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践,唤起孩子的创新欲望;注重质疑,培养创新意识;以求新求异思维,来开发创新潜能;倡导教学民主,营造创新氛围;精心设计开放题,拓宽创新途径。
【关键词】创新意识;实践;质疑;求新求异思维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何为创新意识?就是指人的头脑对现实的反映能力达到有创见的新水平。《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数学又作为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就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联系生活实践,唤起创新欲望
《标准》提出综合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有益处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因此,我在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主动获取知识。
如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实践课《我们去春游》时,创设春游情境,一部分学生合作制定方案,确定人数、地点、车辆、票价等;一部分学生扮演工作人员。设计好如何乘车最划算,每个学生带的钱数最多可玩哪些项目等。针对方案和工作人员答复,展开评论,进行鼓励和表扬。
事实上,这个问题情境在生活实践中会经常遇到的,即办事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钱。此次活动使学生对解决车费问题(需抓住人数、座位数、每种车费)有了深刻理解,对解决最多可玩多少项目问题(需抓住每项费用、几项、钱数)也有深刻理解,增添了学生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根据客观的需要产生强烈的不安现状、执意于创造要求的内在驱动力,唤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2.注重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标》强调学生要具有勇于质疑精神。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例如教积与因数内容时,先出示几组算式3×5=15,4×8=32,9×9=81。再比较它们的积和因数,很快得出3和5小于15,4和8小于32,9和9小于81。我们得到结论积比它的每个因数都大。这时有个学生提出疑问:如果我用8×1=8,那么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相同了,这样一来就与老师的结论相矛盾,就是说应该还有一种可能积与它的一个因数相等。又有个学生也提出疑问:假如拿3×0.3=0.9,就得到了积0.9小于因数3,又有一种结论积小于它的一个因数。这些学生能独立思考,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表现。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质疑,并应该热情的鼓励,积极地与他一起探索,说不定会发现一个新的广阔天地。
3.参与活动,激发创新
心理学说: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课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就要求我们多引导学生参与操作过程,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初步的创新能力。我在教探索多边形内角和规律时,让学生在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图上画三角形,动手操作剪下每个三角形,看看多边形里各含有几个三角形。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三角形内角和180°,四边形有两个三角形组成,内角和是360°。五边形有三个三角形组成,内角和是540°,六边形内角和是720°。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算一算,在自主探究中发现多变形内角和规律180°×(n-2)。
4.求新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课标》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求新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两者意图一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我在教学路程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出发,经5小时,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驶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45千米,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读题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画线段图,分析解答。答案有:(1)55×5=275(千米),45×5=225(千米),275+225=500(千米);(2)55+45=100(千米),100×5=500(千米);(3)设A、B两地相距x千米。X-55×5=45×5,解得x=500(千米);(4)设A、B两地相距x千米。X÷5=55+45,解得x=500(千米)。不管方法和答案对与错,我都不先下结论,而是把它们写在黑板上,逐一让学生对照黑板上的线段图把自己的思路讲给同学听,解答中充分显示了学生独特的思维。如果教师只是拘泥于平时习惯上的一、两种解题方法,势必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谈不上培养创新能力。
5.倡导教学民主,营造创新氛围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要尊重学生,主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陶行知也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因此,我在教学中对每节课教学知识的重点或难点处,开展小组讨论,让小组内每一个人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我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掌握学生思维的动态、监控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作业开展自评、互评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议,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启迪学生对学习问题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的意愿,形成创新的氛围。
6.精心设计开放题,拓宽创新途径
开放性的题目大多包括: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等,因而它的解题策略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开放性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6.1 设计条件开放。可以是条件不足,或没有给出条件,需要学生根据部分问题情景,填充合理条件。例如:每人每天大约吃大米450克,一个食堂有80人,一个月大约需要大米多少千克?这里的一个月可以按31天计算,也可以按30天、29天、28天计算。教师不但要满足学生怎么填,而且要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填,使学生的思维灵活、畅通、合理。
6.2 设计问题开放。可设计一些需先提问题再解决问题。根据同样的条件往往可以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这样学生思考的空间就比较开阔。在练习中,我先出示三幅图:奶糖每千克11元,巧克力每千克15元,草莓糖每千克10元。然后引导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予以解答。这也充分体现出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6.3 设计结论开放。结论的不确定或不唯一使得开放性题目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这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吸引小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苏教版四年级下第三章《三角形》,课后我要求学生画一个周长20厘米的三角形,结果他们画出很多边长不同的三角形。这类题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情景,全方位思考问题,确定符合要求的多个答案。上述题目有助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势在必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逐步改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真正为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 方明
[2] 《小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冯维
[3] 《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宋淑持
收稿日期:2012-12-20
【关键词】创新意识;实践;质疑;求新求异思维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何为创新意识?就是指人的头脑对现实的反映能力达到有创见的新水平。《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数学又作为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就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联系生活实践,唤起创新欲望
《标准》提出综合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有益处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因此,我在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主动获取知识。
如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实践课《我们去春游》时,创设春游情境,一部分学生合作制定方案,确定人数、地点、车辆、票价等;一部分学生扮演工作人员。设计好如何乘车最划算,每个学生带的钱数最多可玩哪些项目等。针对方案和工作人员答复,展开评论,进行鼓励和表扬。
事实上,这个问题情境在生活实践中会经常遇到的,即办事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钱。此次活动使学生对解决车费问题(需抓住人数、座位数、每种车费)有了深刻理解,对解决最多可玩多少项目问题(需抓住每项费用、几项、钱数)也有深刻理解,增添了学生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根据客观的需要产生强烈的不安现状、执意于创造要求的内在驱动力,唤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2.注重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标》强调学生要具有勇于质疑精神。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例如教积与因数内容时,先出示几组算式3×5=15,4×8=32,9×9=81。再比较它们的积和因数,很快得出3和5小于15,4和8小于32,9和9小于81。我们得到结论积比它的每个因数都大。这时有个学生提出疑问:如果我用8×1=8,那么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相同了,这样一来就与老师的结论相矛盾,就是说应该还有一种可能积与它的一个因数相等。又有个学生也提出疑问:假如拿3×0.3=0.9,就得到了积0.9小于因数3,又有一种结论积小于它的一个因数。这些学生能独立思考,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表现。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质疑,并应该热情的鼓励,积极地与他一起探索,说不定会发现一个新的广阔天地。
3.参与活动,激发创新
心理学说: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课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就要求我们多引导学生参与操作过程,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初步的创新能力。我在教探索多边形内角和规律时,让学生在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图上画三角形,动手操作剪下每个三角形,看看多边形里各含有几个三角形。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三角形内角和180°,四边形有两个三角形组成,内角和是360°。五边形有三个三角形组成,内角和是540°,六边形内角和是720°。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算一算,在自主探究中发现多变形内角和规律180°×(n-2)。
4.求新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课标》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求新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两者意图一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我在教学路程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出发,经5小时,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驶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45千米,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读题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画线段图,分析解答。答案有:(1)55×5=275(千米),45×5=225(千米),275+225=500(千米);(2)55+45=100(千米),100×5=500(千米);(3)设A、B两地相距x千米。X-55×5=45×5,解得x=500(千米);(4)设A、B两地相距x千米。X÷5=55+45,解得x=500(千米)。不管方法和答案对与错,我都不先下结论,而是把它们写在黑板上,逐一让学生对照黑板上的线段图把自己的思路讲给同学听,解答中充分显示了学生独特的思维。如果教师只是拘泥于平时习惯上的一、两种解题方法,势必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谈不上培养创新能力。
5.倡导教学民主,营造创新氛围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要尊重学生,主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陶行知也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因此,我在教学中对每节课教学知识的重点或难点处,开展小组讨论,让小组内每一个人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我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掌握学生思维的动态、监控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作业开展自评、互评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议,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启迪学生对学习问题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的意愿,形成创新的氛围。
6.精心设计开放题,拓宽创新途径
开放性的题目大多包括: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等,因而它的解题策略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开放性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6.1 设计条件开放。可以是条件不足,或没有给出条件,需要学生根据部分问题情景,填充合理条件。例如:每人每天大约吃大米450克,一个食堂有80人,一个月大约需要大米多少千克?这里的一个月可以按31天计算,也可以按30天、29天、28天计算。教师不但要满足学生怎么填,而且要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填,使学生的思维灵活、畅通、合理。
6.2 设计问题开放。可设计一些需先提问题再解决问题。根据同样的条件往往可以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这样学生思考的空间就比较开阔。在练习中,我先出示三幅图:奶糖每千克11元,巧克力每千克15元,草莓糖每千克10元。然后引导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予以解答。这也充分体现出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6.3 设计结论开放。结论的不确定或不唯一使得开放性题目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这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吸引小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苏教版四年级下第三章《三角形》,课后我要求学生画一个周长20厘米的三角形,结果他们画出很多边长不同的三角形。这类题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情景,全方位思考问题,确定符合要求的多个答案。上述题目有助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势在必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逐步改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真正为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 方明
[2] 《小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冯维
[3] 《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宋淑持
收稿日期:201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