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是一所学校师资力量的间接体现,也是衡量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科研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内容之一,不仅承担着高校内部科研项目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而且对学术研究、技术开发以及成果推广负有重要责任。传统的高校科研管理存在手段单一、模式滞后等问题,难以适应当前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必须要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和改革,以此来调动科研工作中的能动性,为高校学术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关键词】科研管理;能动性;创新性
一、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强调管理控制,忽视协调激励作用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就是通过制定计划、组织人员、进度控制以及技术指导等一系列措施,来帮助科研工作者消除项目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与困难,从而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项目研发成本。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科研管理是一项具有服务性质的工作。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发现,部分科研管理人员对自身职能定位不明确,利用手中的管理权利干涉正常的项目研发进程,导致科研工作者的研发效率和工作环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科研管理人员对某一领域的科研工作并不了解,仅从自身角度出发,给科研工作人员制定硬性研发目标,但是却没有制定相应的协调和激励措施。
(二)管理流程有待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严
目前,许多高校对科研项目或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到位,例如当高校教师在专业领域研发出新成果后,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没有立即申请专利,也没有采取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而且通过论文发表或学术讨论的形式,将科研项目进行公开,严重损害了科研工作中的利益。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受国内学术研究大环境的影响,导致无论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还是部分科研工作者,都对知识产权保护这一概念相对陌生;另一方面,当前科研管理的具体流程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研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整体上来看,高校科研管理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既有管理专业出身的科班人员,也有其他岗位调任的非专业人员,导致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受到影响。
二、高校科研管理的能动性
(一)项目选题中的能动组织
科研项目的选题,应当由高校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自主确定,而不受科研管理的指导和制约。因此,高校科研管理应当正确认识自身的职能定位,不仅要积极主动的为高校教师科研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而且要利用自己的管理优势,帮助教师进行适当的组织策划,调动一切管理资源,强化科研项目选题和设计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在研究“城市发展规划”这一课题时,考虑到该课题涉及到地理、经济、城建等多个专业,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可以在几个专业中进行协调和组织,将单一专业的研究组合成大型的“课题群”,充分发挥各个课题小组的领域特长,整合有限的科研资源,形成项目研发的集群优势,保证了该课题项目的研发质量和研发进度。
(二)项目申报中的能动策划
在项目申报阶段,高校科研管理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管理主体性的不同,可以将科研管理分为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两类。其中静态管理是采用通知、公告等形式,将项目课堂发放出来,然后被动的等待教师将项目申请书上交,经过初步的整理后上报给高校的科研项目审批部门。这种管理方式的周期长,而且不利于提高项目申报的积极性;动态管理则是采用教师自主申请的方式,只要教师有好的科研项目,都能够递交申请书,一来极大的调动了课题申报的积极性,二来也增加了课堂的中标率。在开展动态项目申报时,科研管理部门首先要将课堂申报流程和操作办法公示出来,让教师熟悉申报流程和项目申报的注意事项;其次,在项目出身结束后,将拟定的教师项目课堂展示出来,有利于教师进行课题协调,避免课题名称重复的现象。
三、科研管理的创新性
(一)管理意识创新
管理创新必须与科技进步同步发展,创新意识在科研管理创新行为构成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科研管理人员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成果质量的高低。经验对于管理是很重要,但仅凭经验和直觉是不能做好科技管理工作的。管理意识其含义包括3个方面:一是科技管理本质上的管理,科技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自己从事的是管理工作,而不是事务性的工作;二是“政策意识”,在管理实践中,深入挖掘、探讨高校在科研管理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三是“理论意识”,在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中善于总结,及时将直接的实践经验升华到理论,同时加强对管理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二)服务意识创新
科研管理的宗旨是服务于科研,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科技管理人员是科技管理体系创新的主体,应具备科研发展方向的科学预测能力,对各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收集能力,对课题申请的组织协调能力等。应把自己放在服务者的位置上,解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营造一个有利于科研成果产生和成长的环境。科技管理人员的创造性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科研项目的成功比例,可以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大的成果。
(三)激励机制创新
激励机制的建立应与现代科技发展相适应,一是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尤其是重点鼓励、支持、调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对学科带头人、重点科研方向实行特殊的鼓励、支持的政策,做到重点领域优先发展;三是注重引导科研人员为培育科研特色有目的自觉奋斗。激励机制是一种政策导向,不但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要从物力、财力上予以重点扶持。
参考文献:
[1]乔晶晶,王婉如.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科研管理发展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01):164-165.
[2]魏巍,张慧颖.高校科研管理体系研究综述—基于要素、功能和驱动机制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15(09):131-133.
[3]蒋效华.信息资源共享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重要性及构建探究[J].办公室业务.2016(13):109-111.
【关键词】科研管理;能动性;创新性
一、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强调管理控制,忽视协调激励作用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就是通过制定计划、组织人员、进度控制以及技术指导等一系列措施,来帮助科研工作者消除项目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与困难,从而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项目研发成本。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科研管理是一项具有服务性质的工作。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发现,部分科研管理人员对自身职能定位不明确,利用手中的管理权利干涉正常的项目研发进程,导致科研工作者的研发效率和工作环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科研管理人员对某一领域的科研工作并不了解,仅从自身角度出发,给科研工作人员制定硬性研发目标,但是却没有制定相应的协调和激励措施。
(二)管理流程有待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严
目前,许多高校对科研项目或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到位,例如当高校教师在专业领域研发出新成果后,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没有立即申请专利,也没有采取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而且通过论文发表或学术讨论的形式,将科研项目进行公开,严重损害了科研工作中的利益。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受国内学术研究大环境的影响,导致无论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还是部分科研工作者,都对知识产权保护这一概念相对陌生;另一方面,当前科研管理的具体流程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研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整体上来看,高校科研管理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既有管理专业出身的科班人员,也有其他岗位调任的非专业人员,导致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受到影响。
二、高校科研管理的能动性
(一)项目选题中的能动组织
科研项目的选题,应当由高校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自主确定,而不受科研管理的指导和制约。因此,高校科研管理应当正确认识自身的职能定位,不仅要积极主动的为高校教师科研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而且要利用自己的管理优势,帮助教师进行适当的组织策划,调动一切管理资源,强化科研项目选题和设计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在研究“城市发展规划”这一课题时,考虑到该课题涉及到地理、经济、城建等多个专业,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可以在几个专业中进行协调和组织,将单一专业的研究组合成大型的“课题群”,充分发挥各个课题小组的领域特长,整合有限的科研资源,形成项目研发的集群优势,保证了该课题项目的研发质量和研发进度。
(二)项目申报中的能动策划
在项目申报阶段,高校科研管理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管理主体性的不同,可以将科研管理分为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两类。其中静态管理是采用通知、公告等形式,将项目课堂发放出来,然后被动的等待教师将项目申请书上交,经过初步的整理后上报给高校的科研项目审批部门。这种管理方式的周期长,而且不利于提高项目申报的积极性;动态管理则是采用教师自主申请的方式,只要教师有好的科研项目,都能够递交申请书,一来极大的调动了课题申报的积极性,二来也增加了课堂的中标率。在开展动态项目申报时,科研管理部门首先要将课堂申报流程和操作办法公示出来,让教师熟悉申报流程和项目申报的注意事项;其次,在项目出身结束后,将拟定的教师项目课堂展示出来,有利于教师进行课题协调,避免课题名称重复的现象。
三、科研管理的创新性
(一)管理意识创新
管理创新必须与科技进步同步发展,创新意识在科研管理创新行为构成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科研管理人员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成果质量的高低。经验对于管理是很重要,但仅凭经验和直觉是不能做好科技管理工作的。管理意识其含义包括3个方面:一是科技管理本质上的管理,科技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自己从事的是管理工作,而不是事务性的工作;二是“政策意识”,在管理实践中,深入挖掘、探讨高校在科研管理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三是“理论意识”,在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中善于总结,及时将直接的实践经验升华到理论,同时加强对管理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二)服务意识创新
科研管理的宗旨是服务于科研,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科技管理人员是科技管理体系创新的主体,应具备科研发展方向的科学预测能力,对各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收集能力,对课题申请的组织协调能力等。应把自己放在服务者的位置上,解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营造一个有利于科研成果产生和成长的环境。科技管理人员的创造性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科研项目的成功比例,可以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大的成果。
(三)激励机制创新
激励机制的建立应与现代科技发展相适应,一是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尤其是重点鼓励、支持、调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对学科带头人、重点科研方向实行特殊的鼓励、支持的政策,做到重点领域优先发展;三是注重引导科研人员为培育科研特色有目的自觉奋斗。激励机制是一种政策导向,不但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要从物力、财力上予以重点扶持。
参考文献:
[1]乔晶晶,王婉如.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科研管理发展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01):164-165.
[2]魏巍,张慧颖.高校科研管理体系研究综述—基于要素、功能和驱动机制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15(09):131-133.
[3]蒋效华.信息资源共享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重要性及构建探究[J].办公室业务.2016(13):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