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考学校的特色建设,关注的核心问题,仍是教育的根本追求,培养什么样的人。早在民国十一年。江苏省锡山高中时任校主匡仲谋就立下“诚敏”校训,从做人做事的根本点上“昭示学校训育之旨”——“立身有诚实之美德,做事有敏捷之习惯”,使“学生有所遵循也”。民国十五年,时任校长、留美教育博士殷芝龄先生又颁布了“十大训育标准”,从身心与道德、精神与气质、思维方式与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并由此培养和熏陶了代代学子,使他们具有“谦恭温和”的君子人格与修养气度。
悟读校史上匡村中学时期的训育主旨与标准,我们会发现流淌其中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以“诚”而言,校训讲“诚”,训育标准也将“陶冶言行一致之美德”列为五条德目之首,这充分体现着尊崇“诚为天道”的文化传统。孟子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人言行一致、重诺守信的美德正是在师法天道“四时不忒”的诚信。其余各条训育标准,涵盖“公”、“义”、“廉”、“群”、“礼”,也都能在儒家文化的四维八德中察其源之所自。
百年校史启示我们:应该承继与弘扬传统文化,用蕴含于文化经典之内的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滋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濡染学生的健全人格,把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知礼明分、诚信仁爱、重义轻利、自强不息和朝闻道夕死可矣精神,变成我们今天学子崇仰坚信并身体力行的准则,培养造就出“体貌谦恭,学养厚重,胸襟旷达,志趣高远”的一代新人。以北大楼宇烈教授的说法,就是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用中华文明打造出一种特有品质——中国品格。
这样的追求,让我们把教育内容的选择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国学。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使中华民族以特有的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主体文化。在学生世界观形成、精神发育、人格健全的高中阶段。进行系统的国学基础教育,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培育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
值得自豪的是,我校所在的无锡地区是中国近现代国学教育的重镇。诞生于五四运动以后的无锡国专,办学时间不长,却培养了一批举世公认的国学大师,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其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对我们今天形成学校特色都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用国学精神滋养学生品格,首先要抓好学科课程载体的建设。我们提出,省锡中的语文课不能把大好的时光消耗于无边的题海与无聊的讲解中,应该让学生读读《论语》、《孟子》,念念《大学》、《中庸》,系统接受中华文化根源性典籍的熏染,而且要谨记当年朱自清先生的教导,“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在必修课程中,对高中语文一到五册教材内容重新整合,加人“国学专题”,确保每学期有18课时用于“国学”教学;在选修课中,加大覆盖经史子集的国学模块的教学分量和力度;在校本课程框架里,采用讲座的形式,开发国学基础课程;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国学专题,深入研究。
与此同时,以“礼乐”教化为本源,分解德育母题,强化体验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系统设计,使每周的晨会、班会,以及志愿者活动、社区活动等,都能围绕德育母题精心组织、有效展开。
我深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则腭”,以省锡中现有的水平,还无力独担如此大任,所以必须引入汪洋之水,载大舟扬帆起航。2009年2月,我校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联合创办“国学教育研究实验基地”,开办“江南国学实验班”。两校合作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研究国学进入基础教育体系的路径与载体,经过实验,拟联手编写国学基本教程,使博大精深的国学精粹以普及化、浓缩版的形式走人当代中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精神乳泉,并借国学院的厚重学养与我校课程建设的有效作为,打造出鲜明的学校特色。
悟读校史上匡村中学时期的训育主旨与标准,我们会发现流淌其中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以“诚”而言,校训讲“诚”,训育标准也将“陶冶言行一致之美德”列为五条德目之首,这充分体现着尊崇“诚为天道”的文化传统。孟子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人言行一致、重诺守信的美德正是在师法天道“四时不忒”的诚信。其余各条训育标准,涵盖“公”、“义”、“廉”、“群”、“礼”,也都能在儒家文化的四维八德中察其源之所自。
百年校史启示我们:应该承继与弘扬传统文化,用蕴含于文化经典之内的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滋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濡染学生的健全人格,把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知礼明分、诚信仁爱、重义轻利、自强不息和朝闻道夕死可矣精神,变成我们今天学子崇仰坚信并身体力行的准则,培养造就出“体貌谦恭,学养厚重,胸襟旷达,志趣高远”的一代新人。以北大楼宇烈教授的说法,就是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用中华文明打造出一种特有品质——中国品格。
这样的追求,让我们把教育内容的选择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国学。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使中华民族以特有的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主体文化。在学生世界观形成、精神发育、人格健全的高中阶段。进行系统的国学基础教育,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培育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
值得自豪的是,我校所在的无锡地区是中国近现代国学教育的重镇。诞生于五四运动以后的无锡国专,办学时间不长,却培养了一批举世公认的国学大师,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其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对我们今天形成学校特色都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用国学精神滋养学生品格,首先要抓好学科课程载体的建设。我们提出,省锡中的语文课不能把大好的时光消耗于无边的题海与无聊的讲解中,应该让学生读读《论语》、《孟子》,念念《大学》、《中庸》,系统接受中华文化根源性典籍的熏染,而且要谨记当年朱自清先生的教导,“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在必修课程中,对高中语文一到五册教材内容重新整合,加人“国学专题”,确保每学期有18课时用于“国学”教学;在选修课中,加大覆盖经史子集的国学模块的教学分量和力度;在校本课程框架里,采用讲座的形式,开发国学基础课程;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国学专题,深入研究。
与此同时,以“礼乐”教化为本源,分解德育母题,强化体验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系统设计,使每周的晨会、班会,以及志愿者活动、社区活动等,都能围绕德育母题精心组织、有效展开。
我深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则腭”,以省锡中现有的水平,还无力独担如此大任,所以必须引入汪洋之水,载大舟扬帆起航。2009年2月,我校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联合创办“国学教育研究实验基地”,开办“江南国学实验班”。两校合作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研究国学进入基础教育体系的路径与载体,经过实验,拟联手编写国学基本教程,使博大精深的国学精粹以普及化、浓缩版的形式走人当代中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精神乳泉,并借国学院的厚重学养与我校课程建设的有效作为,打造出鲜明的学校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