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食谱简化生酮饮食的操作。方法设计一款基于中国食物成分数据库的软件,使用3个模块分别计算经典生酮饮食、改良阿特金斯饮食、低血糖生成指数饮食,用于指导药物无效且无法手术的10例难治性癫患者添加经典及非经典生酮饮食。其中儿童患者8例,成人患者2例,年龄1~34岁。每日均有发作患者8例,其余2例每月发作4~15次。患者平均用药2.7种,患者均随访0.5年以上。该软件在输入患者年龄、身
【机 构】
:
510260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广州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神经遗传与离子通道病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食谱简化生酮饮食的操作。
方法设计一款基于中国食物成分数据库的软件,使用3个模块分别计算经典生酮饮食、改良阿特金斯饮食、低血糖生成指数饮食,用于指导药物无效且无法手术的10例难治性癫
患者添加经典及非经典生酮饮食。其中儿童患者8例,成人患者2例,年龄1~34岁。每日均有发作患者8例,其余2例每月发作4~15次。患者平均用药2.7种,患者均随访0.5年以上。该软件在输入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活动量、脂肪比例资料后,能自动显示患者每日所需能量及3大营养素摄入推荐值,然后选择不同模块进行自动配餐。2例患者使用经典4:1生酮饮食模块;4例一开始使用经典4:1生酮饮食模块,2~5个月后转为1:1~4:1改良阿特金斯饮食模块;4例患者使用1:1~4:1改良阿特金斯饮食模块。
结果40%(4/10例)的患者减少发作50%~90%,20%(2/10例)的患者减少发作90%~99%,20%(2/10例)的患者无发作。随访0.5年的保留率为70%(7/10例)。
结论该软件对简化操作、提高保留率有重要作用,可作为核心技术在难治性癫
患儿的经典生酮饮食疗法及非经典生酮饮食疗法中使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以儿童慢性小脑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以慢性小脑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15例患儿中,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3例,表现为进行性慢性小脑共济失调,神经影像学提示不同程度小脑萎缩。另12例表现为非进行性,其中Joubert综合征2例,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下肢共济失调及言语表达障碍,神经影像学提示小脑蚓部发育不良;脑性瘫
目的探讨唐氏综合征(DS)与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13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575例DS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DS合并CHD的患病率、类型、染色体核型与CHD类型之间的关系、肺动脉压力及手术治疗情况。结果共收治575例DS患者,合并CHD 370例(64.35%,370/575例),其中间隔类缺损322例(87.03%,322/370例),包括
儿童发生颅脑损伤的概率较高,是临床常见病种,也是当前临床救治的难点。儿童重型颅脑外伤不同于成人,其特点为原发伤重、继发伤进展快、生命体征紊乱、对冲伤少、癫发生率高、脑缺血常见、预后较好等。在治疗策略上重点探讨近年来儿童颅脑外伤救治方面的2个热点问题:颅内压监测与亚低温治疗。颅内压监测技术简便、安全、实用性强,值得各级医院普及开展。
目的探讨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患儿的临床特点、基因及蛋白表达。方法1.收集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1例WAS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该患儿及其母亲的血样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WAS基因编码的蛋白(WASP)的12个外显子进行扩增,然后进行双向测序,用Western blot对蛋白表达情况进行分析。2.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1991
不明原因晕厥(UPS)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可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但UPS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国内外很多研究报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具有昼夜节律,可用自主神经、动态血压、心率变异性等来反映。心脑血管恶性事件多发生在早晨,为了更好地防治UPS,研究其时间节律具有重要意义。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可能由遗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复杂性精神障碍,其临床诊断主要基于行为表现且预后不佳。ASD的病因、病理、表型在不同患者之间存在很大异质性,增加了临床诊疗的难度,需要发展有效的工具筛选同质性个体以便制定优化治疗方案。现综述现有多模态神经影像学技术与基因技术等在ASD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现有研究进展表明将多模态神经影像学技术与基因技术有机结合有望揭示ASD的病理机制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断裂点基因1(DISC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中国汉族儿童孤独症的关系。方法采用Illumina HumanHap CNV370-Duo芯片对278个孤独症核心家系(患儿及其父母)、157例孤独症患儿和435例正常对照进行全基因组SNP分型。从中选取DISC1基因的分型数据,采用病例-对照关联分析及传递不平衡检验分析等位基因与孤独症的关系。结果共有52个SNPs纳入本研究
目的研究3例新生儿色素失禁症(IP)及家系临床特点及核因子κB基本调制器(NEMO)基因突变类型。方法总结3例新生儿IP及家系临床特点,抽取患儿及家系女性亲属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NEMO基因特异引物In2/JF3R和假基因△NEMO特异引物Rev-2/JF3R,对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检测基因突变。结果3例患儿均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2例头颅磁共振检查提示脑室内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为探讨其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顺序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血液杂病病房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初次发病ITP患儿临床资料并随访1年以上,入院时常规筛查Hp,根据是否存在Hp感染分为Hp感染组(感染组)与非Hp感染组(非感染组),比较2组:1.发病情况:年龄、性别、出血情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的应用及疗效。方法RMPP患儿55例随机分为单纯组和联合组。2组均给予注射用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其中单纯组30例,应用糖皮质激素,给予甲泼尼龙2 mg/(kg·d)静脉滴注,体温稳定48 h后改用泼尼松片1 mg/(kg·d)口服,总疗程为5~7 d;联合组25例,在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400 mg/(kg·d),3~5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