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你有没有被自己的认知偏差“忽悠”

来源 :科研成果与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guiqq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以提前预测吗?面对肺炎信息,为什么你总是很难说服与你观点不一致的人?为什么有些专家的每句话都特别有公信力?为什么武汉政府、武汉红十字会留给公众的印象很难改变?
  心理学家用认知偏差来解释上述信息传播中的现象。研究发现,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在面对纷杂的信息时所作的判断是客观、符合逻辑的。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人们在决策时会出现系统性的思维偏差,越是遇到信息量大、信息意义不明确、需要快速作出反应的情形,这种认知偏差越容易出现。而新冠疫情期间的信息传播恰好满足这些特征。在对疫情发展态势不确定的心态之下,人们从各个渠道汲取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再借助新媒体工具向外界传播信息,让这种思维偏差表现得更加明显。
  什么是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是人们在认识和判断事物时,所产生的与事实本身的某种差别或偏离。人的认知过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接受和评价信息;(2)产生应付和处理问题;(3)预测和估计结果。认知偏差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部分,其产生具有不可避免性。
  认知偏差为什么会出现
  首先,人的注意力资源有限。如果将人的大脑比作电脑,那注意力资源就像电脑的CPU。如果同时打开很多程序,电脑就会变慢甚至崩溃死机。如果人在作决策时不得不考虑每一种可能性,那么即便作最简单的决定,也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大脑早早就学会了“偷懒”,省着使用这些宝贵的注意力资源。
  其次,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思维捷径。思维捷径也称作启发式思维(Heuristics),指依据有限的知识在短时间内找到问题解决方案。面对复杂的自然世界,这些思维捷径能帮助人类快速作出反应,从而存活下来。这也是大脑最知名的“偷懒”方式之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指出:我们拥有两套思考系统,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为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第三,群体压力(Group Pressure),这种压力是无形的,甚至你自己都没觉察到。作为群体的一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当你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的规范、意见发生冲突时,你会倾向于作出被群体认可的反应。如果对群体动力学感兴趣,可以去查看所罗门·阿西经典的“从众”实验。
  此外,其他原因还包括个人的动机(Individual Motivations)、情绪等。
  哪些认知偏差会影响人们对疫情信息的认识?
  结合新冠疫情信息传播,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认知偏差。
  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常见的例子是人们常说的“我早就知道了”“事后诸葛”。在事件发生后,人们倾向于认为这个事件的可预测性会比在它还没发生之前时的可预测性更高。所以,面对网络上盛传的“专家称2019年冬末春初会有瘟疫发生”“美国自称灵媒的女作家在2008年出版的书籍中预言2020年全球会暴发一场严重的肺炎疾病”,在疫情已经发生之后,乍一看这些消息就会觉得“哇塞,好厉害,太神了”,其背后就是因为人们有“后视偏差”这种心理。
  证实偏差(Confirmation Bias)。我们倾向于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所以在搜集和分析信息時,会产生寻找支持自己信念的证据的倾向。这个证据可能是新闻媒体上的一条新闻、自媒体上的一个小道消息、甚至是比较有威信的某位友人的只言片语。所以,当你和一个与自己观点相左的人讨论新冠疫情时,你俩都会抛出各种证据证明真理是站在自己这边的。你觉得对方完全不可理喻,对方觉得跟你说话是“对牛弹琴”。
  光环效应(Halo Effect)。一个人或物的某种品质一旦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或物的其他品质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比如,平时你关注的某个公众号,因为在其专业领域很有见解,得到你的赏识,其发布的关于新冠的信息对你来说也特别可信。再比如张文宏教授因为深入浅出、逻辑清晰的发言,圈粉无数,粉丝也会不由自主地放大其人格魅力。
  首应效应(Primacy Effect)和持续影响效应(Continued Influence Effect)。首先被人接受的信息,对于形成人的印象起着强烈的作用,即“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并且,人们会持续依赖先入为主的信息,即便之前的错误信息已被纠正。因此,即便武汉政府、武汉红十字会在疫情期间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早期其在媒体报道中的形象较差,所以很难改变公众对其的印象。
  认知偏差还有很多,你可能没想到,在维基百科的认知偏差列表上总共有175种认知偏差。为了便于记忆和理解,还有人专门撰文将这些认知偏差分类。对于个人来说,虽然认知偏差很难避免,但学习和了解这些偏差,还是能帮助我们提升自我觉察力,在现实生活中优化我们的决策和判断。
其他文献
2020年3月初,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团队研制出了一款新型芯片,它的体积比米粒还要略小一点,这款芯片可以实现稳定的网络传输,并且功耗只有正常连接设备的1/5000。据研究人员介绍,这款芯片消耗的功率仅有28μW,并且可以在高度为21m的范围内以2Mb/s的速度传输数据。“家用的智能设备无需再购买其他的充电装置,即使是一块纽扣电池也足够用上好几年。”其团队负责人表示。  芯片需要依靠一种被
期刊
2020年年初,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创建了一个自动为电动汽车充电的机器人原型。该机器人可以在无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自动为汽车充电。作为车主,只需要通过APP将机器人召唤到车辆旁边即可充电。机器人可以在停车场进行定位,并找到发出指令的汽车,然后其应用程序会自动连接到基站的“电池车”,并根据请求给对应的电动汽车充电。虽然其提供的电量不足以为大多数电动汽车充满电,但应该可以提供足够的续航里程。在整個操作过
期刊
康复者血浆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文简称“新冠肺炎”)患者初有成效的报道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一直以来,各大媒体及新闻发布会宣布的“无特效药”的窘境好似有所缓解。但是,血浆治疗真的那么神奇吗?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从血浆治疗的原理入手,一起来揭开血浆的神秘面纱吧。  血浆之所以能够发挥抗感染的作用,最关键的核心人物就是“抗体”。如果说一把钥匙对应一把锁,那么抗体就是其中的钥匙,而免疫学中
期刊
电影的个性化创作以“作者电影”为代表。  “作者电影”这样一种创作主张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电影界,直接影响和促成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产生,并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电影创作。  “作者电影”的口号是:“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作者电影”的主要特征是: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  这一观念得到了“电影手册派”评论家
期刊
2020年2月中旬,俄罗斯眼科医师协会主席、医学博士伊戈尔·阿兹纳乌里扬领导的科研小组,开发出可使不同类别的眼疾患者恢复立体视觉的“电子眼镜”。更重要的是,这种电子眼镜能够帮助有先天缺陷的儿童恢复立体视力。  此款电子眼镜外形和普通眼镜一样,重量比普通眼镜轻。其特殊之处在于它使用了3D图像感知技术,眼镜架内置了微处理器,镜片是一个小液晶显示屏,借助弱电流通过微处理器可以控制镜片表面产生的闪烁频率,
期刊
2020年3月,安徽农业大学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实验室李亚辉团队研究发现一类新型硫试剂,有助于解决传统硫试剂污染严重等问题,为含硫化合物合成提供了新途径。该项研究成果以“钯催化的卤代芳烃与硫醚和硫脂分子间硫基的转移”为题,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化学科学》上。  含硫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医药、农药及高分子材料中,是许多药物分子的核心药效基团,其制备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含硫化合物的制备一般需要硫试剂,但常规
期刊
说到种菜,大家觉得肯定是在田地里或者大棚里;提起农民,那当然也是整天跟土壤打交道啊。可是,从进入百蔬园的那一刻起,这种传统认知就一再被刷新。一进百蔬园主入口,就如同进入仙境一般,雾霭氤氲,雾一般的小水珠们在阳光下欢快地跳着舞,时而跳到蔬菜的叶面上,时而跃到叶尖上、根茎上,晶莹剔透发散着光芒,映衬着五彩斑斓的蔬菜,五光徘徊,十色陆离, 如梦似幻。为什么整个园区看不到一个浇水的人,却处处水气缭绕?原来
期刊
虽然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已经炒吵了好几年也没到来,而有人赚了这个“元年”概念的钱,也许有人赔了钱,也有不少的人表达了失望的情绪,但现在的确有很多人都非常关注和期待中国的科幻电影了。很多电影人也正在努力要拍摄出中国的科幻“类型”電影。  但是很抱歉,我不认为科幻电影是某种独立存在的“类型”电影。如果对科幻电影的认知和理解一直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偏差,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恐怕还要再迟到几年。  记得在
期刊
2020年1月6日,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发布了自主研发的绿色新型建材泡沫陶瓷,该陶瓷不但能够保温、防潮、隔音,還能防火,在1000℃高温下也不变形。其项目组负责人崔月华展示了他们研发的“泡沫瓷砖”:看起来和火山石很像,表面粗糙,但重量很轻,每立方厘米仅重0.2g,放在水里能漂浮。在酒精灯500℃高温的灼烧下并未起火,而另一侧温度仅40~50℃。  由于在工艺中加入有机、无机发泡工艺和过程,
期刊
高通量分子育种听起来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分子育种可能还有人听说过,高通量分子育种可能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高通量分子育种技术是农业加速器,可以提高育种速度、缩短育种周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那所谓的高通量分子育种到底是什么呢?  什么是高通量分子育种  “高通量”其实是一个因为市场需求的扩大而产生的概念。由于育种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育种方式以及普通的分子育种实验室逐渐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高通量分子育种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