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的早期主人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a_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落在天山山脉东部地区的吐鲁番洼地面积50147平方公里,其中4050平方公里低于海平面。吐鲁番最低点艾丁湖位于海平面以下156米,南面以库尔塔格山为界,北面以博格达山为界。这些陡峭崎岖的山上终年积雪,融雪灌溉着洼地北部和中部的各个绿洲。阿斯塔那村北面和雅尔(交河)古城壕沟西面出土的石器和陶器遗存说明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已经有了人类的活动。
  这个地区有利的自然环境及其战略位置吸引过许多族群,它成为一个不同文化的交汇点。车师人就是吐鲁番盆地的早期居民,他们像哈喇沙尔的焉耆人一样,可能讲一种印欧方言。根据《史记》和《汉书》记载,车师人“庐帐而居,逐水草,颇知田作”。公元前200年,吐鲁番北面有匈奴,南面有其他国家,东面是西汉。这里主要是西汉和匈奴的争夺对象。从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60年,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五争车师”,最后汉朝夺取了这个地区。此后70年,汉朝控制着这个地区,并分成“车师前国”和“车师后国”。前者以雅尔为首府,坐落在盆地之内,后者坐落在博格达山北面。
  公元1世纪,汉朝和匈奴多次轮番控制吐鲁番。从公元73年以后,班超使整个塔里木盆地归于汉朝,车师再一次处于汉朝管辖之下。直到高昌郡时期448年沮渠安周控制了雅尔城,最后灭了车师前部政权,残余的车师人西迁焉耆。吐鲁番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就此从雅尔移到高昌。从汉朝以来在吐鲁番盆地活动的车师人从此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车师人至少在吐鲁番地区生活了1000多年,车师人是什么样的人群以及在这1000年时间里创造了什么样的文化是我们感兴趣的。
  近些年,新疆地区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遗迹遗物层出不穷。而与车师人相关的文化遗存也出土很多,学界认为苏贝希文化与前车师文化有关。从年代上,苏贝希遗址和两处墓地在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而史书记载的已经是属于苏贝希文化的晚期阶段及以后的历史。属于苏贝希文化遗址除了苏贝希遗址和两处墓地外,还有洋海墓地、交河古城沟北一号台地、艾丁湖等遗址或墓葬。
  关于车师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种群,根据苏贝希墓地出土的古尸来看,多浅色头发,面部狭长,深目高鼻,颧骨弓纤弱,下颌内曲明显,铲形门齿少见等特征,这些特征都接近典型欧洲人种。体质人类学的学者还对苏贝希两处墓地保存完好的19具头骨做测量研究,结果表明欧洲人种支系的13具,蒙古人种支系的3具,还有3具为混合人种类型。研究者把其主体人种分为两组:苏贝希Ⅰ组接近原始欧洲人种的古欧洲人类型;Ⅱ组与欧洲人种的地中海类型东支关系较为密切。总之,从形态学上研究,古车师人是一个由大量的欧洲人种的古欧洲人类型、地中海类型、中亚两河类型及他们的混合类型和少量的蒙古人种共同构成的混杂民族。吉林大学的研究者还进行了人骨遗骸的线粒体DNA分析,其样本就来自于交河故城一号台地和苏贝希墓地,共采集了10个个体的上肢骨。结果显示,苏贝希种群处于东亚和欧洲谱系的中间位置,而中亚的群体如蒙古、阿尔泰则是遗传距离上与苏贝希最近的种群。值得注意的是,古车师人的序列分散在欧洲和东亚的谱系之中,显示出古车师人群不是一个同源群体。
  从人种结构可以看出,这里的人群交流是相当的复杂。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是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周围人文环境的复杂性。吐鲁番盆地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是连接新疆南部、北部、东部以及中亚的中转站。同时,吐鲁番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和水资源。矿产资源有黄金、铁、铜等,铁矿石占全新疆总量的30%;火焰山峡谷中的自然环境很适合葡萄、桑、桃、杏等多种水果的生长;从天山下来的雪水浇灌这片土地。这一切良好的条件造就了一个天然的聚宝盆。所以早在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这里就是人类生活的宝地。特别是丰富的铁矿和铜矿在那个时候是人们最需要的资源,人们使用的生活生产用具、武器等都需要用铜、铁来制造。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汉朝和匈奴为了这块地方,发生了多少次的战争,历史记载是“五争车师”。这些都是大的势力的斗争。在吐鲁番内部也是冲突不断,比如洋海墓地中发现了很多的颅骨上有穿孔,研究者认为是人为所伤,有用钝器砍伤的,也有利器刺穿的。这些发现说明了在这一区域中冲突很多,而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不同的种群在这里混杂。
  从青铜时代以来,吐鲁番地区就有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流,从洋海一号墓地出土的环首弧刃刀和管銎斧可以看出,在商代晚期就已经有中国北方草原文化影响到这里。到了早期铁器时代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人文环境也非常复杂。所以,在这里发现的人骨有古欧洲类型、中亚两河类型、蒙古人种混杂的情况是必然的。
  至于这些人种的来源,相关学者也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据朱泓先生的说法,哈密以西的新疆地区在先秦时期是欧罗巴人种各个支系的居民生活的地方。最早进入该地区的,可能是以孔雀河下游古墓沟组为代表的古欧洲人类型,年代距今3800年左右。随后他们的一些后裔可能逐渐向其他方向渗透,并且在东疆地区与蒙古人种的土著居民发生接触、融合。当然进入吐鲁番盆地这块宝地定居下来也是很好的选择。在公元前6世纪至前1世纪,另一支欧罗巴人种的居民迁入今乌鲁木齐市以南的阿拉沟一带。以中亚两河类型的居民为主,被认为是车师人。而阿拉沟距离吐鲁番也不是很远,可能都在车师人的活动范围之内。相互的交流、通婚等行为也就比较方便。
  中亚两河类型人种的来源学界有一些认识。经研究,公元前后几个世纪生活在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人, 与古代车师人在体质特征上比较接近。伊犁河流域靠近中哈边界中国一侧的昭苏县夏台遗址和波马遗址认为和乌孙人有关。昭苏土墩墓头骨的主要种系成分也是以短颅为特点的中亚两河类型, 另外还有少数属于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混血类型的接近南西伯利亚人种的个体。昭苏乌孙人的这种体质特征与在中亚地区发现的其他乌孙人是一致的, 同时也与发现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古代塞克人颇为相似。而乌孙人和车师人之间有交往也是有可能的。
  还有一个组成部分是地中海类型,即苏贝希Ⅱ组显示的接近地中海东支类型。地中海人种的东支也称印度—阿富汗类型。南疆罗布泊地区先秦时期的居民是以古墓沟组为代表的古欧洲人类型群体。然而到了东汉时期,这里的居民在种系成分上发生了变化,地中海人种的东支成为当地居民的主体。而时代更早的帕米尔塞克(约公元前6世纪~前4世纪)便是属于地中海东支类型,并且分布在帕米尔高原和罗布泊之间跨度很大的范围内。比如在和田就发现过此类型的人。韩康信先生曾推测:“早在公元前几个世纪或者更早,地中海支系的一支居民越过帕米尔高原,沿塔里木盆地的南缘,不断迁移到新疆境内,直至罗布泊。”如果这个推测是正确的话,那么在吐鲁番出现地中海东支类型的人群可能就是从罗布泊地区北上的。进而说明车师人有此类人群也应该是很早了。
  由以上这些考古材料和学者研究可知,吐鲁番的早期居民车师人是一个多人种的大群体。这种多人种的构成非车师人的最初状态,而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如果做一个大胆猜测的话,车师人是经过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青铜时代晚期到早期铁器时代早期可能就是单纯的古欧洲类型,到早期铁器时代的后段则由西面来了中亚两河类型的人群,从南面来了地中海类型的人群,这三个人群逐渐融为一体,产生了其中间类型。而蒙古人种可能来得最晚,比较多的蒙古人种出现在这里应该到了秦汉时期。历史时期战争多发,土著的车师人越来越少,或被杀戮,或西迁,最终退出中国历史的舞台。
  参考文献:
  [1]B. A.李特文斯基,张广达. 中亚文明史[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2]朱泓. 中国西北地区的古代种族[J]. 考古与文物,2006(5).
  [3]崔银秋,段然慧等. 吐鲁番古墓葬人骨遗骸的线粒体DNA分析[J]. 边疆考古研究,2002(1).
  [4]新疆文物考古所. 新疆鄯善县苏贝希遗址及墓地[J]. 考古,2002(6).
  [5]韩康信. 新疆孔雀河古墓沟墓地人骨研究[J]. 考古学报,1986(3).
  (作者单位:天水市博物馆)
其他文献
香港苏富比2016年春拍最后一天,“敬天勤民——康熙御制珍宝”主题拍卖的重点拍品——清康熙“敬天勤民”檀香木玺,以9260万港元成交,创康熙印玺世界拍卖纪录。康熙帝御宝‘敬天勤民’檀香木异兽钮方玺是拍卖史上最具历史价值之一的中国珍宝,之前一直处在估价待询状态,乃中国历来在位时间最长、最强大的君主─康熙皇帝的最大型、最重要的印玺。  登月相机镜头45万美元拍卖成交  一枚伴随美国前宇航员戴夫·斯科特
期刊
新华社北京4月12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文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习近平指出,近年来,我国文物事业取得很大发展,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是世界文物大国,又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
期刊
谭贵清,号镇竿汉子、乡野牯子,出生于1964年3月,土家族,湖南省凤凰县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艺术家协会顾问,国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人民艺术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华名人堂院士,香港珠江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人民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榜书协会会员。  2009年第三届湖南书法网篆刻作品入展,2009年湖南三湘青年颂祖国书法作品入展,2009年首届国际榜书大赛优秀
期刊
在1993年6月的一天,湘江西岸的长沙望城坡某考古工地内正在发掘一座规模宏大的西汉长沙国的王室墓葬。伴随着工作人员紧张而细致的清理、剥离,埋藏于地下的大批精美文物得以重见天日。这其中有一件纹饰精美、彩绘华丽的云纹大漆卮格外引人注目。  该卮质地为木胎,直壁,平底,整体呈圆筒状,腹外侧有一环形把手(鏨)。通高15.3厘米,口沿直径15.4厘米。其内壁完全髹饰朱漆,外表髹黑漆地,并用油彩与朱漆绘制大幅
期刊
任波涛,男,汉族,1969年11月出生,陕西省兴平市人,研究生学历。中国文人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宋庄艺术品交易网执行副主席、西南将军书画院理事、陕西秦风书画院名誉主席、陕西书法家协会会员。毛笔书法自成一体,风格沉稳大气、干净利落。在《青年文摘》《艺术主流》《中国书画鉴藏》《收藏快报》等刊物上发表书法、散文作品150余(幅)篇。先后被授于“百名中国书画名家”“国家文化传承人物”及“中法人民最喜爱的艺
期刊
张庆祥,职业书法家。1954年出生,河北省迁安市人,曾任迁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1998年以来多次参加中国书协组织的各类书法培训。受教于沈鹏、刘炳森、欧阳中石等名家。2011年就读于荣宝斋画院书法高研班张旭光书法工作室。2014年做为中国书画艺术代表团副团长去韩国参加世界美术展览。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榜书协会会员,中国企业报道艺术资本理事会副主席,北京东方翰林书画院特聘名誉副院长,中国艺术研
期刊
南朝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体系严密的文学理论著作,凡十卷五十篇,分“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总序”等,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系统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等诸问题,内容丰富,见解卓越,真乃集大成之作。  作为一部名副其实的富有卓识的文学批评史专著,《文心雕龙》一直受到了中国文学史家越来越多的重视。自古以来,对《文心雕龙》的
期刊
【摘 要】半启门图像,在墓葬建筑中是一个较为特别的图像形式。从汉代起就出现于墓室、墓祠和石阙画像中,唐、辽、宋、金时期再度盛行,见于各种载体之上。汉代的半启门图式刻在画像砖之上,是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唐、宋时期,经过改造的启门图像出现了更多的元素。门不再是建筑的一部分,而成为了墓室壁画的一个环节。除了起到界限、划分空间的作用外,还有更丰富的意义。本文主要从门本身和观者两个部分对墓室的启门图像进行阐
期刊
合肥中普艺术品检测中心艺术器检测公告(6期)
期刊
随着计算机通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对推动当今文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着重要的主导地位。多媒体展示技术已经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不断渗透,采用声、光、电多媒体技术和自动控制手段,把幻影成像、实时人景合成、虚拟、三维动态成像等高新技术结合传统的展示内容,合成脚本,产生全新的展示效果,增加了展示的可看性和参与性。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以及信息化已成为博物馆陈列展示的重要手段,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