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古代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逸于作文”等说法。显然,人们已经意识到只有在读中探写、读写拧为一体,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读书,又要教学生作文。只有以读促写、以写引读、读写结合,才能使读写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一、从读入手,以读促写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读促写首先要做到大量阅读,联系对照。大量阅读即多读,指读的篇章多,也指读的遍数多,以至熟读成诵。但应该强调一点,这样的阅读不是指机械的“死读”。阅读课文或别的优秀文章,主要是学习理解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通过阅读,要使学生懂得怎样选材、组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遣词造句。
1.以读促写,重心是摹写
课文是非常好的教材,多读课本,摹写优秀片段。例如《黄山奇松》这一课,让学生根据课文最后一段的排比形式,再出示一些奇松图,看图进行想象,并按照那样的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黄山奇松的外形。这样的摹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 以读促写,关键是掌握写作方法
《黄山奇松》这一课中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学生学习的写作方法——有详有略。在这一课中,作者主要写了三大奇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迎客松,所以作者详写迎客松,略写其他两棵松。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重要且急需学习的写作方法。他们写作文已经知道通过几个事例反映中心,但是往往事无巨细,每个例子都写得非常具体。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就会知道把最突出的、最能反映中心的例子详细写,其他略写。
3.以读促写,抓简略或空白处进行训练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在表达上都有写得简略或省略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或拓展文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后的想象,对文章简略或空白处加以补充。例如在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这一课中,笔者在课后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续写《滥竽充数》的故事。这样既使学生领悟了课文的表达方法,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学生作文学习的自信心,他们意识到自己能改课文了,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从而唤起了学生对作文的激情。
4.以读促写,摘录内化
让学生多读生活,多写生活。课外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如要求学生在自己的采蜜本上,记录下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或是令你有所启发的文字,并且平时多读自己的采蜜本,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写作文的时候语言便不会枯燥乏味了。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并且坚持写周记。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就会让学生有取不尽的材料,就如“小说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样,作文也是如此,把生活中的事情加以文字的美化,便成为我们作文的优秀素材。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的精彩语句或技巧,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获取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的能力也就提高了。这样的训练,就达到了读写有机结合之目的。
二、以写引读,拓展阅读
读是一种吸收,是写的基础,写是一种表达,是读的升华。所以我们说读书可以促进写作,但有时写作同样也可以促进我们的阅读。写作需要素材,素材从哪里来,只有靠我们的阅读。因此,阅读量大的同学一般写作也比较好,他们在写的过程中词语的运用,篇章的结构,都会受到所读文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有意识地从某一读过的文章中寻求启发和借鉴,然后去创造和写作。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给学生一个作文命题后,可以要求学生先拟定提纲,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初步构思,再根据自己的构思去广泛搜集、阅读相关的文章、材料,以此来不断丰富自己文章的内容。这样,用写来促进他们阅读,同时又为写服务。使学生在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训练活动中受益,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三、读写结合,同步提升
阅读和写作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如同黄金搭档一般,缺一不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读与写必须有效衔接在一起。如今,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习作的脱节。其实,阅读好比采花,习作好比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如果强调读而忽视了写,读就会失去有效的目的性,变成了为了读书而读书。但如果只强调写而忽视了读,写也会显得枯燥无味,就如同羽翼未满的鸟儿一般——想飞,却没有能量。因此,读写要紧密结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谨记这一目标,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并且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能以读促写,以写引读,读写结合,以达到共同提高,同步提升这一终极目的,让读写之花绽放在阅读教学的课堂。
一、从读入手,以读促写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读促写首先要做到大量阅读,联系对照。大量阅读即多读,指读的篇章多,也指读的遍数多,以至熟读成诵。但应该强调一点,这样的阅读不是指机械的“死读”。阅读课文或别的优秀文章,主要是学习理解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通过阅读,要使学生懂得怎样选材、组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遣词造句。
1.以读促写,重心是摹写
课文是非常好的教材,多读课本,摹写优秀片段。例如《黄山奇松》这一课,让学生根据课文最后一段的排比形式,再出示一些奇松图,看图进行想象,并按照那样的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黄山奇松的外形。这样的摹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 以读促写,关键是掌握写作方法
《黄山奇松》这一课中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学生学习的写作方法——有详有略。在这一课中,作者主要写了三大奇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迎客松,所以作者详写迎客松,略写其他两棵松。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重要且急需学习的写作方法。他们写作文已经知道通过几个事例反映中心,但是往往事无巨细,每个例子都写得非常具体。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就会知道把最突出的、最能反映中心的例子详细写,其他略写。
3.以读促写,抓简略或空白处进行训练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在表达上都有写得简略或省略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或拓展文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后的想象,对文章简略或空白处加以补充。例如在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这一课中,笔者在课后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续写《滥竽充数》的故事。这样既使学生领悟了课文的表达方法,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学生作文学习的自信心,他们意识到自己能改课文了,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从而唤起了学生对作文的激情。
4.以读促写,摘录内化
让学生多读生活,多写生活。课外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如要求学生在自己的采蜜本上,记录下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或是令你有所启发的文字,并且平时多读自己的采蜜本,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写作文的时候语言便不会枯燥乏味了。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并且坚持写周记。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就会让学生有取不尽的材料,就如“小说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样,作文也是如此,把生活中的事情加以文字的美化,便成为我们作文的优秀素材。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的精彩语句或技巧,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获取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的能力也就提高了。这样的训练,就达到了读写有机结合之目的。
二、以写引读,拓展阅读
读是一种吸收,是写的基础,写是一种表达,是读的升华。所以我们说读书可以促进写作,但有时写作同样也可以促进我们的阅读。写作需要素材,素材从哪里来,只有靠我们的阅读。因此,阅读量大的同学一般写作也比较好,他们在写的过程中词语的运用,篇章的结构,都会受到所读文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有意识地从某一读过的文章中寻求启发和借鉴,然后去创造和写作。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给学生一个作文命题后,可以要求学生先拟定提纲,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初步构思,再根据自己的构思去广泛搜集、阅读相关的文章、材料,以此来不断丰富自己文章的内容。这样,用写来促进他们阅读,同时又为写服务。使学生在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训练活动中受益,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三、读写结合,同步提升
阅读和写作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如同黄金搭档一般,缺一不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读与写必须有效衔接在一起。如今,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习作的脱节。其实,阅读好比采花,习作好比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如果强调读而忽视了写,读就会失去有效的目的性,变成了为了读书而读书。但如果只强调写而忽视了读,写也会显得枯燥无味,就如同羽翼未满的鸟儿一般——想飞,却没有能量。因此,读写要紧密结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谨记这一目标,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并且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能以读促写,以写引读,读写结合,以达到共同提高,同步提升这一终极目的,让读写之花绽放在阅读教学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