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狞猫的耳尖上各长有一簇黑色的长毛,这两簇黑毛不仅是威风凛凛的装饰,也是信号接收器,能够帮助狞猫收集四周细微的声响。
狞猫能轻松捕捉到飞翔的鸟类:瞄准时机,跃上两三米高的半空,一口咬住猎物,接着轻松落地。动作之快,甚至只在眨眼之间。
在古埃及,狞猫是受到当地人尊崇的动物,经常出现在古埃及壁画和文字中,甚至还会出现在金字塔里,被认为是法老陵墓的神秘守护者。
霸气的黑线“脸谱”耳尖黑毛成为信号接收器
在小型猫科动物中,狞猫的体重最大,个头也比家猫大。成年狞猫身长60~95厘米,尾长约为身体长度的三分之一,体重可达13~18公斤。狞猫皮毛鲜亮有光泽,毛色一般为浅黄棕色或深红棕色,腹部、眼睛四周和下巴附近有少许白毛。在干旱的热带草原或沙漠上,这样的颜色能够帮助它们很好地隐藏行踪、追捕猎物。也有毛色比较独特的狞猫,比如灰色,或者酒红色,在中东地区,甚至有人见过全黑的狞猫。
狞猫长着一张典型的猫科动物的脸,不过,它们的脸上有独特的斑纹,这将它们与其他猫科动物区别开来。狞猫双眼内侧的上方,分别长着一撮竖立的黑毛,眼角下方则分别延伸出一条向下的黑线,于鼻尖交汇,宛若一幅绝妙的脸谱,也因此显现出一丝凶狠与霸气。
而狞猫脸上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对又大又尖的耳朵,耳朵外侧的皮毛为纯黑色——在土耳其语里,狞猫的名字“karakulak”就是“黑耳朵”的意思。
在捕食跳鼠、地松鼠、沙兔、岩狸等小型哺乳动物时,狞猫往往会一跃而起,咬住猎物的后颈,轻而易举地捉到猎物;面对小羚羊、鸵鸟等体型较大的猎物,狞猫也毫不胆怯,它们发动快速袭击,伺机咬住猎物的喉咙,堪称手到擒来。最让人惊讶的是,狞猫能轻松地捕捉到鸟类,在特殊情况下,甚至能一次捕到两只。瞄准鸟儿即将起飞或落下的时机,早就潜伏在一旁的狞猫会猛地跳起,出其不意地跃到两三米高的半空中,一口咬住正在飞翔的鸟儿,最后四肢微屈,轻松落地。其动作之快,甚至只在眨眼之间。
就像人类对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烹饪方式一样,狞猫捕捉到不同的猎物,进食方式也不尽相同。若是小型或中等大小的哺乳动物,狞猫的进食方式则尤其讲究。它们一般都会慢条斯理地用锋利的爪牙撕开猎物的皮毛,清理掉腹腔的内脏,只吃猎物的肉。在必要的时候,它们宁可设法拔掉猎物身上的毛,或者剔出猎物骨骼和皮肤间的肉,也绝不直接吃进猎物的毛发。当它们捕获到体型较大的哺乳动物,无法一次性吃完的时候,为了避免被其他食肉动物抢走食物,狞猫会叼起猎物爬到树上,把猎物放到树干上,在此后的几天中慢慢享用。 但是,对于长着羽毛的鸟类,狞猫的进食方式却截然不同:它们不仅要吃掉小鸟的肉,而且会把小鸟的羽毛当成绝佳的美食,一根一根吃得干干净净。研究人员猜测,或许是鸟类的羽毛中含有某种狞猫必需的微量元素,但这种说法没有实际的研究成果可作为证据。因此狞猫奇怪的进食爱好,目前还是一个待解的谜题。
由于主要栖息在干旱、贫瘠的草原或沙漠地区,狞猫很难找到可以直接饮用的洁净水源。不过,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仅依靠猎物体内的水分就能满足自身要求,长时间不需要直接喝水。
为人喜爱的古今爱宠是福还是祸?
在非洲的某些地方,由于狞猫有时会捕猎家禽、家畜,因此当地人往往把它们当作害兽加以捕杀。另外,狞猫漂亮、厚实的皮毛也引来捕猎者的觊觎,而人类对土地的开发,也使得部分狞猫失去了栖息地。不过,狞猫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因此在辽阔的非洲以及南亚地区,狞猫仍有着相当庞大的种群数量。
有意思的是,盡管狞猫并不稀少,但人们在野外却很难见到狞猫的踪影——狞猫杰出的隐蔽本领让它们难以被猎人发现,因而常常能逃脱人类的捕杀。
在俄罗斯,人们让雄性野生狞猫与雌性阿比西尼亚猫杂交,在2007年培养出一种野性逐渐淡化的新品种——卡拉猫。这种猫长相与狞猫相似,但体型较小,其猛兽的标志——耳尖黑毛和修长、锐利的爪子也逐渐淡化。基因上的缺陷导致卡拉猫很难顺利繁殖后代,且由于伦理学的原因,很多人也反对这两种物种杂交。目前,世界上卡拉猫的数量仅有30只。
实际上,由于狞猫举止优雅又充满异域风情,早在古代人们就对驯养狞猫十分狂热,追本溯源,这种狂热早在几千年前就存在了。在古代波斯,崇尚奢华的皇室就喜欢豢养狞猫,将其当作宠物。无独有偶,在古埃及,狞猫是一种受到当地人尊崇的动物。从流传至今的古埃及壁画和文字来看,狞猫是常见的主角;人们还把雕塑做成狞猫的模样,用来为尊贵的法老和贵族守卫陵墓;考古工作者甚至在法老的陵墓里发现了被做成木乃伊与法老同葬的狞猫——显然,有资格随法老同葬的,一定是法老生前的心爱之物。
狞猫能轻松捕捉到飞翔的鸟类:瞄准时机,跃上两三米高的半空,一口咬住猎物,接着轻松落地。动作之快,甚至只在眨眼之间。
在古埃及,狞猫是受到当地人尊崇的动物,经常出现在古埃及壁画和文字中,甚至还会出现在金字塔里,被认为是法老陵墓的神秘守护者。
霸气的黑线“脸谱”耳尖黑毛成为信号接收器
在小型猫科动物中,狞猫的体重最大,个头也比家猫大。成年狞猫身长60~95厘米,尾长约为身体长度的三分之一,体重可达13~18公斤。狞猫皮毛鲜亮有光泽,毛色一般为浅黄棕色或深红棕色,腹部、眼睛四周和下巴附近有少许白毛。在干旱的热带草原或沙漠上,这样的颜色能够帮助它们很好地隐藏行踪、追捕猎物。也有毛色比较独特的狞猫,比如灰色,或者酒红色,在中东地区,甚至有人见过全黑的狞猫。
狞猫长着一张典型的猫科动物的脸,不过,它们的脸上有独特的斑纹,这将它们与其他猫科动物区别开来。狞猫双眼内侧的上方,分别长着一撮竖立的黑毛,眼角下方则分别延伸出一条向下的黑线,于鼻尖交汇,宛若一幅绝妙的脸谱,也因此显现出一丝凶狠与霸气。
而狞猫脸上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对又大又尖的耳朵,耳朵外侧的皮毛为纯黑色——在土耳其语里,狞猫的名字“karakulak”就是“黑耳朵”的意思。
在捕食跳鼠、地松鼠、沙兔、岩狸等小型哺乳动物时,狞猫往往会一跃而起,咬住猎物的后颈,轻而易举地捉到猎物;面对小羚羊、鸵鸟等体型较大的猎物,狞猫也毫不胆怯,它们发动快速袭击,伺机咬住猎物的喉咙,堪称手到擒来。最让人惊讶的是,狞猫能轻松地捕捉到鸟类,在特殊情况下,甚至能一次捕到两只。瞄准鸟儿即将起飞或落下的时机,早就潜伏在一旁的狞猫会猛地跳起,出其不意地跃到两三米高的半空中,一口咬住正在飞翔的鸟儿,最后四肢微屈,轻松落地。其动作之快,甚至只在眨眼之间。
就像人类对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烹饪方式一样,狞猫捕捉到不同的猎物,进食方式也不尽相同。若是小型或中等大小的哺乳动物,狞猫的进食方式则尤其讲究。它们一般都会慢条斯理地用锋利的爪牙撕开猎物的皮毛,清理掉腹腔的内脏,只吃猎物的肉。在必要的时候,它们宁可设法拔掉猎物身上的毛,或者剔出猎物骨骼和皮肤间的肉,也绝不直接吃进猎物的毛发。当它们捕获到体型较大的哺乳动物,无法一次性吃完的时候,为了避免被其他食肉动物抢走食物,狞猫会叼起猎物爬到树上,把猎物放到树干上,在此后的几天中慢慢享用。 但是,对于长着羽毛的鸟类,狞猫的进食方式却截然不同:它们不仅要吃掉小鸟的肉,而且会把小鸟的羽毛当成绝佳的美食,一根一根吃得干干净净。研究人员猜测,或许是鸟类的羽毛中含有某种狞猫必需的微量元素,但这种说法没有实际的研究成果可作为证据。因此狞猫奇怪的进食爱好,目前还是一个待解的谜题。
由于主要栖息在干旱、贫瘠的草原或沙漠地区,狞猫很难找到可以直接饮用的洁净水源。不过,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仅依靠猎物体内的水分就能满足自身要求,长时间不需要直接喝水。
为人喜爱的古今爱宠是福还是祸?
在非洲的某些地方,由于狞猫有时会捕猎家禽、家畜,因此当地人往往把它们当作害兽加以捕杀。另外,狞猫漂亮、厚实的皮毛也引来捕猎者的觊觎,而人类对土地的开发,也使得部分狞猫失去了栖息地。不过,狞猫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因此在辽阔的非洲以及南亚地区,狞猫仍有着相当庞大的种群数量。
有意思的是,盡管狞猫并不稀少,但人们在野外却很难见到狞猫的踪影——狞猫杰出的隐蔽本领让它们难以被猎人发现,因而常常能逃脱人类的捕杀。
在俄罗斯,人们让雄性野生狞猫与雌性阿比西尼亚猫杂交,在2007年培养出一种野性逐渐淡化的新品种——卡拉猫。这种猫长相与狞猫相似,但体型较小,其猛兽的标志——耳尖黑毛和修长、锐利的爪子也逐渐淡化。基因上的缺陷导致卡拉猫很难顺利繁殖后代,且由于伦理学的原因,很多人也反对这两种物种杂交。目前,世界上卡拉猫的数量仅有30只。
实际上,由于狞猫举止优雅又充满异域风情,早在古代人们就对驯养狞猫十分狂热,追本溯源,这种狂热早在几千年前就存在了。在古代波斯,崇尚奢华的皇室就喜欢豢养狞猫,将其当作宠物。无独有偶,在古埃及,狞猫是一种受到当地人尊崇的动物。从流传至今的古埃及壁画和文字来看,狞猫是常见的主角;人们还把雕塑做成狞猫的模样,用来为尊贵的法老和贵族守卫陵墓;考古工作者甚至在法老的陵墓里发现了被做成木乃伊与法老同葬的狞猫——显然,有资格随法老同葬的,一定是法老生前的心爱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