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课堂的建设近年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各种方案、模式层出不穷,在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设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笔者在亲身参与以及在各地参观学习的过程中,认为有些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讨,特不揣浅陋,谈几点认识,以求教于方家。
一、高效课堂建设的形式要追求时代性
自山东杜朗口中学在教室里的几面墙壁挂上黑板用来教学后,这种教学形式几乎成了许多地方建设高效课堂的一种范式。对此,大家褒贬不一。
受物质条件的影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学形式。孔子的时代,没有黑板、粉笔和纸,使用的简牍,文字有限又不方便,是如何上课的?关于孔子上课的情景,我们今天可以根据《论语》的一些记载,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想象。那应该是一种很随意的讨论式的教学形式,大家坐在一起,互相讨论,畅所欲言,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答案。后来,虽然发明了纸,但在很长的时间内还是稀罕物,再加上印刷技术的限制,书籍还是很少的,所以直到宋代的书院,教学的主要形式依然以讨论式为主。同样的,古代西方由于羊皮纸很珍贵,书籍有限,学习时是很多人共用一本书,互相传看,边看边讨论,因而形成了研讨的学风。
粉笔的出现是在中世纪。由于纸张(包括羊皮纸等)是很昂贵的物品,而用木炭等在木板、岩石上刻画又容易模糊。人们发现,用石灰加水可以做成块状的物体,用以代替木炭作记录效果更好,于是有了粉笔。19世纪,为了保护木板不受侵蚀,人们用黑漆涂在木板上,用来公布重要事项,于是黑板出现了。粉笔与黑板的出现,成就了近代以来的课堂教学模式。19世纪中期,世界各地的大学开始兴盛,原本的教师口述,学生记录的教学方式,随着学生人数增多而越来越显得不便。于是在欧洲、在美国开始把原本小型、非固定的黑色布告栏增大,用来教学,以便利学生抄写。粉笔与黑板逐渐成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也成就了一种延续至今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如今,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正不断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继电视中专、电视大学后,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应该说,几面墙上挂黑板,用来教学的形式,只是基础薄弱学校为体现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一种初级做法。虽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历史发展的规律看,它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不值得在高效课堂建设中大力推广。高效课堂的建设理应与现代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形式的构建上体现时代精神。
二、高效课堂建设要不断追求创新
近年来,在高效课堂的建设热中,常见到某地又成功地构建了高效课堂的模式,隆重地开展现场展示活动,然后就大功告成。山东杜朗口中学的导学案,曾被视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标志,是高效课堂建设的成功模式,被全国很多学校学习借鉴,并在各地推广实施。然而,就在它红极一时之际,杜朗口中学却来了个自我革命。在2012年10月底举办的“杜郎口中学第二个十年发展战略研讨会”上, 校长崔其升提出,从学生素质方面考虑,过度依赖导学案有可能阻碍学生自主能力、质疑能力、联想能力、探索能力、辨析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我突破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学校不应该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枷锁,因此宣布放弃导学案。对此,有人说杜朗口中学是在做秀,有人说杜朗口中学是在忽悠中国教育。
那么,高效课堂有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高效的标准是什么?有效与高效如何区别?教无定法,课堂教学追求其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高效课堂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实际上,杜朗口中学的做法正好说明了高效课堂的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创新是高效课堂建设的灵魂。高效课堂的建设要的不是一次突破,而是要不断创新。它必然是长期的、艰苦的爬山过程,所谓“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是需要总结出一些模式的。这些模式的总结就如爬山路途中的休息,只是为了积蓄力量,找准目标,更好地前行。这些模式的总结并不是为了给人模仿,而是给人学习、借鉴与创新的。高效课堂的建设中,求同固然不易,求异可能更难,也更可贵。
为什么高效课堂的建设要不断地追求创新呢?因为决定一堂课的好坏的关键因素还是教师素质,包括其知识结构、教育理念和意识、教学能力等。其中,知识虽然可以通过传授获取,但理念、意识和能力等,只有在一定的实践过程中,通过逐步认识、体会、提升才能获得。高效课堂建设不断追求创新,就能使教师在这一过程的具体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对学情的认识,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上获得相关体验,提高教学技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其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高。从这一点来看,形成一定的模式是次要的,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才是其核心追求。长沙市近年连续推出课堂教学改革年、课堂教学改革深化年、高效课堂建设年等,可以说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三、高效课堂建设要提倡包容开放的精神
高效课堂的建设,一般以学校为单位,整体推进。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结合本校的情况制订一个实施方案,提出一个基本的模式,然后按照方案确定的时间表和内容,分阶段推进。具体的做法是:首先通过学习、动员,要求行政干部、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在认识上达成一致;接着开展各学科、各学段、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观摩、展示、研讨活动;然后根据本校的模式,制订一个评价标准,开展全员性的高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既总结提升,又兼有督促的作用。
这种整体推进的方式是十分好看的,然而它是否能够真正使课堂教学有效,甚至是高效,则值得仔细思量。差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认真关注的重要教学资源。差异包括地区差异,学校差异、教师差异、学生差异、学科差异、学段差异等。如学生差异不仅体现在知识、 技能,过程、方法上,还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学科、学段差异又决定了课的类型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再有,教学资源的丰富性,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需求,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如信息技术的介入,使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学生将从单一的文字学习,到文字、图像、录音、录像等多种形式共存共享。应该看到一种方式、方法或者一种手段不能适合所有的课堂教学,恰当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2013年11月5日至6日举办的长沙市教育管理培训班上,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周校长介绍的“后‘茶馆式’教学”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周校长介绍,他们学校的“后茶馆式”教学,源自上世纪80年代上海段力佩校长提出的“茶馆式教学”。“茶馆式教学”规定:课堂教学的环节是“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学生学习都是从“读读”开始,任何课堂教学的顺序都是“读、议、练、讲”,同时对教师讲解有用时规定。“茶馆式”教学的核心是“议”,“议”是对话的重要方式。“后茶馆式”教学继承了“茶馆式教学”的精髓,其核心仍是“议”,但提出“议”可以与自己议,可以与他人议,还可以与客观世界议。同时,学校考虑到学科、学段、课型、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不同,提出:(1)不确定“读”、“练”、“议”、“讲”等的教学用时;(2)不拘泥“读”、“练”、“议”、“讲”的等应用完整;(3)不规定“读”、“练”、“议”、“讲”的等教学顺序。总之,以提高效能为导向,视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课型、不同内容,对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合理的选择。效能包括效益、效率和效果。效果的价值取向为新课程“三维”目标,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达成。这样,不同的选择,体现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发展了各自不同的教学艺术。
开始,“后茶馆式”教学并没有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同,学校对此并未采取用行政命令强行统一推进,而是用他们自己创建的“循环实证”的方法推进,用教学实绩说话,使他们的课改从物理学科推广到其他学科,从中学推广到小学。他们的课改已进行了好几年,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上海市的多次测评中,该校学生学业成绩优秀,而且凸现了“两多、两少、一改善”的态势,即学生睡眠、体育活动增多;学生补课、作业量减少;师生关系改善。对此,《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全国主流媒体进行报道。但直到今天仍有部分老师坚持自己原有的教学方法,对此,学校依然对这些老师持默许的态度。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高效课堂建设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包容开放精神。正是由于学校对“读、议、练、讲”的时间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将其决定权交给教师,才更好地体现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原则,使它更符合教学的实际,使当年名重一时的“茶馆式教学”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正是学校允许老师对“后茶馆式”教学存在置疑的权利,才使其在反对声中更好地找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实证”中不断完善,得以茁壮成长。实证给教师更大的认同感,使教师从里到外都吃透了这一教学的精髓,实行起来自然也就得心应手。实际上,实证的前提也是包容开放精神。
总之,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高效课堂建设需要领导重视,行政力量的有效推动,但课堂建设的过程中却应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待,不能搞运动式的活动。如果用行政命令搞一刀切,可能只是一个表面光鲜的政绩工程,有热闹的场面、有领导的讲话、有经验介绍,但课堂是不是真正高效,其模式是不是切实可行,可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课堂虽小,关系重大。课堂的本意、课堂的方式、课堂的目的、课堂的走向、课堂的主旨、课堂的状态、课堂的价值、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教育兴,则国家兴;学生素质强,则国民强。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高效课堂建设的形式要追求时代性
自山东杜朗口中学在教室里的几面墙壁挂上黑板用来教学后,这种教学形式几乎成了许多地方建设高效课堂的一种范式。对此,大家褒贬不一。
受物质条件的影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学形式。孔子的时代,没有黑板、粉笔和纸,使用的简牍,文字有限又不方便,是如何上课的?关于孔子上课的情景,我们今天可以根据《论语》的一些记载,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想象。那应该是一种很随意的讨论式的教学形式,大家坐在一起,互相讨论,畅所欲言,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答案。后来,虽然发明了纸,但在很长的时间内还是稀罕物,再加上印刷技术的限制,书籍还是很少的,所以直到宋代的书院,教学的主要形式依然以讨论式为主。同样的,古代西方由于羊皮纸很珍贵,书籍有限,学习时是很多人共用一本书,互相传看,边看边讨论,因而形成了研讨的学风。
粉笔的出现是在中世纪。由于纸张(包括羊皮纸等)是很昂贵的物品,而用木炭等在木板、岩石上刻画又容易模糊。人们发现,用石灰加水可以做成块状的物体,用以代替木炭作记录效果更好,于是有了粉笔。19世纪,为了保护木板不受侵蚀,人们用黑漆涂在木板上,用来公布重要事项,于是黑板出现了。粉笔与黑板的出现,成就了近代以来的课堂教学模式。19世纪中期,世界各地的大学开始兴盛,原本的教师口述,学生记录的教学方式,随着学生人数增多而越来越显得不便。于是在欧洲、在美国开始把原本小型、非固定的黑色布告栏增大,用来教学,以便利学生抄写。粉笔与黑板逐渐成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也成就了一种延续至今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如今,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正不断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继电视中专、电视大学后,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应该说,几面墙上挂黑板,用来教学的形式,只是基础薄弱学校为体现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一种初级做法。虽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历史发展的规律看,它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不值得在高效课堂建设中大力推广。高效课堂的建设理应与现代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形式的构建上体现时代精神。
二、高效课堂建设要不断追求创新
近年来,在高效课堂的建设热中,常见到某地又成功地构建了高效课堂的模式,隆重地开展现场展示活动,然后就大功告成。山东杜朗口中学的导学案,曾被视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标志,是高效课堂建设的成功模式,被全国很多学校学习借鉴,并在各地推广实施。然而,就在它红极一时之际,杜朗口中学却来了个自我革命。在2012年10月底举办的“杜郎口中学第二个十年发展战略研讨会”上, 校长崔其升提出,从学生素质方面考虑,过度依赖导学案有可能阻碍学生自主能力、质疑能力、联想能力、探索能力、辨析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我突破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学校不应该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枷锁,因此宣布放弃导学案。对此,有人说杜朗口中学是在做秀,有人说杜朗口中学是在忽悠中国教育。
那么,高效课堂有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高效的标准是什么?有效与高效如何区别?教无定法,课堂教学追求其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高效课堂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实际上,杜朗口中学的做法正好说明了高效课堂的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创新是高效课堂建设的灵魂。高效课堂的建设要的不是一次突破,而是要不断创新。它必然是长期的、艰苦的爬山过程,所谓“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是需要总结出一些模式的。这些模式的总结就如爬山路途中的休息,只是为了积蓄力量,找准目标,更好地前行。这些模式的总结并不是为了给人模仿,而是给人学习、借鉴与创新的。高效课堂的建设中,求同固然不易,求异可能更难,也更可贵。
为什么高效课堂的建设要不断地追求创新呢?因为决定一堂课的好坏的关键因素还是教师素质,包括其知识结构、教育理念和意识、教学能力等。其中,知识虽然可以通过传授获取,但理念、意识和能力等,只有在一定的实践过程中,通过逐步认识、体会、提升才能获得。高效课堂建设不断追求创新,就能使教师在这一过程的具体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对学情的认识,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上获得相关体验,提高教学技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其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高。从这一点来看,形成一定的模式是次要的,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才是其核心追求。长沙市近年连续推出课堂教学改革年、课堂教学改革深化年、高效课堂建设年等,可以说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三、高效课堂建设要提倡包容开放的精神
高效课堂的建设,一般以学校为单位,整体推进。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结合本校的情况制订一个实施方案,提出一个基本的模式,然后按照方案确定的时间表和内容,分阶段推进。具体的做法是:首先通过学习、动员,要求行政干部、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在认识上达成一致;接着开展各学科、各学段、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观摩、展示、研讨活动;然后根据本校的模式,制订一个评价标准,开展全员性的高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既总结提升,又兼有督促的作用。
这种整体推进的方式是十分好看的,然而它是否能够真正使课堂教学有效,甚至是高效,则值得仔细思量。差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认真关注的重要教学资源。差异包括地区差异,学校差异、教师差异、学生差异、学科差异、学段差异等。如学生差异不仅体现在知识、 技能,过程、方法上,还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学科、学段差异又决定了课的类型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再有,教学资源的丰富性,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需求,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如信息技术的介入,使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学生将从单一的文字学习,到文字、图像、录音、录像等多种形式共存共享。应该看到一种方式、方法或者一种手段不能适合所有的课堂教学,恰当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2013年11月5日至6日举办的长沙市教育管理培训班上,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周校长介绍的“后‘茶馆式’教学”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周校长介绍,他们学校的“后茶馆式”教学,源自上世纪80年代上海段力佩校长提出的“茶馆式教学”。“茶馆式教学”规定:课堂教学的环节是“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学生学习都是从“读读”开始,任何课堂教学的顺序都是“读、议、练、讲”,同时对教师讲解有用时规定。“茶馆式”教学的核心是“议”,“议”是对话的重要方式。“后茶馆式”教学继承了“茶馆式教学”的精髓,其核心仍是“议”,但提出“议”可以与自己议,可以与他人议,还可以与客观世界议。同时,学校考虑到学科、学段、课型、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不同,提出:(1)不确定“读”、“练”、“议”、“讲”等的教学用时;(2)不拘泥“读”、“练”、“议”、“讲”的等应用完整;(3)不规定“读”、“练”、“议”、“讲”的等教学顺序。总之,以提高效能为导向,视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课型、不同内容,对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合理的选择。效能包括效益、效率和效果。效果的价值取向为新课程“三维”目标,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达成。这样,不同的选择,体现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发展了各自不同的教学艺术。
开始,“后茶馆式”教学并没有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同,学校对此并未采取用行政命令强行统一推进,而是用他们自己创建的“循环实证”的方法推进,用教学实绩说话,使他们的课改从物理学科推广到其他学科,从中学推广到小学。他们的课改已进行了好几年,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上海市的多次测评中,该校学生学业成绩优秀,而且凸现了“两多、两少、一改善”的态势,即学生睡眠、体育活动增多;学生补课、作业量减少;师生关系改善。对此,《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全国主流媒体进行报道。但直到今天仍有部分老师坚持自己原有的教学方法,对此,学校依然对这些老师持默许的态度。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高效课堂建设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包容开放精神。正是由于学校对“读、议、练、讲”的时间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将其决定权交给教师,才更好地体现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原则,使它更符合教学的实际,使当年名重一时的“茶馆式教学”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正是学校允许老师对“后茶馆式”教学存在置疑的权利,才使其在反对声中更好地找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实证”中不断完善,得以茁壮成长。实证给教师更大的认同感,使教师从里到外都吃透了这一教学的精髓,实行起来自然也就得心应手。实际上,实证的前提也是包容开放精神。
总之,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高效课堂建设需要领导重视,行政力量的有效推动,但课堂建设的过程中却应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待,不能搞运动式的活动。如果用行政命令搞一刀切,可能只是一个表面光鲜的政绩工程,有热闹的场面、有领导的讲话、有经验介绍,但课堂是不是真正高效,其模式是不是切实可行,可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课堂虽小,关系重大。课堂的本意、课堂的方式、课堂的目的、课堂的走向、课堂的主旨、课堂的状态、课堂的价值、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教育兴,则国家兴;学生素质强,则国民强。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