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它不仅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那么,如何做实、做细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 将良好行为习惯具体化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道德认知、行为表现等特点,确定相应年龄段的教育目标和具体行为规范,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要求具体化。学校要以《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在与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分年级、按学期组织,并按照系统化、形象化的要求,明确“为什么要培养习惯,每个阶段应分别培养哪些习惯”,对培养行为习惯形成一个理性的、自觉的认识。学校在制定具体行为规范时,应突出“近、小、实”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德育实践时,可尝试用活动的形式使学生记忆有关“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尽量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
二、 建立起有效的运作机制
学校应建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运作机制,形成以“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任课教师”为主体,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学校德育教育新网络。政教处要统筹规划,每学期制定全校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并及时调整工作策略,抓好方案的检查和落实。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应加大对德育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力度,使其明确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方法,抓好落实工作。学校其他部门和个人也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引导者、监督者和评价者,应积极与德育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协调配合,形成整体教育合力。
三、 确定培养重点
在学生习惯的培养方面,学校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不同年级的培养重点,使之形成一个教育序列,确保学生的行为习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序列中养成。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需要长时间地循环往复,低年级训练过的,到中高年级还需反复训练,进行低层次训练要为进行高层次训练打基础,进行高层次训练则要注意巩固和强化低层次训练的要求。例如,同样是培养“上课专心听讲”这一习惯,小学一二年级的要求是“上课专心听讲,不玩东西,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说话”;小学三四年级的要求是“上课专心听讲,不想其他事情,积极举手发言,发言时声音要洪亮”;小学五六年级的要求是“先预习后听讲,听讲时要善于思考”。
四、 反复抓行为习惯训练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在反复训练的基础上逐步养成的。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生活细节的管理,寓德育于日常生活之中,抓好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建立、健全考评制度,将学生学习、纪律、卫生、行为习惯等内容列入德育管理内容。学校根据每学期的培养重点,制定相关的检查评比制度,设立教师、学生值日监督岗,严格检查,做到“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并将检查结果与班级荣誉挂钩。班主任要认真落实各项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要求,制定班级检查评比制度,不放过每一个具体的细节。
同时,要注意培养好习惯不可扼杀学生的个性,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整齐划一和机械训练。通过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五、注意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培养好习惯要用“加法”,持续一个月左右就会形成;矫正不良习惯要用“减法”,使学生逐步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不良习惯产生的原因,采用区别强化策略,耐心坚持、分段逐步地要求学生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次数。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变好,每学期可确定2-3名学生作为重点教育对象,探索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六、 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可通过开展各种习惯养成的专题活动和评比活动,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乐观向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应加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培训和管理,要求他们做到以德育德,以行导行,以学促学,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意志训练意志,以性格培养性格。
七、 优化育人环境,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首先,要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立相互信任、积极乐观的校园人际关系,净化、美化校园,如悬挂习惯培养的格言警句以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等。其次,要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求教师认真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纳入课堂常规管理,把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系列行为表现作为评课的标准之一。再次,要形成团结向上、激浊扬清的班集体风气。
八、 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培训家长
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定期与家长研讨家庭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让家长明白培养好习惯比分数更重要。另外,可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学校活动,请家长到班级听课、提出合理化建议等。
(责编韦春艳)
一、 将良好行为习惯具体化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道德认知、行为表现等特点,确定相应年龄段的教育目标和具体行为规范,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要求具体化。学校要以《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在与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分年级、按学期组织,并按照系统化、形象化的要求,明确“为什么要培养习惯,每个阶段应分别培养哪些习惯”,对培养行为习惯形成一个理性的、自觉的认识。学校在制定具体行为规范时,应突出“近、小、实”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德育实践时,可尝试用活动的形式使学生记忆有关“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尽量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
二、 建立起有效的运作机制
学校应建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运作机制,形成以“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任课教师”为主体,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学校德育教育新网络。政教处要统筹规划,每学期制定全校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并及时调整工作策略,抓好方案的检查和落实。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应加大对德育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力度,使其明确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方法,抓好落实工作。学校其他部门和个人也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引导者、监督者和评价者,应积极与德育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协调配合,形成整体教育合力。
三、 确定培养重点
在学生习惯的培养方面,学校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不同年级的培养重点,使之形成一个教育序列,确保学生的行为习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序列中养成。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需要长时间地循环往复,低年级训练过的,到中高年级还需反复训练,进行低层次训练要为进行高层次训练打基础,进行高层次训练则要注意巩固和强化低层次训练的要求。例如,同样是培养“上课专心听讲”这一习惯,小学一二年级的要求是“上课专心听讲,不玩东西,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说话”;小学三四年级的要求是“上课专心听讲,不想其他事情,积极举手发言,发言时声音要洪亮”;小学五六年级的要求是“先预习后听讲,听讲时要善于思考”。
四、 反复抓行为习惯训练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在反复训练的基础上逐步养成的。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生活细节的管理,寓德育于日常生活之中,抓好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建立、健全考评制度,将学生学习、纪律、卫生、行为习惯等内容列入德育管理内容。学校根据每学期的培养重点,制定相关的检查评比制度,设立教师、学生值日监督岗,严格检查,做到“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并将检查结果与班级荣誉挂钩。班主任要认真落实各项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要求,制定班级检查评比制度,不放过每一个具体的细节。
同时,要注意培养好习惯不可扼杀学生的个性,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整齐划一和机械训练。通过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五、注意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培养好习惯要用“加法”,持续一个月左右就会形成;矫正不良习惯要用“减法”,使学生逐步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不良习惯产生的原因,采用区别强化策略,耐心坚持、分段逐步地要求学生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次数。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变好,每学期可确定2-3名学生作为重点教育对象,探索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六、 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可通过开展各种习惯养成的专题活动和评比活动,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乐观向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应加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培训和管理,要求他们做到以德育德,以行导行,以学促学,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意志训练意志,以性格培养性格。
七、 优化育人环境,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首先,要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立相互信任、积极乐观的校园人际关系,净化、美化校园,如悬挂习惯培养的格言警句以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等。其次,要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求教师认真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纳入课堂常规管理,把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系列行为表现作为评课的标准之一。再次,要形成团结向上、激浊扬清的班集体风气。
八、 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培训家长
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定期与家长研讨家庭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让家长明白培养好习惯比分数更重要。另外,可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学校活动,请家长到班级听课、提出合理化建议等。
(责编韦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