸道通过纤毛运动能清除吸入的毒害物质,对粘膜、上皮细胞正常生理功能起到保护作用。在此解剖基础上通过人工方式连接空气或外置气源,保障气道畅通、通气功能的方式成为人工气道[7]。一般生理状况下,气道内温度与湿度相对稳定,气道通过分泌能保持一定黏度的分泌物保持湿润,通过鼻腔加温、湿化、过滤。适宜的温度、湿度保障了呼吸道黏液-纤毛系统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建立人工气道后,生理呼吸道的作用降低,未经过加温、湿化、过滤的吸入气体直接进入气道及下呼吸道,极易造成呼吸道上皮细胞、降低纤毛运动功能障碍,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人工气道湿化目前总的原则是遵循尽量模拟和接近正常气道的生理状态[8]。为此,气道湿化是人工气道管极为重要,维持良好的人工气道湿化状态,能够减少吸痰次数,从而降低感染与交叉感染风险。本文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气道湿化效果显著提升,且护理人员操作刺伤发生率明显降低,操作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微量泵持续气管内滴药湿化法,患者咳嗽或吸痰操作时湿化导管极易随之脱出气管套管外。同时在更换时,同时护理人员需要把一次性头皮针的针头弃去,该操作不仅繁琐、还有针刺伤的风险,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反复触碰到气管套管,引起患者呛咳,甚至造成气道黏膜损伤[9],且使用输氧湿化管采用布胶固定,吸痰时需要反复粘贴,再加上痰液及湿化液的污染促使布胶粘性下降,易导致导管滑脱,造成输氧湿化管污染。而一次性三通湿化连接管其下端能与人工气道接口紧密连接,上端能与呼吸机延伸管接口紧密连接,管身中间设一侧管,与主管相通,用于连接输液延长管末端,使气道湿化操作更简单、便捷、省时,有效规避以往头皮针小导管的弊端,能与输氧湿化管牢固固定,且取放方便,减少了其滑脱及污染的风险。且应用一次性三通湿化连接管可保障湿化效果,减少吸痰次数,进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气道湿化的舒适度。此外,一次性三通湿化连接管末端外径与吸痰管同时插入气切导管,吸痰过程中不需要将输氧湿化管去除另置,能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总而言之,将一次性三通湿化连接管应用于人工气道湿化中,能有效提升气道湿化效果,优化护理操作流程,降低职业暴露风险,具有良好的臨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黄维,林波,陈明军, 等.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在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J].上海护理,2021,21(1):47-49.
[2]郑黎,马红梅.加温湿化器联合密闭式吸痰对人工气道管理 效果的影响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2):218-221.
[3]李冬梅,李丽,宋淳.不同气道湿化方法对建立人工气道脱机患者的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23):3305-3308.
[4]胡祥莹,俞蕾蕾,胡嘉乐, 等.成人患者人工气道湿化临床实践指南的内容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5):627-631.
[5]王红,周成超.改良人工气道间断湿化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6):91-92.
[6] 王小侠,杜芝娟. 输液泵持续恒温湿化与间歇性人工气道内滴入湿化对气管切开患者痰液黏稠度的影响研究[J]. 贵州医药,2021,45(3):492-493.
[7] 李晓旭. 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现代科学仪器,2020(6):209-212.
[8] 李娜,陈凯芬,黄俏玲. 文丘里装置连接主动加温湿化器应用于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技术[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0):76.
[9] 苏鑫阳,许红梅,王梅林,等. 持续氧气雾化吸入与持续滴注湿化液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的Meta分析[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20):7-12.
课题名称: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自筹经费科研课题
编号:Z2018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