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曹操与曹丕父子文人气概的形成原因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讲道:“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故而曹操与曹丕父子二人诗歌创作中体现的文人气概既与他们身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联,而且与他们自身的经历和独有的性格气质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东汉时期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造就了两人诗歌创作上不同的文化性格和气概。
曹操独特的文人气概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产生的。他出身于寒门地主之家,其一生大体可以分为青年、中年、晚年三个时期。青年时期的曹操渴望建功立业,效忠汉朝王室并跻身于世家大族的行列之中;中年时期是曹操最有成就的一个阶段,他在东汉末年军阀大混战之中统一了北方,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晚年的曹操赤壁之战败还,内心渐趋平静逐步步入晚年。曹操少时便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这在他青年时期的志向中就深有体现。东汉末年正是曹操人生中大有作为的中年阶段,由于此时外戚和宦官轮流上台执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农民暴动愈演愈烈,政治腐败加之军阀混战,在如此社会动荡之际,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的观念逐渐被以老庄哲学为主的思想观念所解构消融,感情、欲望、个性以及强烈的生命意识占据人们生活的中心。处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曹操根据自身的经历,并融合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中的合理内核,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认识和理性风格,这也同时造就了曹操在文学领域及诗歌创作上独特的文人气概,从而构建形成了曹操诗歌中慷慨悲凉、雄奇壮阔的文人气概和文学心理。
曹丕出生于汉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他的整个青少年时期几乎都是在汉末动乱中度过的。正如他在《典论·自叙》中说道:“时余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以时之多故,每征伐,余常从。”从这段自叙中我们便可看出曹丕幼时就学习骑射,常跟随父亲曹操四处征战饱经离乱。在如此的时代背景之下,他自小便经历了战乱中种种残忍不堪的画面:兄长曹昂的战死,好友在瘟疫中相继死去,与亲人的离别之痛,百姓的流离失所,这些都在少年时期曹丕的内心留下许多感触与印象。因而他的诗歌创作中多描写妇女与丈夫之间的思念离别之苦,征战中庶役之苦,游子思乡之苦,这一系列人物感情细腻的刻画在曹丕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深刻的体现。曹丕青年时期,周围各地紧张局势已逐渐缓和,他这一时期过得比较安逸,但同时在与曹植兄弟争夺太子之位一事中,曹操更看中曹植,在立嗣之事上一再犹豫不决,导致曹丕内心备受煎熬,造成他多疑、忧虑、敏感的性格。陈寿在《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中对曹丕有这样的评价:“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从此评价可以看出曹丕在为人处世上心胸不够开阔,不够豁达大度,因而他的诗文创作自然没有曹操那样宏大宽广的气势。大的时代背景以及他自身的性格造就了曹丕婉约壮丽的文士气概。
二、曹操与曹丕文人气概的具体表现
(一)曹操—慷慨悲凉的文人气概
钟嵘在《诗品》中称曹操的诗:“曹工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在曹操的众多诗歌中,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捕捉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矛盾,从种种矛盾之中交织出一首首慷慨悲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他的诗歌中具有很强烈的时代气息。首先是他描写社会现实的诗歌,明代钟惺在《古诗归》卷七中评价曹操《薤露行》一诗为“汉末实录,真史诗也”,而《蒿里行》一诗也是曹操对于汉末实况的再现,这两首诗历来被誉为诗史。曹操借助重大叙事题材表现出自身阔达的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并且很大程度上概括了当时社会的时代画面。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二)便评价《薤露行》“莽苍悲凉,气盖一世”,陈祚明在《采菽堂诗集》卷五评《蒿里行》“笔下严整,老气无敌”,他们都一致肯定了其诗歌的气势磅礴和情感充沛。《苦寒行》与《却东西门行》两篇都写从军生活中的苦痛,但两首诗各具特色,前者侧重于外部景色的描写,后者侧重于自身情感的抒发,所写情真意悲,充满着时代特点。还有曹操在征讨乌桓凯旋时所作的《龟虽寿》一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几句深刻地反映了曹操老当益壮,奋发有为的积极情怀,全诗呈现出一种慷慨激昂的情感基调。这些优秀的诗作中无不表现出曹操慷慨激昂的文人气概。
其次,曹操的山水诗写作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观沧海》,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清人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卷一中评价此诗:“古人山水之作,莫如康乐、宣城,盛唐王、孟、李、杜及王昌龄、刘昚虚、常建、卢象、陶翰、韦应物诸公,搜抉灵奥,可谓至矣。然总不如曹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二语,此老殆不易及。”可见对于此诗的评价之高,曹操将壮丽的自然之美与博大的胸襟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阔大胸怀和开阔的视野。最后,还有一些曹操叙说政治思想的诗如《对酒》《度关山》,也有即事抒怀的《短歌行》,都体现了曹操阔大的胸襟和豪壮雄健的文人气势。
(二)曹丕—便娟婉约与壮丽豪迈的文士气概
“文帝诗便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士气。”(钟惺《古诗归》)而沈德潜在《古诗源》里又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从这些对曹丕的评价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曹丕身上独有的文士气和创作风格。曹丕的诗作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忧时悯乱、招引贤才、宴游的社会时事诗,一类是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和离愁别恨的诗作。而后人对于曹丕的诗歌评价多集中于他男女离别的爱情诗作,这对于曹丕的诗歌评价并不全面,他的社会时事诗也占很大一部分,也表现出其自身独特的文人气概。
第一类描写男女之间爱情离恨的诗作中,最著名的当属《燕歌行》,诗中真切而委婉地表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深深思念之情,此诗情景交融,艺术风格独具特色,全诗抒发出一种缠绵委婉的情感,这正体现出曹丕诗歌风格中便娟婉约的文士气息。在《代刘勋出妻王氏》一诗中诗人借助陪伴女子出嫁之“帐”的经历和遭遇从而抒发了女子被抛弃后难以割舍旧情,又心中有所怨恨的痛苦心情。此诗借助一个典型的物件,从而含蓄委婉地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忧伤之情,使得人与物相融合,回味无穷。而《寡妇诗》这首诗依旧是通过一系列景物的描写刻画出寡妇对于自己丈夫的思念以及内心孤苦、绝望的情感,描绘细腻,而又含蓄委婉,读来情真意切。还有此类诗作如《清河作》《秋胡行 其三》《善哉行 其二》都是描写男女爱情离别的诗作,读来耐人寻味,含蓄而婉约。曹丕的这类诗歌中表现出细腻而委婉的文士气概,这与他少年时期随父征战而经历的离乱之苦,以及他自身的性格和气质有很大的关系。此类诗作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动乱。
另一类是他的社会时事诗,笔者认为这类诗歌在曹丕的创作中也占有重要的比重,他的诗歌不仅仅只具有婉约的文士气,更具有壮丽豪迈的文人气概。如《黎阳作》四首便写自己随父出征到黎阳一路途中的经历和感受,从这组诗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曹丕少年时所经历的磨炼和他统一国家的志向,突显出一种昂扬向上的情感基调。《于玄武陂作》和《芙蓉池作》两首诗中都描绘了自然的美丽风光,以及众人因美景而愉悦的心情,语言描写华丽且有声有色,从这两首游记诗中我们感受到曹丕积极入世的乐观情怀。《至广陵于马上作》这首诗笔调雄健豪迈,诗歌中“誰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二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一种征战必胜的豪壮情怀,全诗充满着豪迈之情和昂扬向上的积极乐观精神,充分展现了曹丕具有豪迈壮丽的文人气概的一面。还有《饮马长城窟行》一诗,曹丕借用旧题,但格调和内容却焕然一新,此诗运用高亢豪壮的基调直接叙述征战之事,整首诗仅有短短八句,却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了魏国舟师在战前威武雄壮的一面。如《陌上桑》《上留田行》等社会时事诗,这些诗歌都描写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生活气息,这也同时展现了曹丕诗歌创作中另一种独特的文人气概。
三、总结
曹操出身寒门地主家族,经过不断地努力奋斗,到其子曹丕之时已跻身于世家大族之列,虽然寒门地主与世家大族之间有很大的文化差距,但是曹操自小便聪慧并且上进好学。王沈在《魏书》中提道:“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丕更是自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因此二人在诗歌创作中都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曹操的诗歌大多表现出慷慨悲凉的文人气息,而曹丕的诗歌多表现出婉约细腻、壮丽豪迈的文士气息,这是由于曹操与曹丕二人青壮年时期所处社会环境的大不相同。曹操身处于东汉末年割据混战和大瘟疫席卷的时代背景之中,诗歌多表现出悲凉的一面。而曹丕青壮年时期社会局面已经相对缓和,他的诗歌多壮丽婉约,因有前期随父出征的经历,一部分诗歌也表现出昂扬豪迈的文人气概,与其父曹操雄奇豪迈的文人气概有着一脉相承的特点,加之曹丕多疑敏感的性格,他的大部分诗作又具有含蓄而细腻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讲道:“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故而曹操与曹丕父子二人诗歌创作中体现的文人气概既与他们身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联,而且与他们自身的经历和独有的性格气质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东汉时期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造就了两人诗歌创作上不同的文化性格和气概。
曹操独特的文人气概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产生的。他出身于寒门地主之家,其一生大体可以分为青年、中年、晚年三个时期。青年时期的曹操渴望建功立业,效忠汉朝王室并跻身于世家大族的行列之中;中年时期是曹操最有成就的一个阶段,他在东汉末年军阀大混战之中统一了北方,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晚年的曹操赤壁之战败还,内心渐趋平静逐步步入晚年。曹操少时便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这在他青年时期的志向中就深有体现。东汉末年正是曹操人生中大有作为的中年阶段,由于此时外戚和宦官轮流上台执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农民暴动愈演愈烈,政治腐败加之军阀混战,在如此社会动荡之际,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的观念逐渐被以老庄哲学为主的思想观念所解构消融,感情、欲望、个性以及强烈的生命意识占据人们生活的中心。处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曹操根据自身的经历,并融合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中的合理内核,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认识和理性风格,这也同时造就了曹操在文学领域及诗歌创作上独特的文人气概,从而构建形成了曹操诗歌中慷慨悲凉、雄奇壮阔的文人气概和文学心理。
曹丕出生于汉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他的整个青少年时期几乎都是在汉末动乱中度过的。正如他在《典论·自叙》中说道:“时余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以时之多故,每征伐,余常从。”从这段自叙中我们便可看出曹丕幼时就学习骑射,常跟随父亲曹操四处征战饱经离乱。在如此的时代背景之下,他自小便经历了战乱中种种残忍不堪的画面:兄长曹昂的战死,好友在瘟疫中相继死去,与亲人的离别之痛,百姓的流离失所,这些都在少年时期曹丕的内心留下许多感触与印象。因而他的诗歌创作中多描写妇女与丈夫之间的思念离别之苦,征战中庶役之苦,游子思乡之苦,这一系列人物感情细腻的刻画在曹丕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深刻的体现。曹丕青年时期,周围各地紧张局势已逐渐缓和,他这一时期过得比较安逸,但同时在与曹植兄弟争夺太子之位一事中,曹操更看中曹植,在立嗣之事上一再犹豫不决,导致曹丕内心备受煎熬,造成他多疑、忧虑、敏感的性格。陈寿在《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中对曹丕有这样的评价:“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从此评价可以看出曹丕在为人处世上心胸不够开阔,不够豁达大度,因而他的诗文创作自然没有曹操那样宏大宽广的气势。大的时代背景以及他自身的性格造就了曹丕婉约壮丽的文士气概。
二、曹操与曹丕文人气概的具体表现
(一)曹操—慷慨悲凉的文人气概
钟嵘在《诗品》中称曹操的诗:“曹工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在曹操的众多诗歌中,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捕捉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矛盾,从种种矛盾之中交织出一首首慷慨悲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他的诗歌中具有很强烈的时代气息。首先是他描写社会现实的诗歌,明代钟惺在《古诗归》卷七中评价曹操《薤露行》一诗为“汉末实录,真史诗也”,而《蒿里行》一诗也是曹操对于汉末实况的再现,这两首诗历来被誉为诗史。曹操借助重大叙事题材表现出自身阔达的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并且很大程度上概括了当时社会的时代画面。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二)便评价《薤露行》“莽苍悲凉,气盖一世”,陈祚明在《采菽堂诗集》卷五评《蒿里行》“笔下严整,老气无敌”,他们都一致肯定了其诗歌的气势磅礴和情感充沛。《苦寒行》与《却东西门行》两篇都写从军生活中的苦痛,但两首诗各具特色,前者侧重于外部景色的描写,后者侧重于自身情感的抒发,所写情真意悲,充满着时代特点。还有曹操在征讨乌桓凯旋时所作的《龟虽寿》一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几句深刻地反映了曹操老当益壮,奋发有为的积极情怀,全诗呈现出一种慷慨激昂的情感基调。这些优秀的诗作中无不表现出曹操慷慨激昂的文人气概。
其次,曹操的山水诗写作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观沧海》,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清人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卷一中评价此诗:“古人山水之作,莫如康乐、宣城,盛唐王、孟、李、杜及王昌龄、刘昚虚、常建、卢象、陶翰、韦应物诸公,搜抉灵奥,可谓至矣。然总不如曹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二语,此老殆不易及。”可见对于此诗的评价之高,曹操将壮丽的自然之美与博大的胸襟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阔大胸怀和开阔的视野。最后,还有一些曹操叙说政治思想的诗如《对酒》《度关山》,也有即事抒怀的《短歌行》,都体现了曹操阔大的胸襟和豪壮雄健的文人气势。
(二)曹丕—便娟婉约与壮丽豪迈的文士气概
“文帝诗便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士气。”(钟惺《古诗归》)而沈德潜在《古诗源》里又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从这些对曹丕的评价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曹丕身上独有的文士气和创作风格。曹丕的诗作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忧时悯乱、招引贤才、宴游的社会时事诗,一类是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和离愁别恨的诗作。而后人对于曹丕的诗歌评价多集中于他男女离别的爱情诗作,这对于曹丕的诗歌评价并不全面,他的社会时事诗也占很大一部分,也表现出其自身独特的文人气概。
第一类描写男女之间爱情离恨的诗作中,最著名的当属《燕歌行》,诗中真切而委婉地表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深深思念之情,此诗情景交融,艺术风格独具特色,全诗抒发出一种缠绵委婉的情感,这正体现出曹丕诗歌风格中便娟婉约的文士气息。在《代刘勋出妻王氏》一诗中诗人借助陪伴女子出嫁之“帐”的经历和遭遇从而抒发了女子被抛弃后难以割舍旧情,又心中有所怨恨的痛苦心情。此诗借助一个典型的物件,从而含蓄委婉地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忧伤之情,使得人与物相融合,回味无穷。而《寡妇诗》这首诗依旧是通过一系列景物的描写刻画出寡妇对于自己丈夫的思念以及内心孤苦、绝望的情感,描绘细腻,而又含蓄委婉,读来情真意切。还有此类诗作如《清河作》《秋胡行 其三》《善哉行 其二》都是描写男女爱情离别的诗作,读来耐人寻味,含蓄而婉约。曹丕的这类诗歌中表现出细腻而委婉的文士气概,这与他少年时期随父征战而经历的离乱之苦,以及他自身的性格和气质有很大的关系。此类诗作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动乱。
另一类是他的社会时事诗,笔者认为这类诗歌在曹丕的创作中也占有重要的比重,他的诗歌不仅仅只具有婉约的文士气,更具有壮丽豪迈的文人气概。如《黎阳作》四首便写自己随父出征到黎阳一路途中的经历和感受,从这组诗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曹丕少年时所经历的磨炼和他统一国家的志向,突显出一种昂扬向上的情感基调。《于玄武陂作》和《芙蓉池作》两首诗中都描绘了自然的美丽风光,以及众人因美景而愉悦的心情,语言描写华丽且有声有色,从这两首游记诗中我们感受到曹丕积极入世的乐观情怀。《至广陵于马上作》这首诗笔调雄健豪迈,诗歌中“誰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二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一种征战必胜的豪壮情怀,全诗充满着豪迈之情和昂扬向上的积极乐观精神,充分展现了曹丕具有豪迈壮丽的文人气概的一面。还有《饮马长城窟行》一诗,曹丕借用旧题,但格调和内容却焕然一新,此诗运用高亢豪壮的基调直接叙述征战之事,整首诗仅有短短八句,却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了魏国舟师在战前威武雄壮的一面。如《陌上桑》《上留田行》等社会时事诗,这些诗歌都描写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生活气息,这也同时展现了曹丕诗歌创作中另一种独特的文人气概。
三、总结
曹操出身寒门地主家族,经过不断地努力奋斗,到其子曹丕之时已跻身于世家大族之列,虽然寒门地主与世家大族之间有很大的文化差距,但是曹操自小便聪慧并且上进好学。王沈在《魏书》中提道:“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丕更是自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因此二人在诗歌创作中都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曹操的诗歌大多表现出慷慨悲凉的文人气息,而曹丕的诗歌多表现出婉约细腻、壮丽豪迈的文士气息,这是由于曹操与曹丕二人青壮年时期所处社会环境的大不相同。曹操身处于东汉末年割据混战和大瘟疫席卷的时代背景之中,诗歌多表现出悲凉的一面。而曹丕青壮年时期社会局面已经相对缓和,他的诗歌多壮丽婉约,因有前期随父出征的经历,一部分诗歌也表现出昂扬豪迈的文人气概,与其父曹操雄奇豪迈的文人气概有着一脉相承的特点,加之曹丕多疑敏感的性格,他的大部分诗作又具有含蓄而细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