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我们这里拥有多台跨国企业最新医疗设备”是各家医院吸引患者与科研投入的最佳广告词。然而今后,此类洋货在中国备受追捧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
2月7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提出对创新医疗器械设置特别审批通道,优先办理;5月26日,国家卫计委启动首批国产医疗设备遴选;8月16日,国家卫计委和工信部联合提出推动三甲医院应用国产医疗设备……种种迹象表明,在医疗器械特别是高端医疗设备领域,政府推广“国产化”的动作正在加快。
“时势造英雄”,接连不断的扶持鼓励政策让国产医疗设备迎来了史上“最好的时代”。8月15日,一家成立仅仅3年、被国家主席习近平誉为行业排头兵的民营企业——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影”)携十余款自主研发的高端医疗设备站上中国国际医用设备展览会,与数十家跨国企业同台竞技。
宣战“GPS”
“这是中国医疗设备品牌首次以诊断、治疗、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全线覆盖的产品阵容跻身世界高端医疗设备行业核心阵营。”联影总裁张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表示,打造世界级的中国医疗设备企业是他们的梦想。“过去三年,我们一直在为了这个梦想埋头努力,未来三年,我们的目标是做到中国市场占有量前三名!”
闯入前三,这句誓言的背后意味着联影要在三年内彻底打破跨国巨头在中国市场的垄断。
一直以来,中国的高端医疗设备市场被外资品牌所垄断。根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统计,2013年中国高端医疗设备行业超过70%的市场份额被通用电器(GE)、飞利浦(Philips)、西门子(Siemens)这三家被并称为“GPS”的跨国企业所垄断,而逾百家中国品牌只拿下了整个市场中不足20%的份额。
今年5月,习近平在联影视察参观时曾表示:现在一些高端医疗设备基层买不起、老百姓用不起。我们要加快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进程,降低成本,推动民族品牌企业不断发展,让国民健康命脉真正掌握在国人自己手中!
“整个市场被外资企业垄断,不但会导致设备与服务价格虚高,还会造成严重的专利壁垒,且在这样的垄断局面下,随着医疗信息化逐步进入到大数据时代,国人的日常体检、影像诊断数据都存在流出国门的巨大风险。”张强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要想打破现有局面,就必须要打造出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国品牌。”
沉重的行业包袱
从中国制造变中国创造,说起来只有一字之差,而路途却是道阻且长。
在张强和他的同事看来,国产医疗设备之所以一直会在高端产品领域失语,是由于存在自身产品质量不过关、核心技术缺失以及经营理念滞后等问题。
“为什么过去这么多年来我们这块市场一直被外资垄断?就是因为没有任何一家中国公司敢跳出来跟国外公司竞争。”张强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以前这个行业里大家一直只求有,却不求做好,导致国产医疗设备在之前30多年里积累的口碑越来越差。因为有着这样一个沉重的行业包袱,我们的起点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负数开始。”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秘书长白知朋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曾表示,之所以会形成洋货一统天下的局面,一方面是国产设备自己不争气,另一方面与行业发展时间短也有直接关系。“咱们的国产设备不仅样子长得丑,用起来不行,后续服务更谈不上。另外我们国家这一行业起步较晚,技术沉淀和积累不够也是造成今天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白知朋表示,欧美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在磁共振、CT机的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而我们国家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引进这些先进机器的。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外资公司完全垄断了高端医疗设备在市场的中国定价权。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一台国外售价仅75万美金的设备,同期在中国的售价可以高达1200万元人民币。除售价虚高之外,外资公司还通过对设备售后服务的垄断,使得中国医院不得不支付高昂的后期维护保修费。
“因为中国企业没有话语权,所以我们不得不向跨国企业支付高昂的费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咱们国家老百姓看病越来越贵。”张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联影现在的设备价格和国际同类型、同档次、同技术水准、同质量标准的国外产品相比要便宜30%左右,而且后期维修服务只是国外公司的一半。他表示,随着未来销量不断增加,产品和维护费都有进一步降价的空间。
据悉,目前联影已经有11款产品进入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309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第五人民医院、台湾明基集团下属民营医院等多家医院在内的国内一流三甲医院,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和明基集团下属民营医院安装了联影的全系列产品。
张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产品投入市场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联影的订单已经超过5个亿,公司今年的目标是订单突破10亿。
实现中国“智”造
要想赢得市场,必须拥有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先进的技术。
习近平在联影视察参观时表示,中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仍然不是制造业强国。要想缩短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真正实现中国创造,中国企业一定要有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核心技术。
“技术都是靠人才创造出来的。应该说,人才是联影的核心资产,而创新则是联影的核心战略。”张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成立于2011年的联影目前员工总数已经超过1700人,其中研发人员超过六成。而在这将近1200人的研发团队中,有500多人具有在国际大公司和行业知名企业工作的经验。他表示,在高端医疗设备行业里,联影现在聚集的人才超越了国内所有医疗设备公司的人才总实力。
“联影所有的核心技术与核心部件全都是由公司研发团队自主研发的。截至今年7月,我们累计提交专利申请达1014项,其中高技术发明类专利731项,占全部专利申请数量的72%。”张强自豪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联影自主研发并推向市场的首批11款产品中,不乏一些中国乃至世界首创的设备:如世界首台96环超清高速PET-CT、中国首台全部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3.0T磁共振成像系统。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做一家世界级的医疗设备公司。”张强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尽管这条路走起来很远很难,但我们一定会把这项事业做好!”
对话张强:与跨国巨头正面“宣战”
《中国经济周刊》:您一直强调人才是联影的核心价值,请问联影是如何在三年内吸引到了这么多的人才?
张强:在公司创立之初,很多医疗影像界的高端人才与学术界专家都是被我们要做一个世界级的国产医疗设备企业这个愿景和使命吸引过来的。另外,随着国家政策对国产医疗设备不断扶持,特别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大型医疗设备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里重点推动,就使更多的人更加坚定地投身这一行业。随着联影快速发展,我们也搭建了一些跨学科、跨技术的大平台,更多地和医院、学校展开了产学研医多平台合作,因此在高校和行业内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今年5月,习主席到我们公司视察参观让全社会都开始关注并了解联影,这也帮助我们逐渐吸引到更多的行业高端人才。
《中国经济周刊》:您一直非常强调自主研发。请问公司目前在产品研发和生产上的投入有多大?
张强:投入真的非常大。我们每一个产品都有大量的研发工作,从外观到硬件、软件和应用。我们几乎在每一款产品上的投入都超过了一个亿,总投入十几个亿。
联影一直按照国际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样机都会经过反复测试,不但每个部件要做单独测试,整机还要再做测试。说实在的,我们的质量标准比当今的国家质量标准还要严格,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有信心通过国家检测。
《中国经济周刊》:联影今天可以算是要和众多跨国企业正面“宣战”。请问您如何看待这场即将到来的较量?
张强:从商业上来讲,如果我是跨国企业,一定会想办法对付联影,不能让它顺利长大。但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很有信心来应对未来一切可能出现的情况,尤其在跟国际巨头竞争时,没有胆量和魄力,没有长期奋斗的决心是不可能的。
(实习生金倩对本文亦有贡献)
2月7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提出对创新医疗器械设置特别审批通道,优先办理;5月26日,国家卫计委启动首批国产医疗设备遴选;8月16日,国家卫计委和工信部联合提出推动三甲医院应用国产医疗设备……种种迹象表明,在医疗器械特别是高端医疗设备领域,政府推广“国产化”的动作正在加快。
“时势造英雄”,接连不断的扶持鼓励政策让国产医疗设备迎来了史上“最好的时代”。8月15日,一家成立仅仅3年、被国家主席习近平誉为行业排头兵的民营企业——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影”)携十余款自主研发的高端医疗设备站上中国国际医用设备展览会,与数十家跨国企业同台竞技。
宣战“GPS”
“这是中国医疗设备品牌首次以诊断、治疗、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全线覆盖的产品阵容跻身世界高端医疗设备行业核心阵营。”联影总裁张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表示,打造世界级的中国医疗设备企业是他们的梦想。“过去三年,我们一直在为了这个梦想埋头努力,未来三年,我们的目标是做到中国市场占有量前三名!”
闯入前三,这句誓言的背后意味着联影要在三年内彻底打破跨国巨头在中国市场的垄断。
一直以来,中国的高端医疗设备市场被外资品牌所垄断。根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统计,2013年中国高端医疗设备行业超过70%的市场份额被通用电器(GE)、飞利浦(Philips)、西门子(Siemens)这三家被并称为“GPS”的跨国企业所垄断,而逾百家中国品牌只拿下了整个市场中不足20%的份额。
今年5月,习近平在联影视察参观时曾表示:现在一些高端医疗设备基层买不起、老百姓用不起。我们要加快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进程,降低成本,推动民族品牌企业不断发展,让国民健康命脉真正掌握在国人自己手中!
“整个市场被外资企业垄断,不但会导致设备与服务价格虚高,还会造成严重的专利壁垒,且在这样的垄断局面下,随着医疗信息化逐步进入到大数据时代,国人的日常体检、影像诊断数据都存在流出国门的巨大风险。”张强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要想打破现有局面,就必须要打造出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国品牌。”
沉重的行业包袱
从中国制造变中国创造,说起来只有一字之差,而路途却是道阻且长。
在张强和他的同事看来,国产医疗设备之所以一直会在高端产品领域失语,是由于存在自身产品质量不过关、核心技术缺失以及经营理念滞后等问题。
“为什么过去这么多年来我们这块市场一直被外资垄断?就是因为没有任何一家中国公司敢跳出来跟国外公司竞争。”张强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以前这个行业里大家一直只求有,却不求做好,导致国产医疗设备在之前30多年里积累的口碑越来越差。因为有着这样一个沉重的行业包袱,我们的起点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负数开始。”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秘书长白知朋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曾表示,之所以会形成洋货一统天下的局面,一方面是国产设备自己不争气,另一方面与行业发展时间短也有直接关系。“咱们的国产设备不仅样子长得丑,用起来不行,后续服务更谈不上。另外我们国家这一行业起步较晚,技术沉淀和积累不够也是造成今天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白知朋表示,欧美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在磁共振、CT机的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而我们国家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引进这些先进机器的。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外资公司完全垄断了高端医疗设备在市场的中国定价权。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一台国外售价仅75万美金的设备,同期在中国的售价可以高达1200万元人民币。除售价虚高之外,外资公司还通过对设备售后服务的垄断,使得中国医院不得不支付高昂的后期维护保修费。
“因为中国企业没有话语权,所以我们不得不向跨国企业支付高昂的费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咱们国家老百姓看病越来越贵。”张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联影现在的设备价格和国际同类型、同档次、同技术水准、同质量标准的国外产品相比要便宜30%左右,而且后期维修服务只是国外公司的一半。他表示,随着未来销量不断增加,产品和维护费都有进一步降价的空间。
据悉,目前联影已经有11款产品进入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309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第五人民医院、台湾明基集团下属民营医院等多家医院在内的国内一流三甲医院,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和明基集团下属民营医院安装了联影的全系列产品。
张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产品投入市场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联影的订单已经超过5个亿,公司今年的目标是订单突破10亿。
实现中国“智”造
要想赢得市场,必须拥有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先进的技术。
习近平在联影视察参观时表示,中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仍然不是制造业强国。要想缩短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真正实现中国创造,中国企业一定要有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核心技术。
“技术都是靠人才创造出来的。应该说,人才是联影的核心资产,而创新则是联影的核心战略。”张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成立于2011年的联影目前员工总数已经超过1700人,其中研发人员超过六成。而在这将近1200人的研发团队中,有500多人具有在国际大公司和行业知名企业工作的经验。他表示,在高端医疗设备行业里,联影现在聚集的人才超越了国内所有医疗设备公司的人才总实力。
“联影所有的核心技术与核心部件全都是由公司研发团队自主研发的。截至今年7月,我们累计提交专利申请达1014项,其中高技术发明类专利731项,占全部专利申请数量的72%。”张强自豪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联影自主研发并推向市场的首批11款产品中,不乏一些中国乃至世界首创的设备:如世界首台96环超清高速PET-CT、中国首台全部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3.0T磁共振成像系统。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做一家世界级的医疗设备公司。”张强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尽管这条路走起来很远很难,但我们一定会把这项事业做好!”
对话张强:与跨国巨头正面“宣战”
《中国经济周刊》:您一直强调人才是联影的核心价值,请问联影是如何在三年内吸引到了这么多的人才?
张强:在公司创立之初,很多医疗影像界的高端人才与学术界专家都是被我们要做一个世界级的国产医疗设备企业这个愿景和使命吸引过来的。另外,随着国家政策对国产医疗设备不断扶持,特别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大型医疗设备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里重点推动,就使更多的人更加坚定地投身这一行业。随着联影快速发展,我们也搭建了一些跨学科、跨技术的大平台,更多地和医院、学校展开了产学研医多平台合作,因此在高校和行业内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今年5月,习主席到我们公司视察参观让全社会都开始关注并了解联影,这也帮助我们逐渐吸引到更多的行业高端人才。
《中国经济周刊》:您一直非常强调自主研发。请问公司目前在产品研发和生产上的投入有多大?
张强:投入真的非常大。我们每一个产品都有大量的研发工作,从外观到硬件、软件和应用。我们几乎在每一款产品上的投入都超过了一个亿,总投入十几个亿。
联影一直按照国际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样机都会经过反复测试,不但每个部件要做单独测试,整机还要再做测试。说实在的,我们的质量标准比当今的国家质量标准还要严格,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有信心通过国家检测。
《中国经济周刊》:联影今天可以算是要和众多跨国企业正面“宣战”。请问您如何看待这场即将到来的较量?
张强:从商业上来讲,如果我是跨国企业,一定会想办法对付联影,不能让它顺利长大。但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很有信心来应对未来一切可能出现的情况,尤其在跟国际巨头竞争时,没有胆量和魄力,没有长期奋斗的决心是不可能的。
(实习生金倩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