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厚岭:用雕塑捍卫英雄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ney_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英雄泼污水与恶言,岂止是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简直连一点人性良知都没有。”一段时间以来,为英雄而歌的文艺创作传统似乎在弱化。一些居心叵测的人,诋毁英雄、贬损英雄、抹黑英雄的言论屡屡成为舆论焦点,反复挑战人们的心理底线。在这种乱象之下,驻洛“铁军师”这支英雄部队的军士长,曾以陶瓷作品“盛世中华”荣获上海世博会特别奖的作者张厚岭,用他雕塑的英雄人物和英雄群体形象的艺术作品,捍卫着我们的英雄。
  1994年12月,张厚岭来到素有“铁军”之称的英雄部队服兵役。在部队里,除了日常训练,他还学习雕塑。学习之初,张厚岭碰到了一系列难题,有时泥塑制好了,却出现断胳膊掉腿现象,胳膊腿全了,又出现裂纹变形的状况。为解决这一系列难题,张厚岭利用假期四处拜师求艺,先后到福建德化陶瓷雕塑厂、广州雕塑公园、上海多伦路雕塑街、四川三星堆遗址博物馆参观学习,行程6万多公里,造访老师20多位,但所遇老师大都含糊其辞,不愿将自己的手艺外传。经济拮据时,他几次都想卖掉洛阳谷水古镇的住宅。妻子哭着劝他:“你学手艺俺不反对,但你总得给咱孩子留个窝呀!”张厚岭把自己心爱的几件藏品变卖后,才渡过难关。后来,他在济南军区政治部雕塑家仇世森的传帮带下,摸到了门道,求得了技艺。最终,他的作品受到众多名家的充分肯定,他还被全师官兵亲切地称为“军人泥人张”。
  为英雄塑像,这是张厚岭走上雕塑艺术之路的一个强烈愿望。2008年7月11日下午2时50分,在汶川抗震救灾前线“铁军师”的营地都江堰,张厚岭扬起他的雕刻刀,完成了抗震救灾英雄战士武文斌烈士的雕像。“像,太像了,他就是我的儿子文斌呀!”看到雕像,武文斌的父亲武中林眼中饱含泪水。
  武文斌是“铁军师”炮兵团指挥连一位最不要命的兵,他用26岁短暂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壮歌。时任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授予武文斌“抗震救灾英雄战士”的光荣称号。
  历史写下了武文斌和连队战友32天创造的业绩:他们走遍都江堰市玉堂镇12个村7816户人家,转移群众3638人,帮助群众搭建1000余间帐篷和简易房,组装木床1818张,卸载救灾物资54车。19名医学专家联名写下了武文斌的死亡诊断:脑血管畸形张裂猝死,诱因为劳累过度。
  “以前,我和武文斌不是很熟悉,他光荣牺牲后,从搭建灵堂到送他最后一程,我一直在努力寻找他的影子,希望能雕刻一座雕像来纪念他!”张厚岭的这一想法得到了部队首长的赞同。
  要雕塑,首先就是选土,看似简单的工序,张厚岭却跑遍了都江堰。“这里的土有些硬,不太符合雕塑的标准,但最终我还是决定用这里的土来完成雕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与巴蜀大地融为一体,让他的精神永存!”最后,张厚岭放弃了选择外地土的想法,从都江堰玉堂镇凤歧村取来了泥土。
  由于土质较差,张厚岭就用木棒反复捶打。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才将泥土调好。“白天要参加抗震救灾,我只能在晚上抽出时间来进行雕刻!”张厚岭说。
  经过10天的反复修改、打磨,武文斌塑像于11日下午雕刻成功。“好像啊,文斌又和我们在一起啦!”部队官兵发出由衷地赞叹和感慨。武文斌的父亲武中林,被邀请到部队驻地,他走进张厚岭那间临时工作室,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儿子”,满含热泪地向张厚岭道谢。“雕塑的过程,就像是跟英雄在对话。”张厚岭眼前不断浮现出悼念英雄的场景:一夜之间,花圈挽幛堆得如山似海,十里八村前來吊唁的人群,挤满了连队。拄着拐杖的白发老人来了,蹒跚学步的孩子来了,在地震中被救生还的人来了……
  在雪白的床单上,战友们咬破手指,蘸着鲜血,为武文斌请功。数以千计的群众,同样用血书为英雄请功。
  不久,武文斌的雕像运抵成都并制成4尊铜像,一尊送给武文斌父母,一尊放在武文斌生前所在连队,一尊运回“铁军师”师史馆作纪念,一尊送给都江堰博物馆。
  张厚岭对英雄的理解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坐标,是精神的灯塔,上了战场,就是为人民挡子弹的人。抹黑、诋毁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英雄,就是在摧毁其精神航标。英雄题材文艺作品,不仅是民族精神的“营养品”,也是文艺百花园中的“压舱石”。“要秉承精品意识,塑造英雄形象,用雕塑捍卫我们的英雄。”张厚岭说。他不断深入军营生活实践,了解和熟悉各种英雄人物。
  2010年11月15日,张厚岭正在师政治部图书馆里看书,不经意间,目光被一本杂志封面吸引过去。自己的战友、维和英雄谢保军的大幅图片映入眼帘,头戴蓝色贝雷帽,肩上佩戴着蓝色的联合国徽章,是那么帅气。几个月前,他还不知疲惫地奔波在苏丹维和战场上,累得直至脑出血倒下……英雄魂归故里当天,兰考县近十万民众列队相迎。人群里,英雄母亲的哭喊撕心裂肺:“我的儿呀,你咋舍得离开妈呀!”
  当联合国驻苏丹特派团司令摩西·欧比庄严宣布授予谢保军“维和特别贡献奖”荣誉勋章后,在场的434名中国维和官兵不禁泪飞如雨。
  “一个名字,一旦写入诗行,便可以成为永恒;一个人,一旦雕成塑像,即可以成为不朽!”张厚岭萌生了为战友谢保军塑像的想法。
  “给他雕两个塑像,一个留在部队,一个留给他父母,好陪伴两个‘家’!”张厚岭的热血在燃烧,说干就干。工作室内,张厚岭手握泥块,轻轻朝泥胎上捏去。塑一顶蓝色的贝雷帽,雕一枚蓝色的联合国徽章……
  崇敬、感动在心头翻涌。在泥土里塑出精神,是雕塑者与英雄的心灵对话,也是雕塑者对自我精神价值的一次重塑。
  16年军旅生涯,先后8次立功受奖,张厚岭的军旅人生同样写满荣耀。当坦克驾驶员时,年年是优秀车手;苦学雕塑艺术,反映抗震救灾的群雕《众志成城》获得军内外大奖,以及“全军优秀人才奖”。2010年,张厚岭还被济南军区评为“自学成才先进个人”。
  上级的表彰,心灵上的崇敬,化为艺术的灵感,升华为情感的共鸣。塑英雄的军服时,张厚岭流泪了。谢保军从小喜欢军人,他身穿军装离开大家,他可以一生不脱掉它……而这一切,又何尝不是张厚岭内心的写照。   “并不是每个人的离去都能化为明亮的星辰,只有那些生命里充满了热血与担当、牺牲与奉献的人,才格外耀眼。”放下刻刀时,张厚岭对英雄充满了无限敬仰。
  电话铃响了,谢保军生前所在团的政委王高峰问张厚岭:“过两天英雄的父母要来部队,我们想在团史馆给他塑一个像,不知你是否有时间?”
  “这一切,多么像天意的安排!”张厚岭一抹脸上的泪水,笑了:“我早已给英雄塑了两个像,一个留在英雄的团队,一个送给英雄的父母!一是为青年官兵树立起这个时代不可缺少的精神坐标,二是好让老人想念儿子的时候能够看到他。”
  张厚岭所在的部队,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英雄部队——红二师四团。
  1935年5月,红四团以一天行进240里的急行速度,抢在敌人炸橋前奔向泸定桥。为了抢时间,他们把生米塞进肚里充饥,塞得满嘴都是血。22人的突击队,冒着东岸敌人的火力封锁,在铁索上,边铺门板、边匍匐射击,激战两个小时,硬是重创川军一个团,夺取了泸定桥,占领了泸定城。每想起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张厚岭都激动不已。
  2005年,长征胜利70周年。为了再现红四团22位勇士在铁索上的战斗情景,张厚岭决定创作一尊《飞夺泸定桥》的泥塑作品。张厚岭找来了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图片、书籍,认真构思,反复琢磨。为了保证泥塑作品不变形、不开裂,张厚岭打破以往的制作常规,采用纯天然血色黏土,将市面上很少用的榆树皮切成丝线,加入泥塑这一烦琐的传统工艺。经过半年的辛苦创作,最终成功制成,并献给了红四团团史馆。如今,这尊作品依然指引着后辈不忘初心,走向未来。
  2015年9月3日,北京长安街上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阅兵式。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官兵接受了国家军委主席习近平的检阅,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当守在电视机前的张厚岭看到十支英模方队中的“刘老庄连英模方队”,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正步通过天安门广场时,他激动不已,心中埋藏已久的创作种子一下子被激活。刘老庄连当年浴血奋战刘老庄的场面,仿佛就在眼前:战壕里,热血流淌,一具具身着灰色军装的忠骸,仍保持着生前搏斗的勃勃雄姿,有的狠狠地咬着敌人的半边耳朵,有的紧紧揪着敌人的一绺头发,有的弓着双腿,握着捅弯了的刺刀……
  张厚岭决定为他所在的老部队雕塑一件《浴血刘老庄》的作品。为了更好地展现82位勇士殉国时的英姿,他到驻地的一个小山坡上找到了与当时作战地形地貌相似的泥土和景物。作品既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又实现了艺术的升华,成为全连官兵发扬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力量源泉。
  张厚岭雕刻艺术的视野不断地在广阔的空间延伸,不断地为捍卫我们的钢铁长城增光添彩。
  一天,张厚岭接到一项特殊的任务,老部队根据上级的指示,要他作为全军雕塑艺术家代表赴俄罗斯参加比赛。
  张厚岭当即决定用中国的国粹陶瓷,以雕塑的写实手法塑造出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的形象,以此来见证中俄友谊。
  出国比赛前的日子,张厚岭基本上没有休息过。雕塑稿经历4次反复修改,还需要克服烧制的种种困难,在出发前夜,雕塑终于成功出窑。在参赛的18个国家、128支队伍中,张厚岭的一尊肖像雕塑,在“友谊屋”帐篷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2016年7月31日,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从张厚岭手中接过了这件见证中俄友谊的陶瓷文化作品,如获至宝,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张厚岭满载“最佳文化展示国奖”荣誉而归。当战友来为他庆功时,他深情地说:“一个人没有祖国什么也不是,要不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强大的军队,就没有这次获得荣誉的机会。”他表示,“地球在转,时代在变,但英雄不死,正气永存,仰慕英雄、尊敬英雄、热爱英雄的信念和意志永远不会变。”
  如今,张厚岭又找到100多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单,将着手为他们一一雕塑,以此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董海燕
其他文献
一天,正在单位上班的我,忽然接到脱贫户王仙的电话:“兄弟啊,我住院了,你到嫂子家帮我找出脱贫小蓝袋,把脱贫手册、户口本、医疗本找齐,有空你给送来,没空找人捎来,我报销医药费用需要。”原来,王仙老嫂子因患低血糖、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忽然晕倒了。邻居发现后,她被120救护车送到河南省人民医院新蔡县豫东南分院抢救。醒来后,王仙非要护士给我打电话。我一边答应,一边安慰她:“老嫂子,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
期刊
春夏之交,桂西边陲,晴空万里,白云悠悠。  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但见三面环山的村庄,群山含黛,鲜花连片。层层梯田间,不同颜色的格桑花竞相开放,烂漫如海,翩翩蝴蝶入花丛,嗡嗡蜜蜂采蜜忙,一派生机盎然的动人景象。遍地的鲜花,与周边的翠峦、贯穿而过玉带似的鉴河相映生辉,勾勒出一幅美不胜收的田园画卷。  徜徉其间,微风吹过,朵朵鲜花摇曳生姿,争奇斗艳,红的、粉的、紫的、绿的,伴随着微风的旋律,时而聚合、时
期刊
北京从春秋时期的蓟城开始,绵延三千余年至今——历三千余年建城史,八百余年建都史。近日,邱华栋以其多年研读北京史料与实地踏访经验为依托,写成独特视角下的北京城市发展史《北京传》。其创新之处在于,他能以北京城的不断变化发展为着眼点,从时间与空间的纵横对比中,展现伟大首都的千年兴衰演变脉络。其间,再现了无数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与景观,又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京华烟云被史海钩沉,在历史视域中一次次倾听千年以来的时
期刊
石油人站在比山还要高的钻塔,汗水顺着脊梁滴入井口,流入地心,成了大地的泉眼。这些铁人王进喜的后裔们,他们看山,不看山高,不看山的巍峨,看山的重量,他们把肩头作了大山的底座,深知责任重于山。  ——题记  西进,西进!挺进焦石,挺进中国首个实现商业开发的页岩气主战场。  江汉石油工程钻井二公司太需要这块“涪气”之地,对于一个外闯市场的钻井公司,他们舍近求远,沿着石油的中轴线延伸到更荒凉的沙漠戈壁,甚
期刊
2013年12月20日晚8时30分,中央电视台一台综合频道正在现场直播“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大会实况,央视名嘴白岩松、敬一丹联袂主持。第五位上台领奖的是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柏枝乡杨桥村村民沈昌健,主持人介绍说:“梦想天开。‘油菜花父子’的追梦路——农民沈克泉、沈昌健35年研究超级杂交油菜,感动中国……”颁奖词是:“父亲留念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埋在不远的山上。30多年花开花谢,两代人
期刊
“昔日淮河湾,艄公泊破船;今天淮河边,全是青草滩。滩上草肥美,养殖能赚钱;牧羊又放牛,还看霍元山。”  传唱中的霍元山何许人?当地一养牛大户也。  说他是当地人,又不全是。  当年,霍元山的曾祖父为了生存,拖家带口,一路逃荒,辗转来到三河尖镇常岗村五组。落了户口,扎下根,一家人从那以后便定居于此。  三河尖濒临淮河,土地肥沃,水产资源丰富,只要夏季没有洪水泛滥、白浪滔天,这就是个能养人、留人的地方
期刊
在苍莽的黄土塬上,朱家涧村只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间一个小小的褶皱。这里山山相连,一条成都平原的古蜀国五代蜀王中,曾经有一个赫赫有名的鱼凫王,他将都城建在现温江区万春、柳城一带。建都后,他下令广植柳树作为国界,鱼凫古都杨柳依依,史称柳城。今温江城北鱼凫城遗址尚存。鱼凫亡国后,每年鱼凫城依然万柳迎春。隋代建万春县,民间称柳城,因水道迁移,县城南迁,即今柳城;唐代更名温江。因县内种柳风俗长期盛行,故柳城的
期刊
“感谢余书记对我们家的关心、关怀和照顾,我和妻子都患有疾病,没有余书记帮我们危房改造、安排公益岗位,孩子上学要不实行‘两免一补’,我们一家的日子真不知道该怎么过下去。”说这话的是河南省泌阳县铜山乡上邵村杨庄组49岁的杨书德。本来已经脱贫的他,因为和妻子两人双双患病,生活又走向了贫困的边缘。  本着脱贫路上一户都不能少的原则,余书华对杨书德一家称得上是百般照顾。余书华尽己所能地想出了许多办法,坚决不
期刊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20年2月17日晚上,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士苏玉锋和安阳市人民医院内科重症监护室主管护士李卫红夫妻俩在家中交谈时,才知道彼此为援鄂抗疫不约而同地都报了名。  自抗击新冠病毒战疫打响以来,夫妻二人就一直关注着武汉的信息。青春的热血,加上职业的敏感,使夫妻俩感到:应该上阵了。苏玉锋多次和同事说:“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疫情就是命令,关键时刻,要勇于担当,支援武汉!”援助
期刊
黄菲,南阳双利钢构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2020年“南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阳市“三八”红旗手,南阳市志愿者协会优秀理事,方城县第五届道德模范,方城县脱贫攻坚青年先锋……  黄菲,温婉清秀的江浙姑娘,大眼睛,见谁都先笑……  一堆闪亮的称号,一个娇小的身躯。这看似不对等的元素,却恰到好处集于一身,诠释着大爱与情怀。这个身材娇小的女人,有着一颗硕大的公益心。这颗心,从故乡江浙落地生根在异乡的河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