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较为抽象和不易理解的学科。由于年龄特点和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所致,幼儿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困难。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操作学习,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去探究、去发现,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小班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都比较弱,如果将数学感知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这更符合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根据这一理论设定,在培养小班幼儿数学感知能力时,笔者就着手进行数学认知与游戏运动相结合的实验。结果表明,在游戏和运动中幼儿对数更敏感,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和操作活动效果要好。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遵循小班幼儿数学感知发展的原则
对小班幼儿来说,数学感知能力培养的任务不是一开始就教给他们抽象的数学知识,而是揭示幼儿生活环境中数形方面知识的多样性,使幼儿感受到生活环境中的数形关系。培养小班幼儿的数感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发展性和接受性相统一的原则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学不应当停留在已有水平上,应不断地、稍微地超越它,即所谓的“让幼儿跳一跳,才能够到桃子”。教师要了解小班幼儿这个年龄段上发展的可能性,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必须使幼儿力所能及,并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才能奏效。
2.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统一的原则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应尽力不违背数学知识的正确性和符合幼儿认识水平。教师可以用趣味性手段来揭示数和形的有趣变化以及联系上的多样性。
3.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直观性是指把抽象的数学内容有计划、有安排、有目的地创造成形象化的、富有儿童情趣的环境,把它们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的、幼儿易于接受的游戏或运动,使活动达到直观性和抽象性的联系和过渡。
4.面向全体和注意个体差异相统一的原则
数学感知活动的进行既要面向全体,又要考虑个体差异,可用正规活动和非正规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数学感知能力
1.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设计数学感知游戏
日常生活活动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从家长的心理需要考虑,他们也希望教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生活方面而不是学习。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是小班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据此,笔者设计了一些游戏,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
2.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数学感知游戏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不感兴趣,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一次,笔者组织幼儿看魔术表演,发现整个过程中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观看。这说明,小班幼儿不是不能相对时间长一点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视内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儿的内容和形式就能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受这一生活特例的启发,在培养幼儿的数学感知能力时,笔者就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
三、在运动中培养幼儿的数学感知能力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笔者注意将数学感知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提高数学感知能力,收效也很明显。
1.对现有体育游戏进行数学感知培养的改编
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因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岂不是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提高了数学感知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两全其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有意识地对现成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将数学感知练习融入其中。如“大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笔者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5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等。在同一个游戏的“打气”环节,同样可以引导幼儿数“打一次”“打许多次”“打四次”等。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感知数学知识的游戏是非常多的。如“网鱼”游戏,可以看看网到“几条鱼”;“吹泡泡”游戏,可以发出吹几个人的泡泡的指令,幼儿根据指令手拉手组合2~5个人的圆圈。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感受数学知识。
2.根据数学感知培养的需要创编体育游戏
根据数学的教育计划,许多游戏是让幼儿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感知练习的室外体育游戏呢?那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户外活动的需要,同时也能进行数学感知练习。实践证明,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如:结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学,可创编“我来套动物”的室外游戏,引导幼儿根据大小为动物排序,并以一一对应的方法大圈套大动物,小圈套小动物;结合图形的教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找图形的家”等。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有学者提出了让幼儿从“在操作中学数学”向“在社会情景中学数学”变革的理论,让小班幼儿在游戏和运动中提高数学感知能力也算是学习这一理论的一点实践经验和体会吧。
一、遵循小班幼儿数学感知发展的原则
对小班幼儿来说,数学感知能力培养的任务不是一开始就教给他们抽象的数学知识,而是揭示幼儿生活环境中数形方面知识的多样性,使幼儿感受到生活环境中的数形关系。培养小班幼儿的数感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发展性和接受性相统一的原则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学不应当停留在已有水平上,应不断地、稍微地超越它,即所谓的“让幼儿跳一跳,才能够到桃子”。教师要了解小班幼儿这个年龄段上发展的可能性,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必须使幼儿力所能及,并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才能奏效。
2.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统一的原则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应尽力不违背数学知识的正确性和符合幼儿认识水平。教师可以用趣味性手段来揭示数和形的有趣变化以及联系上的多样性。
3.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直观性是指把抽象的数学内容有计划、有安排、有目的地创造成形象化的、富有儿童情趣的环境,把它们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的、幼儿易于接受的游戏或运动,使活动达到直观性和抽象性的联系和过渡。
4.面向全体和注意个体差异相统一的原则
数学感知活动的进行既要面向全体,又要考虑个体差异,可用正规活动和非正规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数学感知能力
1.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设计数学感知游戏
日常生活活动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从家长的心理需要考虑,他们也希望教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生活方面而不是学习。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是小班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据此,笔者设计了一些游戏,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
2.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数学感知游戏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不感兴趣,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一次,笔者组织幼儿看魔术表演,发现整个过程中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观看。这说明,小班幼儿不是不能相对时间长一点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视内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儿的内容和形式就能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受这一生活特例的启发,在培养幼儿的数学感知能力时,笔者就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
三、在运动中培养幼儿的数学感知能力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笔者注意将数学感知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提高数学感知能力,收效也很明显。
1.对现有体育游戏进行数学感知培养的改编
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因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岂不是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提高了数学感知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两全其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有意识地对现成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将数学感知练习融入其中。如“大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笔者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5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等。在同一个游戏的“打气”环节,同样可以引导幼儿数“打一次”“打许多次”“打四次”等。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感知数学知识的游戏是非常多的。如“网鱼”游戏,可以看看网到“几条鱼”;“吹泡泡”游戏,可以发出吹几个人的泡泡的指令,幼儿根据指令手拉手组合2~5个人的圆圈。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感受数学知识。
2.根据数学感知培养的需要创编体育游戏
根据数学的教育计划,许多游戏是让幼儿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感知练习的室外体育游戏呢?那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户外活动的需要,同时也能进行数学感知练习。实践证明,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如:结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学,可创编“我来套动物”的室外游戏,引导幼儿根据大小为动物排序,并以一一对应的方法大圈套大动物,小圈套小动物;结合图形的教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找图形的家”等。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有学者提出了让幼儿从“在操作中学数学”向“在社会情景中学数学”变革的理论,让小班幼儿在游戏和运动中提高数学感知能力也算是学习这一理论的一点实践经验和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