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紫颜色》里黑人女性的觉醒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08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拟通过采用女性主义理论对《紫颜色》书中主人公性格特质及其转变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促成当时黑人女性意识觉醒以及在此影响下对当时家庭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姐妹情;紫色;暴力;觉醒
  《紫颜色》是美国作家爱丽丝.沃克尔的一本著名的1982年的书信体小说,它获得了1983年的小说普利策奖以及国家作品奖励,后来被拍摄成电影和同名的音乐剧。小说情节主要发生在乔治亚州的乡村里,故事集中关注美国南方20世纪30年代的黑人女性的生活,强调了黑人女性生活中的许多事务,包括她们在美国社会文化中极度低下的位置。小说成为审查的频繁目标,出现在美国图书馆协会列出的1990年到1999年100本最常争议的书中排名17,主要是因为它有时出现的毫不隐晦的内容,特别是在描写暴力方面。小说中的女性当她们彼此在一起的时候变得特别强大。比如说,多亏莎格对西莉亚的善良和关心,西莉亚最后有勇气直面艾伯特;另外一个例子是通过人物斯圭克展现出来的,我们可以发现,当斯圭克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她是温驯和服从的,只做哈泼希望她做的事。在斯圭克遇到(以及受到索菲亞的猛击)的时候,她开始有了脊梁骨。因此可以说小说里的姐妹情是一个极好的东西,它在角色个性的转变中得到展示。主人公对于家庭的主要观念来自于她在许多年间和姐妹之间的联系。尽管身体上和她的所有家庭成员分离,西莉亚维持着她对姐妹和两个孩子的热爱和深情超过30年。在她与她生物学上的家庭分离的时候,主人公和朋友之间愈发接近。
  爱丽丝.沃克尔是一位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被长期与女性主义以及杰出的同时代的黑人小说家相联系,从女性的视角展现黑人的存在感,因此黑人女性的命运是她创作的主要素材。这篇论文着重解释了小说《紫颜色》里颜色的象征重要性,通过使用爱丽丝.沃克尔的女性主义理论。黑色在《紫颜色》里代表谦卑,蓝色代表生命的律动,红色象征自由和希望,紫色象征女性最高层次的快乐。选择紫色作为他的标题,持有一种以紫色为中心的象征颜色体系,揭示出黑人女性对于过上理想快乐生活的期待。紫色的妇女主义不单单吸引了红色白人女权主义的反性别主义,还拥有更好的蓝色黑人女权主义的反种族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扩充出忘民族之根的非洲中心主义以及团结男性共同斗争的人道主义。[1]沃克尔表达出黑人女性的政治情况,在种族和性别压迫下的生活状态。她的目的是激起女性自我的意识并且号召她们自我尊重,自我支持和最后达到自我解放。小说的标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西莉亚在生活里很难注意到美的方面和欣赏它们,她生活艰难,在青少年时期饱受虐待。紫颜色持续等同于折磨和痛苦。索菲亚肿胀,被打过的脸被描写成“茄子”的颜色。紫色是西莉亚私处的颜色:是她被性侵犯的部位。然而,后来莎格向她指出必须要享受生命。当她们在紫色花田里的时候,莎格让西莉亚看着这些花儿和拥抱它们的美丽“你必须要看到所有好的方面和承认它们,因为上帝把它们放置在地球上”。在学会这些以后,西莉亚对于生命以及它带来的一切有了更好的方面的认识。
  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在20世纪30年代乔治亚洲作为黑人是很难生存的,来自于白人群体的歧视广泛存在。奴隶制还不是一个遥远的记忆。由于在白人手中他们所受到的虐待,小说中的人物相信她们的孩子注定成长在一个种族主义社会,没有希望发展。更有甚者,索菲亚确信由于社会歧视的影响,她的孩子会变成对身边的所有人愤世嫉俗。这些黑人的角色很难接受这种情况,然而她们对于未来看不见任何改变的希望。性别主义和种族主义在整本小说中普遍存在,反映出小说设置场景中的社会背景,西莉亚,作为主角和叙事者,展示出其所受到的内在化的压迫,特别是当她建议哈泼打索菲亚的时候,因为这就是她被“mister”对待的方式。然而,不久之后小说揭示出西莉亚建议哈泼这样做仅仅是因为她嫉妒索菲亚的坚强意志和自信,在小说后来的部分,西莉亚也开始寻找自我的力量来反抗“mister”增加的暴力行为。种族主义的事件还能被发现在索菲亚拒绝市长妻子提供的让她做女仆的要求后被監禁和暴力地殴打(这种提供的要求本身就反映出了种族主义),耐蒂,在她的信件中,也指出她反思了美国黑人在反对他们的非洲同胞时所持有的固定的种族模式。西莉亚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她的整个一生都受到男性的压迫。在青少年时期她被继父强奸并在那不久后生了孩子,她的孩子被带走,她的继父把她赶走嫁给艾伯特。她成为了莎格的朋友,这导致了两者之间的性关系。西莉亚由于莎格学会了许多关于她自己和她的身体的事情。她模仿着莎格,听得越多莎格的评论和意见之后变得越发独立,莎格影响的不仅仅是西莉亚允许艾伯特对待她的方式,还影响到她的宗教观点。在向西莉亚展示犯罪之后可以仍然为信仰和为上帝而活,她拓宽了西莉亚的宗教观念。同样也是莎格将西莉亚从艾伯特的束缚中释放出来,首先通过爱她,其次通过帮助她开始一个定制缝纫的生意。从莎格那里,西莉亚知道艾伯特一直在隐藏她姐姐耐蒂-一个传教士从非洲写给她的信件,这些信件充满教育意义,是一手的对非洲生活的观察,是西莉亚生活的对立面方向。它们展示出在非洲,正如在美国一样,女性一直在受到男性的压迫。 在父权制社会中,语言本身就对妇女构成压迫,它一直使妇女处在沉默状态中,这即是所谓的女性“失语症”。[2]爱丽丝.沃克尔强调交流的力量是通过人物之间的信件书写形式。西莉亚写给上帝的信件以及他后来写给她姐妹耐蒂的信件,标志着一种唯有西莉亚拥有的独特的声音,通过这样她能够在信件中表达出她真实的愿望,这些信件对于她来说是非常私人化的,允许她展示出想要传达的所有情绪。一开始,当她只写信给上帝的时候,这些信件是私人化的。西莉亚不愿意任何人看到它们,这些信件是她在受到虐待时唯一的方式来表达她的真实情感和绝望。后来,从耐蒂来的信件给了她希望,期盼能够再次与她的姐妹团聚。西莉亚写信给上帝是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够写信了,她写信给她的姐妹是因为她对上帝感到愤怒,由于她的过往和在其中受到伤害的人们。她持续问着上帝“为什么”,这个问题却不能被回答。她写的最后一封信是给所有人的,包括上帝,这展示出她已经原谅了上帝,她的故事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循环。“发生在西莉亚身上的事情每天也都发生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女性身上,这(《紫色》)是一个关于人类精神轨迹的故事”[3]   爱丽丝.沃克尔在《紫颜色》中用各种方式展示出她对女性平等的热爱,特别是对美国黑人女性。从一开始,我们发现西莉亚嫁的男人开初想要的是耐蒂。她的丈夫被称作“Mr”,而没有任何姓氏,表明他是西莉亚的主人,而不是她的平等物。西莉亚在整个生命中被“Mr”虐待着,且必须不带任何疑问的忍受这种虐待。它“正面描写了黑人男女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揭露了黑人男性对女性的暴力摧残现象,提出了黑人女性的解放与发展问题。”[4]作为一个写信给她姐妹的女性,在提到她丈夫时不带姓氏反映出她对他缺乏尊敬,在面对他对待她的方式的时候。姓氏给予生命意义和意味着他们是谁,通过拒绝给予她丈夫这种尊敬,我们能发现她断言的多么微不足道的对他的支配地位。她在书中后来决定赋予他一个名字(即使是个名字而不是姓氏),意味着角色之间尊重的增加,她认识到“他的行为并不是独属于他自己的行为,而是对周围社会的一种模仿”[5]当她已经疏远的丈夫开始弥补他的虐待行为的时候。小说中的一个显著的主题就是女性在一起时的力量,女性把男性看做她们生命中无所谓的和不重要的存在。小说中的女性被男性贬低并通常被用作男性取乐。女性的关系是友好的似姐妹般的同时也有性的联系。西莉亚和索菲亚彼此之间有一个友好的关系因为西莉亚是索菲亚法律上的继母,她们对待彼此很友好是因为她们生命中的男性对她们很糟糕。莎格.艾弗里在遇到西莉亚之前她的生命里有过很多肤浅的关系,西莉亚总是处于一种关系里真实或者隐喻的暴力威胁的产物。像这样,她從未陷入爱里。在追寻一段又一段的关系里她们找到了生命中的快乐。让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引人注目的是西莉亚的异性恋接触里提供的鲜明对比。这是第一次她经历到爱、分享和感激与她的性生活相联系。西莉亚和耐蒂在小说中展示了了姐妹之间的关系,耐蒂是西莉亚生活中的希望和信仰。她们在整本书中推动彼此持续对上帝保持真实,她们也相信终有一天她们会再次相遇。姐妹之间的联系也是《紫颜色》里另外一个主题,沃克尔在小说中强调了各种不同的女性角色之间的姐妹情谊,她不仅仅是关注和认识到西莉亚和耐蒂之间字面上的姐妹情以及这种关系能够帮助西莉亚度过她忍受的最艰难的时期,同时也认识到坚定的联系存在西莉亚和其他一些人物,比如莎格、斯圭克和索菲亚。如果没有她和莎格、耐蒂、斯圭克和索菲亚之间的坚定联系,西莉亚也没办法做到个人和内在的进步。这些女性能够认识到她们是谁,主要是因为一种纽带把她们连接和绑在一起。西莉亚能够变成一个战士和自己站起来是因为她接收到的爱,特别是来自于莎格,姐妹情,或者爱情,帮助西莉亚理解她在世上的价值,她在生命中真正想要的东西甚至能达到更多。这些在故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并且再现来主要帮助西莉亚从压迫中进步最终走向快乐和自由,从而实现黑人女性最终的觉醒。
  参考文献:
  [1]王成宇.紫色与妇女主义[J].当代外国文学,2006(2):78-83.
  [2]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Walker, Alice. The Same River Twice-Honoring the Difficult: A Meditation on Life. Spirit,Art and the Making of the Film The Color Purple Ten Years Later[M]. New York: Scribner, 1996.
  [4]吳兰香.论《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暴力主题》[J].当代外国文学,2005,(3):109
  [5]Walker, Alice. In Search of Our Mothers’Gardens: A Womanist Prose[M]. New York: Hare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 1984.
其他文献
三年的大學生活转瞬即逝,我却年华虚度,空留一身疲惫。  从迈入大学的第一天起,我就习惯了默默无闻,不投身于各类社团,也没有兴趣结交新朋友,每天在教室,宿舍,食堂复制三点一线的生活,自卑心理驱使我尽量避开诸事缠身的忙碌,使生活平稳而安逸,我对大学的未知和不可掌控充满了恐惧和抵触,沉溺于自我的惯性里,对一切不在计划之内的事都采取被动消极的态度,可应付了事没有让我轻松反而使我越来越厌倦疲于奔命般的生活。
期刊
【摘要】:在西方哲学、文学和政治理论中,乌托邦是一个丰富的主题。它非常富有表现力,集中反映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矛盾,凝聚着人们对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美好憧憬。当然,其负面效应也得到很多讨伐。面对乌托邦新的发展态势,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它,使之能为现今社会发展提供指导则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乌托邦;现实;精神;指导意义  乌托邦的理论最先在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中具体展现。莫尔关于未来的完
期刊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传媒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我们由一个“读字时代”走向了“读图时代”,人们的视听能力得到了无限延伸,电影这个综合艺术在现代传媒背景下获得了人们的喜爱与认可,而其中取得巨大反响的电影不乏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成,本文将重点分析在现代传媒背景下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试图找出二者的关联和区别以及二者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现代传媒  电影是视听艺术,它的成长离
期刊
【摘要】:冯巩,这位演员大众在熟悉不过,选取他的代表电影作品《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中举例,通过对他的相声表演创作与电影表演创作的研究,总结出两门不同创作规律艺术之间的有机关联,互取优点为之所用,为从事舞台和大屏幕中的表演专业人士,提供一点点个人见解。  【关键词】:表演艺术;表演;相声;体验;体现;性格。  刚刚过去的春节联欢晚会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我们的老朋——冯巩。一句他的标志性语言“我想死你们了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诗歌文化历经几千年,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诗风。中国古典诗歌传承千百年,自上世纪20年代中西文化开始交融之际,诗歌的现代化特色日益突顯。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中国诗人在诗歌意象的选取和诗歌意境的生成方面始终存在共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现代诗人也选择了与古人不同的表现方式。将中国诗歌的古典韵味与现代风雅接轨,用现代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演绎下去,是我们立足于民族特色
期刊
【摘要】:老舍的《茶馆》,选取了富有十分典型意义的市民小人物的形象,运用了独特的“三组风俗画”的结构方式,展现了茶馆光怪陆离的社会画面,这是对中国和西方话剧史的一大突破和形式创新。另一大值得称道的特点便是老舍京味儿十足的话剧语言和文化风俗,为吊亡这一主题注入了隐性的深刻内涵。此外,《茶馆》中富有动作性的语言深化了剧中人物的利害冲突,为人物性格的刻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总之,《茶馆》这一部代表作开
期刊
山羊通过看影子判断自己的大小,影子长于是他认为自己高大可以吃果子,影子短他认为自己矮小只能吃白菜。他没有明确的目标,一路向前,而是不斷改变主意也并不尝试,最终一无所获。  人亦如此,既不该过分看低自己,卑躬屈膝;又不能自大自负,自我膨胀。走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不能因别人对自己评价而改变对自己的认识,迷失自我,也不能因外物变迁而忘记最初的方向,放弃梦想。  人遇事应冷静思考,正确地、全面地、客观地认清
期刊
【摘要】:歌剧《茶花女》由威尔第根据小仲马的同名文学巨著改编而成,是世界歌剧舞台上常演不衰的作品,本文将从美学角度对歌剧《茶花女》的故事梗概与情感走向进行系统地解读,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歌剧《茶花女》的美学内涵。  关键词:歌剧;威尔第;茶花女;音乐美学  《茶花女》是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的文学巨著,根据真实故事写成,主要讲述了被社会舆论迫害致死的巴黎名妓维奥莱塔与青年作家阿尔弗莱多的真挚爱情故事,
期刊
【摘要】:吕克贝松导演的《这个杀手不太冷》既延续了好莱坞杀手电影的风格,解剖了现代文明下都市中的边缘人,表现出了吕克·贝松一贯节奏明快风的格,又融合 了法国电影中关于人性的永恒主题,是一部具有艺术感的商业电影。本篇论文从多个方面评析了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吕克·贝松;商业化;主观镜头  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住着一個不一样的自己,他们保留着人类最初的本善和对爱的强烈渴望。他
期刊
【摘要】:武者小路实笃(1885-1976)是白桦派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其一系列作品塑造了对新的理想生活具有追求的人物,他宣扬乌托邦思想和人类之爱,曾对中国的“五四”新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作品风格自由奔放、富有朝气,认真探索人生意义,宣扬理想主义,洋溢着人道主义特色。本文将从其作品出发,浅析其作品中所存在的人道主义精神。  【關键词】:武者小路实笃;白桦派;人道主义;日本文学  武者小路实笃是白桦
期刊