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事情,比真相更重要。”
究竟什么事情,还能比真相更重要呢?我正是被封皮上的这句话所吸引,从而拿起了这本书。然后随着故事的徐徐展开,在作者的娓娓讲述下,与主人公阿米尔一起经历了一次,有关人性的深刻反思和对自我灵魂的伟大救赎。
同样是讲述关于人性和救赎的故事,在《肖申克的救赎》当中,主人公安迪没有因命运的不公而消沉,凭借着心中坚忍不拔的信念,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而在本书当中,主人公面对的却是自己灵魂深处的拷问。因为一段幼年时的罪孽,阿米尔在勇敢和懦弱、亲情和背叛、卑劣和良善之间反复挣扎。然而,当成年后的他接到了一位知情人的信后,当他得知“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时,人性中的光辉终于战胜了一切。他鼓起了勇气,直面自己的过错,奔赴战乱当中的阿富汗,最终实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伟大救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追风筝的人》所表达的,是勇于直面自己的罪恶从而打破自我心灵的牢笼,积极追求良善的救赎思想,它要远比《肖申克的救赎》深刻得多。
作为一名大家并不熟悉的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 胡塞尼凭借着包括《追风筝的人》在内的一系列作品,获得了2006 年的联合国人道主义奖。“作者笔下的阿富汗温馨闲适,却因为不同种族之间的摩擦而现紧张,充满令人回萦难忘的景象”《纽约时报》是这样评论该书的。而《华盛顿邮报》则评价道,“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出家庭和友誼、背叛与救赎”。
在书中,作者通过一种充满温情而又伤感的笔触,讲诉了一位普什图族富家子弟阿米尔,与他哈扎拉族奴仆哈桑的故事。自幼丧母的阿米尔与哈桑是一对情同手足的小伙伴。虽然哈桑对待阿米尔忠心耿耿,经常舍身来保护懦弱而又傲娇的他,但在阿米尔的心里,却始终横亘着两种自私的情结。一种是对身为“低等”民族哈桑的鄙夷,而另一种,则是出于一种嫉妒,嫉妒自己的父亲对哈桑的特殊偏爱。在十二岁那年,为了获得父亲的宠爱,阿米尔参加了一次阿富汗习俗的风筝比赛。在追风筝的时候,哈桑为了实现阿米尔的愿望,却不幸落在了几个普什图的恶棍手里,并且遭到了秉持穆斯林信仰的最大伤害和侮辱。而这一切,全被躲在暗处的阿米尔所目睹。然而面对着暴徒的肆虐,胆怯的阿米尔却选择了冷漠和逃避。事后,虽然阿米尔得偿所愿,获得了父亲的称赞,但是他却无法忍受自己的背叛。在感到内心羞愧同时,自私的阿米尔不仅没有悔过,反而设计陷害了哈桑,并最终导致了哈桑的离开。
不久,因为阿富汗的时局动乱,哈桑与父亲也逃亡到了美国。
然而,那种对哈桑的负罪感,却成了阿米尔永远也无法摆脱的心灵重担。他曾经认为,这些年幼时的罪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磨灭。然而他错了。在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奔波,经历了爱情、婚姻和父亲的病逝之后,已经安稳下来的阿米尔,发现“许多年过去了,人们都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却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在接到一封知情人的信后,决心求得内心安宁的阿米尔,甘愿冒着巨大的危险,压抑着内心的恐惧,毅然重新踏上了战乱中的阿富汗,开始了一次艰苦的救赎之路。然而,冤家路窄,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与此同时,他也发现了有关自己与哈桑的惊天谎言。只是这一次,他没有退缩,而是冒着几乎丧命的危险,将哈桑饱受摧残的遗孤索拉博救了出来。
整个故事以亲情和友情贯穿始终。作者以温暖细腻的描写,勾勒出对于人性的反思和救赎。将读者慢慢地带入到一个徐徐展开的、伤感而又温情的故事当中。整部作品的文风,朴素而又真切,就宛如一杯浓郁的阿富汗红茶,在香甜中蕴含着苦涩,在苦涩中却饱含着温暖。读者会在一种不知不觉中,逐渐被带入到故事当中。而那种蕴含其中的感动,就像水汽一样,会随着情节的展开而慢慢凝聚,最终凝成一滴不堪重负的泪滴,在读者的脸颊上悄然滑落,形成一道最晶莹的泪痕。
尤其是结局,当他们历经万险终于回到了美国时,我相信所有的读者都会为哈桑和索拉博而高兴。当年岁已经不小的阿米尔,为了治愈在非人的摧残下、已经变得十分自闭的索拉博,再次放飞幼年的风筝时,我相信所有的读者,都会为了阿米尔的努力救赎而感动。当我们看到,饱经苦难的索拉博,在阿米尔的努力下,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时。我相信,所有的人也会跟我一样,忍不住在眼中,蓄满了温暖的泪水。
“只是一个微笑,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的微笑。我追。”
“为你,千千万万遍!” 阿米尔最终完成了救赎,成为了一个勇于追赶风筝的人。因为在那个风筝飘飞的方向,不仅有着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而且还闪耀着人性中最伟大的光辉。这既是阿米尔在心中对亲情、对人性的承诺,也是带给我们最深刻的反思:本书在人生当中,“有些事情比真相更重要”。勇于面对人性中的丑恶,从而完成自我救赎的良善,比一切的一切都重要,并且永远值得我们来追求下去。
究竟什么事情,还能比真相更重要呢?我正是被封皮上的这句话所吸引,从而拿起了这本书。然后随着故事的徐徐展开,在作者的娓娓讲述下,与主人公阿米尔一起经历了一次,有关人性的深刻反思和对自我灵魂的伟大救赎。
同样是讲述关于人性和救赎的故事,在《肖申克的救赎》当中,主人公安迪没有因命运的不公而消沉,凭借着心中坚忍不拔的信念,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而在本书当中,主人公面对的却是自己灵魂深处的拷问。因为一段幼年时的罪孽,阿米尔在勇敢和懦弱、亲情和背叛、卑劣和良善之间反复挣扎。然而,当成年后的他接到了一位知情人的信后,当他得知“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时,人性中的光辉终于战胜了一切。他鼓起了勇气,直面自己的过错,奔赴战乱当中的阿富汗,最终实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伟大救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追风筝的人》所表达的,是勇于直面自己的罪恶从而打破自我心灵的牢笼,积极追求良善的救赎思想,它要远比《肖申克的救赎》深刻得多。
作为一名大家并不熟悉的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 胡塞尼凭借着包括《追风筝的人》在内的一系列作品,获得了2006 年的联合国人道主义奖。“作者笔下的阿富汗温馨闲适,却因为不同种族之间的摩擦而现紧张,充满令人回萦难忘的景象”《纽约时报》是这样评论该书的。而《华盛顿邮报》则评价道,“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出家庭和友誼、背叛与救赎”。
在书中,作者通过一种充满温情而又伤感的笔触,讲诉了一位普什图族富家子弟阿米尔,与他哈扎拉族奴仆哈桑的故事。自幼丧母的阿米尔与哈桑是一对情同手足的小伙伴。虽然哈桑对待阿米尔忠心耿耿,经常舍身来保护懦弱而又傲娇的他,但在阿米尔的心里,却始终横亘着两种自私的情结。一种是对身为“低等”民族哈桑的鄙夷,而另一种,则是出于一种嫉妒,嫉妒自己的父亲对哈桑的特殊偏爱。在十二岁那年,为了获得父亲的宠爱,阿米尔参加了一次阿富汗习俗的风筝比赛。在追风筝的时候,哈桑为了实现阿米尔的愿望,却不幸落在了几个普什图的恶棍手里,并且遭到了秉持穆斯林信仰的最大伤害和侮辱。而这一切,全被躲在暗处的阿米尔所目睹。然而面对着暴徒的肆虐,胆怯的阿米尔却选择了冷漠和逃避。事后,虽然阿米尔得偿所愿,获得了父亲的称赞,但是他却无法忍受自己的背叛。在感到内心羞愧同时,自私的阿米尔不仅没有悔过,反而设计陷害了哈桑,并最终导致了哈桑的离开。
不久,因为阿富汗的时局动乱,哈桑与父亲也逃亡到了美国。
然而,那种对哈桑的负罪感,却成了阿米尔永远也无法摆脱的心灵重担。他曾经认为,这些年幼时的罪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磨灭。然而他错了。在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奔波,经历了爱情、婚姻和父亲的病逝之后,已经安稳下来的阿米尔,发现“许多年过去了,人们都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却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在接到一封知情人的信后,决心求得内心安宁的阿米尔,甘愿冒着巨大的危险,压抑着内心的恐惧,毅然重新踏上了战乱中的阿富汗,开始了一次艰苦的救赎之路。然而,冤家路窄,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与此同时,他也发现了有关自己与哈桑的惊天谎言。只是这一次,他没有退缩,而是冒着几乎丧命的危险,将哈桑饱受摧残的遗孤索拉博救了出来。
整个故事以亲情和友情贯穿始终。作者以温暖细腻的描写,勾勒出对于人性的反思和救赎。将读者慢慢地带入到一个徐徐展开的、伤感而又温情的故事当中。整部作品的文风,朴素而又真切,就宛如一杯浓郁的阿富汗红茶,在香甜中蕴含着苦涩,在苦涩中却饱含着温暖。读者会在一种不知不觉中,逐渐被带入到故事当中。而那种蕴含其中的感动,就像水汽一样,会随着情节的展开而慢慢凝聚,最终凝成一滴不堪重负的泪滴,在读者的脸颊上悄然滑落,形成一道最晶莹的泪痕。
尤其是结局,当他们历经万险终于回到了美国时,我相信所有的读者都会为哈桑和索拉博而高兴。当年岁已经不小的阿米尔,为了治愈在非人的摧残下、已经变得十分自闭的索拉博,再次放飞幼年的风筝时,我相信所有的读者,都会为了阿米尔的努力救赎而感动。当我们看到,饱经苦难的索拉博,在阿米尔的努力下,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时。我相信,所有的人也会跟我一样,忍不住在眼中,蓄满了温暖的泪水。
“只是一个微笑,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的微笑。我追。”
“为你,千千万万遍!” 阿米尔最终完成了救赎,成为了一个勇于追赶风筝的人。因为在那个风筝飘飞的方向,不仅有着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而且还闪耀着人性中最伟大的光辉。这既是阿米尔在心中对亲情、对人性的承诺,也是带给我们最深刻的反思:本书在人生当中,“有些事情比真相更重要”。勇于面对人性中的丑恶,从而完成自我救赎的良善,比一切的一切都重要,并且永远值得我们来追求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