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收费普遍较高的情况,本文首先综合分析影响收费合理性的各项因素;然后利用均方差决定各因素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我国各地区高校学费收取合理性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全国各地区收费合理性进行排序;最后以2006年高校各地区收费为例,给出了具体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
【关键词】高校收费 均方差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排序
【中图分类号】O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029-03
一、我国高校收费现状分析
1989年,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虽然当时只是象征性地收缴200元,但还是迈出了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改革关键性的第一步。1994年学费为1000元左右,1996年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学费一下涨过2000元,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均缴纳2769元。200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2000年高等学校招生收费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学费标准应依据高等学校年生均日常运行费用、财政拨款、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承受能力等情况确定,并且规定了高等学校的学费弥补生均成本的比例最高不超过25%,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的学费标准应有所区别等要求。这一文件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收费的指导性文件,使得各地高校收费标准猛涨,普遍提高15%左右,有的地区则提高了20%,学费平均超过4000元。全国教育学费收入占教育经费总支出的比例从1991年的4.42%增长到2000年的15%,成为除财政拨款外教育经费的第二大资金来源。自2001年以来,我国某些地区及城市的高校收费标准普遍较高,北京4800~7500元,上海4600~7500元,四川3500~5000元,广东4500~7000元,贵州2300~3200元,江西2500~3700元。随着收费额度不断提高,高校收费已成为牵动几亿城乡居民和社会千家万户的社会问题。我国地区经济差异、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使得部分低收入家庭难以承受现行的收费标准。[1]
针对上述现象,本文通过对影响高校收费合理性因素的分析,制定了六个评价指标,利用均方差决定各因素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高校学费收取合理性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全国各地区收费合理性进行排序。
二、影响收费合理性因素的选取
高等学校学费标准的制定涉及到社会、经济、市场等诸多方面,需要考虑到教育成本补偿、教育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以及家庭承受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影响。[2][3][4]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主要因素来评价现阶段我国各地区高校学费的合理性。
1.实际学费
学校生均实际学费是直接影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费标准合理性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政府对于高校学费制定标准在政策上仍按照1996年12月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颁发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中所规定的为其制定标准,学费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合理收取。
2.政府拨款
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国家办学,因此政府部门对学校的重视、关心和支持程度,直接影响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政府对学校经费投入是影响收费最重要因素。
3.生均培养成本
根据《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学费占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不得超过25%。但事实上,目前大多数高校收取的学费已经大大超过了这个比例。以2003年为例,高校教育学费标准为4000元左右,学生实际承担高达36%的成本,超过25%的最高限度。又由于目前理论界对教育成本的概念、特征缺乏一个较为明确统一的认识,实践中对教育成本的核算、归集不全面,口径不统一,以致造成高等教育成本差异大,教育成本的数据不准确。因此,单一的以生均培养成本作为制定高校学费的标准很不合理。
4.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在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对中西部贫困地区而言,学费占人均GDP的比例有的甚至已经达到了200%以上。因此,平均来说我国各地区学费占人均GDP的比例相当高。以世界平均水平为准,认为学费占人均GDP的比重在10%左右,而我国,认为学费占人均GDP的比重控制在30%左右较为合理。
5.居民的承受能力
居民家庭的经济收入和承受能力,无疑是影响制定合理收费标准的最直接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人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总体来说还比较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极其悬殊,对于农村的许多家庭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家庭而言,学费占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比例较高。我们以2003年生均收费4557元为标准测算2001年~2005年学费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见表1。
从表1可知,我国学费基本上都超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45%,有的地方超过190%,显然这种收费是不合理的。
6.其他来源
一方面高校得到社会捐助,另一方面高校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提供各类培训服务、科研合作开发、出租房产、校办产业经营等其他收入,考虑到社会捐助和其他收入对学费标准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有必要考虑此因素。
这些因素是我国各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学费收取标准的主要因素。但收费是否合理,还必须考查学费占生均培养费用的比例,生均拨款占人均GDP的比例,学费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学费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是否合理,因此我们选取了评价学费标准合理性的主要因素:x1——各地区人均学费;x2——学费/生均培养费用;x3——生均拨款/人均GDP;x4——学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5——学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6——其他来源。
下面我们给出各地区高校收费合理性的模糊综合评价排序方法。[5]
三、模糊综合决策模型的建立
1.确立指标权重
权重系数的确定,是综合评价中的核心问题。
反映随机变量离散程度常用的指标是随机变量的均方差,其权重确定直接来源于客观环境,避免人为的干扰,它不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客观性较强。[6]均方差赋权法是“求大异存小同”的方法,其特点是:①不具有任何主观色彩;②具有评价过程的透明性、再现性;③确定的权重不再具有继承性、保序性。通常,某个指标的均方差越大,表明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大,提供的信息量越多,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其权重也越大。相反,某个指标的均方差越小,表明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小,提供的信息量越少,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小,其权重也应越小。因此,本文采用均方差法确定某年影响学费收取合理性指标的权重。
(1)对评价指标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不同的评价指标反映了不同的评价内容,反映的性质不同,具有不同的量纲,为了消除量纲对评价的影响,在评价前对原始数据需作无量纲处理。处理的方法很多,本文采用公式: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计算各指标的均方差和权重
对各地区标准化处理后的各项指标数据按公式:
求其标准差,将标准差归一化,得各项指标的权重W=(w1,w2,…,wm)。
2.建立隶属函数
将评价指标分为三类:
(1)成本型——越小越好型指标
对成本型指标,建立隶属函数:
其中,rij表示第j个地区对应第i个指标的隶属度。 (2)效益型——越大越好型指标
对效益型指标,建立隶属函数:
(3)适中型指标——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为好型指标
对适中型指标,建立隶属函数:
在学费标准合理性的主要因素中,指标x1,x2,x3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属于适中型,但指标x2按国家规定不能超过25%,基本上各地区以25%为标准上下浮动,因此我们选M0=25%;对于指标x4,x5按国际标准不应超过15%,但我国最低值都超过此标准,因此我们把x4,x5看作成本型指标;指标x6越多越好,属于效益型指
标。
3.模型建立
由隶属函数值可以确定单因素评判矩阵R=(rij),综合考虑所有因素的影响,选取加权平均型模型 :
ej表示第j个地区的模糊综合评判指标。对ej按由大到小顺序排序,可得到各地区学费收取合理性的排序。
四、实例分析
利用上述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我们对全国31个地区的普通高等院校、地方直属普通高等院校和中央直属普通高等院校按不同年份作了综合评价和分析。
这里以2006年为例给出评价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2006年全国各地区、地方属、中央直属普通高等院校收费合理性的排名。
这个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由于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地区经济较发达,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较高,因此,学校实际收取的学费相对于各因素来说是很合理的。而对江西、贵州、内蒙古等地,这是中国的贫困地区,经济很不发达,虽然学费比其他地区有所降低,但对于当地的人均GDP,当地家庭可支配收入等因素来说,学校实际收取的学费还是很不合理的。
参考文献
1 邱 雅.我国普通高校学费模型的建立与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6(4)
2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王守军.我国高等学校收费问题的成因与对策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
4 毛建青.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学费制定标准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05)
5 蒋泽军.模糊数学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6 庄万玉等.关于敏捷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1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高校收费 均方差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排序
【中图分类号】O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029-03
一、我国高校收费现状分析
1989年,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虽然当时只是象征性地收缴200元,但还是迈出了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改革关键性的第一步。1994年学费为1000元左右,1996年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学费一下涨过2000元,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均缴纳2769元。200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2000年高等学校招生收费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学费标准应依据高等学校年生均日常运行费用、财政拨款、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承受能力等情况确定,并且规定了高等学校的学费弥补生均成本的比例最高不超过25%,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的学费标准应有所区别等要求。这一文件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收费的指导性文件,使得各地高校收费标准猛涨,普遍提高15%左右,有的地区则提高了20%,学费平均超过4000元。全国教育学费收入占教育经费总支出的比例从1991年的4.42%增长到2000年的15%,成为除财政拨款外教育经费的第二大资金来源。自2001年以来,我国某些地区及城市的高校收费标准普遍较高,北京4800~7500元,上海4600~7500元,四川3500~5000元,广东4500~7000元,贵州2300~3200元,江西2500~3700元。随着收费额度不断提高,高校收费已成为牵动几亿城乡居民和社会千家万户的社会问题。我国地区经济差异、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使得部分低收入家庭难以承受现行的收费标准。[1]
针对上述现象,本文通过对影响高校收费合理性因素的分析,制定了六个评价指标,利用均方差决定各因素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高校学费收取合理性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全国各地区收费合理性进行排序。
二、影响收费合理性因素的选取
高等学校学费标准的制定涉及到社会、经济、市场等诸多方面,需要考虑到教育成本补偿、教育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以及家庭承受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影响。[2][3][4]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主要因素来评价现阶段我国各地区高校学费的合理性。
1.实际学费
学校生均实际学费是直接影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费标准合理性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政府对于高校学费制定标准在政策上仍按照1996年12月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颁发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中所规定的为其制定标准,学费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合理收取。
2.政府拨款
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国家办学,因此政府部门对学校的重视、关心和支持程度,直接影响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政府对学校经费投入是影响收费最重要因素。
3.生均培养成本
根据《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学费占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不得超过25%。但事实上,目前大多数高校收取的学费已经大大超过了这个比例。以2003年为例,高校教育学费标准为4000元左右,学生实际承担高达36%的成本,超过25%的最高限度。又由于目前理论界对教育成本的概念、特征缺乏一个较为明确统一的认识,实践中对教育成本的核算、归集不全面,口径不统一,以致造成高等教育成本差异大,教育成本的数据不准确。因此,单一的以生均培养成本作为制定高校学费的标准很不合理。
4.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在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对中西部贫困地区而言,学费占人均GDP的比例有的甚至已经达到了200%以上。因此,平均来说我国各地区学费占人均GDP的比例相当高。以世界平均水平为准,认为学费占人均GDP的比重在10%左右,而我国,认为学费占人均GDP的比重控制在30%左右较为合理。
5.居民的承受能力
居民家庭的经济收入和承受能力,无疑是影响制定合理收费标准的最直接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人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总体来说还比较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极其悬殊,对于农村的许多家庭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家庭而言,学费占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比例较高。我们以2003年生均收费4557元为标准测算2001年~2005年学费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见表1。
从表1可知,我国学费基本上都超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45%,有的地方超过190%,显然这种收费是不合理的。
6.其他来源
一方面高校得到社会捐助,另一方面高校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提供各类培训服务、科研合作开发、出租房产、校办产业经营等其他收入,考虑到社会捐助和其他收入对学费标准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有必要考虑此因素。
这些因素是我国各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学费收取标准的主要因素。但收费是否合理,还必须考查学费占生均培养费用的比例,生均拨款占人均GDP的比例,学费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学费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是否合理,因此我们选取了评价学费标准合理性的主要因素:x1——各地区人均学费;x2——学费/生均培养费用;x3——生均拨款/人均GDP;x4——学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5——学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6——其他来源。
下面我们给出各地区高校收费合理性的模糊综合评价排序方法。[5]
三、模糊综合决策模型的建立
1.确立指标权重
权重系数的确定,是综合评价中的核心问题。
反映随机变量离散程度常用的指标是随机变量的均方差,其权重确定直接来源于客观环境,避免人为的干扰,它不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客观性较强。[6]均方差赋权法是“求大异存小同”的方法,其特点是:①不具有任何主观色彩;②具有评价过程的透明性、再现性;③确定的权重不再具有继承性、保序性。通常,某个指标的均方差越大,表明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大,提供的信息量越多,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其权重也越大。相反,某个指标的均方差越小,表明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小,提供的信息量越少,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小,其权重也应越小。因此,本文采用均方差法确定某年影响学费收取合理性指标的权重。
(1)对评价指标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不同的评价指标反映了不同的评价内容,反映的性质不同,具有不同的量纲,为了消除量纲对评价的影响,在评价前对原始数据需作无量纲处理。处理的方法很多,本文采用公式: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计算各指标的均方差和权重
对各地区标准化处理后的各项指标数据按公式:
求其标准差,将标准差归一化,得各项指标的权重W=(w1,w2,…,wm)。
2.建立隶属函数
将评价指标分为三类:
(1)成本型——越小越好型指标
对成本型指标,建立隶属函数:
其中,rij表示第j个地区对应第i个指标的隶属度。 (2)效益型——越大越好型指标
对效益型指标,建立隶属函数:
(3)适中型指标——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为好型指标
对适中型指标,建立隶属函数:
在学费标准合理性的主要因素中,指标x1,x2,x3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属于适中型,但指标x2按国家规定不能超过25%,基本上各地区以25%为标准上下浮动,因此我们选M0=25%;对于指标x4,x5按国际标准不应超过15%,但我国最低值都超过此标准,因此我们把x4,x5看作成本型指标;指标x6越多越好,属于效益型指
标。
3.模型建立
由隶属函数值可以确定单因素评判矩阵R=(rij),综合考虑所有因素的影响,选取加权平均型模型 :
ej表示第j个地区的模糊综合评判指标。对ej按由大到小顺序排序,可得到各地区学费收取合理性的排序。
四、实例分析
利用上述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我们对全国31个地区的普通高等院校、地方直属普通高等院校和中央直属普通高等院校按不同年份作了综合评价和分析。
这里以2006年为例给出评价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2006年全国各地区、地方属、中央直属普通高等院校收费合理性的排名。
这个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由于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地区经济较发达,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较高,因此,学校实际收取的学费相对于各因素来说是很合理的。而对江西、贵州、内蒙古等地,这是中国的贫困地区,经济很不发达,虽然学费比其他地区有所降低,但对于当地的人均GDP,当地家庭可支配收入等因素来说,学校实际收取的学费还是很不合理的。
参考文献
1 邱 雅.我国普通高校学费模型的建立与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6(4)
2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王守军.我国高等学校收费问题的成因与对策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
4 毛建青.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学费制定标准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05)
5 蒋泽军.模糊数学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6 庄万玉等.关于敏捷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1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