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暮然回首,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农村小学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已经在校内外德育工作园地中耕耘了30个春秋。30年来,我和校内外德育团队老师们一起在执着中追求、探索中学习。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彰显校内德育魅力
德育是一所学校的中心工作,通过品德课、晨会、班队活动等德育阵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为一名小学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发《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及班会队会课、少先队活动中蕴涵的德育因素,探索学科德育的方法、途径,寻找德育和学科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融合点,实现学科教育与德育的无缝对接,有利于“整体育人”。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要按照学科自身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使学科训练的重点和思想品德教育水乳交融,才能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1.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德育与学科教学一体化
从事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我经历了小学品德课程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在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中努力探索品德教学的规律,收获多多。过去的品德课堂以说教为主,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要让学生在品德课上真情投入,就需要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以真情感染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全情投入,使品德教育如春风、如细雨,吹拂学生们纯真的心灵,滋润学生们稚嫩的心田。
我曾执教的品德与社会公开课《祖国就像一幅画》,教学是这样展开的:上课伊始,我播放了祖国各地风光的视频短片,随后播放了儿歌视频《祖国祖国多美丽》,我以学生们喜欢的祖国风光和儿歌视频引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让学生们自然地了解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为引出课题做好了铺垫;接着,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自主探索、了解祖国山河美。教材是首选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资源,是我们进行品德教育的最好载体。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有着引领、示范作用,激发学生们的课堂参与意识,完成知识的探究和学习;随后,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课前收集的资料,紧密结合身边实际,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的形式,进一步认识祖国山河壮丽、秀美;最后,让学生在主动收集资料、动脑设计、动手制作手抄报、制作微视频的过程中拓宽视野,不仅培养学生们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也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品德课教师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仅要心中有教材,更要心目中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敢于用自己的观点判断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在品德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只有动了真情,品德教育才会取得实效。可见真情感染是德育的源头,只有打开了学生的心扉,才能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2.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德育活动常态化
少先队活动是学生们学习本领的课堂、施展才能的舞台、塑造心灵的基地。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学生们的思想在和风细雨中得到滋润,在身心愉悦中得到升华。少先队主题队会是少先队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动形式之一,是少先队辅导员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少先队活动。少先队辅导员通过主题队会帮助学生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品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曾执教的少先队主题队会公开课《学会和谐相处》,为了让学生们明白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人必备的道德品质。学会宽容和谦让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需要,教育学生以宽容的心待人,能够与同学和睦相处,彼此学习共同进步,进而培养健全的人格。一上课,我首先播放了2016年央视春晚安徽籍演员赵薇演唱的以安徽历史故事为创作背景的歌曲《六尺巷》,这首歌不仅让六尺巷背后宽容和谦让的故事引发了学生们畅所欲言,也巧妙地导入了新课;接着我又播放了事先拍摄好的微视频《同桌借书》,事情是本班两位同学因为争抢借阅图书角的课外书引起了纠纷,后来通过同学们帮助,相互宽容,化解了矛盾。这段源自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中的微视频,不仅吸引了学生们眼球,而且触动他们的心灵,引发了他们的深思,让学生们初步感受到宽容和谦让的力量,学做宽容和谦让之人。
随着新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制作来自学生实际生活的微视频,从细微处入手,以小见大,以生动易懂更贴近学生认知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生动活泼的德育微视频,使德育渗透更具趣味性,更加形象化。用生动的事例来代替传统的说教,具有拨动学生心弦,震撼和触动学生心灵的效果,让德育工作释放新活力。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校外德育活力
2009年4月太湖县教育局调动我到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工作,同时被太湖县教育局和团委聘任为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少先队总辅导员;被太湖县关工委聘请为县关工委德育学校校长,主要从事校外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延伸和拓展;校外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多年的校外德育工作实践中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校外德育活力,我和校内外德育团队老师们一起努力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 有效利用信息技術,丰富校外德育工作的内容
我们校外德育团队老师们的德育工作以“德育为先、全面育人”为宗旨,组织全县青少年开展各项校内外德育活动,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促使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我们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在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各类特长培训班和城乡中小学生中开展主题德育活动,我们校外德育团队老师们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定期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各特长班和城乡中小学生上主题德育课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在主题德育课上一直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探索以人为本、文道合一的有效措施,引导青少年探究知识、运用知识、培养技能和品德发展。 在一次送教下乡过程中,我曾执教主题德育课《当危险发生的时候》,由于学生们的生活经历有限,对于危险灾难造成的伤害,他们虽然能够说,但是难以产生深刻的体会,也就难以产生“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强烈需求,这样会使活动效果受到影响。于是,在揭示课题以前,我把课前收集的近几年国内灾难以及给人们造成危害事故的图片,制作成课件播放。在凝重的音乐声中,在深沉的话语中,在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学生的神情是沉重的,他们的心被揪了起来,心灵被深深震撼了。一张张灾难图片催人泪下,一幕幕悲剧惨不忍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犹如鲜花在瞬间凋零,带给亲人的是悲痛欲绝的身心和难以抹去的伤口。“我们要消除灾难,远离危险。”“学习正确的逃生知识!”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表达出学生们“我要说、我要学”的强烈需要。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空洞的说教变成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有效手段,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中得到启发,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对于德育活動来说,引导学生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去探索发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探索发现的过程会使学生们茅塞顿开,时而豁然开朗,时而怦然心动,时而浮想联翩,时而百感交集......正是在探索发现中,德育效能在潜移默化、点滴浸润中实现和提升。
2.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注重校外德育课题研究
为提升我们校外德育团队老师们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009年5月我申报了市级立项课题《校内外德育活动有效衔接的研究》,我们专门成立了校外德育研究小组,我们校外德育团队老师们、城乡部分学校的品德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成为了该课题组的重要成员。我们研究小组全体教师定期围绕一个主题撰写主题德育课的教学设计、认真上好每一节主题德育课、及时写好教学反思和教学点评、认真策划组织开展每一次主题教育活动、及时总结反思。2011年10月安庆市教科所在该课题结题鉴定中这样评价:“太湖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校外研究小组开展的一系列校内外德育活动,活动内容真、活动形式新、活动成效佳。为兄弟活动中心开展校内外德育活动提供了很好的范例。”2011年12月8日-10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为获得“全国县级示范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荣誉称号的校外活动中心授牌,我们活动中心能在这次评选中获得这个荣誉称号,与我们中心开展的系列德育活动和课题研究顺利结题分不开。为增强校外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德育科研引领校外德育工作实践,八年来,我们校外德育团队老师们执教的主题德育课内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而是根据主题活动就地取材设计的。老师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内外的可用教学资源,围绕着教学主题,收集了更多符合于我们教学实际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制作了课件,让原创的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更贴近时代,更贴近青少年。我们校外德育团队老师们在主题德育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课堂上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大量鲜活的资料来增强明理的说服力、导行的感召力。随着城乡学校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电子白板等成为教师常用的教学资源和手段,教师如何切实发挥信息技术作为校内外德育活动课辅助手段的功能?2016年4月我们申报了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信息技术在校内外德育活动中有效应用的探究》,经专家评审批准予立项,2017年1月6日顺利开题。我们校外德育团队老师们一起共同努力先后在活动中心特长班、城乡中小学扎扎实实做好信息技术在校内外德育活动中有效应用的探究工作。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校内外德育活动中广泛应用,校内外德育活动实效不断增强,学生们在校内外德育活动中不断收获、不断成长。校内外德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还需我们广大德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校内外德育新思路,优化校内外德育新格局,整体提升校内外德育内涵,全面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
(作者单位:安徽安庆市太湖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彰显校内德育魅力
德育是一所学校的中心工作,通过品德课、晨会、班队活动等德育阵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为一名小学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发《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及班会队会课、少先队活动中蕴涵的德育因素,探索学科德育的方法、途径,寻找德育和学科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融合点,实现学科教育与德育的无缝对接,有利于“整体育人”。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要按照学科自身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使学科训练的重点和思想品德教育水乳交融,才能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1.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德育与学科教学一体化
从事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我经历了小学品德课程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在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中努力探索品德教学的规律,收获多多。过去的品德课堂以说教为主,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要让学生在品德课上真情投入,就需要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以真情感染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全情投入,使品德教育如春风、如细雨,吹拂学生们纯真的心灵,滋润学生们稚嫩的心田。
我曾执教的品德与社会公开课《祖国就像一幅画》,教学是这样展开的:上课伊始,我播放了祖国各地风光的视频短片,随后播放了儿歌视频《祖国祖国多美丽》,我以学生们喜欢的祖国风光和儿歌视频引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让学生们自然地了解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为引出课题做好了铺垫;接着,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自主探索、了解祖国山河美。教材是首选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资源,是我们进行品德教育的最好载体。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有着引领、示范作用,激发学生们的课堂参与意识,完成知识的探究和学习;随后,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课前收集的资料,紧密结合身边实际,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的形式,进一步认识祖国山河壮丽、秀美;最后,让学生在主动收集资料、动脑设计、动手制作手抄报、制作微视频的过程中拓宽视野,不仅培养学生们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也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品德课教师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仅要心中有教材,更要心目中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敢于用自己的观点判断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在品德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只有动了真情,品德教育才会取得实效。可见真情感染是德育的源头,只有打开了学生的心扉,才能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2.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德育活动常态化
少先队活动是学生们学习本领的课堂、施展才能的舞台、塑造心灵的基地。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学生们的思想在和风细雨中得到滋润,在身心愉悦中得到升华。少先队主题队会是少先队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动形式之一,是少先队辅导员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少先队活动。少先队辅导员通过主题队会帮助学生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品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曾执教的少先队主题队会公开课《学会和谐相处》,为了让学生们明白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人必备的道德品质。学会宽容和谦让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需要,教育学生以宽容的心待人,能够与同学和睦相处,彼此学习共同进步,进而培养健全的人格。一上课,我首先播放了2016年央视春晚安徽籍演员赵薇演唱的以安徽历史故事为创作背景的歌曲《六尺巷》,这首歌不仅让六尺巷背后宽容和谦让的故事引发了学生们畅所欲言,也巧妙地导入了新课;接着我又播放了事先拍摄好的微视频《同桌借书》,事情是本班两位同学因为争抢借阅图书角的课外书引起了纠纷,后来通过同学们帮助,相互宽容,化解了矛盾。这段源自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中的微视频,不仅吸引了学生们眼球,而且触动他们的心灵,引发了他们的深思,让学生们初步感受到宽容和谦让的力量,学做宽容和谦让之人。
随着新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制作来自学生实际生活的微视频,从细微处入手,以小见大,以生动易懂更贴近学生认知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生动活泼的德育微视频,使德育渗透更具趣味性,更加形象化。用生动的事例来代替传统的说教,具有拨动学生心弦,震撼和触动学生心灵的效果,让德育工作释放新活力。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校外德育活力
2009年4月太湖县教育局调动我到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工作,同时被太湖县教育局和团委聘任为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少先队总辅导员;被太湖县关工委聘请为县关工委德育学校校长,主要从事校外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延伸和拓展;校外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多年的校外德育工作实践中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校外德育活力,我和校内外德育团队老师们一起努力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 有效利用信息技術,丰富校外德育工作的内容
我们校外德育团队老师们的德育工作以“德育为先、全面育人”为宗旨,组织全县青少年开展各项校内外德育活动,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促使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我们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在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各类特长培训班和城乡中小学生中开展主题德育活动,我们校外德育团队老师们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定期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各特长班和城乡中小学生上主题德育课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在主题德育课上一直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探索以人为本、文道合一的有效措施,引导青少年探究知识、运用知识、培养技能和品德发展。 在一次送教下乡过程中,我曾执教主题德育课《当危险发生的时候》,由于学生们的生活经历有限,对于危险灾难造成的伤害,他们虽然能够说,但是难以产生深刻的体会,也就难以产生“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强烈需求,这样会使活动效果受到影响。于是,在揭示课题以前,我把课前收集的近几年国内灾难以及给人们造成危害事故的图片,制作成课件播放。在凝重的音乐声中,在深沉的话语中,在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学生的神情是沉重的,他们的心被揪了起来,心灵被深深震撼了。一张张灾难图片催人泪下,一幕幕悲剧惨不忍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犹如鲜花在瞬间凋零,带给亲人的是悲痛欲绝的身心和难以抹去的伤口。“我们要消除灾难,远离危险。”“学习正确的逃生知识!”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表达出学生们“我要说、我要学”的强烈需要。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空洞的说教变成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有效手段,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中得到启发,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对于德育活動来说,引导学生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去探索发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探索发现的过程会使学生们茅塞顿开,时而豁然开朗,时而怦然心动,时而浮想联翩,时而百感交集......正是在探索发现中,德育效能在潜移默化、点滴浸润中实现和提升。
2.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注重校外德育课题研究
为提升我们校外德育团队老师们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009年5月我申报了市级立项课题《校内外德育活动有效衔接的研究》,我们专门成立了校外德育研究小组,我们校外德育团队老师们、城乡部分学校的品德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成为了该课题组的重要成员。我们研究小组全体教师定期围绕一个主题撰写主题德育课的教学设计、认真上好每一节主题德育课、及时写好教学反思和教学点评、认真策划组织开展每一次主题教育活动、及时总结反思。2011年10月安庆市教科所在该课题结题鉴定中这样评价:“太湖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校外研究小组开展的一系列校内外德育活动,活动内容真、活动形式新、活动成效佳。为兄弟活动中心开展校内外德育活动提供了很好的范例。”2011年12月8日-10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为获得“全国县级示范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荣誉称号的校外活动中心授牌,我们活动中心能在这次评选中获得这个荣誉称号,与我们中心开展的系列德育活动和课题研究顺利结题分不开。为增强校外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德育科研引领校外德育工作实践,八年来,我们校外德育团队老师们执教的主题德育课内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而是根据主题活动就地取材设计的。老师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内外的可用教学资源,围绕着教学主题,收集了更多符合于我们教学实际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制作了课件,让原创的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更贴近时代,更贴近青少年。我们校外德育团队老师们在主题德育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课堂上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大量鲜活的资料来增强明理的说服力、导行的感召力。随着城乡学校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电子白板等成为教师常用的教学资源和手段,教师如何切实发挥信息技术作为校内外德育活动课辅助手段的功能?2016年4月我们申报了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信息技术在校内外德育活动中有效应用的探究》,经专家评审批准予立项,2017年1月6日顺利开题。我们校外德育团队老师们一起共同努力先后在活动中心特长班、城乡中小学扎扎实实做好信息技术在校内外德育活动中有效应用的探究工作。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校内外德育活动中广泛应用,校内外德育活动实效不断增强,学生们在校内外德育活动中不断收获、不断成长。校内外德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还需我们广大德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校内外德育新思路,优化校内外德育新格局,整体提升校内外德育内涵,全面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
(作者单位:安徽安庆市太湖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