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强力推进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面对在新课改中出现的不解、疑惑、困顿和一哄而上等种种乱象。笔者理性面对,深入思考,抽丝剥茧般地列出“新‘课标’与新教材的存疑”“对新评价机制与体系重构的分析”和“对解决初中地理课程改革问题对策的思考和探究”三方面的探究,有现实的实践基础,也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对解决当前面对新课标的一些疑惑和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程改革;问题思考
就初中地理课程改革来看,与过去相比,无论是教师理念,还是师生关系、教学方式等,都发生了革命性的根本变化,有很大成绩。但成功与问题都是共存的,改革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尤其是教育改革。因此,对课程改革应实事求是地思考。下面,就此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新“课标”与新教材的存疑。义务教育“地理课标”体现着“四性”——科学性、育人性、先进性和可行性,与原大纲相比,充分体现了课程人性化、生活化、乐趣化、弹性化和个性化等特点,但依然存在值得探讨问题:
在目标设计上,有待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地理课标”给师生留有较大的思考空间,但总体要求上比较抽象和笼统,相应教材内容表述相对简单;对基本技能要求高,对知识要求降低。内容标准只有一个,而在实验中,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却干差万别,有相当区域或学校难以实施。对教师而言,需要靠自己的理解去把握,似乎施展空间很大,其实随意性太大,增加了教学评价的难度;对于学生而言,目标不具体,难以确定努力方向,其实效可能会大打折扣。
在内容表述上,有待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地理课标”中的行为动词出现约24种128次。这些动词在汉语中的意思有多种,有的意义相近,有的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不同,如“说出”“说明”“描述”“知道”“了解”“懂得” “学会”等,其微妙区别难以把握。再如,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大小,这“描述”带有主观想象和文学色彩的,对于地球,则需要用较准确的语言“说明”。一些行为动词不宜太具体,如“说出”能完成的目标也可“写出”“指出”,也可“描述”出等,这类目标不必特定到“五官”,只规定应该掌握的程度如何即可。“说出”“识别”“知道”“学会阅读” “懂得”等动词,不易分出层次。
在内容选择上,有待进一步调整。一是有些偏难,如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还有如宗教信仰、国际合作、中国经济发展、环境与发展、联系与差异等内容,涉及范围较广、联系社会实际较多,教学难度较大。二是有些内容陈旧,如中国农业的分布概况、工业的地理分布。三是遗漏了较重要内容,如时区、日界线等实用性很强的内容。
在与他科的衔接上,有个别脱节现象。一是历史,七年级地理涉及到世界历史的一些问题,而历史课只学中国史。二是生物,如解释澳大利亚动物的古与特有,涉及许多生物进化知识,而学生对此是空白。三是物理,初一学习气候,需要水陆物理性质等知识,而这些知识要在初二才能学到。四是英语,初一上学期英语要求说出我国各行政区及主要城市名称,地理课对中国行政区划的要求安排在初二。
在课程资源上,有待进一步配套。地理课多媒体及软件支持不足,缺少生动形象的图像资料;对教师来说,课程资源开发的难度大;教学参考资料少,资源难以共享;教学挂图陈旧,挂图与学生填充图不配套等。
对新评价机制与体系重构的分析。目前的考试制度改革滞后于课改,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评价与激励机制也不尽合理。具体情况如下:
评价上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平时,一考定天下的观念和机制仍没有改变。教学过程中,对认知、技能、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很重要,学习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以便随时推动学生进步。对学习结果的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为好,建立起课堂教学过程评价制度。
评价缺乏对学生学习成果、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标准。如“注重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注重评价学生用科学方法掌握状况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等。在具体操作中,学生基础不同,个性不同,各位老师评价尺度不同,评价结论必会有很大差别。应探索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并以此为标准进行评价。
某些机制与体制制约课改向纵深发展。某些学校管理要求学生课堂必须坐得端端正正,否則将被“扣分”;课堂纪律的严格约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课堂活动与发散思维。评价结果对学生没有约束。教师、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的评价不一致。学校教育的整体评价机制陈旧,地理单科改革的评价方式得不到学校、学生和家长的认可,缺乏大环境支持。
对解决初中地理课程改革问题对策的思考和探究。对于课改过程中的问题,不能因问题而延缓改革。对诸多问题,我们应该正竭尽智慧着手解决并逐步完善:
应解决好评价机制和导向问题。这是制约课改进一步实施的根本问题,它涉及整个社会教育的价值取向等诸方面问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必须面对和下大气力解决好的问题。
应强化以需求为导向课改理念。新课改理念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接受并形成一种教育观念和思想,需要一个长时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行政手段推行只解决短期的表面的问题,而当其成为社会共识与需求时,课改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和旺盛的活力。应加强对课程改革的需求引导,是探索研究课改新路子的必须。
应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着手提高综合素质。课改的关键在教师,课改的差距,或者说教育质量的差距,最终教师质量的差距。这当然涉及学历、教龄、教学设备、教法等问题,但更多涉及教师的学识水平、教育观念、应变能力和事业心等问题。在教师如何用好教材的问题上,教材以外的非教材因素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功夫在戏外”就是这个理
应用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宽教学视野。根据新义务“地理课标”的理念和设计思路,以及地理学科特点,应调动基层学校和教研组及教师们的积极性,大力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尤其要把乡土地理教学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列入考评之中。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面对不断更新的教学理念和汹涌不断的各种教学现象,要有胸怀、眼光和气度,要有见识、担当和理性,做一个为学生终身发展服责的育人者,你就是一个“苟日新,日日新”的幸福者!
参考文献:
[1].叶汝坤.基于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方法研究.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6;
[2].杜涛.地理新课标与教材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8。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程改革;问题思考
就初中地理课程改革来看,与过去相比,无论是教师理念,还是师生关系、教学方式等,都发生了革命性的根本变化,有很大成绩。但成功与问题都是共存的,改革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尤其是教育改革。因此,对课程改革应实事求是地思考。下面,就此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新“课标”与新教材的存疑。义务教育“地理课标”体现着“四性”——科学性、育人性、先进性和可行性,与原大纲相比,充分体现了课程人性化、生活化、乐趣化、弹性化和个性化等特点,但依然存在值得探讨问题:
在目标设计上,有待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地理课标”给师生留有较大的思考空间,但总体要求上比较抽象和笼统,相应教材内容表述相对简单;对基本技能要求高,对知识要求降低。内容标准只有一个,而在实验中,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却干差万别,有相当区域或学校难以实施。对教师而言,需要靠自己的理解去把握,似乎施展空间很大,其实随意性太大,增加了教学评价的难度;对于学生而言,目标不具体,难以确定努力方向,其实效可能会大打折扣。
在内容表述上,有待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地理课标”中的行为动词出现约24种128次。这些动词在汉语中的意思有多种,有的意义相近,有的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不同,如“说出”“说明”“描述”“知道”“了解”“懂得” “学会”等,其微妙区别难以把握。再如,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大小,这“描述”带有主观想象和文学色彩的,对于地球,则需要用较准确的语言“说明”。一些行为动词不宜太具体,如“说出”能完成的目标也可“写出”“指出”,也可“描述”出等,这类目标不必特定到“五官”,只规定应该掌握的程度如何即可。“说出”“识别”“知道”“学会阅读” “懂得”等动词,不易分出层次。
在内容选择上,有待进一步调整。一是有些偏难,如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还有如宗教信仰、国际合作、中国经济发展、环境与发展、联系与差异等内容,涉及范围较广、联系社会实际较多,教学难度较大。二是有些内容陈旧,如中国农业的分布概况、工业的地理分布。三是遗漏了较重要内容,如时区、日界线等实用性很强的内容。
在与他科的衔接上,有个别脱节现象。一是历史,七年级地理涉及到世界历史的一些问题,而历史课只学中国史。二是生物,如解释澳大利亚动物的古与特有,涉及许多生物进化知识,而学生对此是空白。三是物理,初一学习气候,需要水陆物理性质等知识,而这些知识要在初二才能学到。四是英语,初一上学期英语要求说出我国各行政区及主要城市名称,地理课对中国行政区划的要求安排在初二。
在课程资源上,有待进一步配套。地理课多媒体及软件支持不足,缺少生动形象的图像资料;对教师来说,课程资源开发的难度大;教学参考资料少,资源难以共享;教学挂图陈旧,挂图与学生填充图不配套等。
对新评价机制与体系重构的分析。目前的考试制度改革滞后于课改,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评价与激励机制也不尽合理。具体情况如下:
评价上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平时,一考定天下的观念和机制仍没有改变。教学过程中,对认知、技能、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很重要,学习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以便随时推动学生进步。对学习结果的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为好,建立起课堂教学过程评价制度。
评价缺乏对学生学习成果、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标准。如“注重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注重评价学生用科学方法掌握状况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等。在具体操作中,学生基础不同,个性不同,各位老师评价尺度不同,评价结论必会有很大差别。应探索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并以此为标准进行评价。
某些机制与体制制约课改向纵深发展。某些学校管理要求学生课堂必须坐得端端正正,否則将被“扣分”;课堂纪律的严格约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课堂活动与发散思维。评价结果对学生没有约束。教师、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的评价不一致。学校教育的整体评价机制陈旧,地理单科改革的评价方式得不到学校、学生和家长的认可,缺乏大环境支持。
对解决初中地理课程改革问题对策的思考和探究。对于课改过程中的问题,不能因问题而延缓改革。对诸多问题,我们应该正竭尽智慧着手解决并逐步完善:
应解决好评价机制和导向问题。这是制约课改进一步实施的根本问题,它涉及整个社会教育的价值取向等诸方面问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必须面对和下大气力解决好的问题。
应强化以需求为导向课改理念。新课改理念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接受并形成一种教育观念和思想,需要一个长时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行政手段推行只解决短期的表面的问题,而当其成为社会共识与需求时,课改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和旺盛的活力。应加强对课程改革的需求引导,是探索研究课改新路子的必须。
应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着手提高综合素质。课改的关键在教师,课改的差距,或者说教育质量的差距,最终教师质量的差距。这当然涉及学历、教龄、教学设备、教法等问题,但更多涉及教师的学识水平、教育观念、应变能力和事业心等问题。在教师如何用好教材的问题上,教材以外的非教材因素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功夫在戏外”就是这个理
应用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宽教学视野。根据新义务“地理课标”的理念和设计思路,以及地理学科特点,应调动基层学校和教研组及教师们的积极性,大力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尤其要把乡土地理教学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列入考评之中。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面对不断更新的教学理念和汹涌不断的各种教学现象,要有胸怀、眼光和气度,要有见识、担当和理性,做一个为学生终身发展服责的育人者,你就是一个“苟日新,日日新”的幸福者!
参考文献:
[1].叶汝坤.基于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方法研究.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6;
[2].杜涛.地理新课标与教材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