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作为一门注重生活实践、注重动手能力的学科,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科学创新思维。上海市徐汇区东二小学是一所五年制公办学校,自20世纪80年代起,学校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基础+特长,实践+创新”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努力将“在生活中教,在生活中学”的教育思想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校以自然学科建设为抓手,以实验课堂为阵地,以科技竞赛为舞台,开展“动手动脑、寓学于乐”的自然学科教学。
注重课堂教学研究,提升实验教学效率
学校把自然学科的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主阵地,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实验课的研究和探索,以提升实验课的教学效率。
第一课堂是重中之重,是学生们学习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实验、养成科学习惯和培养科学精神的主要场所。在实验教学中,学校首先保证的是课堂的效率,做到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实验内容,让学生规范地完成实验操作,并能够自行探究出实验结论,培养他们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之所以能做到这点,得益于校领导的高度关注和教研组老师的齐心配合。每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分管领导都做到尽量参与,共同教研。组内老师积极准备,对实验课开展说课、评课、改课活动,用集体的智慧提升实验课的效率。同时,我校教导处还开设了独具特色的“同课异构”课和“咬尾巴”课教学评比,为自然学科实验课的研究和探索打开了新思路。“同课异构”课是指相同的实验课由两位老师用不同方法开展教学,比较课堂教学效率,找出可以优化的环节。而“咬尾巴”课是指同一单元相邻的两个课时由两位老师分别教授,以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评比过程中,相同的课程由不同的老师设计、教授,上出了别具一格的实验课,让听课的领导和老师耳目一新,颇有收获。
在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我们的实验课设计也兼顾了趣味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灵活多样的实验设计、形式多变的实验方法、自主探究的实验过程,能点燃他们探究实验、创新设计的智慧火花。因此,把教材内的实验生活化、趣味化,是我们设计实验的重点内容。通过教研组的共同教研,我们把实验内容进行了改进,使学生更容易参与和操作,进一步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做到了寓教于乐。
高效率的实验课,离不开实验材料的保障。由于种种原因,小学实验室标准配备的补给,已经有好多年没有调拨了,但是实验课还是要开展,怎么办呢?教研组老师群策群力,向周边的兄弟学校借器材,借不到的就自己去采购。实验器材种类繁多,有玻璃器皿、橡胶塑料、电路开关、化学药品等,想要买齐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老师们利用双休日外出寻觅,到处奔波,终于买到了大部分的实验器材。最后还不能解决的就由老师自己设计,自制或改进教具学具,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上好每一节实验课。
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培养科学素养能力
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为了满足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需求,学校专门设计了《科学小实验》校本课程。课程内容的编写经过了长期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并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门的指导和审核,力求做到课程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能力。这样的课程开设之后,学生们争相报名,往往是三四个学生争夺一个科学小实验课程的名额。
除此之外,我们根据本地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设计了适合学生开展的中长期探究活动,比如“不同种子的萌发对比探究”“牵牛花的生长观察日记”“身边的水干净吗”等。在设计活动之初,我们对学生的兴趣点进行了调查,把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内容进行筛选和整理,并结合教材的知识点和周边环境等设计方案,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有动力、有能力、有收获。在活动结束后,评选优秀的探究案例进行展示交流,并进行一定的表扬和奖励。最后从中提炼成功的经验,为下一轮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做足准备。
为了尽量满足学生们对于动手实验和制作的需求,我们开设了纸飞机校本课程和航模组兴趣课,让学生把实验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一系列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巩固了学生的技能,更让他们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实验的兴趣,充分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为他们科学素养的提升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搭建科技竞赛舞台,辐射区域实验教学
学校的自然科技与实验能力培养在多年的教学中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促进小学自然学科实验教学的全面发展,本着兄弟学校之间相互帮助、彼此促进的原则,学校利用在自然学科教学与实验能力培养工作中的优势,在区域层面进一步发挥辐射作用,共享教学改革带来的成果。
“玩科学的把戏”——“东二杯”小学生实验能力邀请赛,就是学校推出的一项重要赛事活动。自2008年起,学校每两年举办一次。这是徐汇区小学生能力活动八大杯赛之一,其内容是通过对科学实验的做一做、想一想,来检验区域内小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此推进自然、劳技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为培养学生会动手、善动脑、能创新的学习习惯和在生活中学科学、用科学、掌握科学的实践能力搭建平台。
在歷届比赛中,组委会根据自然学科的课纲要求和实验能力要求,事先拟定以“实验能力操作”为核心的竞赛项目,比如“正确使用酒精灯”“正确使用天平”“自制电磁铁”等,以此检验各校的实验教学成效与学生动手能力。而从第四届杯赛开始,根据课改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着重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组委会改进了比赛规则,增加了让学生通过阅读实验作业单、按照要求进行实验的规定。比如组委会根据实验课上的“浮力实验”,设计出了“用排水法测量物体的体积”的实验项目,以此检验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挑战,比如学生要根据要求自行设计“纸桥跨接承重”“空气对流箱”等综合项目。
通过这样的实验能力邀请赛,徐汇区的小学自然学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小学的校长都重视起自然学科的建设,区域内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杯赛的举办也让我们发现了学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如实验教学的规范流程不够清晰、实验器材的缺乏等。这些问题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得到了有关部门及学校的重视,通过区域层面的统筹协调得到改善,为自然学科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保障。
学校近年来在自然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上开展的一些工作,有成功也有失败。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我们将会继续努力,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在自然学科实验教学之路上不断前行。
(作者单位:上海市徐汇区东二小学)
责任编辑:谷珵
注重课堂教学研究,提升实验教学效率
学校把自然学科的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主阵地,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实验课的研究和探索,以提升实验课的教学效率。
第一课堂是重中之重,是学生们学习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实验、养成科学习惯和培养科学精神的主要场所。在实验教学中,学校首先保证的是课堂的效率,做到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实验内容,让学生规范地完成实验操作,并能够自行探究出实验结论,培养他们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之所以能做到这点,得益于校领导的高度关注和教研组老师的齐心配合。每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分管领导都做到尽量参与,共同教研。组内老师积极准备,对实验课开展说课、评课、改课活动,用集体的智慧提升实验课的效率。同时,我校教导处还开设了独具特色的“同课异构”课和“咬尾巴”课教学评比,为自然学科实验课的研究和探索打开了新思路。“同课异构”课是指相同的实验课由两位老师用不同方法开展教学,比较课堂教学效率,找出可以优化的环节。而“咬尾巴”课是指同一单元相邻的两个课时由两位老师分别教授,以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评比过程中,相同的课程由不同的老师设计、教授,上出了别具一格的实验课,让听课的领导和老师耳目一新,颇有收获。
在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我们的实验课设计也兼顾了趣味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灵活多样的实验设计、形式多变的实验方法、自主探究的实验过程,能点燃他们探究实验、创新设计的智慧火花。因此,把教材内的实验生活化、趣味化,是我们设计实验的重点内容。通过教研组的共同教研,我们把实验内容进行了改进,使学生更容易参与和操作,进一步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做到了寓教于乐。
高效率的实验课,离不开实验材料的保障。由于种种原因,小学实验室标准配备的补给,已经有好多年没有调拨了,但是实验课还是要开展,怎么办呢?教研组老师群策群力,向周边的兄弟学校借器材,借不到的就自己去采购。实验器材种类繁多,有玻璃器皿、橡胶塑料、电路开关、化学药品等,想要买齐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老师们利用双休日外出寻觅,到处奔波,终于买到了大部分的实验器材。最后还不能解决的就由老师自己设计,自制或改进教具学具,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上好每一节实验课。
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培养科学素养能力
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为了满足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需求,学校专门设计了《科学小实验》校本课程。课程内容的编写经过了长期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并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门的指导和审核,力求做到课程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能力。这样的课程开设之后,学生们争相报名,往往是三四个学生争夺一个科学小实验课程的名额。
除此之外,我们根据本地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设计了适合学生开展的中长期探究活动,比如“不同种子的萌发对比探究”“牵牛花的生长观察日记”“身边的水干净吗”等。在设计活动之初,我们对学生的兴趣点进行了调查,把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内容进行筛选和整理,并结合教材的知识点和周边环境等设计方案,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有动力、有能力、有收获。在活动结束后,评选优秀的探究案例进行展示交流,并进行一定的表扬和奖励。最后从中提炼成功的经验,为下一轮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做足准备。
为了尽量满足学生们对于动手实验和制作的需求,我们开设了纸飞机校本课程和航模组兴趣课,让学生把实验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一系列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巩固了学生的技能,更让他们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实验的兴趣,充分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为他们科学素养的提升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搭建科技竞赛舞台,辐射区域实验教学
学校的自然科技与实验能力培养在多年的教学中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促进小学自然学科实验教学的全面发展,本着兄弟学校之间相互帮助、彼此促进的原则,学校利用在自然学科教学与实验能力培养工作中的优势,在区域层面进一步发挥辐射作用,共享教学改革带来的成果。
“玩科学的把戏”——“东二杯”小学生实验能力邀请赛,就是学校推出的一项重要赛事活动。自2008年起,学校每两年举办一次。这是徐汇区小学生能力活动八大杯赛之一,其内容是通过对科学实验的做一做、想一想,来检验区域内小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此推进自然、劳技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为培养学生会动手、善动脑、能创新的学习习惯和在生活中学科学、用科学、掌握科学的实践能力搭建平台。
在歷届比赛中,组委会根据自然学科的课纲要求和实验能力要求,事先拟定以“实验能力操作”为核心的竞赛项目,比如“正确使用酒精灯”“正确使用天平”“自制电磁铁”等,以此检验各校的实验教学成效与学生动手能力。而从第四届杯赛开始,根据课改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着重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组委会改进了比赛规则,增加了让学生通过阅读实验作业单、按照要求进行实验的规定。比如组委会根据实验课上的“浮力实验”,设计出了“用排水法测量物体的体积”的实验项目,以此检验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挑战,比如学生要根据要求自行设计“纸桥跨接承重”“空气对流箱”等综合项目。
通过这样的实验能力邀请赛,徐汇区的小学自然学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小学的校长都重视起自然学科的建设,区域内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杯赛的举办也让我们发现了学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如实验教学的规范流程不够清晰、实验器材的缺乏等。这些问题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得到了有关部门及学校的重视,通过区域层面的统筹协调得到改善,为自然学科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保障。
学校近年来在自然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上开展的一些工作,有成功也有失败。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我们将会继续努力,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在自然学科实验教学之路上不断前行。
(作者单位:上海市徐汇区东二小学)
责任编辑: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