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紧背花装弩之构造
紧背花装弩,又名“紧背低头花装弩”,亦称为“背弩”。其构造完全与手用之弩箭相同,但形式较小,唯多绳索三条,二索分左右,系于两弓渊之上,结之使成圈形;其另一索则系于弩机之上。
其用法则缚弩使平贴背上,左右二绳圈套于两肩,其系于弩机之绳,一端则系于腰带之上。弩臂之出口处则向上,靠于封口穴,用时贯矢于臂,扣弦于弩机之上,人但将上身向前一躬,则系于腰间之一绳,必因腰背两部之震动而向下拉引,触拨弩机,弩弦脱机,激箭发射。故发箭必须躬腰低头,使箭从后颈处射出也。此物实为暗器中最不易防之物,盖藏于衣内,发时又不用手,但一弯腰而矢已至。练成之后,实较用别种暗器为佳。
其弓身之长约八寸,弩臂之长亦如之。箭长六寸有奇,以无节之坚竹为干,以钢铁为镞。镞形扁平,但阔度较弓上之箭为狭。至所为花装弩者,亦不过以其外表之形式而名之,与习技之本身绝无若何关系,盖亦犹弓之有铁胎,袖箭之有梅花也。
二、紧背花装弩之练法
紧背花装弩之练法,实较手用之弩为难。其取准之法,虽亦在弩臂,但司此弩臂之前后左右者,彼则在发弩之手,而此则完全在于头颈。盖以弩臂之出口,既紧贴于对口穴处,更不能以他部左右之,然欲靠头颈之力,左右弩臂使能对准目标,发矢中的,则其难可知矣。
练习之时,先用对径一尺以外之目标,就三四步相距处练习之,以头对准其靶,然后躬身低头而发箭。练至矢无虚发,然后更加远少许。练至相距十五步处,亦能命中,则可收小其目标矣。以此紧背花装弩射近身之敌,故不须多远,且路远之后,箭必斜上斜下,不易命中。逐渐收小其目标,至能射钱大为止。此步,为立直发矢之法。更进一步,则练跪拜发矢之法。即在距靶三四步处,向的跪拜,宜先将两腿跪下之后,再躬身下拜,亦以头为取准之具。初练时,路既近而的亦大,以后逐渐移远,至十步即可换靶,逐渐将的收小至钱大之的,亦能于一跪拜间发矢中的,则其技大成,可借以攻人之无备矣。唯余所述者,止就其成而言,至若曲尽其妙用,则非秃笔所能形容,全在学者之阐发领会,而熟能生巧,至有相当程度时,必可随心如意,而具左右逢源之妙矣。
三、紧背花装弩之源流
花装弩一物,实始于宋时之弩团。考《宋史·兵志》载,诸路行保甲,司农寺请令全邵二州土丁弩手弩团,与本村土人,共为保甲。又《宋书》载,募天下弩手,不问所从。于此可见弩箭在宋代之盛行矣。
有山西徐氏者,本为山中猎户,以弩箭之技世其家,其技之精为一省冠,唯不以传人;至徐亮臣时,已四代矣。亮臣本家传之学,益以智慧,技尤在其祖若父之上,乃苦心孤诣,求所以改善之道,穷十数年之心力,始克发明此紧背低头花装弩及踏弩。
时适征募弩手,亮臣应募往,为弩团之长,尽出其技以传人。所部可分三等,视其人之才力而授以各法,最下者则授以平常之射法;次则出其家传手弩之法而授之;最上者则除其家传手弩之外,更益以其手创之紧背低头花装弩及踏弩而授之。上级者仅二十人,中级百人,最下者数百人,技皆可观。由此世代相传,而紧背低头花装弩之法,随盛行于世。直至现在,晋豫健儿,犹擅此技者,良以其便利隐藏,诸多可取也。
昔者斗子徐贵曾为余述一事,颇饶兴趣,虽确否未可知,顾以徐之老成持重,当亦不虚也。徐谓有一侠士,以技鸣于时,群咸推长之,在江湖数十年,以敦睦为主旨,从不与人较短论长也。在同辈之人,犹知其绝技而不可侮,而后生小子,则以为某固无能,徒以浮名见重。其虚怀若谷处正所以自藏其拙也。某虽时闻此种语言,顾亦不以为意。
一日,途经并州,投宿逆旅,忽闻通玄观道士名鲁道成者,雄霸一方,专以劫架为事,良家妇之充其后陈者,颇不乏人。是日又劫一新孀,孀固真烈,被劫必无生理,故途人咸议其事。某闻而心动,忽有人自丛中出者,语某曰:“恩叔具绝技,今日之事,当一援手。否则负数十载侠士名矣。”盖某之乳名曰恩,其人叔之者,以行辈论也。某闻语,掀髯微笑曰:“余当勉力图之,宜与子偕。”其人亦不辞,竟前驱,至观径呼鲁道成与斗,其人不能胜,受伤卧地。
道成以某固同来者,亦迁怒及之,某觳觫莫名,谓道成曰:“道长,余以年迈之身,被劫至此,今劫余者已被执,亦大幸事,还祈道长怜其贫病老弱而释之。”道成不应,则又曰:“小老当叩首乞命矣。”时受伤者虽卧地,顾犹清醒,见其状,嗤为怯,视之则某竟迎鲁道成而跪拜,方欲叱其贪生怕死,忽然一声,颈际射出白光一缕,径奔鲁道成之喉,狂叫而倒,僵毙地上。
某始缓缓起身,扑去膝上之尘埃,徐从怀中出药医伤者。呜呼!受人一拜,而遽丧厥生,亦可见受礼之难矣。
紧背花装弩,又名“紧背低头花装弩”,亦称为“背弩”。其构造完全与手用之弩箭相同,但形式较小,唯多绳索三条,二索分左右,系于两弓渊之上,结之使成圈形;其另一索则系于弩机之上。
其用法则缚弩使平贴背上,左右二绳圈套于两肩,其系于弩机之绳,一端则系于腰带之上。弩臂之出口处则向上,靠于封口穴,用时贯矢于臂,扣弦于弩机之上,人但将上身向前一躬,则系于腰间之一绳,必因腰背两部之震动而向下拉引,触拨弩机,弩弦脱机,激箭发射。故发箭必须躬腰低头,使箭从后颈处射出也。此物实为暗器中最不易防之物,盖藏于衣内,发时又不用手,但一弯腰而矢已至。练成之后,实较用别种暗器为佳。
其弓身之长约八寸,弩臂之长亦如之。箭长六寸有奇,以无节之坚竹为干,以钢铁为镞。镞形扁平,但阔度较弓上之箭为狭。至所为花装弩者,亦不过以其外表之形式而名之,与习技之本身绝无若何关系,盖亦犹弓之有铁胎,袖箭之有梅花也。
二、紧背花装弩之练法
紧背花装弩之练法,实较手用之弩为难。其取准之法,虽亦在弩臂,但司此弩臂之前后左右者,彼则在发弩之手,而此则完全在于头颈。盖以弩臂之出口,既紧贴于对口穴处,更不能以他部左右之,然欲靠头颈之力,左右弩臂使能对准目标,发矢中的,则其难可知矣。
练习之时,先用对径一尺以外之目标,就三四步相距处练习之,以头对准其靶,然后躬身低头而发箭。练至矢无虚发,然后更加远少许。练至相距十五步处,亦能命中,则可收小其目标矣。以此紧背花装弩射近身之敌,故不须多远,且路远之后,箭必斜上斜下,不易命中。逐渐收小其目标,至能射钱大为止。此步,为立直发矢之法。更进一步,则练跪拜发矢之法。即在距靶三四步处,向的跪拜,宜先将两腿跪下之后,再躬身下拜,亦以头为取准之具。初练时,路既近而的亦大,以后逐渐移远,至十步即可换靶,逐渐将的收小至钱大之的,亦能于一跪拜间发矢中的,则其技大成,可借以攻人之无备矣。唯余所述者,止就其成而言,至若曲尽其妙用,则非秃笔所能形容,全在学者之阐发领会,而熟能生巧,至有相当程度时,必可随心如意,而具左右逢源之妙矣。
三、紧背花装弩之源流
花装弩一物,实始于宋时之弩团。考《宋史·兵志》载,诸路行保甲,司农寺请令全邵二州土丁弩手弩团,与本村土人,共为保甲。又《宋书》载,募天下弩手,不问所从。于此可见弩箭在宋代之盛行矣。
有山西徐氏者,本为山中猎户,以弩箭之技世其家,其技之精为一省冠,唯不以传人;至徐亮臣时,已四代矣。亮臣本家传之学,益以智慧,技尤在其祖若父之上,乃苦心孤诣,求所以改善之道,穷十数年之心力,始克发明此紧背低头花装弩及踏弩。
时适征募弩手,亮臣应募往,为弩团之长,尽出其技以传人。所部可分三等,视其人之才力而授以各法,最下者则授以平常之射法;次则出其家传手弩之法而授之;最上者则除其家传手弩之外,更益以其手创之紧背低头花装弩及踏弩而授之。上级者仅二十人,中级百人,最下者数百人,技皆可观。由此世代相传,而紧背低头花装弩之法,随盛行于世。直至现在,晋豫健儿,犹擅此技者,良以其便利隐藏,诸多可取也。
昔者斗子徐贵曾为余述一事,颇饶兴趣,虽确否未可知,顾以徐之老成持重,当亦不虚也。徐谓有一侠士,以技鸣于时,群咸推长之,在江湖数十年,以敦睦为主旨,从不与人较短论长也。在同辈之人,犹知其绝技而不可侮,而后生小子,则以为某固无能,徒以浮名见重。其虚怀若谷处正所以自藏其拙也。某虽时闻此种语言,顾亦不以为意。
一日,途经并州,投宿逆旅,忽闻通玄观道士名鲁道成者,雄霸一方,专以劫架为事,良家妇之充其后陈者,颇不乏人。是日又劫一新孀,孀固真烈,被劫必无生理,故途人咸议其事。某闻而心动,忽有人自丛中出者,语某曰:“恩叔具绝技,今日之事,当一援手。否则负数十载侠士名矣。”盖某之乳名曰恩,其人叔之者,以行辈论也。某闻语,掀髯微笑曰:“余当勉力图之,宜与子偕。”其人亦不辞,竟前驱,至观径呼鲁道成与斗,其人不能胜,受伤卧地。
道成以某固同来者,亦迁怒及之,某觳觫莫名,谓道成曰:“道长,余以年迈之身,被劫至此,今劫余者已被执,亦大幸事,还祈道长怜其贫病老弱而释之。”道成不应,则又曰:“小老当叩首乞命矣。”时受伤者虽卧地,顾犹清醒,见其状,嗤为怯,视之则某竟迎鲁道成而跪拜,方欲叱其贪生怕死,忽然一声,颈际射出白光一缕,径奔鲁道成之喉,狂叫而倒,僵毙地上。
某始缓缓起身,扑去膝上之尘埃,徐从怀中出药医伤者。呜呼!受人一拜,而遽丧厥生,亦可见受礼之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