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乡是什么?是鲁迅笔下弥散着豆麦和蕴藻之气的江南夏夜,是余光中心里连接大陆与台湾之间的那枚船票,是《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面对落日西风时的踽踽独行……
下面,让我们随同作者一起,去欣赏那热情似火的枫叶吧——
【左读名家经典】
红叶落寞
香山的红叶,我是欣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遥远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此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人们哪儿顾得上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它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生出一丝羞耻,便踅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未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 ,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邊做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在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着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地守望和多情地注视,一如山里的人们。
(作者凸凹,选自《故乡永在》,有删改)
读有所思
文章一开始,就将故乡红叶与香山红叶不同的命运进行对比,写出了“我”内心的惆怅与失落。回到故乡,“我”与父亲一起下地劳作,真切地感受到了山里人的朴实与勤劳,“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作者被父亲那浓浓的亲情所感动。“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红叶象征亲情、父爱;只会低头苦干的父亲犹如那“落寞的红叶”,他们不求回报,只是默默地承担着生活的责任,默默地为儿女付出,默默地守望着孩子归来,永远注视着孩子远去的背影。
大爱无言,老父和红叶一样,都是无私的。而“红叶落寞”的背后则是深沉的爱。
思有所悟
写家乡的文章,无一不是在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但这种情感的表达,必须通过某种物象来体现。这种方法就叫借物抒情法。就像这篇文章,为了表达对山里“默默守望和多情注视”的人们的赞美,作者便借助“家乡红叶”这一物象来体现。具体写作时,同学们应注意以下两点:
1.恰当地选择能够寄托情感的物(或景)。这类文章的写作,往往是作者从物的某种自然属性中发现了与人的社会属性——感情、品德、行为等相通或类似的东西,从而通过对物人格化的描绘,或通过由物及情、由物及理、由物及意的联想,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表达作者的思想、志趣或人生哲理等。
2.具体真切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这类文章借物是虚,抒情是实;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抽象的“情”只有借具体的浅近的“物”来表现,才能变得生动形象。因此,要善于以所寄之“情”的形态、性质、情境等方面的特征,对“物”加以描绘和渲染,从而使“情”表现得更加自然。
【右写典范作文】
爷爷家门前的老槐树
◎何 昕
爷爷家门前有棵老槐树,老高老高了。一到夏天,繁密的树叶几乎能遮蔽爷爷家整个院子。关于老槐树的年龄,听爷爷说好像是爷爷的爸爸栽的,不过,打我记事起,这棵树就一直那么高大。
老槐树给了我太多美好的回忆。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我特别馋。只要老槐树一开花,首先能吃到槐花的绝对是我。爷爷找来一根长长的竹竿,上边绑上一个树杈。只见他把开花的最繁盛的槐枝往树杈上一扣,再把竹竿向上一推,抓竹竿的手顺时针一拧,一根槐花枝就被扭了下来。我快速跑到竹竿下,取下槐枝,慢慢地摘着槐花芯吃了起来。等到我吃完一枝,才发现爷爷已经扭了好多。我怀抱一簸箕槐花,小跑着,直喊奶奶给我蒸槐花糕吃……
夏天到了,当第一声蝉鸣响起的时候,我的“开荤”生活也就开始了。奶奶说这知了太闹,影响了她大孙子的睡眠,于是就安排爷爷专职给我粘知了。还是原先那根扭槐花的竹竿,只不过,现在的竹竿头上没绑树杈,而是变成了用麦面和的面筋。于是,每每我午睡起床,就能吃到奶奶给我用花生油炸好的知了。别看知了长得不咋地,味道却是特别棒!
秋天是吃不到槐树上的什么宝了。但也别急,只要秋风一起,满树的叶子就会簌簌地落下来。这时,爷爷就把这些树叶用竹耙收集起来,垛成一个小草垛。每当我在外面疯玩一天回家饿了的时候,奶奶就从她的小竹篮里取出三四个鸡蛋,用这些树叶当柴火给我炒着吃,炒好后,再在蛋的表面撒上一层白糖,吃起来真是又香又甜。
冬天,仿佛吃什么与槐树没关系了吧。其实不然。在树叶落完大雪还未落下的时候,爷爷就把老槐树的枯枝用柴刀卸下,砍成一捆捆三十多厘米长的柴火。这样,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我就可以一边玩着雪,一边吃着用老槐树的树枝烤熟的红薯了,让人心生惬意……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到我上四年级时,我都默默地享受着老槐树的馈赠。后来,因为爸爸工作的关系,我也跟着去了县城,渐渐与老槐树疏远了,只是偶尔想起家乡腰板渐渐佝偻的爷爷和奶奶。
今年夏天,一场台风过后,爸爸又带我回去看爷爷。但令人伤心的是,老槐树已经孤零零地躺在墙边了。爷爷伤心地说,树被那场台风连根拔起,活不了了。
一瞬间,我突然发现,爷爷其实就是那棵老槐树,平日里无声无息地呵护着这个家。现在虽然树没有了,但你一定要坚强地站立啊!
我来点评
【课下训练】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细读上面的文字,请结合生活实际,以“故乡”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下面,让我们随同作者一起,去欣赏那热情似火的枫叶吧——
【左读名家经典】
红叶落寞
香山的红叶,我是欣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遥远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此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人们哪儿顾得上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它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生出一丝羞耻,便踅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未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 ,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邊做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在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着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地守望和多情地注视,一如山里的人们。
(作者凸凹,选自《故乡永在》,有删改)
读有所思
文章一开始,就将故乡红叶与香山红叶不同的命运进行对比,写出了“我”内心的惆怅与失落。回到故乡,“我”与父亲一起下地劳作,真切地感受到了山里人的朴实与勤劳,“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作者被父亲那浓浓的亲情所感动。“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红叶象征亲情、父爱;只会低头苦干的父亲犹如那“落寞的红叶”,他们不求回报,只是默默地承担着生活的责任,默默地为儿女付出,默默地守望着孩子归来,永远注视着孩子远去的背影。
大爱无言,老父和红叶一样,都是无私的。而“红叶落寞”的背后则是深沉的爱。
思有所悟
写家乡的文章,无一不是在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但这种情感的表达,必须通过某种物象来体现。这种方法就叫借物抒情法。就像这篇文章,为了表达对山里“默默守望和多情注视”的人们的赞美,作者便借助“家乡红叶”这一物象来体现。具体写作时,同学们应注意以下两点:
1.恰当地选择能够寄托情感的物(或景)。这类文章的写作,往往是作者从物的某种自然属性中发现了与人的社会属性——感情、品德、行为等相通或类似的东西,从而通过对物人格化的描绘,或通过由物及情、由物及理、由物及意的联想,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表达作者的思想、志趣或人生哲理等。
2.具体真切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这类文章借物是虚,抒情是实;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抽象的“情”只有借具体的浅近的“物”来表现,才能变得生动形象。因此,要善于以所寄之“情”的形态、性质、情境等方面的特征,对“物”加以描绘和渲染,从而使“情”表现得更加自然。
【右写典范作文】
爷爷家门前的老槐树
◎何 昕
爷爷家门前有棵老槐树,老高老高了。一到夏天,繁密的树叶几乎能遮蔽爷爷家整个院子。关于老槐树的年龄,听爷爷说好像是爷爷的爸爸栽的,不过,打我记事起,这棵树就一直那么高大。
老槐树给了我太多美好的回忆。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我特别馋。只要老槐树一开花,首先能吃到槐花的绝对是我。爷爷找来一根长长的竹竿,上边绑上一个树杈。只见他把开花的最繁盛的槐枝往树杈上一扣,再把竹竿向上一推,抓竹竿的手顺时针一拧,一根槐花枝就被扭了下来。我快速跑到竹竿下,取下槐枝,慢慢地摘着槐花芯吃了起来。等到我吃完一枝,才发现爷爷已经扭了好多。我怀抱一簸箕槐花,小跑着,直喊奶奶给我蒸槐花糕吃……
夏天到了,当第一声蝉鸣响起的时候,我的“开荤”生活也就开始了。奶奶说这知了太闹,影响了她大孙子的睡眠,于是就安排爷爷专职给我粘知了。还是原先那根扭槐花的竹竿,只不过,现在的竹竿头上没绑树杈,而是变成了用麦面和的面筋。于是,每每我午睡起床,就能吃到奶奶给我用花生油炸好的知了。别看知了长得不咋地,味道却是特别棒!
秋天是吃不到槐树上的什么宝了。但也别急,只要秋风一起,满树的叶子就会簌簌地落下来。这时,爷爷就把这些树叶用竹耙收集起来,垛成一个小草垛。每当我在外面疯玩一天回家饿了的时候,奶奶就从她的小竹篮里取出三四个鸡蛋,用这些树叶当柴火给我炒着吃,炒好后,再在蛋的表面撒上一层白糖,吃起来真是又香又甜。
冬天,仿佛吃什么与槐树没关系了吧。其实不然。在树叶落完大雪还未落下的时候,爷爷就把老槐树的枯枝用柴刀卸下,砍成一捆捆三十多厘米长的柴火。这样,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我就可以一边玩着雪,一边吃着用老槐树的树枝烤熟的红薯了,让人心生惬意……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到我上四年级时,我都默默地享受着老槐树的馈赠。后来,因为爸爸工作的关系,我也跟着去了县城,渐渐与老槐树疏远了,只是偶尔想起家乡腰板渐渐佝偻的爷爷和奶奶。
今年夏天,一场台风过后,爸爸又带我回去看爷爷。但令人伤心的是,老槐树已经孤零零地躺在墙边了。爷爷伤心地说,树被那场台风连根拔起,活不了了。
一瞬间,我突然发现,爷爷其实就是那棵老槐树,平日里无声无息地呵护着这个家。现在虽然树没有了,但你一定要坚强地站立啊!
我来点评
【课下训练】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细读上面的文字,请结合生活实际,以“故乡”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