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10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由于课程目标设置、教学模式运用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的问题,致使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德育课教学质量下降,已经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德育课“双主”功能的发挥。笔者结合20多年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实践,就如何提升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质量,谈几点认识。
一、改造教材、重组教学内容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
教学内容是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当前中职德育课在教学内容建设上客观存在着“培养目标要求的统一性与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性”“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与社会现实的不断发展性”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作为“金科玉律”,机械、单调的课堂教学已成为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德育课“坐不住”“听不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一是打破章节式结构,进行模块化改造。现有教材比较注重体系的完整性,保持与知识传授模式相适应的章节式结构,更多体现出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这显然与注重职业观念培养、职业情感培育、职业道德熏陶、职业行为养成的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不相适应。为此,必须根据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现实要求进行内容重组,形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专题,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以增强教学内容的职业针对性。
二是克服内容概念化,进行生活化改造。由于中职学生文化程度较低,抽象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都相对较弱,如果教师在备课讲课的时候仍然是从书本到书本、用概念解释概念,必然会让学生产生“假、大、空”的印象。因此,教师必须在吃透教材、准确把握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把书本上的道理还原为学生熟悉的、具体的生活事件,把理想信仰等宏观层面的“大道理”演化成立身做事、待人接物的“小道理”,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可感知性。
三是克服教材陈旧滞后,进行实时化拓展。在知识更新速度空前加快的今天,“一本教材教到底”的想法和做法是完全错误的。教师必须始终关注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改革的最新动态,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对行业的影响,关注行业发展的现实态势,关注行业成功人士的经验启示,并及时做好“进入头脑、进入教案、进入课堂”的工作,以增强内容的时代性和鲜活性。
二、完善、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效果的桥梁。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围绕德育课教学目标,积极探索创新符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水平,体现“学为主体”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方法,已经成为提升德育课教学效果,确保“双主”功能的当务之急和关键所在。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案例所提供的材料,通过独立作业或小组讨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根据案例的性质和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决策型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以案例中当事人的身份,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侧重于锻炼学生的判断决策能力;“评价型案例教学”,要求学生跳出案例,以旁观者的身份评价案例当事人所做决策的得失,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研究型案例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研究案例当事人的做法对自己的启示。在实践中,通常是以综合型案例教学,一般沿着“做得怎样—有何启示—我该怎样做”的逻辑展开。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就是以“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以“问题”为轴线展开教学过程,以解决问题或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为教学活动的终点。实施过程中无论“问题”是由教师提出来,还是由学生提出,都必须与学生成长有着密切关联。例如“如何看待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如何认识与父母之间的代沟”“如何看待互不满意的医患关系”“如何评价成功”“职业与事业有何差别”等问题。
主题引导辨议法。主题引导辨议法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论证思维和发散思维为特征,围绕某个主题,通过设疑、质疑、辨别、议论、探讨,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研究,得出比较全面深刻的结论,以达到学生积极探索知识、明辨是非的教学目的。主题辨议通常是以两种对立观点的交锋来展开,表现为不同观点之间的激烈碰撞。例如“中职生取得职业技能证书是越多越好吗”“工作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等主题,学生可以在碰撞中看到各种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然后借助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归纳总结,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分析社会、职业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活动感悟教学模式。活动感悟教学模式就是通过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感悟某种情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深受学生喜欢,德育效果明显,但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一是拓展感悟内容,在关注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等宏观层面内容的同时,加大家庭亲情、感恩父母、尊老爱幼等微观层面内容的比重;二是丰富活动形式,在重视有组织的集体行动的同时,倡导和鼓励学生的个体化、组群性行动;三是关注感悟效果,及时通过谈体会、写心得等方式检测、固化感悟效果,特别注重发挥感悟效果的衍射作用,实现学生相互教育的目的。
三、培养、构建教师的新能力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点
德育课教学过程是知、情、信、意、行的综合统一体,这必然使得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具有生活指导师、活动导调师、心理咨询师、知识传播者等多重角色。这对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真切的关爱之心。德育课教师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工程师”,其工作的成效将对学生的人生发挥长效影响作用。客观地讲,中职学生本身存在着学习积极性不高、行为习惯不好、自律意识较弱、上进心不强等问题。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真切的关爱之心,要把这些同龄人中不算优秀的群体培养成人,助其成才成功,那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要有很强的辩证分析能力和说理教育能力。德育课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必须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并在正确分析、回答这些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正确的道德观、事业观、得失观和幸福观,掌握看问题的正确角度和思维方法。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面对社会问题必须做到理性而不偏执、客观而不臆断;对未来充满信心而不消极灰暗,始终传播正能量。
第三,要有很强的活动设计、调控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德育课教学目标,已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必须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心理需要、学生乐意参加的活动,并能在不削弱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对活动实施有效控制和引导。
第四,要有综合的知识基础和较高的信息素养。现行德育课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伦理、人文心理、道德法律、就业创业等诸多领域,具有鲜明的综合性、跨学科性特征。同时,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其调整更新速度之快是其他专业学科所不可比的。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不仅要有综合的知识基础,还要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加工并进入教学的能力。(作者单位:南昌市卫生学校)
一、改造教材、重组教学内容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
教学内容是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当前中职德育课在教学内容建设上客观存在着“培养目标要求的统一性与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性”“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与社会现实的不断发展性”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作为“金科玉律”,机械、单调的课堂教学已成为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德育课“坐不住”“听不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一是打破章节式结构,进行模块化改造。现有教材比较注重体系的完整性,保持与知识传授模式相适应的章节式结构,更多体现出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这显然与注重职业观念培养、职业情感培育、职业道德熏陶、职业行为养成的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不相适应。为此,必须根据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现实要求进行内容重组,形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专题,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以增强教学内容的职业针对性。
二是克服内容概念化,进行生活化改造。由于中职学生文化程度较低,抽象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都相对较弱,如果教师在备课讲课的时候仍然是从书本到书本、用概念解释概念,必然会让学生产生“假、大、空”的印象。因此,教师必须在吃透教材、准确把握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把书本上的道理还原为学生熟悉的、具体的生活事件,把理想信仰等宏观层面的“大道理”演化成立身做事、待人接物的“小道理”,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可感知性。
三是克服教材陈旧滞后,进行实时化拓展。在知识更新速度空前加快的今天,“一本教材教到底”的想法和做法是完全错误的。教师必须始终关注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改革的最新动态,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对行业的影响,关注行业发展的现实态势,关注行业成功人士的经验启示,并及时做好“进入头脑、进入教案、进入课堂”的工作,以增强内容的时代性和鲜活性。
二、完善、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效果的桥梁。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围绕德育课教学目标,积极探索创新符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水平,体现“学为主体”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方法,已经成为提升德育课教学效果,确保“双主”功能的当务之急和关键所在。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案例所提供的材料,通过独立作业或小组讨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根据案例的性质和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决策型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以案例中当事人的身份,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侧重于锻炼学生的判断决策能力;“评价型案例教学”,要求学生跳出案例,以旁观者的身份评价案例当事人所做决策的得失,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研究型案例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研究案例当事人的做法对自己的启示。在实践中,通常是以综合型案例教学,一般沿着“做得怎样—有何启示—我该怎样做”的逻辑展开。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就是以“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以“问题”为轴线展开教学过程,以解决问题或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为教学活动的终点。实施过程中无论“问题”是由教师提出来,还是由学生提出,都必须与学生成长有着密切关联。例如“如何看待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如何认识与父母之间的代沟”“如何看待互不满意的医患关系”“如何评价成功”“职业与事业有何差别”等问题。
主题引导辨议法。主题引导辨议法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论证思维和发散思维为特征,围绕某个主题,通过设疑、质疑、辨别、议论、探讨,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研究,得出比较全面深刻的结论,以达到学生积极探索知识、明辨是非的教学目的。主题辨议通常是以两种对立观点的交锋来展开,表现为不同观点之间的激烈碰撞。例如“中职生取得职业技能证书是越多越好吗”“工作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等主题,学生可以在碰撞中看到各种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然后借助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归纳总结,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分析社会、职业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活动感悟教学模式。活动感悟教学模式就是通过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感悟某种情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深受学生喜欢,德育效果明显,但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一是拓展感悟内容,在关注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等宏观层面内容的同时,加大家庭亲情、感恩父母、尊老爱幼等微观层面内容的比重;二是丰富活动形式,在重视有组织的集体行动的同时,倡导和鼓励学生的个体化、组群性行动;三是关注感悟效果,及时通过谈体会、写心得等方式检测、固化感悟效果,特别注重发挥感悟效果的衍射作用,实现学生相互教育的目的。
三、培养、构建教师的新能力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点
德育课教学过程是知、情、信、意、行的综合统一体,这必然使得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具有生活指导师、活动导调师、心理咨询师、知识传播者等多重角色。这对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真切的关爱之心。德育课教师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工程师”,其工作的成效将对学生的人生发挥长效影响作用。客观地讲,中职学生本身存在着学习积极性不高、行为习惯不好、自律意识较弱、上进心不强等问题。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真切的关爱之心,要把这些同龄人中不算优秀的群体培养成人,助其成才成功,那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要有很强的辩证分析能力和说理教育能力。德育课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必须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并在正确分析、回答这些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正确的道德观、事业观、得失观和幸福观,掌握看问题的正确角度和思维方法。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面对社会问题必须做到理性而不偏执、客观而不臆断;对未来充满信心而不消极灰暗,始终传播正能量。
第三,要有很强的活动设计、调控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德育课教学目标,已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必须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心理需要、学生乐意参加的活动,并能在不削弱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对活动实施有效控制和引导。
第四,要有综合的知识基础和较高的信息素养。现行德育课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伦理、人文心理、道德法律、就业创业等诸多领域,具有鲜明的综合性、跨学科性特征。同时,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其调整更新速度之快是其他专业学科所不可比的。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不仅要有综合的知识基础,还要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加工并进入教学的能力。(作者单位:南昌市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