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新的教学理念能否贯彻到位,教师仍然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广东省已实施三年的新课标实验教学,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有意识地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这种角色转换包括:变“跪着教书”为“站着阅读”——完成“单纯传道者”到“个性阅读者”的角色转换;变“嘴上功夫”为“胸中策略”——完成“讲台表演者”到“课堂策划人”的角色转换;变“燃烧蜡烛”为“擦亮火花”——完成“苦难教书匠”到“快乐探索家”的角色转换。
一、变“跪着教书”为“站着阅读”——完成“单纯传道者”到“个性阅读者”的角色转换。
千百年来,“传道、受业、解惑”被看作是教师角色的最准确定位。不可否认,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但也极大地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道”是什么?是真理,是只能用来“传”的。教师从而养成了“跪着教书”的不自觉习惯:“跪”在经典名篇面前,“跪”在教材教参面前。
其实,面对课文,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地位是平等的,都是文章的阅读者,只不过教师的生活阅历与阅读经验比学生多。要让学生的阅读个性化,教师的阅读首先应是有个性的,有创新的,能给学生带来启发的。作为教师,面对教材、教参时,需要个性化的阅读,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只是思维的结果——教学结论,却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达到最后的“目的地”,并且体会这个思维过程中的乐趣。因此新课改既强调“要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又强调教师不要成为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奴隶,而要成为它们的主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对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二、变“嘴上功夫”为“胸中策略”——完成“讲台表演者”到“课堂策划人”的角色转换。
“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形象地说明了教师嘴上功夫的重要,但语文课堂如果全靠了它,教师就会成为一个地道的表演者。留美博士,曾经写过《素质教育在美国》的黄全愈先生认为:“我们的观念认为学富五车、能说会道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实际上一个好老师是能够营造一个环境,一个非常宽容的环境,一个非常民主的环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如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是教师必须重新修炼的基本功。只有在准确把握教材,准确把握学生,准确把握动态课堂的前提下精心地设计预案,策划课型,才能唤起沉睡在学生体内的无穷潜力。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基本功主要体现在课程开发,教学策划与设计,了解学生和与学生沟通等方面。教师只有成为“课堂策划人”,才能把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形成操作性很强的动态预案,并在课堂上实现。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辛辛苦苦,口干舌燥地讲课,讲台下却沉闷得令人窒息;可经过精心策划的课,由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就呈现出生机勃勃,令人振奋的情景。
三、变“燃烧蜡烛”为“擦亮火花”——完成“苦难教书匠”到“快乐探索家”的角色转换。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的形象比喻。那红红的烛泪在昭示教师奉献精神的同时,也喻示了教学生涯的几多“苦难”;所以,许多影视文学作品中的教师形象大多是:戴着一副老土的眼镜,弓着腰,抱着一摞作业本,观念落伍到备受学生奚落的地步。如果教师确实到了这种地步,还真不如回家“卖红薯”。问题是教师的工作中也有无数的快乐,教师完全可以做到“教书并快乐着”,完全可以成为“快乐的探索家”。
看来,教书快乐的前提是“探索”。教师应该在对奥妙无穷的语言文字的个性化解读中快乐着;在和学生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的碰撞中快乐着;在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的宏观把握中快乐着;在对流动不息的教学情境的不断反思中快乐着……只有变成了这样的“探索家”,才能在与学生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发现、相互撞击中,使师生的创造潜力得到激活与发展,达到共同的精神愉悦与自由。这个过程的快乐才是源自生命的快乐。它摒弃了传统观念中源自“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崇高感所带来的缺乏原动力的快乐,它同时也使教师更加积极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观察学生的行为,研究教学的规律。从而真正做到教有个性,学有个性,为师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给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和人生舞台。只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创造性,自觉完成“角色”转换,相信每一个教师定会在这个天地中大有作为。
蒋阿丽,语文教师,现居广东珠海。本文编校:剑男
一、变“跪着教书”为“站着阅读”——完成“单纯传道者”到“个性阅读者”的角色转换。
千百年来,“传道、受业、解惑”被看作是教师角色的最准确定位。不可否认,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但也极大地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道”是什么?是真理,是只能用来“传”的。教师从而养成了“跪着教书”的不自觉习惯:“跪”在经典名篇面前,“跪”在教材教参面前。
其实,面对课文,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地位是平等的,都是文章的阅读者,只不过教师的生活阅历与阅读经验比学生多。要让学生的阅读个性化,教师的阅读首先应是有个性的,有创新的,能给学生带来启发的。作为教师,面对教材、教参时,需要个性化的阅读,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只是思维的结果——教学结论,却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达到最后的“目的地”,并且体会这个思维过程中的乐趣。因此新课改既强调“要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又强调教师不要成为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奴隶,而要成为它们的主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对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二、变“嘴上功夫”为“胸中策略”——完成“讲台表演者”到“课堂策划人”的角色转换。
“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形象地说明了教师嘴上功夫的重要,但语文课堂如果全靠了它,教师就会成为一个地道的表演者。留美博士,曾经写过《素质教育在美国》的黄全愈先生认为:“我们的观念认为学富五车、能说会道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实际上一个好老师是能够营造一个环境,一个非常宽容的环境,一个非常民主的环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如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是教师必须重新修炼的基本功。只有在准确把握教材,准确把握学生,准确把握动态课堂的前提下精心地设计预案,策划课型,才能唤起沉睡在学生体内的无穷潜力。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基本功主要体现在课程开发,教学策划与设计,了解学生和与学生沟通等方面。教师只有成为“课堂策划人”,才能把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形成操作性很强的动态预案,并在课堂上实现。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辛辛苦苦,口干舌燥地讲课,讲台下却沉闷得令人窒息;可经过精心策划的课,由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就呈现出生机勃勃,令人振奋的情景。
三、变“燃烧蜡烛”为“擦亮火花”——完成“苦难教书匠”到“快乐探索家”的角色转换。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的形象比喻。那红红的烛泪在昭示教师奉献精神的同时,也喻示了教学生涯的几多“苦难”;所以,许多影视文学作品中的教师形象大多是:戴着一副老土的眼镜,弓着腰,抱着一摞作业本,观念落伍到备受学生奚落的地步。如果教师确实到了这种地步,还真不如回家“卖红薯”。问题是教师的工作中也有无数的快乐,教师完全可以做到“教书并快乐着”,完全可以成为“快乐的探索家”。
看来,教书快乐的前提是“探索”。教师应该在对奥妙无穷的语言文字的个性化解读中快乐着;在和学生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的碰撞中快乐着;在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的宏观把握中快乐着;在对流动不息的教学情境的不断反思中快乐着……只有变成了这样的“探索家”,才能在与学生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发现、相互撞击中,使师生的创造潜力得到激活与发展,达到共同的精神愉悦与自由。这个过程的快乐才是源自生命的快乐。它摒弃了传统观念中源自“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崇高感所带来的缺乏原动力的快乐,它同时也使教师更加积极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观察学生的行为,研究教学的规律。从而真正做到教有个性,学有个性,为师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给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和人生舞台。只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创造性,自觉完成“角色”转换,相信每一个教师定会在这个天地中大有作为。
蒋阿丽,语文教师,现居广东珠海。本文编校:剑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