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幸福是人生的主题,是人类的根本追求。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很多大学生的幸福感淡化,偏颇甚至扭曲的现象,学校应认识到学生正處在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精力充沛,意气风发,但同时又缺少生活的历练和磨难,不成熟理性的客观现实,帮助他们塑造良好心理,完善健康心智,达到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逐渐具备感知、创造幸福的能力。
积极引导
关键词:中学生;幸福感;培育
所谓幸福感,是指人内心对生活感到满意的某种主观感受,它包括生活满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三个方面。生活满意感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在对幸福内涵的理解上和追求上,往往容易 安于现状,只注重索取不注重奉献,总算计着“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做这件事值不值得”。他们缺乏感恩意识,不理解父母的艰辛,不思回报,更不知道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生活,一些学生没有目标憧憬,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消极悲观情绪。凡此种种亟需教育引导。
一、中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1.从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角度来看,中学生的幸福感受到高考压力和教育体制的影响较大,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中,学生渐渐迷失了奋斗的方向和自己的最初理想,繁重的学业和就业压力让幸福感离他们渐行渐远。面对高考因心理准备不足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片面强调强调整齐划一,扼杀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一刀切”、“一风吹”现象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在教育方式上,学校偏重于以道德知识灌输为主导的德育方法,没有重视道德实践方面的工作,在被动接受道德知识的时候,学生不能更好的体会到道德所带来积极幸福感。班主任缺乏与学生的足够的沟通,从而导致德育工作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2.从家庭环境来看,父母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和家庭氛围的影响
中学生的父母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时期,繁重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致使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们沟通交流。对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愿望多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子女多有过高的期望值、甚至“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学生心理负担,从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感体验,乃至一些大学生因为害怕不能满足家长的要求而引发了焦虑和苦闷等消极情感。
随着单亲家庭、下岗家庭等问题家庭的增多,这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学生的幸福感,和谐的家庭关系自然能让孩子感受到积极情感体验并对生活做出较高的评价,幸福感自然日益增长。相反,家庭关系紧张,子女有什么事情不敢也不愿意和父母分享,有些父母单纯的认为只要给予孩子充分的物质关爱就是疼爱孩子,而很少与孩子们沟通,很少知道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时间久了,代沟越来越深,使孩子们对于家庭生活的幸福感慢慢缺失。
3.从中学生自身思想认识因素和人际交往的影响。
一些中学生因身材矮小或外貌有某些缺陷或者出身贫困而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小了自己的快乐”;相反地有些学生不能准确评价自我,过分自信,对自己缺乏客观评价,常为自己设计过高的目标,“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存在矛盾纠结,从而产生焦虑和苦闷的不幸福感。他们的性格不够成熟理性,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难以接受失败上的考验,容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甚至走向极端。有些学生认为只有比别人强才是幸福,一旦滑坡就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从而陷入惶恐不安、心神不宁的状态中。
还有一些中学生唯我独尊、过于自我、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进行人际交往,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往往不是不敢开口就是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缺少机会。这些情况都影响到了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幸福感。觉得人际交往是件痛苦的事情,从而慢慢的不喜欢与人交流,甚至产生自闭心理。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二、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1.从社会和学校方面来看,要积极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化解心理问题,提高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清高考形势,分析自己优势,发挥自我特长,学校适时进行引导,确定学习计划,通过心理辅导使他们走出困惑,建立自信,并且能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交往的关系,同时为学生提供健康、积极、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使他们长知识、长才干,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他们创造幸福的能力,引导学生做善于交往的人在交往过程中创造快乐、体会幸福。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对学生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2.从家庭方面来看,需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和情感的依托地。从小到大,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应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来促进孩子感受到家的幸福,创造一个温馨民主的成长环境。在家庭教育中,为培养他们的幸福感应该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应以父母情感温暖和关心爱护的养育方式为主。父母应时常告诉他们应如何回避危险和克服恐惧,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安全感,这样会有利于他们获得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会提高幸福感的水平。
3.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来看,需要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
中学生应正确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驾驭自我,找准最佳的人生定位,不断完善提升自身和超越自我。完善个性品质,提升人际交往技巧与能力。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实践中去感受困难、锻炼意志、提高自己。中学生应该积极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意志,提高克服困难、承受压力、克服挫折的能力,客观审视自身,培养自立、自信、自强、自省、自尊、自爱、自律的人格品质。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拼搏、努力、奋斗和奉献中追求人生幸福,经历过生活磨练的人具有更强的抗挫折能力。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科研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编号:FHB110125)
积极引导
关键词:中学生;幸福感;培育
所谓幸福感,是指人内心对生活感到满意的某种主观感受,它包括生活满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三个方面。生活满意感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在对幸福内涵的理解上和追求上,往往容易 安于现状,只注重索取不注重奉献,总算计着“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做这件事值不值得”。他们缺乏感恩意识,不理解父母的艰辛,不思回报,更不知道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生活,一些学生没有目标憧憬,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消极悲观情绪。凡此种种亟需教育引导。
一、中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1.从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角度来看,中学生的幸福感受到高考压力和教育体制的影响较大,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中,学生渐渐迷失了奋斗的方向和自己的最初理想,繁重的学业和就业压力让幸福感离他们渐行渐远。面对高考因心理准备不足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片面强调强调整齐划一,扼杀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一刀切”、“一风吹”现象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在教育方式上,学校偏重于以道德知识灌输为主导的德育方法,没有重视道德实践方面的工作,在被动接受道德知识的时候,学生不能更好的体会到道德所带来积极幸福感。班主任缺乏与学生的足够的沟通,从而导致德育工作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2.从家庭环境来看,父母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和家庭氛围的影响
中学生的父母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时期,繁重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致使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们沟通交流。对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愿望多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子女多有过高的期望值、甚至“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学生心理负担,从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感体验,乃至一些大学生因为害怕不能满足家长的要求而引发了焦虑和苦闷等消极情感。
随着单亲家庭、下岗家庭等问题家庭的增多,这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学生的幸福感,和谐的家庭关系自然能让孩子感受到积极情感体验并对生活做出较高的评价,幸福感自然日益增长。相反,家庭关系紧张,子女有什么事情不敢也不愿意和父母分享,有些父母单纯的认为只要给予孩子充分的物质关爱就是疼爱孩子,而很少与孩子们沟通,很少知道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时间久了,代沟越来越深,使孩子们对于家庭生活的幸福感慢慢缺失。
3.从中学生自身思想认识因素和人际交往的影响。
一些中学生因身材矮小或外貌有某些缺陷或者出身贫困而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小了自己的快乐”;相反地有些学生不能准确评价自我,过分自信,对自己缺乏客观评价,常为自己设计过高的目标,“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存在矛盾纠结,从而产生焦虑和苦闷的不幸福感。他们的性格不够成熟理性,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难以接受失败上的考验,容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甚至走向极端。有些学生认为只有比别人强才是幸福,一旦滑坡就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从而陷入惶恐不安、心神不宁的状态中。
还有一些中学生唯我独尊、过于自我、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进行人际交往,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往往不是不敢开口就是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缺少机会。这些情况都影响到了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幸福感。觉得人际交往是件痛苦的事情,从而慢慢的不喜欢与人交流,甚至产生自闭心理。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二、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1.从社会和学校方面来看,要积极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化解心理问题,提高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清高考形势,分析自己优势,发挥自我特长,学校适时进行引导,确定学习计划,通过心理辅导使他们走出困惑,建立自信,并且能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交往的关系,同时为学生提供健康、积极、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使他们长知识、长才干,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他们创造幸福的能力,引导学生做善于交往的人在交往过程中创造快乐、体会幸福。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对学生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2.从家庭方面来看,需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和情感的依托地。从小到大,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应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来促进孩子感受到家的幸福,创造一个温馨民主的成长环境。在家庭教育中,为培养他们的幸福感应该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应以父母情感温暖和关心爱护的养育方式为主。父母应时常告诉他们应如何回避危险和克服恐惧,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安全感,这样会有利于他们获得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会提高幸福感的水平。
3.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来看,需要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
中学生应正确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驾驭自我,找准最佳的人生定位,不断完善提升自身和超越自我。完善个性品质,提升人际交往技巧与能力。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实践中去感受困难、锻炼意志、提高自己。中学生应该积极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意志,提高克服困难、承受压力、克服挫折的能力,客观审视自身,培养自立、自信、自强、自省、自尊、自爱、自律的人格品质。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拼搏、努力、奋斗和奉献中追求人生幸福,经历过生活磨练的人具有更强的抗挫折能力。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科研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编号:FHB1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