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120分钟,分数120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着落(zhuó) 秕谷(bǐ)
蓑笠(sōu) 咄咄逼人(duō)
B.抖擻(sǒu) 诀别(jué)
拆散(cāi) 波光粼粼(línɡ)
C.憔悴(cuì) 黄晕(yùn)
确凿(záo) 人声鼎沸(dǐnɡ)
D.匿笑(lì) 倜傥(dǎnɡ)
搓捻(niǎn) 花团锦簇(c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嘹亮 蟋蟀 淅淅沥沥 花支招展
B.祷告 宿儒 人迹罕至 不求甚解
C.攒成 锭开 翻来覆去 美不胜收
D.并蒂 迁徙 截然不同 油然而声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语文老师指出并耐心地纠正了我课堂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使我受益匪浅。
B.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举行,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纷至沓来。
C.环卫工人的劳动也许是具体而微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美容师”,他们理应受到尊重。
D.阅读是源头活水,课堂是半亩方塘,只有把活水引入方塘,语文教学才能清澈如许,这是不言而喻的。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这是值得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B.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人们总要用吃粽子、划龙舟等方式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C.“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们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
D.今年暑假,爸爸打算带我到小说“边城”中故事发生的原型地——湘西茶垌镇去旅游。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春秋末期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C.总角、垂髫、始龀,古代都指童年;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花甲,指六十岁。
D.《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6.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现请根据下联补全上联的内容。(2分)
上联:译著尚未成荫,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 。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7.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辞手法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杜鹃花开遍山野,香飘万里。
(2)姑娘银铃般的笑声也跟着响起来。
(3)不读书,无以知窗外的精彩;不读书,无以知世界的宽广;不读书,无以知文化的力量。
(4)微风唤醒了沉睡的种子。
A.比喻、夸张、排比、拟人
B.拟人、夸张、排比、比喻
C.夸张、拟人、排比、比喻
D.夸张、比喻、排比、拟人
8.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4分)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
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
。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
,有的灿烂盛开。
9.综合性学习。(6分)
纪录片是指选择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以现场拍摄为主要手段,经过整理、剪辑、加工而成的影视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纪录片,某校开展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请仔细阅读以下几则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1)纪录片具有文献价值、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2011年元旦,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用中英文面向全球开播,它是我国首个覆盖国内外的纪录片专业频道。近几年来,我国先后推出了《美丽中国》《大国重器》《舌尖上的中国》《中国队长》等多部电视纪录片精品,涉及自然地球、历史人文、社会现实等题材。不过,我国每年拍摄的纪录片仅有20部左右,这与电影故事片每年数百部的产量相比还很不协调。
请概括本条材料的主要信息。(2分)
(2)《舌尖上的中国》选择了食材、主食、烹饪等7个主题,生动展示了千百年来中国东西南北不同气候、不同自然环境孕育出的独有的饮食文化,每一集都采用了新颖的剪辑方式,破天荒地将同一种食材在不同地域的变化进行了组合和嫁接;同时使用了最新技术设备,以“微距摄影”的方式让观众体验到许多食材的神秘转化过程。
无论哪个民族、哪个阶层、哪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在片中找到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共鸣。目前,该片已行销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欧美主流电视节目市场。
请写出你对上面材料的探究结果。(2分)
(3)活动结束后,校刊记者要为此次活动写一篇新闻稿,标题为“走近中国纪录片”。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帮他拟一个能表明中学生“走近中国纪录片”意义的副标题。(2分)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2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
B.吾日三省吾身(三:泛指多次)
C.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快乐)
11.下列各项中,“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2.对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
项是( )(2分)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是:
。
(2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秋夜山居
[唐]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
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①素机:织布机。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15.诗歌首句“ ”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1分)
16.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说说它究竟好在哪里。(3分)
三、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遇见你的纯真岁月
他是第一个分配到我们乡下学校的大学生。
他穿着格子衬衫,穿尖头皮鞋,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令我们着迷;但更让我们着迷的是,他有一双小鹿似的眼睛,清澈、温暖。
两排平房,青砖红瓦,那是我们的教室。他跟着校长,绕着两排平房走,边走边跳着去够路旁柳树上的树枝。附近人家养的鸡,跑到校园来觅食了,他看到鸡,竟兴奋得张开双臂,扑过去,边扑嘴里边惊喜地叫:“啊啊,大花鸡!”惹得我们笑弯了腰。有同学老气横秋地点头说:“我们老师,像个孩子。”
他真的做了我们的老师,教我们语文。第一天上课,他站讲台上半天没说话,拿他小鹿似的眼睛看我们。我们也仰头对着他看,彼此笑眯眯的。后来,他一脸深情地说:“你们长得真可爱,真的。我愿意做你们的朋友,共同来把语文学好,你们一定要当我是朋友哦。”他这个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他与我们的距离,全班学生的热血,在那一刻沸腾起来。
他的课,上得丰富多彩。一个个汉字,在他嘴里都成了妙不可言的音符。我们入迷地听他解读课文,争相回答他提的问题。不管我们如何作答,他一律微笑着说:“真聪明,老师咋没想到这么答呢?”有时我们回答得太离谱了,他也佯装要惩罚我们,结果是罚我们唱歌给他听。于是教室里的欢笑声,一浪高过一浪。那时上语文课,于我们而言,是期盼,是幸福,是享受。
他还引导我们阅读。当时乡下学校,课外书极其匮乏,他就用自己的工资给我们买回很多的书,诸如《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之类的。他说:“只有不停地阅读,人才能走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我至今还保留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就是那个时候养成的。
春天的时候,他领我们去看桃花。他说:“大自然是用来欣赏的,不欣赏,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而浪费是可耻的。”我们全笑开了,跟着他蹦蹦跳跳地走进大自然。花树下,他和我們站在一起,笑得面若桃花。他说:“永远这样,多好啊。”周围的农人,都看稀奇似的,停下来看我们。我们成了风景,这让我们倍感骄傲。
我们爱他的方式,很简单,却倾尽我们所能:掐一把野地里的花儿,插进他办公桌的玻璃瓶里;送上自家烙的饼,自家包的粽子,悄悄地放在他的宿舍门口。他总是笑问:“谁又做好事了?谁?”我们摇头,佯装不知,昂向他的,是一张张葵花般的笑脸。
我们念初二的时候,他生了一场病,回城养病,一走两个星期。真想他呀,班上的女生,守在校门口,频频西望——那是他回家的方向。被人发现了,却假装说:“啊,我们在看太阳落山呢。” 是啊,太阳又落山了,他还没有回来。心里的失望,一波又一波的。那些日子,我们的课,上得无精打采。
他病好后回来,讲台上堆满了送给他的礼物,野花自不必说,一束又一束的,还有我们舍不得吃的糖果和自制的贺卡。他也给我们带了礼物,一人一块巧克力。他说:“城里的孩子,都兴吃这个。”说这话时,他的眼睛湿湿的。我们的眼睛,也跟着湿了。
他的母亲千方百计地把他往城里调。他是独子,拗不过母亲。他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我们会有重逢的那一天的。”他走的时候,全班同学哭得很伤心。他也哭了。
多年后,遇见他,他早已不做老师了,眼神已不复清澈。但提起当年的学生,却如数家珍般的,一个一个,都记得。清清楚楚的,一如我们清楚地记得他当年的模样。那是他和我们的纯真岁月,彼此用心相爱,所以,刻骨銘心。
[作者丁立梅,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6年第10期]
17.在文章前半部分中,作者深情地回忆了老师生病前用心教导我们的几个生活片段。请概括一下,填在下面的横线处。(3分)
(1)第一天上课,他用真诚友善的表情和开场白,拉近了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2)
(3)
(4)
18.第八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
法,请写出本体和喻体,并赏析这一比喻句的妙处。(3分)
19.第十一段,“他说:‘城里的孩子,都兴吃这个。’说这话时,他的眼睛湿湿的。我们的眼睛,也跟着湿了。”请你揣摩老师此时的心理,并用第一人称写出来。(3分)
20.文章开头和结尾为什么两次写到老师的
眼神?(4分)
21.读完全文,请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那是他和我们的纯真岁月,彼此用心相爱,所以,刻骨铭心”的理解。(3分)
22.假如若干年后,“我”和老师相遇了,你认为“我”会说些什么呢?请结合全文,展开想象进行续写。(不少于80个字)(4分)
四、作文(60分)
23.有的学校每次考试,成绩一揭晓,就按照分数高低排列名次,并张榜公布。请你针对这种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3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10分)
24.以乐观的心态看待世界,世间处处是快乐;以平静的心态看待事物,你就会看到事物的两面。
分享快乐其实很简单,你一言我一语,处处是快乐,遍地是笑声。
阅读上面的文字,请以“我有我的快乐”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50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着落(zhuó) 秕谷(bǐ)
蓑笠(sōu) 咄咄逼人(duō)
B.抖擻(sǒu) 诀别(jué)
拆散(cāi) 波光粼粼(línɡ)
C.憔悴(cuì) 黄晕(yùn)
确凿(záo) 人声鼎沸(dǐnɡ)
D.匿笑(lì) 倜傥(dǎnɡ)
搓捻(niǎn) 花团锦簇(c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嘹亮 蟋蟀 淅淅沥沥 花支招展
B.祷告 宿儒 人迹罕至 不求甚解
C.攒成 锭开 翻来覆去 美不胜收
D.并蒂 迁徙 截然不同 油然而声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语文老师指出并耐心地纠正了我课堂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使我受益匪浅。
B.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举行,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纷至沓来。
C.环卫工人的劳动也许是具体而微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美容师”,他们理应受到尊重。
D.阅读是源头活水,课堂是半亩方塘,只有把活水引入方塘,语文教学才能清澈如许,这是不言而喻的。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这是值得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B.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人们总要用吃粽子、划龙舟等方式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C.“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们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
D.今年暑假,爸爸打算带我到小说“边城”中故事发生的原型地——湘西茶垌镇去旅游。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春秋末期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C.总角、垂髫、始龀,古代都指童年;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花甲,指六十岁。
D.《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6.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现请根据下联补全上联的内容。(2分)
上联:译著尚未成荫,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 。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7.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辞手法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杜鹃花开遍山野,香飘万里。
(2)姑娘银铃般的笑声也跟着响起来。
(3)不读书,无以知窗外的精彩;不读书,无以知世界的宽广;不读书,无以知文化的力量。
(4)微风唤醒了沉睡的种子。
A.比喻、夸张、排比、拟人
B.拟人、夸张、排比、比喻
C.夸张、拟人、排比、比喻
D.夸张、比喻、排比、拟人
8.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4分)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
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
。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
,有的灿烂盛开。
9.综合性学习。(6分)
纪录片是指选择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以现场拍摄为主要手段,经过整理、剪辑、加工而成的影视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纪录片,某校开展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请仔细阅读以下几则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1)纪录片具有文献价值、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2011年元旦,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用中英文面向全球开播,它是我国首个覆盖国内外的纪录片专业频道。近几年来,我国先后推出了《美丽中国》《大国重器》《舌尖上的中国》《中国队长》等多部电视纪录片精品,涉及自然地球、历史人文、社会现实等题材。不过,我国每年拍摄的纪录片仅有20部左右,这与电影故事片每年数百部的产量相比还很不协调。
请概括本条材料的主要信息。(2分)
(2)《舌尖上的中国》选择了食材、主食、烹饪等7个主题,生动展示了千百年来中国东西南北不同气候、不同自然环境孕育出的独有的饮食文化,每一集都采用了新颖的剪辑方式,破天荒地将同一种食材在不同地域的变化进行了组合和嫁接;同时使用了最新技术设备,以“微距摄影”的方式让观众体验到许多食材的神秘转化过程。
无论哪个民族、哪个阶层、哪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在片中找到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共鸣。目前,该片已行销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欧美主流电视节目市场。
请写出你对上面材料的探究结果。(2分)
(3)活动结束后,校刊记者要为此次活动写一篇新闻稿,标题为“走近中国纪录片”。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帮他拟一个能表明中学生“走近中国纪录片”意义的副标题。(2分)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2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
B.吾日三省吾身(三:泛指多次)
C.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快乐)
11.下列各项中,“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2.对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
项是( )(2分)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是:
。
(2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秋夜山居
[唐]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
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①素机:织布机。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15.诗歌首句“ ”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1分)
16.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说说它究竟好在哪里。(3分)
三、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遇见你的纯真岁月
他是第一个分配到我们乡下学校的大学生。
他穿着格子衬衫,穿尖头皮鞋,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令我们着迷;但更让我们着迷的是,他有一双小鹿似的眼睛,清澈、温暖。
两排平房,青砖红瓦,那是我们的教室。他跟着校长,绕着两排平房走,边走边跳着去够路旁柳树上的树枝。附近人家养的鸡,跑到校园来觅食了,他看到鸡,竟兴奋得张开双臂,扑过去,边扑嘴里边惊喜地叫:“啊啊,大花鸡!”惹得我们笑弯了腰。有同学老气横秋地点头说:“我们老师,像个孩子。”
他真的做了我们的老师,教我们语文。第一天上课,他站讲台上半天没说话,拿他小鹿似的眼睛看我们。我们也仰头对着他看,彼此笑眯眯的。后来,他一脸深情地说:“你们长得真可爱,真的。我愿意做你们的朋友,共同来把语文学好,你们一定要当我是朋友哦。”他这个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他与我们的距离,全班学生的热血,在那一刻沸腾起来。
他的课,上得丰富多彩。一个个汉字,在他嘴里都成了妙不可言的音符。我们入迷地听他解读课文,争相回答他提的问题。不管我们如何作答,他一律微笑着说:“真聪明,老师咋没想到这么答呢?”有时我们回答得太离谱了,他也佯装要惩罚我们,结果是罚我们唱歌给他听。于是教室里的欢笑声,一浪高过一浪。那时上语文课,于我们而言,是期盼,是幸福,是享受。
他还引导我们阅读。当时乡下学校,课外书极其匮乏,他就用自己的工资给我们买回很多的书,诸如《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之类的。他说:“只有不停地阅读,人才能走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我至今还保留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就是那个时候养成的。
春天的时候,他领我们去看桃花。他说:“大自然是用来欣赏的,不欣赏,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而浪费是可耻的。”我们全笑开了,跟着他蹦蹦跳跳地走进大自然。花树下,他和我們站在一起,笑得面若桃花。他说:“永远这样,多好啊。”周围的农人,都看稀奇似的,停下来看我们。我们成了风景,这让我们倍感骄傲。
我们爱他的方式,很简单,却倾尽我们所能:掐一把野地里的花儿,插进他办公桌的玻璃瓶里;送上自家烙的饼,自家包的粽子,悄悄地放在他的宿舍门口。他总是笑问:“谁又做好事了?谁?”我们摇头,佯装不知,昂向他的,是一张张葵花般的笑脸。
我们念初二的时候,他生了一场病,回城养病,一走两个星期。真想他呀,班上的女生,守在校门口,频频西望——那是他回家的方向。被人发现了,却假装说:“啊,我们在看太阳落山呢。” 是啊,太阳又落山了,他还没有回来。心里的失望,一波又一波的。那些日子,我们的课,上得无精打采。
他病好后回来,讲台上堆满了送给他的礼物,野花自不必说,一束又一束的,还有我们舍不得吃的糖果和自制的贺卡。他也给我们带了礼物,一人一块巧克力。他说:“城里的孩子,都兴吃这个。”说这话时,他的眼睛湿湿的。我们的眼睛,也跟着湿了。
他的母亲千方百计地把他往城里调。他是独子,拗不过母亲。他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我们会有重逢的那一天的。”他走的时候,全班同学哭得很伤心。他也哭了。
多年后,遇见他,他早已不做老师了,眼神已不复清澈。但提起当年的学生,却如数家珍般的,一个一个,都记得。清清楚楚的,一如我们清楚地记得他当年的模样。那是他和我们的纯真岁月,彼此用心相爱,所以,刻骨銘心。
[作者丁立梅,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6年第10期]
17.在文章前半部分中,作者深情地回忆了老师生病前用心教导我们的几个生活片段。请概括一下,填在下面的横线处。(3分)
(1)第一天上课,他用真诚友善的表情和开场白,拉近了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2)
(3)
(4)
18.第八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
法,请写出本体和喻体,并赏析这一比喻句的妙处。(3分)
19.第十一段,“他说:‘城里的孩子,都兴吃这个。’说这话时,他的眼睛湿湿的。我们的眼睛,也跟着湿了。”请你揣摩老师此时的心理,并用第一人称写出来。(3分)
20.文章开头和结尾为什么两次写到老师的
眼神?(4分)
21.读完全文,请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那是他和我们的纯真岁月,彼此用心相爱,所以,刻骨铭心”的理解。(3分)
22.假如若干年后,“我”和老师相遇了,你认为“我”会说些什么呢?请结合全文,展开想象进行续写。(不少于80个字)(4分)
四、作文(60分)
23.有的学校每次考试,成绩一揭晓,就按照分数高低排列名次,并张榜公布。请你针对这种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3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10分)
24.以乐观的心态看待世界,世间处处是快乐;以平静的心态看待事物,你就会看到事物的两面。
分享快乐其实很简单,你一言我一语,处处是快乐,遍地是笑声。
阅读上面的文字,请以“我有我的快乐”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